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格言演讲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通用20篇)
日期:2023-02-21 00:50:37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通用20篇)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为你推荐:
  • 個性簽名個性
  •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通用20篇)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通用20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通過填寫“百數表”,進一步明確百以內數的順序,加深對百以內數的認識。

      2、過程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百數表”,探索并發現“百數表”中數的排列規律等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數學思考,進一步增強數感。

      3、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體驗合作交流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重點】

      能對100以內的數按順序進行整理,掌握百數表中數字排列的基本規律。

      【學習難點】

      自主探求規律,靈活運用規律。

      【學習準備】

      水彩筆,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完成“百數表”,明確數的順序

      今天,數字王國的數字寶寶們正在進行比賽,看誰先找到自己的家。你們看,哪些數字寶寶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家?

      1、出示教科書第35頁例題中的表格,要求學生把表中已經填出的數分別讀一讀。

      讓學生先整體觀察這張未填滿的百數表,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這張表中一共可以填多少個數?你是怎么知道的?(橫著數十行,豎著數也有十排)

      我們把它叫做“百數表”(板書:百數表),今天我們就通過百數表來學習百以內數的順序。板書課題:數的順序

      你能幫其他的數字寶寶找找家嗎?請小朋友們把它們全部寫出來吧!

      3、學生各自填表,教師巡視。

      4、核對,檢查。

      5、找數活動

      如:請學生從36讀到44

      請學生從57往后數5個數

      師問:第4行第8個數是多少?(生答)

      55前面一個數是多少?

      與50相鄰的兩個數是多少?

      二、觀察“百數表”,引導發現規律

      師:剛才,小朋友們很快就幫數字寶寶找到了自己的家,那你們想不想幫它們涂涂顏色?下面我們就來進行涂色比賽。請男生給十位是3的數涂上綠色,女生給個位是3的數涂上黃色,看誰涂得又快又好!

      (一)1、橫著找規律

      (1)給十位是3的數涂上綠色

      學生完成后,問:十位上是3的數在“百數表”中什么位置?這樣的數一共有多少個?

      學生齊讀這行數。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生:這些數十位上……(前九個數十位上都是1)

      個位呢?……(就是依次多1)

      誰來完整地說說我們的發現?還有誰想說的?

      (2)你也選幾行讀一讀,說說你有什么發現?和同桌說說你的發現。

      (3)全班交流(指名2位學生)(我讀的是我發現了)

      橫著看,第2行的前九個數十位上都是1,第3行的前九個數十位上都是2,第3行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所發現的規律,如:每一行數的個位上分別是1、2、3……0;每一行數的前九個數十位上都相同,最后一個數的十位上比前九個數多1;每一行數中,后一個數總比前一個數大1,前一個數總比后一個數小1等等。

      (4)師小結:橫著看,每一行,前9個數的十位都不變,個位依次多1,最后是個整十數。

      (5)練習

      2、豎著找規律

      (1)給個位是3的數涂上黃色

      學生完成后,問:個位上是3的數在“百數表”中什么位置?這樣的數一共有多少個?

      讀一讀,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豎著選幾排數分別讀一讀,你有什么發現呢?

      (3)全班交流。(我讀的是我發現了)

      豎著看,第1排的個位上都是1,第2排的個位上都是2,第3排

      找一找:個位是5的數有哪些?(第5排)個位是0的數呢?(第10排)

      (4)師小結:豎著看每一排的.個位都不變,十位從上到下依次多1,也就多了1個十。從下往上看呢?(依次少1個十)也就是說,上下兩數相差10。

      (5)生自己說一說豎排的規律。

      (6)練習

      (二)、斜著找規律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給一些數字寶寶涂上了漂亮的顏色,還有一些數字寶寶也想涂一涂顏色,你們愿意幫幫它們嗎?

      給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涂上粉色。

      學生完成后,問: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在“百數表”中什么位置?

      這樣的數一共有多少個?

      讀一讀。

      (三)、你從表里還能發現哪些有趣的排列?

      斜著看:個位與十位數字相加的和是9

      ……

      三、勇闖智慧島

      第一關:我會填

      (1)、比99多1的數是()。比60少1的數是()。

      92后面連續5個數是()。

      (2)按照百數表的順序填數。

      3388

      第二關:我會選

      35、57、75、95、25、56、28、15、50、55

      個位上是5的數是()。

      十位上是5的數是()。

      第三關:我會猜

      王醫生從1號病人看起,現在要看第35號病人、已經看了多少病人?

      四、回顧全課,整理收獲。

      今天我們一起通過整理百數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順序,你知道了哪些百數表的知識呢?

      五、重填“百數表”,啟迪新的思考

      啟發:這節課我們通過填教科書上的“百數表”以及看表、用表,進一步認識了100以內數的順序,并發現了許多有趣的規律。想一想,除了剛才的這種填法,還可以用其他方法填“百數表”嗎?請感興趣的同學課后按自己的設計再填一填。

      板書設計:

      數的順序

      十位是3的數有:30313233343536373839

      個位是3的數有:3132333435363738393

      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112233445566778899

      【教后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的數以及會讀寫100以內的數之后進行教學的。在教學開始前,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簡單復習讓孩子對于新的知識不是那么的陌生。在聽了各位老師對我的課程點評之后發現這節課中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首先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是很充分,在課堂進行當中對于自己課件的熟悉程度不夠深。

      其次在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引導不是很到位,對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的不完整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

      最后就是對于課程中出現的“百數圖”中規律的研只是浮于表面,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時,這次講課的過程當中我還意識到自己的板書很不到位。

      今后我會有意識地自問:我備課了嗎?沒有認真研讀課標與解讀也是我的一大弊端。今后一定抽出時間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為自己充電。

      在研究教材、教參的過程中,一定要反復考慮本課的知識點,思考每道題目的出題意圖,聯系整套教材,以便遷移與運用。思考教學目標,切實按照目標進行課程設計。重、難點以及用何種方法突破。最后再落筆進行教學設計。總之要好好認真細致地備課,備教材,備教參,備學生。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2

      教材分析

      從“小歐拉智改羊圈”的數學家故事引入,接著為學生創設兩個活動情景:

      1.用100米籬笆,在空地上為張叔叔設計一個面積最大的養雞場,并對實踐中獲得的各項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得出“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圓的面積最大”這一結論。

      2.用100米籬笆,利用一堵足夠長的墻為張叔叔設計一個面積最大的養雞場。在實踐中發現“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圓的面積最小”,與前一結論“自相矛盾”。

      最后,借助多媒體資源的直觀性特點進行示范、啟迪,讓學生發現圓形設計方案沒有利用墻,從而激發學生出“靈感思維”——100米籬笆,靠墻圍成半圓形養雞場面積最大,不僅解決課前“養雞場怎樣圍面積最大”的問題,使學生的認識水平發展得到再一次的飛躍,也為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了機會。

      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并已經初步學會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經驗的支持。所以,本節課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激活學生已經掌握的平面圖形知識,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好知識鋪墊;另一方面要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邏輯思維,誘發靈感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學生在具有生活背景的問題探究中,經歷動手實踐、觀察、對比、分析、歸納和推理的實踐活動過程,探索出“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圓形的面積最大”。

      2.在活動過程中,加深對幾種主要平面圖形的認識,知道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能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方法

      1.認識到運用圖表分析法收集信息、探索規律,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

      2.學會“問題——實踐探索-——解釋——再實踐、反思——結論”的探究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進一步體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強化“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了解數學家的成長故事,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索在不同條件下,養雞場怎樣設計“面積最大”。

      難點:同樣長的籬笆,靠墻圍成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那個面積最大的驗證方法。

      教學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3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會認讀秤上的質量,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3.在小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點: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三、教學難點:

      1.用科學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體的質量

      2.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小組學習的實效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袋裝1千克洗衣粉、1臺盤秤、兩包500克的鹽、

      2、小組準備: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雞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輕的綠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幣、1克的藥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蘭根沖劑、100克的肥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和爸爸媽媽逛過超市嗎?你們一般都買些什么?有沒有買過水果的?說說你是怎樣購買的?(選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錢)

      通過秤稱我們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單位呢?

      同學們的知識可真豐富,小強和小麗也到超市里作了調查,他們找到了什么?

      (一壺豆油,是用千克作單位;一包餅干是用克作單位的。)

      看看數學小精靈想告訴我們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

      二、探究體驗:

      1.認識質量單位

      對,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平時我們所說的重量實際上指的是物品的質量,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還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克和千克這兩個新朋友。

      板書課題

      2.認識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這樣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們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嗎?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輪流掂一掂,靜靜感受,并把這種感覺記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組動作最輕,能做到嗎?請小組長輕輕拿出洗衣粉,開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覺記在心里了嗎?數學小精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記住了。每一小組還有這幾樣物品:這樣的一袋綠豆、這樣的一袋大米、1包雞精、這樣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樣物品中哪些約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數學小精靈有什么提示:1將四樣物品分別與1千克的洗衣粉對比著掂一掂;2找出大約重1千克的物品后與小組的同學說一說;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請每位小組匯報:你們認為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

      ④聽了每一小組的匯報,發現大家一致認為這袋雞精約重1千克,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包裝袋上有質量標示)

      老師還發現大部分小組認為這袋水果也約重1千克,它又沒有質量標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著1千克的鹽,一手拎著這袋水果覺得差不多重)

      你們掂得準不準我還是得驗證一下。老師想請盤秤來幫忙。看這兒,這個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用千克作單位的)

      當指針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針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組都是西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果然是大約1千克,你們估得真準。像這樣大的一個西瓜約重1千克。

      3、4小組都是香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是1千克,你們也估對了。像這樣大的一個香瓜大約重1千克。

      第5小組你們是什么水果?也拿上來驗證一下。看,像這樣的4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第6小組呢?什么水果?拿上來驗證一下。原來,這樣的3個梨大約重1千克。

      第7、8小組沒有水果,但是他們有一筒面,他們認為是1千克,請來驗證一下。果然,這樣的一筒掛面也約重1千克。你們找得可真準。

      剛才有的小組認為這袋大米也約重1千克?你們認為呢?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還有這袋綠豆,你們怎么沒有選呢?

      (感覺比1千克輕)

      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果然比1千克輕。

      哪些小組找對了?你們找得還真準,請小組長和保管員輕輕收回物品。

      (4)說一說:

      剛才大家找到了這么多約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也約重1千克呢?

      3.認識感知1克

      (1)剛才我們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這樣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樣的感覺呢?請保管員拿出盤子,將硬幣發給組員,請大家掂一掂,靜靜感受,把1克的感覺記在心里,可以嗎?開始吧。

      (3)說一說:

      有什么感覺?(非常輕)

      與1千克比呢?(1克非常輕,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遠)

      對,所以平時我們在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4)找一找:

      雖然1克很輕,生活中也有一些約重1克的物品,盤子里就有一些,請同學們用剛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說說你找到了什么?(藥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盤子里還有一些用克作單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藍根沖劑,100克重的肥皂。分別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員收盤子。

      4.克與千克的關系

      這里還有一袋鹽,也是用克作單位的,請你讀多少克?(500克)

      一袋鹽500克,兩袋鹽合起來多少克?(1000克)板書1000克

      我們用秤來稱稱看。大家還記得這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嗎?(千克作單位)

      仔細觀察指針,指針指到數字幾?(數字1)那就是幾千克?(就是1千克)板書1千克

      同樣的兩袋鹽,包裝上用克作單位時是1000克,用千克作單位的秤稱時是1千克,那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對,為了方便人們約定:滿了1000克就用一個更大的單位千克來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請大家跟我讀:1千克=1000克

      5.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①今天我們認識了兩個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用千克作單位;

      ②通過掂2分的硬幣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認識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裝上有質量標識,沒有質量標示的物品怎樣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來稱量)

      這位售貨員阿姨正在用秤稱蘋果,這些蘋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認識嗎?(電子秤)

      秤是一個大家族,這就是電子秤,家族中你還認識誰?在哪見過它?給大家介紹一下。

      三、鞏固拓展

      1.的確秤是我們稱量物品的好幫手,因此我們要會認秤上的數據。

      (1)說說下面物品有多重:書88頁練習十八第1題

      并說說你是怎么認讀的(先看單位是克,再看指針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個4千克問:剛才都是多少克,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這個盤秤是用千克作單位的)

      看來我們在認秤時不光要看清數還要看清單位。

      (2)你知道他們的體重嗎?書88頁練習十八第2題

      (3)填單位:書89頁練習十八第4題

      2.你知道嗎?

      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好,數學小精靈要送給大家一個有趣的小知識。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約有2克重。2克重,相當于什么呀?(兩枚2分的硬幣)那得多輕呀。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約重100千克。100千克相當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個蛋就約重1500克。1500克相當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鹽)可真重呀。

      3.課后調查:

      克和千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很大的用處,老師給同學們留下了一個課后小調查。就在書88頁練習十八第3題。

      六、課后反思:

      實施新課程以來,人們再次提出了“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化”、“學校數學應向生活數學回歸”等口號,生活、活動成為數學課程改革中的兩個關鍵詞。然而,如何把這兩者落到實處,讓學生學得有效,是我們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4

      一、教材分析:

      這是小學數學人教版第九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本節課重點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教材安排的內容除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外,更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通過學生親手的“拼”、“剪”,將組合圖形進行分解,計算出組合圖形面積,從而掌握這類題的思考及解題方法。

      二、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組合圖形的認識并不很難。學生已經系統的學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對轉化思想也有所滲透。對于方法的借鑒、交流、思考、創新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

      三、教學目標

      1、掌握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并正確計算。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并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初步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讓學生學會這類題目的思考方法。

      3、學會運用“分割”與“添補“的方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五、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以舊引新

      (課前)將一些教學用具的紙片發給學生

      1、談話導入,課件出示謎語。(①草地上來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稱②又來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名稱)

      (1)思考:謎語的謎底是什么?(①草莓②楊(羊)莓(沒))設計意圖:抓住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知識的正遷移。給學生以啟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問:你們覺得哪個謎語好猜?為什么?(第二個,因為第二個問題有了第一個問題做基礎,所以容易些。)

      (3)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答案,從而導出新課,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來明事理,從而導出新課。

      2、課件出示各種學過的基本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

      (1)同桌交流、討論。(小動)

      (2)代表回答。

      (3)復習關于平面圖形面積公式。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幾種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及計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小組合作,交流探討。

      (1)教師要求:拿出課前準備的圖片從中任意選擇兩個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邊做邊思考,你拼的圖形像什么,是由哪個基本圖形拼成的.,小組討論這個圖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2)2人小組討論并計算出圖形的面積。(小動)

      設計意圖:以學生為主,讓學生進行分工、討論,通過集體的力量來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

      2、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課件出示例題:小華家買了新房,計劃在客廳鋪地板,請你估計他家至少需要買多少瓷磚鋪地板,再實際算一算,并與同學交流。(有圖例)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圖片中組合圖形的學具,與小組合作,先估一估,再通過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學生合作討論,教師巡視并作簡單的提示和指導。(大動)

      (2)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沿虛線剪下,將組合圖形分割成一個大長方形和小長方形或兩個梯形或補一個小正方形等多種割補法。)計算圖形的面積。

      (3)根據學生的解法,教師進行分析、點評。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手參與學習,通過拼剪與討論,明白能將組合圖形進行多種分割或割補后再計算其面積。

      (三)、聯系實際,鞏固拓展

      1、課件出示課本中多種組合圖形,學生辨別圖形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

      2、學生獨立完成,代表發表自己的解題方法。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點評:通過分解圖形的面積相加或補成所學的平面圖形再通過面積相減,都可以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圖形關系,推算出圖中的隱藏條件,讓學生明確解組合圖形的面積方法不是唯一的。

      (四)、回顧全課,小結

      1、學生小結2、教師總結3、布置作業。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教師再總結,即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將本堂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最后布置作業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組合圖形的面積

      組合圖形分割、添補基本圖形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5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能夠正確計算;理解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體驗運算律的作用。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以及運算定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談話:元旦節快要到了,我們班的同學打算做一些小飾品來裝飾教室,請看老師帶來的數學信息。

      出示信息:同學們做了24朵紅花,做的黃花比紅花朵數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一)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1)結合情景理解算理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題。

      師:我們首先解決做黃花多少朵?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請你根據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獨立列式解答。

      生匯報:241/3+2

      師:你是怎么想的?說說你的解題思路?

      該如何計算呢?師板書過程。

      為什么先算241/3?

      師:觀察這個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運算順序

      3/8(3/4-1/6)5/6-4/92/37/123/14+7/8

      師:運算順序都能掌握,選擇其中的兩個快速得算出結果來。

      做完后集體訂正。

      師:做這類計算題時,我們注意什么呢?

      教師總結看想算查

      (3)抽象運算順序

      師:觀察這幾個算式,他們都是有關分數的計算,里面包含了加減乘除還有小括號,想一想,它們的運算順序是這樣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師生小結:由此得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4)體驗應用,內化知識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運算?想一想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1/2+2/35/63/5(1/2+2/3)5/63/5

      (1/2+2/3)(5/63/5)(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運算都是一樣的。為什么運算順序不同?

      (二)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1)情景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不僅做了紅花、黃花裝飾教室,還做了漂亮的中國結,請看老師帶來的信息。

      出示:同學們買了60米的.彩繩,做大中國結用了彩繩的1/3,做小中國結用了彩繩的1/2,一共用了多少米的彩繩?

      學生獨立解決。師巡視。

      (2)全班交流,展示做題方法。

      (1)601/3+601/2(2)60(1/3+1/2)

      =20+30=605/6

      =50(米)=50(米)

      方法(1):先分別算出算大中國結和小中國結各有多少個,再算一共有多少個。

      方法(2):先算大中國結和小中國結一共占總數的幾分之幾,再算一共有多少個。

      (3)總結運算定律

      師:這兩種方法有什么聯系?結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號把這兩個等式連接起來,(=)仔細觀察這個等式,你有什么發現?這說明什么?

      師小結:整數的運算定律對于分數也同樣適用。

      (4)練習

      3/420/17-3/43/176-6/13-7/13(5/6+3/4)12

      師:如果把最后一個算式的字母6換成7,4換成5,運用乘法的分配律還簡便嗎?為什么?這就要求我們做此類計算題要注意什么?也要按照怎樣的步驟?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你會解決這類問題了嗎?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戰?

      1.火眼金睛辯對錯。

      師:為什么錯,如果錯了應怎樣改正。

      2.拓展提升

      我們班準備拿出300元錢買糖果,買水果糖的錢數占總錢數的1/3,買奶糖的錢數比水果糖的1/2多30元,買酥糖的錢數占總錢數的2/5,買奶糖多少元。

      3、談收獲

      這節課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收獲?

      最后送給大家一首運算歌,希望謹記運算中應注意的事項,提高計算的效率和正確率。

      四則混合運算歌

      認真計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細心審題是關鍵,對快兩字要牢記;

      先算什么要看好,沒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過程要對照;心平氣和不煩燥,

      【教后反思】

      《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是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信息窗1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在熟悉了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分數的意義和四則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是繼續學習百分數、比和比例等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為學習稍復雜的有關分數的問題打下基礎。

      要想上好計算課,一定要熟悉教材,從學生感興趣的情景開展教學,從而感染學生,這樣的計算課堂一定會告別枯燥,煥發課堂的活力,通過研讀教材,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1.能結合具體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能夠正確計算;理解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體驗運算律的作用。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其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理解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體驗運算律的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

      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標,扎實落實目標。

      本課時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體會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所以本課時共設計了兩個問題。首先,問題一,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重點說清自己的思路,明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結合思路說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為先求紅花朵數的1/3是多少,所以計算時應先算241/3,初步體會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獨立完成小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其次,首先放在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再結合思路理解運算順序,所以我引導學生從算式結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號連結兩個算式,這樣再讓學生觀察等式兩邊算式特點,才會讓學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點,發現整數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分數,這樣處理,有效地落實了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

      看想算查這四個字可以說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法寶,在教學中,我分兩個層次滲透了這種方法:在試一試小練習環節中,重在讓學生說清,看的是運算符號想的是運算順序;而在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時,強調不僅要看運算符號還要看數字特點,能不能用簡便算法,還讓學生分析在什么情況下運用簡便算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該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差異。

      對于每個問題的解決與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獨立思考與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斷地獲取知識與方法,同時也關注學生差異。對于計算,要求快的同學可以全部完成,在解決中國結的問題上,出示線段圖就是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理解第二種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上,感覺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分析問題思路時,思路不太清晰,放手不夠,沒有讓學生完整的思路。

      2.由于我感覺本節課的內容較多,為了趕進度,留的時間過于少,使學生的交流留于形式。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6

      一、教材說明: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占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然后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占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只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么辦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師:為什么石頭丟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占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么?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游泳池一樣大了,最后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間?

      師:水要占空間,人要占空間,米要占空間,木塊要占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占空間,這說明了什么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間。(板書:占空間)

      (二)認識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占的空間大?誰占的空間小?

      師:物體不僅要占空間,而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匯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后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后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匯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柜子,像這兩種物體打開里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容器。(板書:容器)你還見過什么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么?如果我往里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并讓學生說說通過演示活動,你怎么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并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么?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么?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置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導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后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并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么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節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占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間。于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并不是在水中才會占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占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體都占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么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導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并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造欲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通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7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后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在屬小學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于形象思維,有的善于邏輯推理,有的善于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并掌握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五、課前準備:長6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實驗記錄表,實物投影。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學習面積單位有什么用?

      生:測量面積

      出示長方形紙板

      師:要測量它的面積,你認為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如何測量它的面積呢?

      學生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長方形的面積。

      師:用面積單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測量操場的面積,教室的面積;草地的面積;等等,也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去量,那可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尋找一種更好、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復習舊知的目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握好教學的起點,抓住生活中的幾個場景,引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大膽的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系?

      (學情預設:根據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會出現這幾種情況:和長有關、和寬有關,和長、寬都有關,和周長有關)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欲望,也培養了學生大膽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實踐探究,合作交流

      師: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帶上老師溫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導學提示:

      1、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建3個長方形,完成實驗記錄表。

      2、 仔細觀察記錄表,你發現了什么?

      3、 嘗試用比較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學情預設: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合理分工,有序地開展實驗)

      (設計意圖: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借助導學提示經過啟發,獨立思考,討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叢冢提高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到臺前展示實驗記錄,并發言

      (學情預設:各小組介紹搭建的3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通過三次實驗,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對表達流暢,思路清晰的小組給予表揚)

      如:我們組共搭建了3個長方形,第一個長方形的長是3厘米,寬為2厘米,面積是6平方厘米;第二個長方形的長是4厘米,寬是3厘米,面積是12平方厘米;第三個……通過三次實驗,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

      (五)、解決問題

      1、實踐活動

      在我們這間教室里,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的,請大家任選一個,先估計它的面積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面積,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計的和算出的面積是不是較接近。(學生操作活動,并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它們的面積)

      2、前幾天,老師新換了一個辦公桌,它的長是14分米,寬是8分米,我想給這張辦公桌配一塊玻璃,需要買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題:

      這是一塊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來的面積是多少嗎?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價值,既豐富了敘述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另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表面并不是長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積怎樣求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呢?再如三角形,我們怎樣可以知道它的面積呢?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課后研究)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培養探究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七、教學反思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并達成團體目標。由于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教者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著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說明:課前的猜數游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只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里有多少?(課件呈現滿屏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么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只?該怎么列式?

      [說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于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通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并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說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并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么原因啊?

      5.通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里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說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聯系。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游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說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于120,卻為什么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通過爭論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游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么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通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范,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并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并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并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數據并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借助觀察年歷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有關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各多少天,平年、閏年的天數,掌握判斷閏年的方法。

      2、能與生活聯系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二)能力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情感目標: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培養學生樂于探求知識的情感,結合有關時間給學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及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具準備:

      年歷卡及表格,課件

      導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從一年級入學到現在,你們在這所學校上學大約多長時間了?那你們記得大約有多少個月嗎?你們知道大約有多少天了嗎?

      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時間單位年、月、日。現在,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努力來探究年、月、日的知識。

      3、關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師板書相關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集中反饋解決問題

      (一)總結年、月、日的有關結論

      1、從20xx年到20xx年,在這近三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樂地成長,都在收獲知識。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走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愿不愿意把這些快樂的日子數一數記錄下來呢?請同學們拿出2004—20xx年的年歷卡,把這三年1—12月份的天數填在表中,并計算出你喜歡的一個年份的全年的天數。怎樣做既節省時間又高效呢?誰有好主意?

      2、兩人合作,全班匯報填寫情況。

      3、仔細觀察表一,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告訴給同桌同學。

      3、匯報發現,教師相機板書。介紹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

      4、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數記混,怎么記住每個月的天數,誰有什么好辦法?全班交流。

      5、練習:兒童節、國慶節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二)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1、計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數,發現天數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閱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填表二。仔細觀察表二,從表中記錄的情況,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說給你的小組同學聽。

      2、匯報。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20xx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4、出示資料,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釋與應用

      1、判斷下面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維訓練

      小明過了4個生日,他今年可能幾歲?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點什么?

      五、作業布置

      解答我們在這所學校學習了多少個月,多少天的問題,并寫在數學日記中,也可以寫一寫其他與數學有關的事情。

      六、板書設計: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

      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更多的收獲。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識,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吧!

      仔細觀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發現、收獲新的知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觀察比較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

      《年月日》教學教學反思

      兩次教學《年月日》,相同的教學內容,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亦不相同。根據兩次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教學中這些方面需要改進:

      一、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及時調控課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控課堂教學,嚴格把握好教學時間,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在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引導,但教師不能引導過多,適可而止。

      二、重合作過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結果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了解學生的交流情況,予以點撥,交流后有所收獲,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結論。

      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時間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后就急于找同學回答,這時回答問題的同學都是反應較快的同學,要注重學生的不同差異,面向全體同學。

      四、習題訓練量不足

      要想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要加強練習題的訓練,設計不同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0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2、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排列與組合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并初步感知它們間的不同,且能初步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通過相關的操作活動,能夠找出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4、培養觀察、分析、推理及比較(類比和對比)等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排列規律的過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順序地來計算組合、排列數,初步了解簡單事物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

      課件、衣服卡片、學生練習紙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和貝貝一起進入有趣的教學廣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事先板書:數學廣角)

      (二)探究新知,創設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組合問題

      星期天,爸爸、媽媽要帶貝貝去游樂園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貝貝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穿什么衣服(點擊出示圖片例1圖(兩件上衣和三件下裝,電腦音問: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師:誰猜的對呢?(你們是不是猜對呢?)我們不妨一起來驗證以下,同桌合作動手擺一擺,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擺完后,用你喜歡的方法在練習紙表示出來。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師:為了便于同學們表述,我們給這些衣服編上號。

      反饋:讓學生先反饋擺法,再反饋記錄法。

      評議。

      師:他們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復的嗎,有遺漏的嗎?他們再擺的時候,是怎樣做到不遺漏也不重復的呢?

      師:簡單的說,他們是先確定一件上裝,然后和不同的下裝進行搭配,再確定一件上裝,和不同的下裝進行搭配,很快就擺出了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這樣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順序。

      師: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遺漏也不重復。

      師:然后他們按照擺法的順序,用連線法進行了表示。你們也是用連線法表示的嗎?有沒有不是的?其實,我們還可以編號組合來表示,如①A……你們為什么都選擇用連線法呢?

      師:理解了擺法,學會了連線法,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3+3=6可以改寫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裝,3表示每件下裝有3種搭配方法。)

      師:剛才我們討論的是先確定一件上裝的情況,有沒有,思考的角度和他們不一樣的同學?

      (有,就讓學生上來用連線法邊說,邊記錄。)

      (沒有)誰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呢?

      師:誰能一邊說,一邊用連線法表示出來?

      師:看懂了,舉手,好,他是先確定,……雖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組合問題

      等貝貝穿好衣服,媽媽也為她準備好了豐富的早餐,(看練習紙),有哪幾種飲料?哪幾種點心?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一種,一共有多少種選法呢?你能剛學會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1)生嘗試獨立完成

      (2)反饋誰想上來說給同學們聽?

      (3)評議

      師:他按照這樣的方法選一選,連一連,你們贊同嗎?大家都贊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這種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確定一杯飲料,與3種不同的.飲料進行搭配,再確定一杯飲料,與不同的點心進行,這樣,以此類推)

      師小結:因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遺漏,不重復,而且速度很快。

      (4)會列式計算嗎?每個數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從飲料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嗎?(能換個角度思考嗎?)

      (4)取一張飲料圖放在練習紙上

      師:如果再添1杯飲料,那有幾種選法呢?

      師:這么快,你們是怎樣想的?

      (師引導學生說清楚每種飲料都有3種搭配方法,所以4種飲料就有4×3=12種配方法。)

      師:啊,原來,用飲料的數量和點心的數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總的搭配數量。同學們學出點門道來了,那我來考考你們,再增加1種點心呢?如果有5種飲料,6種點心呢?

      3、3個數的排列問題

      吃好了早餐,就讓我們和貝貝一起出發吧?他們先來到游樂園做個數字游戲,(課件出示)

      用手勢告訴我,你認為可以組成幾個不同的3位數?

      誰想的是正確的呢?(都認為是6個,有哪6個呢?)仍舊以同桌為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擺一擺,然后把你擺的數記下來。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評議

      師:有重復的嗎,有遺漏的嗎?有順序嗎?他是按怎樣的順序擺出來的呢?

      師小結:他是先確定百位上的數,然后剩下的2個數擺在十位和個位,然后交換十位和個位兩個數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個新的數,以此類推,得到了6個不同的三位數。

      師:當他在確定百位上的數的時候,他又是按怎樣的順序來確定的?還可以按怎樣的順序來確定呢?

      師:他是先確定百位上的數,換個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師:看著這6個數,你能列一個算式嗎?說說想法。

      師小結:每個數擺在百位,都可以有兩個不同的3位數,3個數,就有3×2=6個不同的三位數。

      4、拍照中的排列問題

      做了這么長時間的數字游戲,可真有點累了,到開心屋去開心一下吧,這不,貝貝一家三口經過裝扮,變成了這三兄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開心時刻,當然要拍照留念,他們有多少種不同的站法呢?為了方便記錄,你們可以先給他們編編號。

      (1)生嘗試獨立完成(2)反饋

      5、比較例1和例2的異同,感受區別

      學到這里,我們已經和貝貝一起解決了生活當中的4個問題,這第1個問題和第3個問題在解決過程中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問題和順序無關,數字的排列和順序有關。)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開心嗎?為什么開心?

      (四)完成課堂作業

      五、課后反思:

      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已經可以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體現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繼續學習排列與組合的內容。因為本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所以我將本課的重點放在向學生滲透相應的數學思想,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上。

      本次教學內容安排的都是學生身邊的事例和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關衣服的搭配問題,讓學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動數字卡片找出不同的兩位數的活動;在例2中安排了學生用數字卡片擺三位數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時的不同站位的活動。

      由于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所以我采取了讓學生動手實踐、同桌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從而讓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采用羅列、連線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并能感受到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

      如教學例1時,讓學生利用學具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幾種穿法。接著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把各種穿法記錄下來,學生都用了連線的方法,所以我又簡單地介紹了羅列法。之后把練習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問題做為了鞏固練習,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種飲料,將橫向擺放改為縱向擺放,以此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在學生順利完成后,又了進行了加深,將飲料逐漸增加至5種,飲料逐漸增加至6種,讓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漸抽象為抽象思維,從連線法抽象為計算法。又如教學例2時,也是讓學生先動手擺一擺,看看用三個數字卡片一共能擺出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并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接下來讓每個小組進行匯報交流:你一共擺了幾個三位數?你是怎樣擺的?用什么方法記錄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對學生的匯報進行小結:不管是怎樣的擺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順序的記錄,就可以保證不重不漏。

      課程結束后,楊老師予以了細心的指點,在她的指點下,原本自己覺得混沌不開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課堂中沒有完成課堂作業本,顯然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存在問題,經楊老師點撥后頓悟:教學內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導到位,但練習在放手讓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導就過,而我花了幾乎與新授等同的時間,細究原因,還是老師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沒能充分相信學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參要求,讓學生初步理解例1與例2的區別,即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但由于教學時間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沒能讓學生經過討論而匆匆指名說說就收場了,所以很多學生其實是不理解的。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口算乘法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建構,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讓每一個學生在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經歷整數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養成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口算熱身:

      160×40 230×40  19×3  180×40  140×7

      2、豎式筆算:

      45×23=

      85×30=

      二、探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1、課件示信息窗圖,學生觀察,你發現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問題?

      2、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

      3、解決問題:買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錢?

      你會計算嗎?學生自己試著在本上做,做完后小組交流,主要交流每一步計算的過程。兩生板演。

      4、學生班上交流計算過程,特別是要重點讓學生說清楚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的個位時,積的末位應寫在哪一位上,并說明理由。如果學生講不清楚,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清楚。

      5、小練習:321×12   209×18

      三、探究三位數乘兩位數(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

      1、學生獨立解決:買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錢?

      兩生板演,學生做完后同位倆交流。在學生做之前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兩位數乘兩位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應注意什么?

      2、學生根據板演講解計算過程,如果學生列的算式有簡便算法的,師可引導學生試著比較這兩種算法哪種簡便,然后再強調當因數末尾有0時應注意寫簡便算法。

      3、學生小組討論:怎樣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

      四、課堂檢測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編制6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6的乘法口訣的來源,促使學生加深對每句口訣意義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訣。

      2、使學生熟記6的乘法口訣,能靈活運用6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和推理概括能力,向學生滲透函數對應思想。

      4、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探索的樂趣。重點:掌握6的乘法口訣。

      難點:

      熟記6的乘法口訣。

      教學準備:

      PPT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師:剛才同學們悅耳的背書聲,吸引海底的'小魚來到我們的課上和我們一起學習。

      它們啊!出了幾個題目讓你們做!小魚說:你會嗎?2x5= 4x4= 3x1= 5x4= 1x2= 5x3= 4x2= 4x3= 2x2= 1x3= 2x4= 2x2=

      師:同學們,你們1—5的乘法口訣學得真認真。今天我們繼續學習6的乘法口訣,這次,老師想讓同學們自己編口訣,你們敢挑戰嗎?

      二、自主探索,總結規律

      師:老師很喜歡魚,可是又老是養不好魚,于是我就想,用三角形擺金魚可以嗎?(課件先出示一條金魚)

      師:擺一條金魚用了幾個三角形?擺2條呢?那么擺3條、4條、5條、6條呢?學生討論,然后完成下表。(教材61頁主題圖下面的表格)魚(條)1 2 3 4 5 6三角形(個)6 12

      提問:

      1、6是有幾個6相加得到的?乘法算式怎么列?那12呢?18、24、30、36呢?

      2、你能根據1x6=6,1x6=6編出一句乘法口訣嗎?(板書:一六得六)

      師:你能編出6的其它5句口訣嗎?請你把教材61頁的口訣補充完整(板書: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在生匯報時師板書,并讓生說一說口訣所表示的意思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6的乘法口訣編出來了。齊讀!

      師:認真觀察這些口訣,你發現了什么?

      師:同學們真會思考。這些發現都可以幫助我們記住6的乘法口訣。

      師:你認為哪句容易記,哪句難記?你有好辦法很快記住嗎?如果我忘記了“四六”是多少怎么辦?口答:5個6比4個6多幾,比6個6少幾?

      師:現在自由記憶口訣看誰記得最快?1)齊背2)分組背3)對口令4)開火車背5)指名背6)同桌比賽,誰背得熟練

      三、趣味練習,應用新知

      1、用口訣讀下面的乘法算式2x6= 3x6= 4x6= 6x2= 6x3= 6x4= 6x5= 4x5= 6x6= 1x6=

      2、釣魚小高手2x6= 4x6= 6x4= 1x6= 6x5= 6x6= 3x6= 6x2= 6x3= 5x6=

      3、謎語:有時掛在天上,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師:這首詩里面一共有多少個字?誰能最快的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引導學生運用口訣解決問題)

      4、根據圖形說口訣和乘法算式

      四、情感溝通,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6的乘法口訣1x6=6一六得六6x1=6 2x6=12二六十二6x2=12 3x6=18三六十八6x3=18 4x6=24四六二十四6x4=24 5x6=30五六三十6x5=30 6x6=36六六三十六,還可以加上教材分析、作業布置、教后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現事物中簡單的排列規律。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以及發現和欣賞數學規律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規律的.含義,掌握找規律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表達發現的規律,并會運用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初步感知規律

      師:孩子們,今天幾只可愛的小動物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中,你們能夠猜出它們是誰嗎?

      孩子們自由猜(小貓、小狗、小豬……)

      師評:有可能也有可能說不定吆你可真敢想希望如你所愿一切皆有可能師:它們到底是誰呢?瞧,它們來了!讓我們大聲喊出它們的名字吧!

      生:小狗小貓小狗小貓……

      師:猜猜看,接下來會是誰呢?

      生:小狗小貓

      師:孩子,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有規律

      出示:規律

      師評:你們都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你們真棒!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雙會發現的眼睛去“找”規律。孩子們,讓我們用心地讀一下課題,好嗎?——找規律

      二、自主探究,認識規律

      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看,同學位正在舉行聯歡會呢,他們的教室多漂亮呀!仔細觀察,從圖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誰來說說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并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

      2.在活動體驗中學會觀察方法,積累觀察經驗,發展數學思考,養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習慣。

      二、制定依據:

      1.內容分析

      教材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長方體形狀物體的觀察,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在觀察活動中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最多只能看到長方體的三個面。練習活動中,通過對正方體的觀察,體會到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對拼搭后的物體的觀察,感受視圖的形狀是隨著觀察角度而變化的,為下一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2.學生實際

      二年級時,學生已接觸過從物體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初步掌握了觀察物體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要由只關注物體的一個面發展到同時觀察兩個面、三個面,還具有一定的難度。在表述自己的觀察方法或結果時也會出現敘述不清的狀況。

      三、教學過程設計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6-7分鐘

      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出示圖書箱,引導學生:從你的位置觀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讓學生在盒子上指認

      3、指名介紹

      活動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觀察圖書箱,說說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隨機認識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帶的盒子(長方體形狀)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義

      以學生熟悉的圖書箱為觀察對象,在看、說、指等一系列活動中,調動多種感官,協同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為觀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個數也是不同的。

      25分鐘

      二、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布置觀察任務,

      明確觀察要求,

      指導觀察方法,

      2、教師巡視,注意收集不同的資源

      3、組織交流與評價

      隨機引發思考:從一個位置觀察,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

      4、引導小結

      活動二、從不同位置觀察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學生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2、交流觀察結果,檢驗觀察方法。

      3、感悟小結

      這個大問題的設計是在學生前一次的初步觀察體悟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獨立觀察,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而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差異資源”又為互動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多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6-7分鐘

      三、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觀察,鼓勵學生不斷挑戰。

      一、1、從正方體的三個面觀察

      2、觀察老師拼搭的兩個正方體,想象后與視圖連一連

      二、按要求擺圖形

      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初步體會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想象與觀察結合,學生初步感受圖形與視圖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1―2分鐘

      四、全課總結

      學完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自我評價

      五、課后反思重建: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6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會數、會讀100以內的數;

      2、體會數位、基數、序數的意義;

      3、初步感受一列數蘊含的規律;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數數;

      【教學難點】

      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合作探究式教學法

      【教學準備】

      小棒、鉛筆

      【教學設計】

      一、數鉛筆教師出示鉛筆,比一比,誰數鉛筆的方法多。(學生可能會一根一根地數,十根十根地數,還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數。)如果鉛筆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數,一十一十地數,還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數。

      二、說一說

      1、圈一圈,數一數

      2、問:下面畫了幾個圈?你怎樣數比較快?你是怎樣數的?把你數的方法表示出來。

      3、用圓圈圈起來。

      4、請幾名學生回答。

      三、撥一撥

      1、拿出計數器,做撥數游戲。

      2、一個學生說數,另一個同學撥珠子,并說說方法。

      四、練一練

      1、在下面各數的后面,連續數出5個數來。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

      2、看誰數得快?請同學們找出格子的'規律,小組討論。(一個一個地數;移一移,再十個十個地數)看誰的方法最好?

      3、接力賽找出女孩子數數的規律,男孩子按此規律接著往下說,看誰發現規律最快?女生:34,36,38(相差2)男生:40,42,44女生:20,30,40(相差10)男生:50,60,70女生:45,50,55(相差5)男生:60,65,70女生:22,32,42(相差10)男生:52,62,72

      五、全課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7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除法算式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

      圖片、題卡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數學,能否舉出例子來?

      2、學生舉例。

      3、自己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從身邊去發現除法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二、展開學習

      1、引導學生完成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1)、請學生仔細觀察圖,了解到哪些信息?說給同桌聽一聽。

      (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算式。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8題。

      (1)、教師巡視

      (2)、學生交流匯報算式的意義。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看圖,進一步理解圖意,正確寫出除法算式,重點區別兩種不同的分法和得數后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9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指名匯報是怎樣計算的?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的思考題。

      (1)、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義。

      (2)、全班交流匯報。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7題。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完成。

      【設計意圖】:

      讓學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分后填寫算式。讓學生在獨立寫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例2~例3。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語言表達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逐步培養學生“說”操作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維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觀察填空。

      指名學生回答,并講一講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個5等于10(只)的思考過程。

      2.擺小棒。

      老師在投影儀上擺5根小棒,然后問:老師擺了幾根小棒?(5根)

      提問:誰愿意到上面來擺小棒?

      請一名小朋友到投影儀上來擺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擺小棒。

      如果小朋友們擺的小棒是老師的3倍,應怎樣擺?(學生繼續操作。)

      提問:你是怎樣擺的?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

      學生擺的根數是老師的3倍,就是擺5的3倍,5根5根的擺,擺3個5根,一共是15根。

      板書:3個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結:我們剛才一起復習了有關“倍”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操作技能,為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做好知識和探究方法的準備。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擺小飛機,認識“倍”。

      師:(用5根小棒擺出一架飛機)小朋友們想不想擺小飛機呀?

      (請一名小朋友到投影儀上擺小飛機,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擺小飛機,教師指導。)

      組織匯報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擺了小飛機幾架。

      學生(可能)的擺法:

      用1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2架;用15根小棒擺了小飛機3架;用2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4架……

      (老師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師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擺小飛機3架,也就是說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著提問:誰能說一說用1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2架,就是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幾倍?用20根小棒擺呢?

      讓學生多說一說,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用小棒擺小飛機再說一說的活動,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在擺小飛機的活動中,經歷了動手操作和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做所想的過程,逐漸抽象出了“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認識了“倍”概念,訓練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再擺一擺,把對“幾倍”的理解轉化成“除法”問題。

      教師用投影出示下圖:

      師:老師用5根小棒擺了小飛機1架,小朋友們準備用多少根小棒來擺小飛機?(15根)小朋友擺小飛機用的小棒數是老師用的小棒數的幾倍?(3倍)

      (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因為5根小棒擺1架小飛機,所以15根小棒可以擺小飛機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師:誰能把這15根小棒迅速地擺一擺(不用擺成小飛機樣子),能夠讓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來呢?

      板書:15是5的(3)倍

      請小朋友在投影儀上擺出下圖,并說一說。

      學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個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書:15根里有3個5根

      師:如果你們用20根小棒來擺小飛機,所用小棒根數是老師的幾倍?(20根是4個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像上面擺小飛機就是求15是5的幾倍。想:15里面有幾個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說明“倍”是一種關系,不是計量單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寫。板書:15÷5=3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應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把“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成“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問題。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提高了思維質量。

      3.想一想,說一說。

      (1)蘋果3個,梨6個,梨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6里面有幾個3,用除法算6÷3=2。)

      (2)蘿卜6個,茄子2個,蘿卜的個數是茄子的幾倍?(6里面有幾個2,用除法算6÷2=3。)

      [設計意圖]讓學生由實物聯想到倍數關系,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

      (3)擺圓片。(動手操作,再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幾倍。)

      a.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擺8個○。

      b.第一行擺9個○,第二行擺3個○。

      (4)8里面有( )個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個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個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個7,42是7的( )倍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讀課本第54頁至55頁的內容。

      2.學習例3(思考回答問題)。

      (1)仔細看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引導學生想一想,怎樣解決“唱歌人數是跳舞人數的幾倍”。

      (3)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4)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組織學生集體訂正。

      (5)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根據學生的問題、思路引導分析解決。)

      3.引導學生完成“做一做”。

      4.歸納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突出學生的自主參與,獨立思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學習探索。

      四、鞏固訓練

      1.練習十二第1題。

      要求學生認真看圖。(1)圖中有些什么動物?(2)分別是多少只?(3)獨立分析解決,小鹿的只數是小猴的幾倍?(4)為什么這樣列式?(5)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

      2.獨立完成第2題。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9

      教學內容:

      教材55頁例3

      目的要求:

      使學生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掌握這種問題的數量關系,懂得除法計算的道理,會解答這類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會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15里有幾個3?14是7的幾倍?

      15是3的幾倍?14里面有幾個7?

      2、有12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

      學生列式解答后,請學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出示主題圖,圖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板書: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

      2、讀題,分析,題目告訴我們哪些條件,問題問什么?誰和誰比?要解答這個問題一定要找出哪兩個條件才能計算?

      3、說明:我們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開,把幾人當作一份呢?也就是說,是把什么數作為標準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這是把什么數作為標準?列式時,7人作什么數?

      板書: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讀題,先讓學生把題意理解清楚,給世紀末條件?求什么問題?

      2、引導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數是跑步的'幾倍”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3、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4、討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練習十二

      四、總結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要用除法來計算。

      板書設計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20

      教學目標:

      1、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征,認識梯形的高。

      2、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學會用不同方法做出一個梯形,會在方格紙上畫梯形,能正確判斷一個平面圖形是不是梯形,能測量或畫出梯形的高。

      3、學生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進一步發展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經歷梯形的認識過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建立廳性的高的概念,畫梯形的高。

      教學準備: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學流程:

      一、生活導入

      1、出示例1的圖片,你能在這些生活場景中找到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嗎?

      (重點可讓學生上臺指一指梯形)

      2、你能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嗎?

      3、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梯形。你還記得我們昨天是怎樣研究平行四邊形的嗎?

      根據學生回憶板書:

      (1)探究特點

      (2)認識高、底

      (3)多種練習

      有了這些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經驗,你想自己來進行研究活動嗎?在小組里討論一下,你們準備開展哪些活動來完成(1)和(2)。

      老師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時注意和平行四邊形的聯系與區別,將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組活動

      (一)探究特點

      1、展示小組內制作的'梯形,介紹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歸納梯形的特點: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二)認識高、底

      1、介紹小組內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礎上指導看書自學: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間的距離,這就是梯形的高。這樣的高有多少條?為什么?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稱。說說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試一試: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條邊,量出每個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說明:第二個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幾個直角?

      三、練習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同桌間說說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08-20

    小學數學《軸對稱圖形》教學設計及反思01-25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04-02

    《數學編碼》教學設計及反思09-1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9

    人教版數學《比的應用》的教學設計及反思11-13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6-27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0-12

    小學體育教學設計及反思07-29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自己扛的說說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