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培訓心得體會
醫生是生命的守護神,是維護健康的使者。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一門仍處于不斷完善中的自然科學,是一門渴求高職業素養人才的自然科學。下面就讓小編為各位整理了醫學培訓心得體會的相關信息,歡迎各位查閱。
醫學培訓心得體會(一)選擇了醫療事業,選擇了醫學院校,求知立志救死扶傷的信念便銘刻于心。進入大學以后,我抓緊每一天進行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基本功的培養,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作為醫學生,我在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樂觀向上,對大是大非保持清醒認識,不畏難繁,有信心、有責任感 。在能力培養上,校內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校外廣泛嘗試,多次進行下鄉義診實踐,既實踐了所學,又鍛煉了能力。大鵬展翅,駿馬飛馳都需要有自己的天地。
作為預科生的我們理應充分了解醫學的性質,利用身處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有目的、有計劃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
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一門仍處于不斷完善中的自然科學,是一門渴求高職業素養人才的自然科學。
因此,科學職業素養一名合格的醫學生的必備條件。科學職業素養的基礎便是扎實的理論知識與熟練的實踐能力。我們作為一名現代醫學生,一名有機會在綜合性大學實踐的醫學生,不同于舊時代的同行,擁有一套由生命科學、化學、物理學、數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多門學科根據內在聯系有機組合成的理論系統。如此這番,我們的工作也可以像科學家般嚴謹: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做到每一步有據可循,有理可依。科學理論系統的引入和科學素養的形成的的確確改變了當代醫學生的學風,有利于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明確了這一點,主要問題就轉入到如何形成科學素養上來了。首先,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門基礎學科。隨著生物學逐漸走入分子階段,越來越多的新舊疾病都被從受體、分子角度一一闡明;藥物的作用機理和體內物質的相互作用也隨著化學的進展而展現在我們眼前;更無需說早已運用在流行病學中的數學統計原理……基礎學科在醫學中的滲透已是顯而易見,既然無法回避,自然就要認真對待,作為今后專業深造的基礎來對待。其次,掌握科學的方法。21世紀,醫學科學和技術的改變將是非常驚人而且大多是難以預料的。但科學的方法不會變,我們難免犯錯誤,科學的方法可以幫我們去偽存真、獲取新知。因此,我們最好親自參加一項科研計劃(哪怕是短期的也好),這樣才能學到第一手經驗。或者深入鉆研一項科研課題,作出細致的分析,對一個領域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索。雖然涉及面不大,但對科學方法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最后,也是老生常談,新時期的科學需要新一代的創新人才。成功的科學家總是保持一顆兒童的心,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研究中,不要忽略了自己的靈感與好奇,新的發現也許就在其中。
醫學又是一門人文科學,是一門充滿藝術手段的人文科學,是一門需要博學大家的人文科學。
因此,人文學科知識的積淀是優秀醫學生的任務。一名優秀的醫生除了在自己的專業上有見地外,還應該博觀約取,積淀自己的社會人文知識。因為醫生會和社會上各個階層、各個職業的人打交道,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醫患之間需要有一門共同的語言彼此交流接近。另外,一位博學的醫生還能了解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狀況和患者的心態,找到表征現象背后的原因,以病人最能夠接受的方式開展治療,用人性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消除醫患糾紛。除了在與人交流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人文知識的學習也是活化科學思維的過程。很多時候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偉大的哲學家,哲學的思考有利于開拓創新性思維。而對歷史地學習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行為更加富于智慧。此外,文學與國學陶冶道德情操和風度氣質,心理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不是與專業息息相關,就是與生活密不可分,毋庸置疑,也是需要積淀的。由此觀之,醫學生人文底蘊的積淀培養博學的高端醫學人才的基礎。
那么,如何才能夠在八年的時間內將科學素養的形成和人文底蘊的積淀恰當地結合起來呢?結合諸位授課教授所講及學生過去十余年的學習經歷,體會出如下幾點:
首先,科學素養的形成和人文底蘊的積淀不在于一朝一夕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欲速則不達。科學素養的形成在于對每一次實驗的高度重視,對每一門科目的潛心鉆研,對每一個現象的入微觀察,對每一組結論的追根究底。而人文底蘊的積淀取決于日日夜夜、持之以恒的閱讀和博覽,取決于同各行各業、異域國度人士的思想文化交流。二十年以后的成功取決于二十年當中的日日不懈,所以從現在開始把握好每一天、每一次機會。
其次,有意識地收集身邊的信息和資料也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是積累的基本方法。信息時代,每分鐘都有大量信息從我們身邊流過,我們是否抓住了其中的重點?與其茫然地看它流走,不如將其中涉及專業動向、最新發現以及感興趣的一切記錄下來。或許今時今日派不上大用場,但未來用得上時它還在。
最后,保持一顆樂觀與求知的心,在自己的內心里做一個孩子又何嘗不可?良好的心理狀態無論是對于學習現有理論成果還是開拓未知領域都是大有裨益的。再與對知識的渴求結合在一起,即是學習的動力。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將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更加努力,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做一名二十一世紀的好醫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本人堅信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挑戰,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我畢生的力量。
醫學培訓心得體會(二)****年**月**日我院特邀北京著名培訓師崔金委老師對我院中層以上干部進行了為期2天的核心理念與技能訓練的培訓,在培訓會上崔金委老師主要就人生心智模式的修煉展開論述,以前也曾進行過類似培訓和學習,自己也曾在科室手冊首頁寫下過:學會感恩、相互稱贊、真誠溝通、創造感動16個做人和觀念、心態、態度、行為、結果10個做事的大字,激勵自己和科室人員學習和思考,但悟徹不深,通過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打開心扉、本我與自我的訓練,更是一次啟迪智慧、分析與思考什么是醫學的人文訓練,此次培訓對我來講,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特別是在當前醫改進行過程中醫務人員和接受醫療服務人群之間,關于醫學與人文的思考。
說實話,做醫生多年,對醫患溝通方面曾時不時的思考過多次,也和同行、朋友,甚至患者都有過交流,鑒于當前社會的醫療市場和環境,醫患矛盾凸顯,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感到無奈和無助。醫務人員形象在被各種渠道媒體傳播、透視和放大下,一會是救死扶傷的恩人和天使,人人贊頌;一會又是草菅人命的.庸醫和魔鬼,遭人唾棄。
在課堂上崔金委老師舉例提到好多醫學界的鼻祖、泰斗和大醫,像裘法祖、華益慰等等,這些只在教科書封面、視屏上看到的名字和人物,通過崔老師講解他們鮮為人知的背后故事,從而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他們之所以能成為醫學界的泰斗和大醫,都是因為他們完美的將醫學和人文結合在了一起。裘法祖曾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術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可想而知,做成一名好醫生不僅僅是擁有仙一般的技能,其一必須先擁有佛一般的慈悲。華益慰之所以能感動患者、感動同事、感動中國,與他擁有佛般的慈悲之心是分不開的。醫者父母心,華益慰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么是醫者,他妻子張燕容是他的同學、同行,共同相處了幾十年,說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說道:他也就是盡到了一個做醫生的職責,做一個醫生分內的事情,只不過他做得比較認真 。
作為醫務人員,我們要敬畏生命,生命屬于每個人,且只有一次,我們更要敬畏我們被服務的人群,因為他們把生命和健康托信于我們,是他們教會我們如何做好醫生,所以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去感激病人,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去創造感動。
美國有一位名醫,在他去世后他的的墓碑上鐫刻著這樣一段文字: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文字說明了安慰、鼓勵性的語言在醫學服務中的重要性,是一種人性的傳遞,適當、積極、溫馨和真誠的語言,不僅使患者感到溫暖和安全,還能調動患者的積極因素,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大大的減少了醫患矛盾。
現代醫學鼻祖、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醫生有三件法寶:一是語言,二是藥物,三是手術刀,在醫療服務中體現出語言的重要性,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過程中,掌握語言交流和溝通是必不可少的,也正說明了醫學是一門人文學,換句話說做醫務人員失去了醫學的人文性,就丟掉了醫學的本質屬性。
醫學培訓心得體會(三)醫學生的學習生涯是很漫長,很辛苦,很單調的。5年如一日的鍛造,終于修成正果,進了還算滿意的單位。此時,我要對自己說:辛苦了!再接再厲!
記得幾年前路過單位,第一感覺就是這很不錯。那時可沒想著會來這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或許是概括的大學的最好解釋了。因為英語6級,斷送了多少很好的選擇,當時沒哭或許是錯的,自己總是糾結在自己的矛盾之中,怎么也走不出這個結。現在還是有這種現象,非到緊要關頭是沒辦法逼著自己成就自己。
貴人,這個名詞在我們閩南人是很常用的。我們總希望能四處逢源、得遇貴人,殊不知自己也是付出了無盡的艱辛,這是前提!我是善于發現貴人,或者說善于補充自己的不足吧。能怎樣,人總是在成長的,不斷的犯錯不斷的改正,最后才的到成長。感謝這么多年幫助我、羨慕妒忌恨我的朋友們,有了你們才有了對比,才有了方向,這更好的讓我成長。謝謝你們!
來到醫院,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這是我的目標!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高超的技術、寬容的心更好的服務百姓,創建自己的口碑!3年目標:積累自己的人脈,積累自己的財富,找個心儀的對象。5年目標:結婚買房。XX年目標:過上穩定的生活。其實一直都有個夢想的,繼續深造,我喜歡讀書,喜歡那樣的寂靜,喜歡那樣的充實。
【醫學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1.人文醫學培訓心得體會
2.醫學生崗前培訓心得體會
3.醫學崗前培訓心得體會
4.醫學職業技能培訓心得
5.醫學人文精神培訓試題
6.醫學培訓班開幕詞
7.醫學崗前培訓心得
8.醫學生實習培訓心得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感謝公司的培養,領導的 感謝公司領導的栽培和培養句子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