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個人年終工作總結
導語:通過年終總結,我們可以把零散的、膚淺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系統、深刻的理性認識,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以便發揚成績,克服缺點,吸取經驗教訓,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彎路,多出成果,這有利于指導把下一年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營養師個人年終工作總結范文,歡迎參考學習!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篇一:營養師個人年終工作總結
3-6歲的孩子,屬于學齡前兒童,這個階段的孩子生長發育有所減緩,但仍然處于迅速生長發育之中,個性上更加活潑好動。心理上具有好奇、注意力分散、喜歡模仿等特點,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時期。所以營養需要特點:優質蛋白質、充足的能量、脂肪尤其是必需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注意粗細搭配)、維生素、礦物質。另外科學的飲食安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定點進食。根據中國營養學會婦幼分會編寫的《中國孕期、哺乳期婦女和0-6歲兒童膳食指南》針對學齡前兒童的平衡膳食建議,特制定以下幾條作為依據:
一、平衡膳食攝入量:谷類(米飯、面條等)每日180~260克;蔬菜類每日200~250克;水果類每日150~300克;魚蝦類每日40~50克;禽畜肉類每日30~40克;蛋類每日60克;奶類每日200~300克;或相當量的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每日25克;烹調油每日25~30克;糖果等少量。
二、平衡膳食的原則
1、多樣食物合理搭配
2、專門烹調、易于消化
3、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兩點)
4、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
兒童飲食中的脂肪結構應該和成人的差不多,也就是說,總熱量中來自脂肪的熱量不能超過35%,所以,你應該盡量限制孩子對黃油和人造黃油等脂肪的攝入。此外,別讓甜食把孩子的胃塞滿,要讓孩子盡可能多吃健康營養的食物。以上是我們的幼兒膳食制定參考,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嚴格做到了幼兒食品的營養質量,讓孩子們快樂的成長。當然我們也會遇到一些頭疼和不足的問題。曾經有位做媽媽的問記者:“30年前的父母與今天的父母有什么不同?”記者答:“30年前的父母擔心孩子沒飯吃,30年后的父母擔心孩子不吃飯。”這句話道出了當代父母為孩子不愛吃飯而大傷腦筋的事實。經常看到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端著碗追在孩子身后,嘴里念叨著:“再吃一口,再吃一口!”孩子大多數會搖頭,如果偶爾吃上一口,家長便欣喜若狂。
吃飯是一種享受,是解決饑餓,吸收營養的最好的方式,為什么到了孩子那里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主要是由于家長溺愛的原因使孩子沒有養成好的進餐習慣。例如,有的家長總讓孩子不停的吃零食,孩子到吃飯時一點不餓他們怎么會有食欲。有的家長愛在孩子吃飯時都逗弄孩子,或者看電視,使孩子吃飯時精力不集中,這也不利于良好進食習慣的養成。另外還有很多原因造成了孩子不愿吃飯或挑食。所以,首先要解決如何讓孩子愛上吃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問題。
篇二:營養師個人年終工作總結
所謂營養,顧名思義,營為營造、選擇、創造之意,養乃養生、保持健康長壽之意,所以營養的概念可以解釋為機體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素和其他對身體有益的成分(非營養素或植物化學成分)構建組織、調節各種生理功能,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和防病保健的過程。相信這點,每個人都懂都能做。因為慢性病預防的需要,社會催生出營養師的職業。醫生的本職是救死扶傷,問題是沒有人愿意病危或者病重。但是,任何疾病的發生不是一夜工夫造就的,預防成為第一要事。醫生不能隨時預警這個不合適那個對健康有損傷。個人的意識和行為就至關緊要了。《黃帝內經》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治病靠醫生,預防靠自己。養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并非高深莫測的學術名詞。
一百年前人們還不需要營養師的出現,人類大量的精力用于對付細菌、病毒、戰爭傷害、外源性損傷、災害引發的疾病等方面,醫生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越來越強大,許多認為是絕癥的疾病都已經找到良好的方法和途徑去應對,醫學科技的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如天花、麻風等病基本銷聲匿跡。然而,人們的生活提高了,并沒能杜絕新疾病的產生。我們面對的不再是病毒、細菌、戰爭傷害等舊疾病,而是很少留意到的新疾病——慢性病。慢性病在現代社會輕而易舉地成為所有疾病中危害最嚴重的病種,它將人們以前畏如虎豹的天花、麻風等疾病迅速地拋在后面,位居危害人類的.各種疾病的首位,如高血壓、腫瘤、糖尿病、風濕、心腦血管疾病等。這些病的可怕性在于它在無聲無息的狀態下就種下病根,直到被發覺時已經為時過晚了。
而專門研究慢性病的醫生,也迷惘失措。我們已經知道,慢性病對人體的危害因素眾多,已經不是單一藥物可以解決問題的,而營養師恰好很自然地擔任起防治慢性病的工作。營養師,成為攔截慢性病的首要關卡。
2006年中國衛生部公布了2005年城鄉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慢性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和心臟病為城鄉居民前三位死因,農村居民前三位死因分別是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專家稱,慢性病已經成為中國最沉重的疾病負擔。
根據調查,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第一,雖然大多數人關注營養問題,但是仍缺乏必要的營養知識,結果出現城市居民營養過剩與農村居民營養不良并存的現象。
第二,是缺乏指導營養飲食的營養師。
當人類暈頭轉向地研究慢性病的源頭時,卻莫名其妙地發現:根源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其中營養不良成為最主要的核心因素。慢性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早預防早治療,當醫療成為無法對待慢性病的時候,預防疾病的營養師角色,就前所未有地重要了起來。
兩次諾貝爾獲得者萊納斯·鮑林對營養學寄予厚望,他說認為營養學應成為未來的醫學。在20世紀初的愛迪生認為未來的醫生不再給病人藥物,而是引導病人關注人類結構、飲食的保養以及疾病的起因和預防。相信,未來的社會,每個人都是養生專家,都是營養師類型的人物,他們將不依靠醫生獲得健康保證,而是依靠自己來選擇養生的好習慣,獲取健康與幸福。營養師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職業。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歷史教學年終個人工作總結精選篇 歷史教學年終個人工作總結精選范文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