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拜年的禮儀 15篇
春節拜年的禮儀 1春節拜年基本禮儀
在拜年的時間上選擇要妥當
如有必要,可以先向主人報信,避免空跑一次,如果不準備吃飯,最佳時間是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之間。過早,可能人家還未起床,節日都要休息的習慣;太遲,正適人家吃飯,不方便。下午應以三時至五時之間為宜。向長輩拜年,最好安排在節日內以示敬重。
春節拜年要注意衣著整潔
干干凈凈過節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潔、大方,適當穿上一些好衣服,給人一種節日的美感。 要講究稱呼的規范化:到別人家拜年,尤其到親戚家拜年,要事先對可能碰到的長輩、同輩的稱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使人感到不夠禮貌。
吉利話要說得適宜
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祝賀語。交談時,要揀雙方愉快的話題,不要扯到悲哀傷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談闊論,不要信口開河,不要過分激烈地爭論問題,要在輕松愉快、親切自然的氣氛中,把道喜賀新的真情實意表露出來。
拜年時接物要有禮貌
主人送茶,要起身雙手接住,并道謝。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讓給小孩,然后自己取少量受用。
拜年時歡鬧要有節制
掌握適度。不宜大聲喧鬧,不適宜通宵達旦,以免影響鄰舍,妨礙別人休息。 拜年結束時,要表示謝意,邀請人家回訪。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贊美幾句。臨分手時,可發出邀請,表示回報的意思。
春節拜年的禮儀 2新春將至,寶寶們也要跟著爸爸媽媽走親訪友去啦!不過在把孩子打扮一新之余,您是否已經告訴年幼的孩子,怎樣才能做一個受人歡迎的“拜年小使者”呢?現提醒家長,出門前您別忘了給孩子先上一堂禮儀課。
1、別只教孩子討紅包。“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不少年輕父母會教孩子學說這樣的“祝福”。殊不知,這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錯誤的印象,以為過年就是“討壓歲錢”或是吃喝玩樂,而忽略了節日的真正含義。建議父母抽出時間跟孩子講講“年”的由來,有哪些習俗傳統,告訴孩子過年意味著家庭團圓,也寄托對來年的展望。明白了什么是過年,孩子們才會對傳統節日多一些敬意。
2、學會分享莫攀比。親友聚會,孩子們會接觸到不少同齡伙伴。互相攀比誰的壓歲錢多,誰的新玩具高級,甚至為此爭爭吵吵。這些鏡頭可不應該成為新春即景。家長不妨準備一些諸如橡皮泥之類的玩具,讓幾個孩子共同完成,學會合作,或是鼓勵孩子們交換玩具,分享快樂。對幼兒來說,身體素質的發展尤為重要。以此,您還可以引導孩子們互相約定,看看新的一年里,誰能先學會游泳,學會打球,或是添了別的什么體育技能。這樣的比較,可比爭玩具有意義的多。
3、餐桌禮儀要注意。新春佳節,聚餐頻繁,家長們可得注意了,別認為孩子年幼,就可以任其享受大家的寵愛,成為餐桌“小霸王”。既然是參加宴席的一份子,就同樣要注意餐桌禮儀。您得提醒孩子,別只顧著把好吃的堆在自己跟前,別忘了給長輩們,敬酒時也可以舉起飲料杯,送上祝福,想離席去旁邊玩,一定要先得到父母允許,并和同桌的長輩們打個招呼。別忽略了這些細節小事,它們會幫助孩子們學會尊重他人。
春節拜年的禮儀 31、打招呼
一歲:一歲以下的寶寶多半還不太會說話,所以事先教孩子用非語言性的方式打招呼。例如抱拳作揖、看到親朋好友微笑打招呼。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可以說“恭喜發財”、“恭賀新年”、“歲歲平安”之類的吉祥話。發音未必完全正確,或未必能完整地說出這四個字,這點父母要體諒。
學會稱呼: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這些常見的親人很容易稱呼,可是對不常見的爸爸媽媽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們的稱呼是要比爸爸媽媽低一輩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媽媽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稱呼為祖輩的,我們則稱呼為“太祖輩”,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稱為“舅太公”……
2、如何收紅包
二歲以下:二歲以下的幼兒,不會知道紅包是什么,只要告訴他當別人給他時,說聲謝謝,然后放進自己口袋或給媽媽,讓他知道步驟就成,之前可多練習這些步驟。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開始知道紅包內是錢,是屬于自己的,可以買東西。二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忍耐力,事前跟他們說好不要拆紅包,做到便有獎勵,否則便會懲罰,并給他們預備一個袋子去拜年,用來放置紅包。
3、不做餐桌小霸王
餐桌禮儀其實最考驗父母平時教育孩子的情況,因此,春節前,父母就得對孩子稍做“規矩”,免得到時尷尬。
當有人來拜訪或者去別人家做客時,父母可以提醒自己的孩子:
1。應該等待所有的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會開始后方可用餐。
2。要好好地坐下來吃,不能跑來跑去,不能爬到桌子上,不能邊玩邊吃。
3。在餐桌上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
4。落座后,取菜時,不要翻來覆去地挑揀,更要小心夾菜,以免濺臟了自己或者別人的衣服。
需要強調的是,當孩子說他吃飽了,爸媽就不要再勸他吃,也要幫助他拒絕其他親友的勸吃,這是對孩子自己感覺的尊重。
4、如何接受糖果
三歲以下:親戚朋友總愛請小孩子吃糖果,不給他們會于心不忍。可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明白吃太多糖果的害處,所以只要大人自己控制好就行了。
三歲以上:事前定下規矩,每次外出做客時,可以拿多少粒糖果,做到就有獎勵,否則就要承擔后果,要剝奪他一些喜歡做的事或東西,不過事前也要說清楚為什么,孩子才會服氣。
5、如何不害怕出門做客
雖然這年紀的孩子渴望家庭以外的世界,但畢竟有些膽怯,出門在外需要一點熟悉的東西來支持。所以出門時,別忘了帶上一些孩子習慣吃的食品。另外,孩子出門前如果想帶上一二件心愛的玩具,父母應該尊重他的意愿。
春節拜年的禮儀 4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擁抱。其實,應該雙手抱拳“作揖”。這個動作平時不常做,但是在春節期間,就有特別喜慶的寓意。向人們作揖拜年并不奇怪,也不做作,反而能過顯示你對對方的重視!說明你這個人不隨意!
但是,怎樣的動作才標準呢?
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話,那可是哀拳,報喪、求饒才用噢!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五類:
一是拜家里長輩。
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后,一定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于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二是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可向佛像三叩首,如果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代記錄拜年習俗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里送給親友,以示莊重。
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鉆。拜年鉆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拜年最好穿新衣
舊時拜年時,婦女們大多新裝盛飾,頭上簪了紅絨蝙蝠、小聚寶盆或鮮艷的絹花;老太太們的發髻上也簪了紅石榴花;男孩兒都要換上長袍、馬褂兒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紅、大綠的旗袍。為什么要穿紅色呢,主要是為了趨吉避邪,甚至舊時ji女平時不能穿紅衣裙子,但春節時都可以例外。
現在的拜年著裝并不一定非要穿中式衣服,但一般還是講究穿新衣,從頭到腳,從里到外,穿戴全新,質地檔次無妨。如果限于經濟條件難以全新,亦需“全潔”,整潔干凈。色澤上亮麗,婦女以暖色為主,紅色更佳,不僅渲染喜慶,還帶著傳統意義上的趨吉避邪的意思。忌諱穿一身黑或一身白。男士的鞋一定要擦干凈、打鞋油。著新裝的同時,別忘了理發,俗語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拜年時,必須將頭發收拾干凈整潔。
春節拜年的禮儀 5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拜年的禮儀 6一、打招呼
一歲:一歲以下的寶寶多半還不太會說話,所以事先教孩子用非語言性的方式打招呼。例如抱拳作揖、看到親朋好友微笑打招呼。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可以說“恭喜發財”、“恭賀新年”、“歲歲平安”之類的吉祥話。發音未必完全正確,或未必能完整地說出這四個字,這點父母要體諒。
學會稱呼: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這些常見的親人很容易稱呼,可是對不常見的爸爸媽媽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們的稱呼是要比爸爸媽媽低一輩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媽媽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稱呼為祖輩的,我們則稱呼為“太祖輩”,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稱為“舅太公”……
二、如何收紅包
二歲以下:二歲以下的幼兒,不會知道紅包是什么,只要告訴他當別人給他時,說聲謝謝,然后放進他口袋或給媽媽,讓他知道步驟就成,之前可多練習這些步驟。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開始知道紅包內是錢,是屬于他的,可以買東西。二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忍耐力,事前跟他們說好不要拆紅包,做到便有獎勵,否則便會懲罰,并給他們預備一個袋子去拜年,用來放置紅包。
三、不做餐桌小霸王
餐桌禮儀其實最考驗父母平時教育孩子的情況,因此,春節前,父母就得對孩子稍做“規矩”,免得到時尷尬。
當有人來拜訪或者去別人家做客時,父母可以提醒他的孩子:
1.應該等待所有的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會開始后方可用餐。
2.要好好地坐下來吃,不能跑來跑去,不能爬到桌子上,不能邊玩邊吃。
3.在餐桌上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
4.落座后,取菜時,不要翻來覆去地挑揀,更要小心夾菜,以免濺臟了他或者別人的衣服。
需要強調的是,當孩子說他吃飽了,爸媽就不要再勸他吃,也要幫助他拒絕其他親友的勸吃,這是對孩子他感覺的尊重。
四、如何接受糖果
三歲以下:親戚朋友總愛請小孩子吃糖果,不給他們會于心不忍。可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明白吃太多糖果的害處,所以只要大人他控制好就行了。
三歲以上:事前定下規矩,每次外出做客時,可以拿多少粒糖果,做到就有獎勵,否則就要承擔后果,要剝奪他一些喜歡做的事或東西,不過事前也要說清楚為什么,孩子才會服氣。
五、如何不害怕出門做客
雖然這年紀的孩子渴望家庭以外的世界,但畢竟有些膽怯,出門在外需要一點熟悉的東西來支持。所以出門時,別忘了帶上一些孩子習慣吃的食品。另外,孩子出門前如果想帶上一二件心愛的玩具,父母應該尊重他的意愿。
春節拜年的禮儀 7有時候孩子無禮不是因為他真的沒有禮貌,而是因為沒有人教過他。關于拜年的禮儀細節有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在拜年之前提前教會家里的孩子。
1.首先要教孩子學會主動拜年。禮貌大方,主動問候是晚輩對長輩的基本禮節。拜年時孩子要懂得用正確的稱呼,并且學會說吉祥話。例如見到爺爺奶奶時應說:爺爺奶奶,春節好,祝您身體健康、吉祥如意。千萬不可以說“紅包拿來”這一類的話,有時大人會覺得孩子說著很有趣,殊不知,這樣的語言不但抹殺了敬意,還讓討要紅包變得理所當然。
2.收到紅包后要致謝,不可以當面打開,更不可以當面清點,紅包的重點不在于金額多少而在于心意。另外,收紅包時要雙手接過來,單手遞接是不禮貌的哦。
3.拜年的方式根據地域等而有所不同,最常見的是拱手禮。
拱手禮男女有別(這一點,成人有時也會做錯哦),男孩左手包住右手,女孩右手包住左手,在胸前不超過嘴的高度行禮,反之則為喪禮和兇禮。其次是鞠躬禮,見到爺爺奶奶是不可以用拱手禮的,拜長輩要用鞠躬禮,拜年鞠躬不小于45度。此外,還有抱拳禮,男女皆可,但更推薦男孩子用,很有男兒氣概,左掌右拳,拳掌相抵,在胸到嘴之間的高度行禮。行禮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語言同步才算完整。
4.到別人家里做客,尤其要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活動范圍。不可隨意在別人家里的各個房間到處走動觀望,看到感興趣的東西沒有征得主人的允許更不可以隨意拿取。如果對方家里也有小朋友,去之前能適當準備一些小禮物讓小伙伴們互相贈送也是教孩子人際相處的好方法。
5.拜年用餐時,要講究餐桌禮儀。長幼有序,坐姿端正,不喧嘩打鬧,不把玩餐具,浪費食物等,展示良好的家庭教養和禮儀風采。
春節拜年的禮儀 8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一、拜年先拜家里人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從儀式上看,拜年“拜法”較常見的通常有幾種: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后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于平輩間的拜年。
四是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是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于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于平輩間,男女皆行。
三、拜年最好穿新衣
舊時拜年時,婦女們大多新裝盛飾,頭上簪了紅絨蝙蝠、小聚寶盆或鮮艷的絹花;老太太們的發髻上也簪了紅石榴花;男孩兒都要換上長袍、馬褂兒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紅、大綠的`旗袍。為什么要穿紅色呢,主要是為了趨吉避邪,甚至舊時***平時不能穿紅衣裙子,但春節時都可以例外。
現在的拜年著裝并不一定非要穿中式衣服,但一般還是講究穿新衣,從頭到腳,從里到外,穿戴全新,質地檔次無妨。如果限于經濟條件難以全新,亦需“全潔”,整潔干凈。色澤上亮麗,婦女以暖色為主,紅色更佳,不僅渲染喜慶,還帶著傳統意義上的趨吉避邪的意思。忌諱穿一身黑或一身白。男士的鞋一定要擦干凈、打鞋油。著新裝的同時,別忘了理發,俗語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拜年時,必須將頭發收拾干凈整潔。
四、登門拜年時間別太早
拜年時最好避免在著裝和行禮上的中西結合的方式。如穿西服拜年時最好行鞠躬禮,而不行抱拳拱手禮或作揖,否則反差過大讓人覺得別扭。當然穿中式服裝時,可根據對象、場合選擇各種拜法。一般說來,長輩不主動向晚輩拜年,一般只要回應即可。
拜年登門時間別太早,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晚間的休息時間人們都在充分利用,盡量把平時難得的娛樂時間補回來,所以禮尚往來已經不是越早越好,保證別人的休息,找好適當拜訪時間非常重要。要是去年輕人家,8點前不要去。老人中午要午休,所以中午不要去。家里拜年時,忌說不吉利的話,像什么死啊、病啊的,不要過分渲染不好的事情,什么離婚啊、誰誰有病了等等。
不要帶訃告拜年,不要著孝服或戴著黑紗去拜年,北京舊禮正月如有親友訃告,進門時需將訃告撕破一角,以表示將晦氣除掉。
春節拜年的禮儀 9訪客禮儀 注意細節
如果去別人家作客,家長要教育孩子,去作客不要兩手空空,應該帶上一些小禮物以示禮貌。到達主人家后要先輕輕敲門,見到主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好、拜年。進入屋內后,不能弄亂主人家的擺設,更不能床上床下亂竄。如果寶寶發現了自己特別感興趣的物品,千萬不要亂動,只有在征求主人同意后,才能拿出來玩耍。玩完后一定要放回原處。
另外,父母和主人交談時,孩子不能隨意打斷,有事需要說時,可以先通過拉父母衣服等方法示意,在父母允許后再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主人家有小朋友,就要告訴孩子,小主人對他家里的玩具具有支配權,不能跟人爭搶。果皮、食品包裝袋等要扔到垃圾桶里,或放到指定的地方,不隨處亂扔。臨走時要學會對主人的照顧、款待表示謝意,并邀請主人有機會到自己家里做客。
客人到訪 禮貌至上
當聽到敲門聲后,發現是親友來訪,要教孩子主動開門問候,表示歡迎。把客人領進門后,應該禮貌地請客人坐下。招呼客人坐下后,孩子可以與爸爸媽媽一起準備茶飲、水果、零食、點心,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別注意的是,在大人交談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隨便插話,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客人離開時,可以叫孩子一同送客,而且要送到門口跟客人道別,并邀請客人下次再來。
養成良好的餐桌禮儀
春節親友上門拜年,孩子吃飯就不能像平常在自己家里那么隨便了,要講究禮貌。家長要告訴孩子吃飯時要讓長輩先入座,然后請長輩嘗嘗,然后再自己吃,即使看見自己喜歡的飯菜也不能搶著吃。取菜時,盡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能在碗或盤子里亂撥,夠不著的菜可禮貌地請求別人幫忙,不能站在椅子上或者橫在桌子上自己夠取食物,更不能用手抓。自己吃完飯后先放下碗,然后有禮貌地對還沒吃完的人說:“請大家慢用”。
另外,孩子就餐時要注意坐姿,不能歪著、斜著或趴著,也不可大聲喧嘩,或者邊玩邊吃,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玩耍。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礙到旁邊的人用餐。咀嚼時盡量控制自己不要發出怪聲。不管菜的味道是否符合自己口味,都不能評論菜的味道不好。
主動跟別人打招呼
無論是客人到訪還是到別人家作客,孩子碰見一些不常見的客人時,大多數情況下會羞于不知道怎么稱呼。要解決這種尷尬場面,父母最好提前教導孩子該怎樣稱呼將要見面的客人,事先“排練”一下,這樣孩子稱呼起來就很自然了。
拿紅包吃零食 禮貌也講究
拿紅包也是有禮儀的。親戚朋友給孩子紅寶時,教孩子用雙手接紅包,一定要說“謝謝”,千萬不要當著客人的面拆紅包,那是非常沒禮貌的。
春節期間,吃零食成了孩子的一大樂事。無論在自己家還是別人家里,都要教育孩子吃完的零食后,要將垃圾要放到垃圾簍或垃圾箱里,不能隨地亂扔,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春節拜年的禮儀 10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中國人自明清起始,對拜年禮儀定下了不成文的規矩,有著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后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這種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到了清朝年間,拜年禮儀有了升華。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一般說來,平輩間拜年則拱手致語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長輩。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后,一定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于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其次是走親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并須帶賀禮。進門后還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接著就是禮節性的拜年了。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一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客套話完了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也應擇日回拜。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發短信、寄賀卡、禮儀電話和電報,都是一種新的拜年形式。寄賀卡時,也會同時寄上自己的名片。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某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鉆。拜年鉆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中國人春節拜年是很講究的。講究的核心就是時間觀念。
拜年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于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也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
送賀禮也十分講究,這也是禮物也拜年要素之一。
賀禮一定要送的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賀禮物還應講究衛生、安全。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游”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于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贈送花炮之類,則萬萬不能去購買偽劣產品。
此外送賀禮還應注意節儉。
自己如果動手制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拜年時還一定要注意禮節和言談舉止。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于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級話語,就更是常識。
春節拜年的禮儀 11春節拜年有哪些禮儀
提到春節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擁抱。其實,應該雙手抱拳“作揖”。這個動作平時不常做,但是在春節期間,就有特別喜慶的寓意。向人們作揖春節拜年并不奇怪,也不做作,反而能過顯示你對對方的重視!說明你這個人不隨意!
但是,怎樣的動作才標準呢?
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話,那可是哀拳,報喪、求饒才用噢!
民間互訪春節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五類:
一是拜家里長輩。
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春節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后,一定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春節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春節拜年僅次于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二是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春節拜年,一進屋門,可向佛像三叩首,如果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春節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代記錄春節拜年習俗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春節拜年習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里送給親友,以示莊重。
今日中國民間,“春節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春節拜年,互致問候。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春節拜年鉆。春節拜年鉆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春節拜年最好穿新衣
舊時春節拜年時,婦女們大多新裝盛飾,頭上簪了紅絨蝙蝠、小聚寶盆或鮮艷的絹花;老太太們的發髻上也簪了紅石榴花;男孩兒都要換上長袍、馬褂兒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紅、大綠的旗袍。為什么要穿紅色呢,主要是為了趨吉避邪,甚至舊時平時不能穿紅衣裙子,但春節時都可以例外。
現在的春節拜年著裝并不一定非要穿中式衣服,但一般還是講究穿新衣,從頭到腳,從里到外,穿戴全新,質地檔次無妨。如果限于經濟條件難以全新,亦需“全潔”,整潔干凈。色澤上亮麗,婦女以暖色為主,紅色更佳,不僅渲染喜慶,還帶著傳統意義上的趨吉避邪的意思。忌諱穿一身黑或一身白。男士的鞋一定要擦干凈、打鞋油。著新裝的同時,別忘了理發,俗語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春節拜年時,必須將頭發收拾干凈整潔。
春節拜年的禮儀 12春節食物的寓意
1、春節吃餃子寓意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春節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寓意著久財之意,因為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最后還有南京人愛吃的酸菜,據說有算財之意。
2、春節吃雞寓意有計
除夕一桌豐盛的團年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只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3、春節吃年糕寓意年更比一年好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豐登”。
4、春節吃煎堆寓意金銀滿屋
對于老廣來說,春節做煎堆,意味著“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早在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祖先及饋贈親友者也。”在以前,做煎堆是件隆重的事,要把孩子們都趕出制作間,要一邊炸一邊說吉利話,以祈求來年好遠。
5、春節吃樟茶鴨寓意齊齊整整
四川人認為,春節最重要的就是一家子齊齊整整,所以菜式都是全鴨(樟茶鴨)、全魚(香烤桂魚)、全蹄膀的,體現“全”的概念;含豬耳、牛尾的菜(湯)則代表“有頭有尾”。
6、春節吃如意菜寓意“升”和“發”
上海人春節的菜肴講究好意頭,一定要吃的東西還真不少。除魚肉雞鴨外,還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銀絲牙兩樣菜底,另外必備如意菜(即黃豆芽)和發芽豆,象征著“升”和“發”。
春節拜年的禮儀
1、春節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
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里的長輩拜完年之后,人們外出遇見時也要滿臉堆笑地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鄰右舍或親戚好友亦會互相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2、春節拜年最好穿新衣
舊時拜年時,婦女們大多新裝盛飾,頭上簪了紅絨蝙蝠、小聚寶盆或鮮艷的絹花;老太太們的發髻上也簪了紅石榴花;男孩兒都要換上長袍、馬褂兒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
春節飲食注意事項
1、清淡少油膩,搭配要合理
過分“充足”的營養使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明顯升高。節假日活動量比上班時要少,人們又常睡個“懶覺”,幾天假期又長幾斤體重是常見的問題之一。因此最好注意調整一下自己的飲食,應該比平時更清淡些,減少脂肪的堆積。
2、寧可少吃一口,不讓胃腸難受
聚餐家宴常常是很豐盛的,豐盛的菜肴和相互之間的布讓往往使人食欲旺盛而“吃撐”了,造成胃腸的不適甚至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小到消化不良“拉肚子”、打嗝腹脹“反酸水”,大到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自我節制。
3、酒傷肝又傷身,過量傷己又害人
飲酒應限量,節假日飲酒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過量的酒精會造成肝臟、大腦、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等損傷,同時,飲酒的社會危害也非常突出:酒后開車造成的交通事故、治安事故等。
春節拜年的禮儀 13到底該怎么拜年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擁抱。其實,應該雙手抱拳“作揖”。這個動作平時不常做,但是在春節期間,就有特別喜慶的寓意。向人們作揖拜年并不奇怪,也不做作,反而能過顯示你對對方的重視!說明你這個人不隨意!
但是,怎樣的動作才標準呢
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話,那可是哀拳,報喪、求饒才用噢!
吃頓禮貌、吉祥的年夜飯
一家人團圓,開開心心圍著吃頓年夜飯,這個時候,如果表現得不好,可能會給人留下壞印象哦!
吃飯不能吧唧嘴、吃飯時捧起碗是最基本的禮節。此外,晚輩還得記得幫長輩和小朋友舀湯、盛飯、夾菜。
年夜飯里的魚,一定要留下頭和尾,寓意新的一年有頭有尾。同是,吃完一面魚,記得不能說“翻”過來,要用“順”字。
年夜飯上不要急著敬酒,要等大家喝完湯,稍微吃了點東西,墊墊胃之后再敬酒。而且要從長輩敬起。
切記,過年喝酒不拼酒,圖個吉利,不貪杯!
為長輩守歲
估計好多人現在都搞不懂“守歲”是為了什么守歲=熬夜這個理解太膚淺!
其實,守歲是為年事已高的父母長輩增福延壽。初一五更十分(即3—5點/10分),守歲完畢,晚輩應向長輩磕頭三次后,才能得到壓歲錢哦~
都磕頭了,長輩怎么會不喜歡呢不過?要提醒各位,廣西似乎很少磕頭的習俗,如果長輩接受不了這樣的大禮,可以鞠躬作揖哦~心意是最重要的!
送紅包有講究
送紅包有什么講究呢除了數額要吉利之外,其實包裝也很重要!
首先,當然不能讓“鈔票”裸奔啦!過去見過有人直接塞錢的,這樣做不僅顯得不重視,而且這不是明擺著顯擺自己是土豪嗎!
其次,如果封的是百元大鈔,最好選用大一點的紅包,不要讓鈔票在里面折疊。想象一下,對方收到平整的鈔票,一定會覺得心情更好~更能記住這個封紅包的人!
送禮要用吉稱
過年走親訪友,手上總得帶點兒禮物。這個時候,用上好聽、吉祥的稱呼,對方必定愛不釋手~
送一籃橘子=送一籃吉祥如意
送一籃蘋果=送一籃平平安安
送你一本書=送你一本著作
……
總之,換個說法,圖個吉利、圖個好聽,更讓人感覺到你的用心~
拜親訪友有講究
過年走親戚、拜訪朋友是慣例。但是總有的人以為都是自家人、老熟人,就直接上門了。雖然這樣莽撞的人不多,但還是要提醒各位,一定要提前電話告知,先問問對方有沒有空。不要一開口就說去拜年,如果對方真有不便之處,也不好拒絕。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按照這個順序拜年,既符合中華傳統,而且也用擔心順序排前排后得罪人。
咱們中國是禮儀之邦!人們都會贊許講禮儀之人。尤其是長輩,見到懂禮貌的后輩,那必定是人前人后都給夸一遍,心情好了,還給你塞一個大紅包!讓你樂得合不攏嘴啊~
春節拜年禮儀
1、拜年前的預約:拜年前要提前預約,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撞車”或是因主人也出門拜年而跑空趟,同時也給主人一個提前準備的時間。預約時間最好給主人有選擇的余地,不要自己單方面定一個時間,共同約定的這個時間最好雙方都比較方便為宜。
2、拜年的時間選擇: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節日期間不要過早,由于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飯的招待,可根據飯局的時間來確定拜年的時間,要提前到達,不要等開飯的時間再到,應該留有寒暄問候聊天的時間。
3、拜年的禮品準備:要根據拜年主要對象來選擇得體的禮品,如果對拜年對象很了解,可選擇對方喜歡的禮品,也算投其所好。如不太了解可選擇鮮花、水果、食品……也不會出錯。煙酒類要根據對象來確定,比如給奶奶拜年,送的卻是奶奶不受用的煙酒,這個就沒有意義了。如果主人家里有小朋友也可適當選擇孩子喜歡的禮品。
4、拜年的服飾:新年新氣象,到親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飾得體,節日的服飾以都市休閑、時尚為主,不要穿的太運動,也不要穿晚禮服類的太正式。如果衣服顏色較深或是壓抑,可適當增添一些小飾物來點綴,增加節日氣氛。一家人的服裝色彩盡量做到協調,增加家庭的溫馨感。
5、做客的禮儀:進門要根據親朋好友家的環境請求換鞋;對親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親朋好友的家庭成員情況及稱呼);禮貌送上禮品;到親朋家做客,以客廳為主要活動場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主動到各個房間參觀;到親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習慣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樣隨意。與主人之間的聊天內容多以問候、寒暄,增進彼此感情為主。
6、拜年時間的控制:如果是沒有飯局的拜年,一般控制在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為宜,如果有飯局,可適當在飯局前1個小時左右到,飯局結束后1個小時告辭,時間沒有固定限制,可根據與拜年對象的關系來選擇,以不增加拜年對象的接待負擔為宜。
7、餐桌禮儀:參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長者為主,謙讓主座給長者,酒店里的主座一般是離門最遠的,或是背對主持臺的為主座。在家多是面對廚房門的為主,也可因居家擺設看出主座位置,以左為大。中國的餐桌文化是一個交流的平臺,不要悶頭吃不說話,但也不要高談闊論。讓菜不夾菜、祝酒不勸酒,春節的飯菜講究年年有余,所以不要吃光桌上的菜肴。
8、拜年時的聊天要領:新年里要多說贊美的話,贊美老人的氣色、健康、多給老人講話的機會,對中青年要多贊美事業、健康、家庭關系,對孩子要多贊美聰慧、學業、禮貌懂事,多談快樂的事情,少談抱怨牢騷的話題,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以談對方為主,不要變成自己的表功會或是演講場,玩笑調侃也應適可而止,要掌握好度。如果對主人的家人不是太熟,也不要忽略,要主動問候打招呼。
春節拜年的禮儀 14打招呼
一歲:一歲以下孩子多半還不太會說話,所以事先教孩子用非語言性的方式打招呼。例如抱拳作揖、看到親朋好友微笑打招呼。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可以說“恭喜發財”、“恭賀新年”、“歲歲平安”之類的吉祥話。發音未必完全正確,或未必能完整地說出這四個字,這點父母要體諒。
學會稱呼: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這些常見的親人很容易稱呼,可是對不常見的爸爸媽媽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們的稱呼是要比爸爸媽媽低一輩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媽媽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們相應稱: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稱呼為祖輩的,我們則稱呼為“太祖輩”,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稱為“舅太公”……
如何收紅包
二歲以下:二歲以下的孩子,不會知道紅包是什么,只要告訴他當別人給他時,說聲謝謝,然后放進自己口袋或給媽媽,讓他知道步驟就成,之前可多練習這些步驟。
二歲以上:二歲以上的孩子,開始知道紅包內是錢,是屬于自己的,可以買東西。二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忍耐力,事前跟他們說好不要拆紅包,做到便有獎勵,否則便會懲罰,并給他們預備一個袋子去拜年,用來放置紅包。
不做餐桌小霸王
餐桌禮儀其實最考驗父母平時教育孩子情況,因此,春節前,父母就得對孩子稍做“規矩”,免得到時尷尬。
當有人來拜訪或者去別人家做客時,父母可以提醒自己的孩子:
1、應該等待所有的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會開始后方可用餐。
2、要好好地坐下來吃,不能跑來跑去,不能爬到桌子上,不能邊玩邊吃。
3、在餐桌上不要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
4、落座后,取菜時,不要翻來覆去地挑揀,更要小心夾菜,以免濺臟了自己或者別人的衣服。
需要強調的是,當孩子說他吃飽了,爸媽就不要再勸他吃,也要幫助他拒絕其他親友的勸吃,這是對孩子自己感覺的尊重。
如何接受糖果
三歲以下:親戚朋友總愛請小孩子吃糖果,不給他們會于心不忍。可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明白吃太多糖果的害處,所以只要大人自己控制好就行了。
三歲以上:事前定下規矩,每次外出做客時,可以拿多少粒糖果,做到就有獎勵,否則就要承擔后果,要剝奪他一些喜歡做的事或東西,不過事前也要說清楚為什么,孩子才會服氣。
如何不害怕出門做客
雖然這年紀的孩子渴望家庭以外的世界,但畢竟有些膽怯,出門在外需要一點熟悉的東西來支持。所以出門時,別忘了帶上一些孩子習慣吃的食品。另外,孩子出門前如果想帶上一二件心愛的玩具,父母應該尊重他的意愿。
春節拜年的禮儀 15等待
客人到齊,第一波涼菜上來之后,就標志著酒席的正式開始了。切記這時不要自顧自就開始動筷子了,若你不是領導,請等待領導即興說幾句,待他或她宣布開始的時候,你才能開始。若你是領導或者飯局的組織者,要么然主動號召大家,要么然說幾句話暖場,請客人中最重要的那一位先說幾句或者先動筷子。
不搶酒
一般情況下,當涼菜上齊,大家都吃了些東西以后,敬酒就算拉開了序幕。但是不要急著表現,要先等你的領導和客人的領導互相敬過酒之后,逐級而動,等到了你的這一級別,你才能開始敬酒。
不卑不亢
敬酒的姿勢也有一定講究,端起酒杯(比如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記著自己的杯子永遠低于別人。自己如果是領導,請不要放太低,不然叫底下的人會很難做。另外要記得,敬酒的時候可以多人敬一人,但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不胡亂替酒
自己職位卑微,記得多給領導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一切盡在不言中
桌面上不談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都了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
不要得意忘形
有些人酒品很差,尤其是在喝酒后更是展現地淋漓盡致。要么然大呼小叫,胡言亂語,要么然勾肩搭背,動手動腳;也有口沫橫飛,喋喋不休的。更有甚者,摔碗摔盤,當眾嘔吐。這樣做是非常失禮的,會讓人覺得你舉止輕浮、難當大事,至于你們合作的項目,怕也是要岌岌可危了。
【春節拜年有哪些禮儀】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
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這種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到了清朝年間,拜年禮儀有了升華。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一般說來,平輩間拜年則拱手致語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長輩。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后,一定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于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其次是走親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并須帶賀禮。進門后還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接著就是禮節性的拜年了。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一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客套話完了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也應擇日回拜。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發短信、寄賀卡、禮儀電話和電報,都是一種新的拜年形式。寄賀卡時,也會同時寄上自己的名片。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某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鉆。拜年鉆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拜年注意事項】
要注意衣著整潔。適當穿上一些好衣服,給人一種節日的美感。要講究稱呼的規范化。拜年的時間選擇要妥當。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報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準備吃飯,最佳時間是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之間。
1、最好穿新衣,以暖色為主,紅色更佳,不僅渲染喜慶,還帶著傳統意義上的趨吉避邪的意思。忌諱穿一身黑或一身白。
2、著新裝的同時,別忘了理發,俗語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拜年時,必須將頭發收拾干凈整潔。
3、登門拜年時間別太早,禮尚往來已經不是越早越好,保證別人的休息,找好適當拜訪時間非常重要。
4、家里拜年時,忌說不吉利的話,像什么死啊、病啊的,不要過分渲染不好的事情,什么離婚啊、誰誰有病了等等。
要事先對可能碰到的長輩、同輩的稱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使人感到不夠禮貌。吉利話要說得適宜。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祝賀語。交談時,要揀雙方愉快的話題,不要扯到悲哀傷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談闊論,信口開河,過分激烈地爭論問題,要在輕松愉快、親切自然的氣氛中,把道喜賀新的真情實意表露出來。舉止、姿態要文明。
【常見的春節拜年方法】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后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于平輩間的拜年。
四是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是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于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于平輩間,男女皆行。
【春節拜年的禮儀 15篇】相關文章:
春節拜年的短信01-22
春節短信拜年01-14
經典的春節拜年短信01-25
有趣的春節拜年短信01-23
春節短信拜年短的01-22
關于春節拜年賀詞02-15
春節搞笑拜年短信02-25
春節拜年的作文四篇03-22
春節拜年賀詞(15篇)03-02
春節拜年賀詞15篇10-26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精選】大學生實習心得體會模板集錦六篇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