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哲理美文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作文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怎么寫
日期:2023-03-18 11:44:20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
为你推荐:
  • 一個人喝酒的說說
  •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1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聽說端午節是因為屈原跳入河里,人們怕魚啊、蝦啊把尸體吃掉,所以人們用那個大的葉子里面包著米往河里扔。這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很熱鬧,一家人在一起吃著粽子、看著賽龍舟,而且還要吃咸鴨蛋。

      我特別喜歡過端午節,因為那天可以吃到粽子,更有看點的是可以看賽龍舟。

      賽龍舟是由幾十個人在一起帶有龍頭的舟上,他們都很厲害,可以劃得很快。每當一看到賽龍舟我就很激動。

      包粽子其實很簡單,只要準備幾樣材料:糯米、粽葉、紅棗和細細的繩子,還可以準備點肉。先拿兩片粽葉,放一半的糯米,再放紅棗或者肉,把米繼續放進去,最后用兩片粽葉裹住用線綁起來。相繼在做幾個就把它放在蒸籠里,蒸半個小時就把它拿出來。如果想做做咸粽子就先放點鹽在糯米里,其他步驟不變多做幾個就可以了。

      咸鴨蛋也要吃。咸鴨蛋要把那種殼剝掉一半,用筷子挖著吃。如果用筷子戳到蛋黃有一股油冒出來,就證明那個鴨蛋很好吃。

      好了,現在需要一家人在一起把蒸好的粽子和咸鴨蛋拿出來在弄十幾個菜。吃完飯之后就把電視打開看賽龍舟。端午節就是要一家人在一起過才會熱熱鬧鬧的。

      這就是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2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3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來了,我跟媽媽一起學包粽子,品嘗了美味的“五黃”,一起品味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這天我起了個大早,首先跟媽媽插菖蒲艾草。媽媽告訴我,過端午節的傳統有菖蒲艾草、吃粽子、品五黃等其他風俗。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須在門窗上插上菖蒲艾草,它的作用是不讓蚊蟲進入屋內。迷信的說法是可以辟邪。

      接著,我和媽媽一起包粽子。材料媽媽早就已經準備好了,有棕葉、糯米、肉等。準備工作是這樣的:把粽葉放在清水里浸泡5~6天再洗干凈;把綁粽子的繩子剪成大約兩尺長的一段段;把洗干凈的肉切成2、3厘米見方的肉塊,放在醬油里浸泡一個晚上。包粽子之前,先把糯米淘洗干凈,把水瀝干后倒入盆中,放上調料拌勻;把粽葉和繩子用開水浸泡起來。下面我們就開始包粽子了。首先我取出兩張粽葉一頭一尾重疊,在一端葉子正面朝里折成一個漏斗狀,放入一小碗糯米和肉塊,把它們壓實壓緊,右手先把外端粽葉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后再用同樣的手法完成另一端。然后用繩子把包成的粽子捆綁結實。這樣,一個粽子完成了。

      包粽子的時候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政治家、大詩人。當年他屢被放逐,便于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自己怒沉汨羅江。人們心想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小魚小蝦吃掉,便向江中投放食物。漸漸地便演變成包粽子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這個節日我過得很快樂。今天我品嘗了美食,關鍵還學會了包粽子,增長了民俗知識。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4

      盼盼盼,我好不容易盼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天,我們吃完了早飯,坐著爸爸的車去安鋪看精彩的賽龍舟比賽。剛去到那,龍舟比賽準備開始了,于是我三步并作兩步地跑到人群中,好不容易擠了進去。看,他們分成了三隊,分別是紅隊、藍隊、黃隊。他們穿著各隊的.衣服,頭上綁著與衣服一致的彩巾,腰間也綁著彩巾,多么威風凜凜啊!他們精神抖擻,顯示出必勝的決心。

      比賽開始了,各隊的人員都使勁地劃動手中的木漿,河水被劃出了一道道美麗的波痕,龍舟在被劃開的河水中奮力前進。不一會兒,各隊的隊員都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由于紅隊的隊員團結一致,所以他們領先在其它兩隊前,黃隊,藍隊哪里肯服氣,他們擦干了汗,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拼命地劃啊劃。與此同時,岸邊的觀眾們也都在為自己喜歡的隊而大聲喊加油,還有人敲起了大鼓,為了壯壯士氣,也有人在用手機或攝像機錄下這令人激動的一面。20米,15米,12米,距離終點越來越近了,現在領先的不再是紅隊,而是藍隊了,只見藍隊的人藍隊的隊員們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觀眾們吶喊的聲音越來越大了,那氣勢足以震得你耳朵癢癢的,痛痛的。我低著頭摸摸我的耳朵,“耶”那洪亮的聲音嚇得我的心幾乎要跳出來了。我抬頭一望,原來是藍隊到達了終點。瞧,藍隊隊員們個個都樂得跳起來,他們互相擁抱,互相對笑,多開心啊!他們靠著不服輸的團結獲得了勝利。這種精神讓我多么佩服啊!端午節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吃粽子。聽大人們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屈原精忠報國、以死明志的故事讓大家動容。所以,據說,在每年的端午節,老百姓都把提前做好的各性各色的粽子投進江中,為的是不讓那些魚兒食屈原的身體。這時我會一邊吃著粽子,一邊體會其中的味道,體會著中國最具有特色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含義。看著人們重視這個節日并且可以把這個節日傳承的那么好,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啊!

      端午節,多么一個具有特色的節日啊!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5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十分深厚,每一個節令都對應一個節日,在這諸多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彌漫著清新的粽葉香。這一天人們要吃粽子,所以不論是商家店鋪,還是尋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葉,備好黏米和餡料準備包粽子。這不,一大早粽子就似變魔術般被包好,煮熟了。這時心急的小孩子望著冒著熱氣的粽子會吵著要吃,而大人會耐心地哄道:“先等一會兒,用涼水拔一下再吃吧。”終于可以吃了,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剝開粽葉,那好看的,黏黏的粽露了出來,咬一口真是香粽爽滑,三口兩口吃掉后,小孩子一般還要吃,誰讓它這樣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著說:“吃吧,吃吧,多吃幾個啊!”因為這一年里只這一個端午,也只有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們嘴里,才會有不同于往日的味道。

      說到端午吃粽子,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屈原,他因為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最后投江了。后人為了紀念他,選擇在這一天包粽子投進江里。后來這一習俗廣為流傳,直到今天。

      端午的這天不只吃粽子,還有別的活動。南方的一些城市這天會舉行龍舟比賽。這一天大人,小孩兒紛紛涌向比賽的地方,這個比賽可是人們盼望已久的。而在我們這里這一天不僅家家包粽子吃,還會買些艾葉放在家里。更好趣的是街上會有賣小飾品的,這些飾品就是小孩子戴的香袋。小巧玲瓏的,袋子上還繡著精致的五毒圖案,小孩子戴上可以保平安。這些小飾品都很可愛,惹得過往的人駐足觀看,非要買上一個才心滿意足離開。

      端午快臨近了,我深深地期盼著。那清甜的粽香,它在我的心中已深深地扎下了根,我熱切地盼望著它的到來。

    【初中學生描寫端午節風俗隨筆】相關文章:

    端午節風俗活動隨筆01-10

    桂林的端午節風俗隨筆01-11

    家鄉端午節風俗隨筆范文12-24

    描寫傳遞的初中隨筆01-07

    描寫端午節節日最新隨筆01-06

    關于傳統端午節初中隨筆01-06

    描寫關于老家的端午節隨筆01-11

    端午節趣事初中生隨筆01-26

    初中生端午節隨筆01-04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33條關于各自努力頂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