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學習心得體會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下面就讓小編為各位整理了中醫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的相關信息,歡迎各位查閱。
中醫經典學習心得體會(一)“中醫經典選讀”是我們這學期開設的一門課程,學校開設這門課程是為了加深我們對中國悠久的中醫歷史和重要的中醫經典著作的了解。
用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它讓我了解到了:目前國內中醫高等教育教材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作為四大名著,它們在中醫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內容最完整,實踐痕跡最清晰,對后世中醫和現代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和深遠影響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巨著;是將來醫學探索與發展的根本內容;是喜愛中醫人士必讀的專書;是中醫藥高等院校的必修課程。該課程的學習對我們學醫生涯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著,是中醫理論和中醫防治技術的理論淵源。《內經》所闡述的中醫理論是分析人體生理病理,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內經》開藏象學說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臟腑辨證的雛形。千百年來《內經》一直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論基礎,被歷代醫家尊之為“醫家之宗“,為中華民族身體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內經》把人的形體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認為人的形體病變可以影響精神,精神的狀況又可以影響形體的病變,同時人體又是與外界環境(自然、社會)緊密相連的;人體必須與外界環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變化來調節飲食起居和精神活動,前者為“形神合一”觀,后者則為“天人相應”觀,二者充分反映了《內經》中的“整體恒動觀”,是其所主張的兩個基本觀點。
“形神合一”觀,形神問題即身心關系問題。《內經》一方面認為形為神之本。“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須依附于形體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體健康時才能正常發揮,這是符合唯物主義思想的。另一方面認為神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時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說明“神”可以直接影響“形”,決定“形”的存亡。正因為神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療、防病、養生方面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內經》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動,是“心”的功能,主宰著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由此精神對形體的反作用是明顯的。
“天人相應”觀 ,是說一個人的生存與天地二氣的自然界是密切相關聯的,人能順應天地陰陽的變化,不違四時的規律,了解十二經脈的道理,就能明達事理,不會被疾病現象所迷惑。《內經》將人的身體視為自然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強調人的生理現象的變化與自然界變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這說明無論是治病還是養生,都離不開人體內外環境統一的“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形神合一”觀與“天人相應”觀所體現出來的是整體觀,把人與自然、社會、生理、心理等置于整體聯系之中,并將其貫穿于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各個環節,對今天的醫學臨床實踐仍有啟發意義。 《內經》對養生學有突出的貢獻,他強調整體觀及從“防未病”思想出發,指出應“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的統一,強調從外因和內因兩方面養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對外在的“虛邪賊風”,應及時回避,對內應保持氣血陰陽的平衡,做到“恬淡虛無”,正氣充足則疾病不會發生,從而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少私寡欲 《內經》認為欲望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指出欲望無窮,最終會影響健康,所以養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即要意志安閑,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沒有恐懼,現代身心醫學證明,適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做到“少私寡欲”,以求心理達到平衡,則會有利于身體健康。
《皇帝內經》是一部經典、深奧的中醫藥學著作,它不同于西醫書籍那樣將人體進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學科性細化,而是通過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構建了完整的中醫藥學體系。它除了是一部偉大的醫學著作外,同時是一部經典的哲學典籍,它幫助我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奧智慧,論證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是表現在中國古代醫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當然,其在醫學、哲學方面的極大貢獻和成就絕非三言兩語所能概述清楚的,此文僅是個人在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應加強對古典醫學的學習來提高我的認識,以便更好的運用于臨床實踐中。
中醫經典學習心得體會(二)學習中醫四大經典是每一個中醫人提高自己臨床能力的有效途徑,認真研讀古人的醫術對于現代醫學的發展有深遠的促進作用,在本次學經典活動中,我認真的溫習了中醫四部經典著作,在運用臨床方面有了新的領悟與提高。
首先我學習了四大經典的內容概括如下: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于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國內的中醫高等教育教材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作為四大名著。還有學者認為《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四大名著。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的內經,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內經可以用三個“第一”給它作一概括。 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內經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第三,《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里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試想,大略700年前,歐洲鼠疫暴發, 有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雖也有瘟疫流行, 但從未有過象歐洲一樣慘痛的記錄,中醫藥及《內經》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張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藥方112個。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該書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時的作用,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張仲景運用《素問•熱論》的理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對外感病的發生、發展、預后、治療等進行了精辟的闡發,將外感疾病具有規律性的各種表現,歸納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病證,每經結合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進行辨證論治,既有“同病異治”,亦有“異病同治”,確立了嚴謹的治療規范,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奠定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理論聯系實踐、理法方藥齊備的臨床醫學巨著,書中按傷寒傳變規律,以條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簡間賅,辨證嚴謹,治法靈活多變,制方藥少而精,對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踐證明,該書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僅適用于傷寒病的治療,而且是指導其他臨床各科治療的準則;其所運用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廣泛應用;其所創制的113個基本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白虎湯、小柴胡湯、理中湯、四逆湯、五苓散、瀉心湯、烏梅丸等,成為臨床廣為應用的有效方劑。可見。《傷寒論》對祖國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古籍之一,全書共25篇,方劑262首,列舉病癥六十余種.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證. 《金匱要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范。書名“金匱”,言其重要和珍貴之意,“要略”,言其簡明扼要之意,表明本書內容精要,價值珍貴,應當慎重保藏和應用。《金匱要略》被古今醫家贊譽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范。
《溫病條辨》為吳瑭多年溫病學術研究和臨床總結的力作。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干,前后貫穿,釋解溫病全過程辨治,同時參以仲景六經辨證、劉河間溫熱病機、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及吳又可《溫疫論》等諸說,析理至微,病機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書中歸納溫病清絡、清營、育陰等治法,實是葉天士散存于醫案中之清熱養陰諸法的總結提高。而分銀翹散作辛涼平劑、桑菊欽作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使氣分病變遣方用藥層次清晰、條理井然。葉天士之驗方,在吳瑭手中一經化裁,便成桑菊飲、清宮湯、連梅湯等諸名方。足知吳瑭此書,不是僅僅為纂集而撰,實是經心用意,為學術理論升華之作。
其次,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把握理論聯系實際,有目的的學習:
在發展中醫學事業中,把握中醫經典著作是學好中醫的關鍵,因為經典著作是中醫學的源頭,醫家的闡述發明均離不開經典著作。要精研《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從研究文言文開始,再參閱各家注解,通過對經典著作的熟讀與深入研究,并在實踐中反復體驗,甚至精研一生,最終達到得其精要,為臨床工作奠定了厚實的中醫理論基礎。誠如周鳳梧教授指出:“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使學者有階可升,至出乎規矩之外,而仍不離規矩之中。”,“規矩”就是經典著作中基礎理論,從而明確指出,只有掌握好經典著作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中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離開實踐就失去了活力。中醫理論的發展正是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的結果,而中醫理論的掌握亦在于臨床實踐中的總結和提高。著名醫家無不是在臨證中成長,并在臨證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結累經驗,更好地提高了療效。通過臨證來驗證理論,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醫理論,也得到了患者和社會的支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中醫學的發展正是在臨床實踐基礎上實現繼承與創新的過程。隨著時代的不一,疾病譜的更換,中醫臨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斷的繼承與創新。醫家在臨床中多能融會古今,學貫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據《類聚方廣義》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疥癬內陷的一身搔癢、發熱、咳喘、腫滿的記載,運用該方治療腎炎合并皮膚濕疹的患者,并將此方合甘麥大棗湯加生地、紫草等治療過敏紫癜性腎炎,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些都體現了著名醫家在臨床中善于融會古今,不斷創新的特點。
中醫學既是一門自然科學,又是一門有關社會人文的科學,其內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時、物候等人文知識,僅本專業現存書目就有19000余卷寶籍,欲成為大醫,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內經》中就要求習醫者“上窮天紀,下及地理”。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更明確指出學醫者當“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所有醫家大都有淵博的學識,而知識的積累絕非朝夕之功,往往傾注了一生的精力。
中醫經典學習心得體會(三)中醫古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總有讓人不知從何看起的感覺,但是在這么多年的醫書中,也有我們必須學習的,那就是中醫經典著作,可是現在很多人不重視經典的學習,認為經典學習已經過時,里面的文字意深難懂,千多年前的古書至今如寶收藏,但實際上,以《黃帝內經》為首的四大經典,還包括《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和“溫病學”歷來被奉為經典,能夠被稱為經典必經是經得起考驗,大部分歷代著名的醫家,均能有效地幫助掌握中醫理論。因此,中醫本科課程中開始學習,使我重新認識了中醫,中醫古籍經典是一個中醫生必讀之作。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奠基之作,其豐富的理論至今還沒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同時也是治未病等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其中針灸理論知識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它是一部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奇書,內容豐富,不僅涉及醫學,而且涵蓋了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文學、社會科學等。當時先進的各項科學成就。因此,要讀懂《黃帝內經》要追溯秦漢歷史背景。《傷寒雜病論》是奠定中醫辯證論治體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藥,繼承了《黃帝內經》等古代醫籍的基本理論,以六經傷寒,以臟腑論疾病,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辯證和治療的示范,它一直指導著后世醫家的臨床實踐,其中劉河間依據《內經》有關“火”于“熱”的病機條文,結合《傷寒》,首創“火熱論”,世稱“寒涼派”李東垣發揮《內經》“胃氣”結合《難經》、《金匱》,提出“脾胃論”世稱“補土派”,張子和發揮經文治責創立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金元時的學術,特色鮮明各自不同角度闡釋經典,對明清及今后醫家產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的一門獨立學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大致可分為萌芽時期,成長時期,成熟時期,具有代表的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夢英四大溫病學家的著作及學術成就,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預防思想和“三焦”辯證的獨特思想。
通過四大經典的朗讀,老師的講解,給我的認知是:一,樹立中醫學習的信心,眾所周知,中醫教育其實并未能培養中醫人才,由于各種因素如課程培養目標過于廣闊,培養模式過于單一,未能培養扎實的辯證論治思維,不注重中醫經典的學習,欠缺方法及中西醫比較課程,學習混淆中西醫概念等,經過老師在課堂上深入淺出的講解,很多都是老師經驗介驗,特別是感受到了老師對中醫經典的熱愛和絕對的支持,使自己受到感染,樹立堅定的信心。二,培養自身辯證論治思維是理論核心所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已奠定了中醫的辯證論治體系及發展出各種中醫的辯證方法,現在學習經典就是要學好這些理論,培養這種思維,而真正的中醫理論部分就是四大經典,因此,背誦原文理解是學習經典的前提。三,熟讀誦讀經典更要在實踐中運用經典,在課堂上,老師很多次不厭其煩的要求我們背誦條文,可是我們都沒有注重,總是對經典的學習以理解為主,看著老師隨口而出的經典條文,所述的醫案病例,兩者結合如一,真的感覺慚愧,想在臨床看病時候就想經典。可是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下手,看不出個所以然,條文的熟記更重要是在實踐中去運用才會有所獲,也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
至今,課程已經結束了,收獲不少不多,還希望繼續開設這門課程,可是已經不現實,其中自身思考因素更重,問題和疑問全是,我只有自立熟讀經典找答案,也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深入的學習理解經典體會并加以解決。
【中醫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1.中醫經典格言
2.中醫必記經典語錄
3.中醫養生經典格言大全閱讀
4.中醫經典學習心得
5.中醫診脈經典語錄
6.中醫推薦春季經典祛濕湯
7.中醫醫學學習心得體會
8.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格列佛游記讀后感作文500字 格列佛游記讀后感作文400字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