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格言演讲
長恨歌 優秀教案 長恨歌教案全國一等獎兩課時
日期:2023-02-15 09:31:04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最新《長恨歌》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
为你推荐:
  • 今日語錄 有深度經
  • 最新《長恨歌》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長恨歌》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長恨歌》教案

      最新《長恨歌》教案 篇1

      一、教學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詩歌創作特點。

      2、了解《長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學史上的重大影響。

      3、分析李、楊愛情悲劇的深刻歷史教訓。

      二、學習要點:

      1、題解關鍵詞: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么,為什么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內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據唐玄宗和楊妃的愛情悲劇所創作的長篇敘事詩,與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互相映襯,各具特色。

      3、詩篇可分為四個層次:

      (1)楊妃入宮受寵,明皇迷色誤國。

      (2)馬嵬生離死別,蜀中傷心斷腸。

      (3)還都觸景生情,回宮綿綿相思。

      (4)仙山尋得楊妃,遙寄信物誓詞。

      詩篇既有對李、楊真摯愛情的歌頌,也有對明皇迷色誤國的諷喻。敘事曲折婉轉,抒情纏綿悱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氣氛,刻劃心理,是古代杰出的敘事詩篇。全詩語言流麗,聲調和諧,適于反復吟誦。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倡導新樂府,作品有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等,風格平易自然、淺切流暢。作品多收錄于《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官員。他自幼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九歲便能夠辨別聲韻,讀書也特別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時期,曾經集中、統一而強大的唐帝國,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他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還寫過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這些詩寫出了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狀況。

      貞元十六年(800),29歲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進士第,結識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們被后人并稱為“元白”。32歲步入仕途,被授校書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因得罪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在此后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后來曾被貶為江州司馬。為避嫌消災,也為消解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并且開始信佛,尋找精神倚托。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績斐然,最為人稱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時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把這個湖堤命名為“白堤”。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于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但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成就卻極大。后人將他與李白、杜甫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濟天下”為主,寫下了大量政治諷喻詩。但貶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兼濟天下”轉為以獨善其身為主。在文學創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貢獻是從理論和實踐上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特別強調詩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要以情動人,詩歌語言要“其辭質而輕,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觀點。他的詩存留下來將近3000首,詩風淺切平易,廣為流傳的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2、內容分析全詩分四段:

      第一段:寫李楊會合經過及李對楊的寵幸。

      第二段:寫變亂爆發,貴妃殞命,玄宗傷痛不已。

      第三段:寫李重歸長安后對楊的無窮思念。

      第四段:寫楊對李的忠貞不渝之情。

      3、詳述:

      (1)第一段:

      寫李楊會合經過及李對楊的寵幸“漢皇重色思傾國”統攝全篇,又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天生麗質難自棄”隱去了楊玉環可羞可痛的再嫁經歷,也寫出了她后來橫遭劫難的深刻的悲劇根源──美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云鬢花顏金步搖,”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描寫楊貴妃的美麗,也奠定了李楊愛情的悲劇基礎。

      人物的身份地位與好色的欲求形成尖銳的對峙,群體社會的秩序規范與生命個體的秀美艷麗發生激烈的沖突,這種對峙與沖突奠定了李楊愛情的悲劇基礎。“芙蓉帳暖度春宵”,“君王不早朝”直接導致了李作為皇帝的失職。“三千寵愛在一身”,“姊妹兄弟皆列土引起了世人的反感與社會心態的變異──“不重生男重生女”。“生女勿悲酸,生男勿歡喜”;“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長恨歌傳》)在對楊氏得寵與兄弟姐妹高官厚祿不無貶刺的描寫中,已隱約揭示了李楊愛情的悲劇根源。

      (2)第二段:

      寫變亂爆發,貴妃殞命,玄宗傷痛不已“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夜雨聞鈴腸斷聲”李楊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留下不可挽回的終身恨事。

      (3)第三段:

      寫李重歸長安后對楊的無窮思念“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寫白日里因環境的觸發而睹物思人,充分展示了玄宗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抒寫玄宗在夜間萬籟俱寂之中難以成眠的相思情懷。用心理時間與心理色彩來寫悄然思戀的漫漫長夜,真切感人。在這一段里,詩人自白天到黑夜,自春天到秋日,自現實到魂夢,以豐富的想象與虛構,從各個不同側面傳神地描寫了玄宗相思的苦痛。

      (4)第四段:

      寫楊對李的忠貞不渝之情從“臨邛道士鴻都客”到“梨花一枝春帶雨”,寫道士到海上仙山找到楊貴妃,美在已經幻化仙化的彼岸世界得到復現與升華。作者沒有讓李楊二人在仙國來一個庸俗的大團圓結局,而是將美與愛情不能并存的矛盾問題留給讀者去咀嚼,去思索。從“含情凝睇謝君王”到“此恨綿綿無絕期”,寫楊貴妃托物寄情,點明“長恨”。詩歌敘述的是一出美化了的宮廷愛情悲劇。對李早先的耽樂誤國,作者不無諷刺。對李、楊后來的生死相隔,作者懷有憐憫。對李楊不顧人天相隔、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深情,作者則深表同情。

      五、對詩主旨理解差異的原因: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性很濃的長篇敘事詩,也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作,對于《長恨歌》主旨的理解,歷來有不同的認識。或說諷刺? 或說歌頌愛情,或說雙重主題?產生分歧原因:

      1、詩歌素材介于歷史與傳說之間。

      馬嵬驛事變的翌年,杜甫寫《北征》詩:“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稱肅宗李郭為明哲的周宣王、漢光武,把楊玉環比作褒姒、妲己。杜甫的看法代表了儒家正統思想對這一史實的價值取向,女色禍水。

      白居易時代,民間的傳說對楊貴妃的故事作了較大的改造,突出了李楊之間的愛情悲劇。白居易借著史實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的傳說,創作出《長恨歌》,詩歌自然會具有這雙重的價值取向。

      2、在情感態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觀念與詩人發自內心的情感之間存在著矛盾。

      一方面白居易是一位有著正統儒家思想的文人,所以,在《長恨歌》的第一層,作者對楊貴妃有所貶刺,認為她是恃媚邀寵,要負一定的誤國責任。而在《胡旋女》中更是將楊貴妃與安祿山并舉,斥之為安史之亂的兩大罪魁禍首:“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同時,白居易又是一位詩人,追求美,謳歌美,汲汲追尋藝術的直覺,視至尊至貴的君王貴妃為普通的人,并將他們置于被憐憫的地位。所以,《長恨歌》便以無限深情的筆觸禮贊“褒妲之色”,歌頌美在彼岸世界的復現與升華,對美的毀滅傾注一腔同情。從而突破了儒家正統與欽定史學的樊籬。以上兩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作品內容在國家命運和個人愛情之間的內在張力。

      六、藝術特色:

      1、采用了歷史事實的描寫和浪漫的想象相結合的創作手法。

      前半部重在寫實,描寫了玄宗重色輕國、楊妃恃寵惑主導致安史之亂,以及玄宗出逃、楊妃死于軍中與玄宗在蜀和歸京的過程,基本上是對歷史事實的敘述,當然也有想象性的描寫和抒情。

      后半部重在虛構,先寫回京后觸景傷情、睹物思人,貌似寫實,其實也是作者的虛構生發,然后轉入方士的致幻,引出幻境中楊妃的百般情態的細膩描寫和思念之情,最后以“長恨”點明題旨。

      2、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它以敘事作為故事情節展開的基本手段,以景物和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濃烈的抒情貫穿于敘事的全過程。

      3、充分發揮了樂府七言歌行體的語言形式特點,語言優美明麗,精確生動;音節和諧流暢,婉轉自然;運用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手法嫻熟圓美,造成了優美的藝術境界。

      4、將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對唐玄宗,主要突出了他的耽樂誤國和晚來對楊的苦苦相思;對楊貴妃,則著重描繪了她的美麗風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對玄宗忠貞不渝。作者將筆觸深入到兩個人物的內心深處,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理活動。

      最新《長恨歌》教案 篇2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本課試著穿插多種故事,聽名家誦讀,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播放視頻等活動使教學顯得生動活潑,吸引學生興趣,進而喜歡中國古典詩歌。下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教學目標: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創作成就;

      2、把握長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題;

      3、理解作品在敘事和塑造人物上運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 分析文中唐明皇與楊貴妃形象

      2誦讀全文

      3把握長恨歌的主題;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在敘事和塑造人物上運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相傳白居易三歲時就開始念詩,五歲就寫出許多首詩,至九歲時,已經能掌握詩的韻律,且善于對句了。十歲生日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飯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對句:“曹子建七步成詩。”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語。舅父以為他對不上來,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此。”白居易笑著說:“我早已對上,只未說出而已。”眾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說,白居易便說道:“白居易一時無對。”舅父聽了頗為高興。

      白居易長大后,舅父帶他到長安向當時年已花甲的名詩人顧況求教。白居易見到顧況說:“顧大人,我是來向您請教的。我寫了一卷詩,請大人指教!”

      顧況一見是鄉下來的,很不耐煩。

      “我是在鄉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聽說您是很有學識的人,想請您過過目。要是您重任在身,來不及看,我可先讀一首,請您聽一聽。”說罷,白居易翻出一首詩,讀了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顧況聽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他伸過手去,把詩卷接了過來,并收白居易為弟子。顧況對白居易說:“你能寫出這么好的詩,‘居’天下何難!”

      二、幻燈介紹白居易及寫作背景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與元稹并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重視詩歌諷喻功能,強調揭露社會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肯定詩歌的教育意義和政治作用。其諷喻詩如《新樂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時政弊端與民生疾苦。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原是玄宗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為女道士,號太真,召入宮中。后被立為貴妃,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加上楊國忠為非作歹,朝政日漸敗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與楊貴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馬嵬坡,羽林軍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

      三、幻燈片展示,檢查預習情況

      回眸( ) 凝脂( ) 云鬢( )驪宮( ) 鼙鼓( ) 城闕( )千乘( ) 花鈿( ) 縈紆( )旌旗( ) 龍馭( ) 躊躇( )馬嵬( ) 悄然( ) 耿耿( )霜華重( ) 衾 ( ) 臨邛( )綽約( ) 玉扃( ) 參差( )珠箔( ) 仙袂( ) 迤邐( )飄飖( ) 凝睇( ) 人寰( )擘 ( )

      四、放錄音誦讀欣賞,并要求學生概述課文內容

      玉環進宮,隆基寵愛:漢皇重色思傾國……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難途中,玉環被殺:驪宮高處入青云……不見玉顏空死處

      亂后回京,痛思玉環:君臣相顧盡沾衣……魂魄不曾來入夢

      道士施法,尋覓玉環:臨邛道士鴻都客……梨花一枝春帶雨

      玉環送釵,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謝君王……此恨綿綿無絕期

      五、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分層賞讀,內容把握

      第一層:漢皇重色思傾國—盡日君王看不足

      內 容:玉環超凡姿色和李對她極度恩寵——入宮、得寵、楊家顯赫——交代長恨之因,諷刺唐明皇誤國

      思 考:

      1、作者用“漢皇重色思傾國”開頭有什么作用?

      答:這句話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統領全詩,起提綱挈領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寫了楊玉環的美貌?運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答:運用夸張和對比,反襯出楊玉環傾國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環受到的專寵意在表達什么思想感情

      答:批判統治集團因腐朽而招致禍亂

      第二層:漁陽鼙鼓動地來—魂魄不曾來入夢

      補充材料:馬嵬兵變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范陽,六郡附之。次年長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宮女出逃,大將陳元禮護駕。西行至馬嵬驛,將士們怨恨楊氏兄妹不肯前進。誣說楊國忠通敵謀反而殺之,陳又對皇帝說“既然楊國忠通敵,楊貴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無可奈何,用白綾讓其自縊。時38歲,已追隨皇帝17年。

      內 容:

      馬嵬兵變 貴妃縊死

      入蜀及歸途的思念 —— 睹物思人,觸景生情 —— 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層:臨邛道士鴻都客—此恨綿綿無絕期

      內 容: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 浪漫主義手法 —— 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

      解 題:

      長恨歌

      誰恨? 李隆基和楊貴妃

      恨什么? 他們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最終楊貴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為什么恨?“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皇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內因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劇的制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怎么表現恨?入蜀道上——歸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思 考:分析玉環被殺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現出來的?(景物描寫)

      1、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秋景凄涼,以凄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對青山綠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現了玄宗內心的痛苦。)

      3、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用月色和鈴聲給予玄宗的特殊感覺表現玄宗悲痛的心情。)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這兩句景物描寫刻畫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舊,物是人非,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表現了懷念之情。

      5、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處景物描寫又表現了玄宗什么感情?

      從黃昏到黎明,集中表現了玄宗夜間被

      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鮮明地

      表現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徹夜相思。

      6、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邐迤開。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三個連貫而為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漢皇派來使者后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焦急與迫切

      內心的悲哀、凄傷、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貴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態

      7、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把“鈿盒金釵寄將去”,以表心跡,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又恐怕皇懷疑不信, “殷勤重寄詞”,以兩人在七夕之夜于長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證。托物寄情。(敘事見情)

      8、“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作結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點明了楊玉環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輕國造成了這個無可挽回的終身恨事。用此句結尾有點明題旨的作用。

      二、主題分析

      1、教師提供寫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題。《長恨歌》主題的三種典型觀點:

       諷喻主題;

       愛情主題;

      雙重主題。

      你認為本詩的主題是什么?

      附錄:寫作背景

      ①《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并不拘泥于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②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么?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只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于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誤國而終于苦果自嘗。說明作為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向往。盡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著兩重性,貫穿著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制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沖突。沖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沖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2、三種說法中,你怎么看?為什么?

      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后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后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誤國、終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后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系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

      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制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為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腐朽(盡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么多的筆墨著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里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布置作業

      1、熟讀全詩

      2、選背喜歡的句子

      3、課外閱讀《長生殿》或《梧桐雨》

      最新《長恨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美讀美賞,感受白詩語言聲韻流轉自然,抑揚起伏之美。

      落實單元目標,討論詩歌的主旨。

      了解白居易的詩歌創作風格和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詩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見白詩多么通俗易懂,也可見這兩首詩流傳之廣,家喻戶曉。一千多年過去了,它們依然散發著奪目的光芒和動人的魅力。《長恨歌》取材于唐明皇李隆基和大美女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李楊愛情佳話是那個夢幻時代的夢幻傳奇,它既是無數文人墨客抒情的對象,也是歷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話題,甚至可以說是在盛世大唐上演的一部收視率極高的偶像劇。

      二、吟詠詩韻

      這首詩太美了,我把它雪藏到了今天,就是想和同學們美美地欣賞一下。下面我和后羿同學合作誦讀這首詩。讀《長恨歌》不可無音樂,因為李楊二人均是優秀的音樂家,堪稱知音。正好我們班有古典音樂方面的人才,有請戴舒淇和揭清宜伴奏。

      三、賞析品味

      (一)解讀白居易筆下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人物形象

      (因為這是選修課,而且本詩是單元賞析示例,文本的輔助資料很多,所以字詞請大家自學,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古今異義詞。)

      1.李楊二人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們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刻畫的。請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和段落。

      ①唐玄宗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重色誤國

      ◆黃埃散漫風蕭索……魂魄不曾來入夢——(癡情專一)

      ②楊貴妃

      ◆天生麗質難自棄……可憐光彩生門戶——(天生麗質、備受恩寵)

      ◆聞道漢家天子使……夜半無人私語時——(忠貞專一)

      2.請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句詩進行賞析品味,說說這句詩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什么感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對比,繪其神韻,突出了楊貴妃的美貌)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頂真,音韻和諧,婉轉動人)

      ◆黃埃散漫風蕭索……旌旗無光日色薄。(以哀景襯哀情,寫出了李悲痛、凄涼的心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青山碧水之永恒和圣主恩寵之短暫、誓言之蒼白)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觸景傷情,勾起痛苦的回憶)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物是人非,痛徹心扉)

      ◆歸來池苑皆依舊……芙蓉如面柳如眉……(物是人非,人面不知何處去)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互文,寫季節更替,時間漫長,相思無限)

      ◆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失去了美人,也失去了江山,以寂寥之景襯寂寥的心情)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勾起對往日歡娛的回憶,想象楊若在將會怎樣)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魂魄不曾來入夢(漫漫長夜,孤燈相伴,相思無盡,晚景凄苦。夢中亦不能相見,令人絕望。)

      ◆聞道漢家天子使……攬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來(三個連貫動作,寫震驚、激動,表現了內心的焦急和迫切)

      ◆風吹仙袂飄飖舉……梨花一枝春帶雨。(絕美的形象,寫酸楚、凄苦、委屈、感激)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恩愛短暫,相思寂寞永恒)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死生異處,天人相隔)

      ◆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不忘舊情,矢志不渝)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賦予神話、浪漫色彩)

      總結寫法

      昔樂襯今悲,昔盛襯今衰。詩中唐玄宗晚境的描寫是非常動人的一筆。詩人將玄宗凄苦的心境刻畫地細致入微,相思之情痛徹心扉,侵入骨髓,這不僅是對楊玉環的思念,也是對往日富貴榮華、帝王之尊生活的懷念,更是對昔日盛世王朝的追憶。

      4.總結李楊形象

      重色誤國 天生麗質

      癡情專一 備受恩寵

      唐明皇 儀范偉力 楊貴妃 一榮俱榮

      多才多藝 史載 忠貞專一

      治國明君 能歌善舞

      ◆《舊唐書》記載唐玄宗:“儀范偉力,有非常之表。”

      唐玄宗精通文學(是《唐詩三百首》中唯一入選的帝王)、音律(改編婆羅門舞曲,融入民族元素《霓裳羽衣曲》)、羯鼓(頭若青峰,手若雨點)、馬球(大敗外族球隊)。

      (二)剖析若干矛盾

      1.李帝王的身份使他擁有專寵的權力,專寵又使他失去帝王的身份。

      楊絕世美貌使她備受恩寵,受寵又使她失去全部,包括美貌。

      2.李楊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他們是悲劇的制造者。(因)

      安史之亂使李楊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成為悲劇的承受者。(果)

      3.李本身充滿矛盾,我們對他的感情也充滿矛盾。我們既仰慕他壯麗的事業,又惋惜他悲涼的結局;既羨慕他浪漫的愛情,又同情他不幸的遭遇;既欣賞他的曠世才華、真率癡情,又責怨他縱情聲色,忘了君王的責任,以致誤國誤民。

      四、解讀“長恨”,理解主旨。

      恨:遺憾、不滿意,亦有“悔”之意。

      本單元的目標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此詩“恨”的內涵。

      恨玄宗當年奪愛

      恨玄宗在馬嵬沒有保護她

      楊之恨 恨命運無常,眷顧她又拋棄她

      恨當初沉湎歡樂,未作遠慮,不知后患

      恨甜蜜的愛情太短暫

      恨不能和楊廝守終生

      恨自己不能保護楊

      李之恨 恨昔日縱情歡樂,忘卻責任,誤國害己

      恨自己帝王身份

      恨李楊無度,自釀苦果(諷喻說)

      白之恨 恨李楊浪漫愛情夭折,留下無盡相思遺恨(同情說)

      恨自己不幸的愛情遭遇(自傷說)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詩分為感傷、諷喻、閑適、雜律四類,白居易把《長恨歌》歸入“感傷”,而非“諷喻”,這也許能反映詩人寫作時的情感傾向,白居易將他視作普通人、真實的人,所以對他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滿了悲憫情懷。

      五、結語

      1.齊讀“臨別殷勤重寄詞”至結尾。

      2.這段真摯的告白、熾熱的誓言是對人對多情天子寂寞心靈的慰藉,也是白居易對自己理想愛情的詮釋,更表達了人們對李楊愛情的深沉思考,對瑰麗大唐盛世沒落、繁華不再的憾恨。

    【最新《長恨歌》教案】相關文章:

    1.最新《春天》教案設計

    2.最新艾滋病教案

    3.最新網絡安全教案

    4.最新不挑食教案(精選5篇)

    5.最新珍惜糧食教案(通用5篇)

    6.最新不挑食的教案(精選5篇)

    7.最新關于珍惜糧食教案(精選5篇)

    8.最新珍惜糧食教案范文(精選5篇)

    9.最新關于垃圾分類的教案(精選6篇)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4月早安文案 四季優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