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1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以古代勸學名言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二、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適當補充。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課文,理解文句,疏通課文內容
1.教師播放朗讀帶,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然后要求學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難以把握的字詞。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自行翻譯第1段。
(3)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然后標注出其中的重點字詞。
(2)學生結合注釋自讀第2段后,向老師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指名學生翻譯全段。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1)要求學生筆譯第3段。
(2)學生相互檢查,討論對方翻譯中的不足之處。
(3)指名學生朗讀自己翻譯的內容。
然后教師進行評價,要求學生按照信、達的標準修改自己的譯文。
(4)學生齊讀第3段。
6.學生齊讀全文。
四、品讀課文,鑒賞課文內容
1.請學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細讀第1段,從中找出一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詞語。
3.默讀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寫出自己讀書時條件的艱難的?請引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問:請復述作者讀書時的勤奮的情形,想一想:這勤奮和前面所說的艱難的生活條件有什么聯系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5.提問:與作者讀書時相比,現今太學生的讀書條件怎樣?文章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6.提問:通過這種對比,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呢?請用課文原話回答。
7.請簡要介紹馬生,談談作者對馬生所持的態度。
8.讀完這篇文章,你對學習有什么感受嗎?
五、學習遷移
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業 (略)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2一、教學目標
1、了解序的有關知識
2、學習古人的勤奮好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書序”和“贈序”的區別
2、學習文章用對比手法表現主題的手法
3、掌握重點實詞的用法,積累相應的文言知識
三、教學難點
1、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的
2、教育學生勤奮治學,不怕吃苦
四、教學計劃: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老師提問:當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時,經常會用孟子的哪些話來安慰并鼓勵自己?學生回答:“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老師總結:古今中外在逆境中成就事業的人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宋濂,了解他的成功之路
(二)作者簡介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三)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序分為書序和贈序兩種
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四)聽錄音,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自主完成以下內容
1、學生自瀆課文后,分組活動
①畫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句,結合課下注釋,小組內討論解決
②回憶學過的文言常識,積累常用文言詞
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①讀準字音(出示幻燈片3)
嗜 叩問 叱咄 俟 負篋曳屣 皸裂 媵人 餒 衾 燁然 缊袍
②重點的實詞
無從:沒有辦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擔心,擔憂 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 叱咄:訓斥,呵責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 窮冬:冬末
沃灌:澆洗 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緄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舊
③通假字(出示幻燈片4)
⑴同舍生皆被綺繡
⑵四支僵勁不能動
④古今異義詞(出示幻燈片4)
⑴媵人持湯沃灌
⑵ 右備容臭
⑶走送之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⑵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⑷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⑴復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⑵體會本文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并學以致用,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⑶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易于成誦。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最重要的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達到熟讀成誦。教師應提示學生不僅要反復誦讀,而且要切實掌握誦讀文言文的三種方法:一是“疏通文意的讀法”,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讀法”,旨在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三是“品味意境的讀法”,旨在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讀得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這三種讀法是誦讀的三種境界,力求達到第三種境界。
2、討論點撥法。本文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學生有較濃的閱讀興趣。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小組討論解決,也可請教別的小組成員或向老師提問。
3、復述法。教師要求學生復述文章內容,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樣做的原因,借此梳理行文脈絡,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品讀法。重點鑒賞本文借事說理的寫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5、延伸拓展法。可以把本文與荀子的《勸學》進行比較,體會比喻說理和借事說理的不同;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審視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具準備】
多媒體、文字資料、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及文體簡介;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歷史上艱難求學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舉一二嗎?(學生回答:孫康映雪、車胤囊蟲、王冕苦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在困境中求學不輟的故事。(教師板書文題)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1、關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浙江義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中,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頗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2、關于文體
序,是一種文體,分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贈序創于唐初,用于臨別贈言,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多為贊頌、勉勵、祝愿、惜別之辭。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清字音,把握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資料內容如下:
⑴辨明字音: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負篋曳屣(qièxǐ)皸(jūn)媵(yìnɡ)燁(yè)缊袍敝衣(yùn)屣(xǐ)
⑵辨析多音字:
冠:(guān)加冠臭:(xiù)容臭舍:(shě)舍棄
(guàn)冠軍(chuò)臭味(shè)學舍
數:(shù)數尺
(shǔ)數落
(shuò)數請之
⑶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通“肢”)
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穿)
⑷古今詞義變化:
走送之(古義:跑。今義:走路、步行)
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今義:飯湯、菜湯、湯汁)
⑸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掛,名詞用作動詞)
⑹一詞多義:
之:弗之怠(指代“讀書”這件事)
走送之(代詞,指“書”)
益慕圣賢之道(結構助詞,的)
當余之從師也(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蓋余之勤且艱苦此(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以:無從致以觀(表目的,來)
計日以還(表修飾,不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因為,介詞;以:把,介詞)
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因為,連詞)
以衾擁覆(介詞,用)
⑺重點詞語:
無從致書以觀稍逾約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之外俟其欣悅
日再食
⑻成語:
仔細分析例句中加粗詞的意思,并找出詞義相同的選項。
例:德隆望尊援疑質理
① A、望而生畏B、大失所望C、望文生義D、望子成龍E、德高望重
② A、理所當然B、理直氣壯C、理屈詞窮D、至理名言E、日理萬機F、不可理喻
⑼文化常識:
人生由小到大的順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交流,按“讀課文──釋字詞──譯文句”的步驟進行。如有疑難,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各組,答疑解惑,指導點撥。
四、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
教師提示學生:
⑴以《宋濂的求學故事》為題。
⑵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合理概括其求學經歷,抓住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么作的原因。
⑶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
學生推選兩位代表復述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教師根據學生表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作者選擇了三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度和學習的毅力。一是借書。家貧無書,作者通過借書、抄書來頑強學習。二是求教。既寫先生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又寫自己虛心謙恭、認真討教。三是負籍遠游。寫環境惡劣,自己受凍的苦狀;又寫自己缊袍敝衣,“無鮮肥滋味之享”。綜合以上,在艱苦的學習條件下,作者勤奮學習、意志堅定、毅力非凡,是因為“中有足樂者”。
教師板書如下(邊講述邊板書):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學生根據板書提示,嘗試背誦課文。
五、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并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上網查閱苦孩子求學不輟,最終成才的故事,并加以整理。
3、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已卒,既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后。鄉里小兒竟遮道訕笑,冕亦笑。
⑴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A、聽輒默記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C、安陽韓性聞而異之。
D、夜潛出,坐佛膝上
⑵翻譯下列句子。
A、或牽牛來責蹊田
B、曷不聽其所為
C、門人事冕如事性
D、自被古冠服隨車后
⑶從這兩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樣的品質?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參考答案〗
⑴ A、輒:就
B、去:離開
C、以……為異,認為……不同凡響
D、潛:悄悄地
⑵ A、有人牽著牛來責怪王冕踐踏了他們的田地。
B、怎么不由他去呢?
C、他的門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韓性一樣。
D、自己穿戴著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隨在車子后面。
⑶勤奮好學;刻苦讀書;孝順父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品讀課文,美點尋蹤,重點鑒賞本文借事說理的寫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揣摩語言,品味語言的形象性,培養語感;體驗反思,組織學生討論宋濂求學故事的時代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個體背誦,集體齊背。
二、品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審美鑒賞
1、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現場采訪學生,圍繞“用審美的眼光看,你覺得這篇文章美嗎?美在哪里?”的話題,與學生交流。
生1:這篇文章很美,如促膝談心般,讓人感覺很親切。如果父母也能這么和顏悅色,現身說法就好了。言辭中透著執著、堅韌,讓人深思,給人啟迪。
生2:這篇文章說理很美,不是板著面孔說教,毫無聲色懼厲之感,反而給人一種如坐春風的感覺,很樸實,很平易。
生3:這篇文章很美,美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事不敘自清,理不講自明。
生4:文章語言很形象,易激發人的想象,有較強的感染力。
……
2、教師根據學生發言為鑒賞定向,賞析本文的說理美、手法美、語言美。
⑴賞析本文借事說理、寓理于事的寫法:
明確:作者是德高望重的達官顯貴,贈言的對象是一個同鄉的青年,但文章沒有盛氣凌人之感,而是通過現身說法的途徑,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后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去領悟要義,吸引學習的動力,把握學習的方法。寫自己的艱苦經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而這一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
⑵賞析本文的對比手法:
明確:作者用自己當年求學時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態度與同舍生作對比。同舍生生活條件優裕,顯得神氣活現,“皆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而作者則與之相反,衣著寒酸,“缊袍敝衣處其間”;飲食上也對比分明,同舍生玉饌錦食,作者卻“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但因為自己“中有足樂者”,追求的是知識才學,所以也就“略無慕艷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鮮明,更有說服力。
⑶揣摩語言,賞析本文的語言美
學生自由選例評析。
生1:“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寫出了抄書的艱難。
生2:“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稍降辭色”“余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借寫先達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反襯自己虛心求學,百折不回。
生3:“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這幾句形象地寫出了環境的惡劣、自己受凍的苦狀,反襯出作者求學的決心之大,意志之堅。
3、教師總結:本文善于借事說理,寓理于事,使說理形象化;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表達更鮮明;形象生動的語言,使文章頗具感染力。這是一篇辭文并茂、情理兼備的勸學篇。
三、深層研討,課堂小結
教師請語文科代表主持討論會,就“作者求學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迪”或“文章給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為話題展開討論交流。
學生思考,準備精彩發言。
生1:逆境成才,這是個亙古常新的命題。困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而堅強的意志是成功以至成才的關鍵。
生2:要想自學成才,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宋濂從小就“嗜學”,成人以后,“益慕圣賢之道”,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標是極其重要的,這是成功的動力。
生3:“學海無涯樂作舟”,學習要有正確的苦樂觀,要善于苦中作樂,苦中求樂,化苦為樂,宋濂“以中有足樂者”故可“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們要樂中學,學中樂,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
語文科代表總結:各位的發言很精彩。先輩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尚未放棄心中的夢,仍在執著地努力著。如今我們擁有豐富的藏書,免了抄書之累;有了寬敞的教室,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滿懷愛心的老師,免了奔走之勞;有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優裕的生活條件,免了口體之苦。我們是幸福的一代,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實應珍惜時間,努力學習。讓我們秉承先輩們刻苦求學的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意志,在知識的大道上闊步前行吧!
四、拓展延伸,溝通課堂內外
(多媒體顯示)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節選)
1、理解這段文字的大意,說說這段文字講了什么道理,說理有什么特點。
2、學生思考,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這段文字談的是關于學習的問題,學習應持的方法態度:一是善于積累;二是堅持不懈;三是專一。
運用比喻說理,兼用正反對比的手法,說理形象、生動、具體。
五、布置作業
1、學習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一篇讀后感。
或者整理課堂上的討論發言,收入《成長的足跡》中。
2、閱讀《送東陽馬生序》的刪節部分,回答文后問題。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哪些方面?(請概括回答)他們沒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4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3.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發憤讀書,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翻譯并背誦全文。
2.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
課前準備
1.掃除字詞障礙。
2.熟讀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翻譯課文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人到讀書年齡,當入學從師,古來如此。如今更提倡終身學習,可見學習之重要。然而莘莘學子,讀到頭來,其結果卻迥然有異。有十年寒窗,一舉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頭地者;有碌碌無為,鮮有所獲者;有半途而廢,不得善終者……究其原因,除卻客觀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觀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今天我們學習明朝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其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教師板書課題)
正音正字
叩(kòu)問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悅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擁覆皆被(pī)綺繡容臭(xiù)燁(yè)然
缊(yùn)袍敝(bì)衣
強調學生讀一讀,最好當堂寫一寫,真正收到實效。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解詞析句
教師指導學生重點掌握難懂的實詞(特別是古今意義發生變化的)和常用虛詞的多種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援疑質理俟其欣悅四支僵勁不能動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綺繡腰白玉之環
2.解釋下列文言語句
手自筆錄弗之怠余因得遍觀群書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援疑質理卒獲有所聞主人日再食鮮肥滋味之享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
3.辨析各組虛詞的意義
a.無從致書以觀以衾擁覆以中有足樂者
b.每假借于藏書之家走送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c.門人弟子填其室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d.足膚皸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翻譯課文
在基本弄懂詞句的基礎上,組織同學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逐句翻譯、理解課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師訂正。
朗讀背誦
要求學生大聲地誦讀,切實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義,口發聲。
作業
1.背誦課文。
2.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了解“序”的文體特點。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視學生不同情況,做針對性檢查。
整體感知
讓學生對照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盡量要求同學自學,不懂再問)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2.a.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
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b.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與書序(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寫給馬君則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重點研討
小組合作探究。
思考題:
1.作者為什么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2.作者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
3.找出課文中議論的句子,說說它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深入地討論,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也要提高認識)
教師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種種困難,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戰勝了生活上的貧困──“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我們應當以此為鑒。
2.通過對比寫自己生活艱苦,進而突出學習勤苦。
3.“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歸結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補拙,后者表明樂以忘憂。
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比照作者, 圍繞“尊師好學”等方面的問題, 談談自己的學習經歷。找出不足,加以改進,提高認識。
對課文中諸如教師態度嚴厲等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但要引導學生辯證地、歷史地、正確地認識問題。
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警句,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梁,錐刺骨”“囊螢映雪”等。在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度與方法是亙古不變的,這些足以供我們借鑒。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為求學之年,學有所成。
作業
1.寫一篇文章──“談學習”,600字。
2.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后半部分。
3.繼續背誦課文。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5素材積累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晚年寫的一篇勸學文章,是一篇贈序。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字,內容多是勉勵、推重、贊許之辭。這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古人有所謂“贈言”,到了唐代,贈言才成為一種文體,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種文體。“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創于唐初,用于臨別贈言,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等。宋濂寫下這篇贈序,結合自己的實踐說明“為學之難”,勉勵馬生勤苦學習。這篇贈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意義。
上課筆記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積累一些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夠通讀課文,利用文下注釋自己翻譯全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
多媒體課件。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那么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2)背景鏈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下了此篇贈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以勉勵晚輩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
2、生難字詞
(1)字音
嗜學(shì) 俟(sì) 衾(qīn) 容臭(xiù)
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負篋(qiè)
曳屣(xǐ)皸裂(jūn)媵人(yìng)燁然(yè)
缊袍(yùn)廩(lǐn)凍餒(něi)謬稱(miù)
(2)詞義
以:
以衾擁覆(用,介詞)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
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此,連詞/拿,把,介詞)
無從致書以觀(來,連詞)
至:
色愈恭,禮愈至(周到,形容詞)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到,動詞)
患: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擔憂)
無凍餒之患矣(憂患)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2):寫自己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
第二部分(3):寫當前住在太學里的學生們的優越的學習條件。
第三部分(4):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求學風餐露宿,困難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
【交流點撥】作者主要從無書、無師、求學路途艱難、學習生活艱苦四個方面描寫求學過程的艱辛。面對艱難,作者以堅韌的意志、勤學的精神一一克服,終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時也很“知足”。請大家再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
【交流點撥】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飽、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3、大家對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處此種境況,你會怎么想?怎樣做?
【交流點撥】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起了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
4、本文的寫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點撥】原因大約有兩點:一是馬生得到同輩的贊賞,是位“善學者”;二是同鄉之誼。目的是勉勵馬生更加刻苦學習。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局部突破
太學生和作者當年求學之路相比,有哪些優越之處?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結論?
我 太學生
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吃——日有廩稍之供
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穿———歲有裘葛之遺
寓逆旅——住——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
行深山巨谷中——行——無奔走之勞
未嘗稍降辭色——師——未有問而不告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書——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
結論: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課文中作者現身說法,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表達了他對馬生的殷切期望。
2、拓展延伸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交流點撥】首先學習古代文人求學的謙卑態度,虛心求教,尊重知識,尊重教師。當遭到批評時,要勇于承認不足,不要頻頻地找客觀理由。但同時,老師和學生平等的關系,我們要尊師,但不是畏師。
3、布置作業
(1)搜集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
【交流點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畫荻教子。
(2)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五、課后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對比,作者在對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觀點。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與“日有廩稍之供”對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與“裘葛之遺”對比;在學習上,讀書方面,“行深山巨谷中”與“坐大廈之下誦詩書”對比……這節課我重點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對比,在對比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說在教學重點上有所突破。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6【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大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 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ì ) 怠(dài )叩問(kòu ) 綺秀(qǐ )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⑴ 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 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⑷ 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⑸ 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⑹ 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⑺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⑴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⑵ 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⑶ 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⑷ 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⑴ 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⑵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⑶ 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⑷ 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言材料,下節課交流。
八、布置作業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7學習目標:
1、 朗讀背誦課文。
2、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
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后生勤奮學習的。
4、 培養想象和情感體驗能力。
5、 通過情景練習,進入→角色扮演的學習方法,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創意說明:
本文重在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教學中通過設置情境,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培養學生想像和情感體驗能力,促使學生好學向上。
學習步驟:
一、新課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文學常識介紹:
1、 介紹作者,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和課后資料。
2、 介紹本文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作為文章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者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方法。
二、初讀課文,疏通學問
1、 師播放朗讀磁帶,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 生自由朗讀課文。
3、 生根據注釋和詞語試譯課文。
4、 四人小組直譯課文,教學巡視。
5、 師生弄清課文大意,師朗誦重要字詞注釋。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教師提問:
⑴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那么做。
⑵文章從哪些方面寫其他學生的優越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寫作上有什么特點為?
2、 小組議論
3、 課堂討論
明確:
①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老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②“同舍生……火華然者神人”。他們都沒有成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在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說其用心不專。
③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適當穿插描寫,運用對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經歷使人感到真誠。
四、情境練習
1、 教師介紹情境練習的要求。
A、 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緊密結合課文解讀。
B、 進行情感體驗,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去。
C、 動口、動眼、動手、動腦,進行活動。
D、形式:①一定要緊密結合課文內容。
② 都以第一人稱進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組練習中任選其一。
④ 可以說,可以寫,可以表演。
2、 出示情境話題。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的說: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8【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序的特點,了解作者的求學精神。
3、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學習重點】
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學習運用對比表現中心的寫法。
【學習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學習流程】
一、預習檢測(寫出本課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詞)。
二、課內探究
1.指名學生朗讀部分重點句子。
2.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3.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4.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
5.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6.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送東陽馬生序》重點詞語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錄畢(),走()送之(),
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教學反思
應該說,這堂課完成了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也突出了預設的重難點。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在搜集、整理、歸納資料的過程中學會積累;為學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學平臺,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為學生營造貼近生活的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在讀書感悟的過程中開拓思路,延展思維。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在教學中,采用朗讀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艱辛的求學經歷和良苦用心,從而正確地看待師生關系,養成勤奮學習,不怕吃苦的學習品質。
但在,對一些教學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做得不夠好。這篇課文較為適合學生學習,特別是可補充部分學生目前的狀況,結合農村國家補貼,以及各種資助,現在的中學生讀書的困難基本上已經解決,為什么還不能專心讀書,甚至拿著各種補貼、吃著資助在學校中混日子等。結合學生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對于學生理解課文,有較大的幫助。特別是結合學生中的厭學情緒以及各種狀況,教育學生既有針對性、又較為靈活,學生容易接受教育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9【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學習作者刻苦求學,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2.情智目標:
①感情目標:
②認識目標: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教學時間】 ( 第二 學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感情調節(貫穿教學全過程)
(二)互閱作業(可穿插“互幫”與“釋疑”)
(三)自學
閱讀“自學提示”
自學內容(一)深入課文,理解內容……
自學方法…1、…誦讀全文(切實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義,口發聲)
思考問題。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2).在學習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難,他都是怎樣解決的,都表現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質。
(3)結合全文,說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三條理由(各用四個字概括)。① ② ③
(4)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么?方法有哪兩條?請你用原文中最關鍵的兩句話回答。
(1)————————(2)————————
自學內容(二)賞析本文的對比手法
自學方法…1、舉例說明本文所運用的對比手法:
2、對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過對比,想說明什么道理?
(四)互幫 (使用互幫顯示板)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10教學目標:1.了解序與贈序的不同。
2。學習運用對比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的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精神中受益。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上新課之前,先讓我們一起來回一下從初一到現在學過的特殊的文言文體。
(書,表,記,疏)
二,導學
1,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種新的文體:序
2,以前,你看到過“序”嗎?它都寫些什么?
3,師生比較后小結:“序”作為一種文體
可分為“贈序”和“書序”。“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介紹作家生平或目的,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面贈序與書序性質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4,請一學生讀課文,正字正音
5,全班讀課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
(2)透過文字,我們從哪些語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時求學的艱辛?并用自已怕話說說。
(3)作者記寫“太學生”的目的何在?(對比)
(4)文中除此對比外,還有對比嗎?
三,聯想學習:像這樣“勸學”的文章,你還可以說出哪些?(《為學》,《孫權勸學》)
(聯系《為學》可讓學生背背,并從內容上比較)
四,小結“以”字句:
1,以衾擁覆(介詞,“用”)
2,生以鄉人子謁余(憑借身份)
3,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來”)
4,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為”)
5,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介詞,“把”,“拿”)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 篇11一、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通過誦讀,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至背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學習作者的好學精神和求學態度。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刻苦學習的艱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可以由古今“勤學”的故事導入,也可以由勤學的名人名言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曾有明初詩文三大家,即宋濂、劉基、高啟。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傳統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們學習的《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閱讀后也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會有深深的啟迪,讓我們一同走進作品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學生自查字詞,鞏固預習成果。可結合課下注釋,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德隆望尊,稍降辭色,援疑質理等等。有條件的可以用課件或投影出示字詞,便于講解識記。
2.教師導學
這是一篇贈序,序是文體名,內容是作者給同鄉寫的臨別贈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讀文章,理解文意。(教師范讀或領讀,也可以在記憶十二法中,如“機械記憶”法、“畫面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選擇更適合課文的方法)
3.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
①自由大聲朗讀;
②看課下注釋自說自譯課文;
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學習
a.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引導組織下,參照注釋,同桌合作,直譯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互相幫助,答疑解惑,教師適時點撥,并補充總結,同時提醒學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詞語,注意培養文言語感)
(三)深入研讀
1.教師導學
(學生可以自讀質疑,也可以由教師歸納幫助理清內容進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這么做?
c.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年幼家貧“無以致書”時,采用什么方法讀書?
e.作者成年求學時對老師是什么態度?
2.合作討論
(以上問題學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話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討論后學生發言,教師引導歸納達成共識)
a.作者遇到“家貧”“無書”“無師”“天寒”等等困難。
b.借書“手自筆錄”“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遍觀群書”獲得
知識,成為飽學之士。
c.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表達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
d.借書抄來讀。
e.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態度在于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反饋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當堂背誦。可以采取領背、互背的方式進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不敢出言。談談自己怎樣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可以各抒己見,不強求答案統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b.你認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品質?可以放開談,要有依據。
(五)小結作業
馬生得到此文,會想些什么呢?談談你讀《送東陽馬生序》的感想。
五、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少年:求學家貧 好學勤奮
成年:從師艱難 鼓勵期望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08-03
語文《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1-26
最新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1-02
《送東陽馬生序》設計08-09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8-03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設計12-04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設計12-04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1-29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學設計11-27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最新生日快樂祝福短句 生日快樂新穎的祝福語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