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格言演讲
茶文化與佛教的關系分享 茶文化與佛教的關系是什么
日期:2023-02-20 10:20:13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茶文化與佛教的關系  導語: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征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
为你推荐:
  • 人生哲理的一句話(一
  • 茶文化與佛教的關系

      導語: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征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溫適宜。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那么茶文化與釋、儒、道有什么關系呢?

      茶文化的形成發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后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里,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并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致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中國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諸家的精華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體。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家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為前提。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這既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調,也是與佛教禪宗的重要區別。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飲,寓教于樂。在民間茶禮、茶俗中儒家的歡快精神表現特別明顯。而道家倡導清靜無為、天人合一,主張重生、貴生、養生。而茶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正與其天人和一的思想相吻合,將其融入茶道中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道茶流派。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物我玄會”的哲學精髓!

      佛教與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自漢代傳入中國。當時被宮廷、貴族用來祈福、祈壽、求多子多孫或保國家安寧。佛人飲茶最早是在晉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統治者用來麻醉老百姓。作為統治術,此后歷代皇朝都樂于利用,佛教因此發展,并出現不同學派體系。佛教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它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發展,并使飲茶之風在全國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這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興辦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談佛經與茶道,并賦詩,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在民間茶禮方面,朝廷茶儀難以效仿,禪院茶禮容易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響較大。

    【茶文化與佛教的關系】相關文章:

    1.佛教寺院中的茶文化

    2.佛教在茶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性

    3.企業文化與品牌管理的關系

    4.文化與市場營銷策略的關系

    5.企業文化與管理制度的關系

    6.企業的文化與戰略的關系

    7.企業文化與制度文化的關系

    8.企業文化與管理溝通的關系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名人名言摘抄大全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