首页 → 名言 → 格言演讲
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 簡單 端午手抄報
日期:2023-02-16 09:52:08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手抄報吧,手抄報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報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手抄報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
为你推荐:
  • 關于五月的說說文案
  • 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手抄報吧,手抄報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報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手抄報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


      


      


      

      端午節的由來

      據說,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是因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佳節,當然少不了粽子這個主角。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盛唐時期,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習俗

      1、懸鐘馗像。

      2、掛艾葉菖蒲。

      3、賽龍舟。

      4、吃粽子。

      5、飲雄黃酒。

      6、游百病。

      7、佩香囊。

      端午節衛生習俗

      ①采藥。

      ②沐蘭湯。

      ③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

      ④采茶、制涼茶。

      端午節諺語

      1、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2、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3、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4、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5、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7、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端午節手抄報的內容02-18

    端午節的手抄報的內容04-21

    傳統的端午節手抄報內容10-26

    端午節手抄報的資料內容06-11

    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圖片06-09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簡單06-10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內容06-09

    關于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2-27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初一05-02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虐到極致的傷感說說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