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哲理美文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一等獎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10分鐘
日期:2023-02-26 00:53:01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为你推荐:
  • 母親節祝福語簡短語
  •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通用9篇)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1

      一、解題導入,讀題質疑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芙蓉樓送辛漸”,生齊讀)

      “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古詩,適時正音辨音“洛(luò)”,認識生字“壺”。

      2、朗讀檢查。(正確、節奏、速度)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讀好詩句是前提。從正確朗讀、讀好每一個字做起,引導學生讀出節奏,把握好速度。

      三、詩文理解,自主交流

      1、這首詩寫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讀得懂?請你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學)

      2、同桌之間交流,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么理解的。

      3、認為自己讀得懂的請舉手,說說這首詩大致講了什么意思。(生答,師結合注釋講解字詞意思)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從字詞入手,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弄清詩歌表達的主題。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說詩意,考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

      四、詩文品讀,賞析感悟

      1、請大家默讀前兩句,作者到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的依據在哪里?如果你能說出來,說明你真的弄懂了。

      “連”“入”兩個動詞寫出了“寒雨”的綿綿不斷和無聲無息,渲染出離別時的黯淡氣氛。“楚山孤”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詩人離開朋友時強烈的凄冷孤寂感)(板書“凄冷”“孤寂感”)

      【設計意圖】詩歌是用來表達詩人內心情志的,在理解詩歌大意之后,還需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仔細品讀,一字一詞推敲,從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兩句有一對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王昌齡送別辛漸一共寫了兩首詩,這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時所作,另外一首描繪的是前一天夜里兩人在芙蓉樓里飲酒話別時的情景。

      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凄涼、憂愁)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的哪個字中?(孤)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尉,后來因事被貶謫至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其間又遭人詆毀,再次被貶為龍標縣尉。他一生壯志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怎能不孤單、苦悶呢?帶著這種感覺,再讀前兩句。(生讀)

      【設計意圖】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音韻之美、漢語之美,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古詩的魅力、詩歌的意境。

      3、讀一讀后兩句詩,說說你的感受。(詩人還在寫自己的離愁別恨嗎?詩人筆鋒一轉,從凄冷孤寂中振作起來,表明自己的信念)

      詩人沒有再過多地抒發離愁別緒,而是借辛漸向遠在洛陽的親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詩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高潔清廉的品質)哪些字詞告訴了你詩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

      “玉壺”是什么樣子的?(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

      “玉壺冰”首次見于南朝鮑照《代白頭吟》中的“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至唐代成為一個久寫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現在詩詞作品里。(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玉壺冰”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也是理解詩人精神品質的難點,知人論詩,因此補充“玉壺冰”的歷來寄托就有了依據。

      4、想象:詩人會向辛漸說什么呢?

      5、歸納主題:全詩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過送別友人的表白,不僅烘托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表明詩人永葆高潔清廉品質的崇高氣節。

      6、指導背誦。

      送別詩我們學了很多,有的借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離別的不舍,同時體現了詩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有的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還有像今天我們所學的,借送別來表達胸中的積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設計意圖】拓展處安排群詩閱讀,既對送別詩做一個小結,又指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從人物語言、動作中感受人物品質”,圍繞書后習題展開學習,群詩閱讀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主題性閱讀,這樣的學習,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精神。

      古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節奏感、音韻感、畫面感、意蘊感都需要反復誦讀。朗讀,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讀,教學生讀準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這是基礎;入口入心讀,讓學生能夠讀懂詩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讀,引導學生聯系創作背景,體會詩情。讀之有層次,在朗讀中充分感受古詩的張力與魅力。

      古詩文字簡練,但內涵豐富,意味無窮,所謂“詩言志,歌詠言”。對照注釋理解詩句,抓住關鍵詞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感悟,和作者來場穿越千年的對話,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意。

      古詩教學最終指向“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指向學生核心素養,而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有思維的參與。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走進經典,將學生的視野引向課外,讓美感流淌在學生心中,把文化的種子種在學生心中。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教學難點:

      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1、對詩游戲。(送別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導入課題

      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3、理解詩題。

      4、背景介紹。

      二、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讀正音。

      (2)指導讀出節奏美;指讀、男女生共讀。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能不能讀出節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奏與韻律。

      2、師范讀,讀出韻腳音調。

      3、生試讀,指讀。

      4、齊讀古詩。

      三、感悟詩歌內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讓你看到了送別時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課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別時的天氣下著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別的時間。

      (3)“楚山孤”可以看出詩人送別好友時的孤寂心情。

      四、走進詩人感悟品格。

      1、教學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芙蓉樓一別之后,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發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貶謫?)

      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究竟是為什么?

      (2)播放動畫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么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潔的心啊!(板書:高潔)

      (3)補充“玉壺”典故詩句。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后,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五、拓展延伸,對比閱讀。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六、作業布置。

      1、默寫古詩。

      2、搜集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3

      一、本詩進入課堂的一些想法:

      1、對于唐人的送別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詩在送別詩中屬于比較特別的一首,可以說雖名為送別,實際上卻是以表達個人的情操為著力點。可以說,與已學的送別有同有異。學習本詩,有助于學生對唐人送別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2、本詩為語文課程標準推薦,進入課堂,可作為教材詩歌的延伸。

      3、本詩具備“以寫促讀”的若干要素,將寫擠進課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助于個性化地理解本詩。

      二、學習目標初定:

      1、讀通本詩,并在對本詩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況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含義;

      2、把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在以寫促讀中達成對詩人內心的理解,并能將個人的想像體驗融入到寫作活動中;

      3、背誦本詩并適當閱讀與本詩有關的一些詩句。

      三、有關資料:

      唐天寶七年(748年),“詩家天子”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被貶為龍標尉。詩人謫貶龍標,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龍標野宴》:“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達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懷。詩人擔任龍標尉時,由于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被譽為“仙尉”,鄉民慕名來訪者終日不絕。至今尚有“苗女聽歌”、“遮道乞詩”、“佳句退兵”、“王昌齡補靴”等動人傳說廣為流傳。詩人橫遭謫貶,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與了“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詩篇表示深切的懷念。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亂起,王昌齡為避戰亂,回歸鄉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縣)時,被刺史閶邱曉所殺。

      四、學習過程:

      學習活動一:整理已有的關于送別詩的學習經驗。

      1、背誦已學過的送別詩兩首;

      2、思考一般情況下送別詩會有哪些東西作者一定寫?(時間、地點、人物、環境、難舍之情)

      (學習成果呈現:背誦的熟練情況、教師板書)

      學習活動二:運用經驗先自學本詩。

      1、自由讀本詩,運用經驗學習,教師作適當的反饋;

      2、梳理在自學本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如:詩中有兩個時間,三個地點名等等)

      (學習成果呈現:問題標注于課文)

      學習活動三:將本詩改寫成一則日記。

      1、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送別的時間、地點與人物;

      2、第一次寫作日記并交流。

      3、估計的爭議

      (1):前面兩句詩均為描寫環境,在日記中應從哪一個環境入手?達成共識的途徑為引導學生想像:晚上王昌齡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寫日記。

      補充詩歌閱讀:“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達成對王昌齡昨日晚上內心世界的了解。

      5、對第二次所寫的日記進行補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分別在即,作為好朋友,王昌齡會有哪些話對辛漸說?

      7、第三次寫日記并作交流。

      8、適當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點明王昌齡一生的堅守,第四次寫作日記。

      (學習成果呈現:學生寫成的日記。)

      學習活動四:感動與拓展性閱讀。

      1、配樂閱讀《王昌齡日記》。

      2、略讀李白詩: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

      (學習成果呈現:學生在感情地朗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

      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 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

      吳 孤 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 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 ”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 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 ”,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范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重點

      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難點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話題,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潑墨揮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稱為“七絕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齡也不例外,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請同學們自讀課題,并說說通過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復雜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心,感悟人物品質(學習后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采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2)引導:望著朋友遠去的背影,王昌齡決絕的轉身,再也沒有回頭,難道是他不想回家嗎?(想)可是他能回家嗎?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古典音樂,教師配樂講述,引入課題。

      導語: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遺產,它就像一顆閃亮的明珠,散發出熠熠的光輝。本學期我們一起輕叩詩歌的大門,感受了《詩經·采薇》中遠征戰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詩圣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喜悅心情;宋代詞人辛棄疾那忘懷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樂……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二、知詩人。

      (出示王昌齡像)師:這位就是詩人王昌齡,課前大家查閱過了他的相關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三、釋題。

      師: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與朋友分別時,詩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課題。

      三、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過渡: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得正確。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每個字的讀音都讀準了。

      (2)指導讀出節奏美。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讀讀看能不能讀出節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奏與韻律。

      2、師配樂范讀。

      3、學生配樂朗讀。

      四、感悟詩歌內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可以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跟同桌講一講。

      2、集體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知道了什么?

      過渡:結合注釋,我們已經對這首詩的內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說,古詩是語言的鉆石,它凝練、雋永,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琢磨。讓我們先來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詩)

      五、品詩,悟情。

      1、教學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請同學們認真讀讀一、二兩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機板書: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你看到的情景嗎?面對著這樣的凄風冷雨,這樣孤零零的楚山,又要與好友分別了,詩人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板書:孤寂)詩人表面上寫楚山孤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孤寂的內心啊!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再讀這兩句。(指導朗讀)

      師:芙蓉樓一別,辛漸即將回到故鄉洛陽與親人團聚,而這里就只留下詩人一個人了,再沒人陪他飲酒,陪他吟詩,與他交心了……想到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學生說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這樣寫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師引生再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內心情感,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的決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走進詩人內心,揣摩情感變化。

      難點:

      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詩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內心情感,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氣節的決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讀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別董大》高適

      《贈汪倫》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2、匯總離別詩里的名句,讀,你讀出來什么?

      自古離別多惆悵,有辛酸,有無奈,有思念,有囑托……有這樣一位詩人,他也提筆寫下了一首離別詩,他一改以往離別時悲悵的筆調,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中去品味個中滋味。

      3、老師板書芙蓉,強調寫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種植物,本是荷花的別稱,李白的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里指的解釋即為荷花,不過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將荷花喚作芙蓉了。

      4、生齊讀課題,出示全詩。用一句話說題目的意思。誰送誰?哪兒送?芙蓉樓在哪兒?

      二、初步感知詩歌,熟讀詩歌,把握韻律。

      1、提示”壺“,部首:士

      2、自由讀詩3遍。讀準字音,詩句讀通順。

      抽生讀,師點評。

      A:(微笑)嗯,讀得好!字字落實,比如”平明“的”兩個后鼻韻“,她讀準了,再比如”夜入吳“”如相問“的”如“翹舌音的,她也讀準了,讀得真好!誰再來讀一讀?不但讀得字字落實,而且要讀出古詩特有的那種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韻讀得好。

      B:送你四個字,聲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讀,更用眼神在讀,用表情在讀,更用整個生命在讀,真好!我們一起來讀,怎么讀呢,聽清楚要求,每一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面三個字馮老師來讀,明白嗎?好,準備。題目和作者也由馮老師來讀。把頭抬起來,深深吸上一口氣。交換讀

      3、這首詩,我們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讀詩不但要讀出它的節奏和味道,更要關注和體會它帶給我們的那一份情緒和那一種感覺。

      這是一首送別詩,樸實平淡的送,飽含了作者幾多深情和惆悵呢?

      三、品詩意

      1、從詩的前兩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此時此刻你覺得哪一個詞最能表達你的感受?提示學生把詞語寫在黑板上,師點評

      想一想:詩中的哪個字或詞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好的,不著急,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靜靜地默讀詩。想一想這首詩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情緒,你在這些地方做一做記號,明白嗎?有些同學不用老師提示,已經把筆拿起來了,好習慣,這就是我們多年來養成的默契。

      2生反饋,

      寒:

      A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意思為,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

      什么樣的雨稱為“寒雨”呢?“寒雨”怎么樣呢?板書:雨

      “秋風秋雨秋煞人”,“寒雨”不僅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

      B江,板書江

      此時江面感覺如何?

      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蕭瑟的秋意。

      C吳地

      今江蘇鎮江一帶,三國里的孫吳故地,稱吳。這里用了連和入,字面上寫雨勢的平穩連綿,將于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感知。這雨何時來的?詩人感知到了嗎?

      D這寒意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嗎?對,更浸透在兩個離別的友人心頭上。

      3.透過詩句,我們也仿佛和王昌齡站在芙蓉樓上看到了什么?

      這樣的一幅畫面,那就是(師指著板書,學生說,吳江夜雨圖)

      此刻有這樣的一幅畫面在你腦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氣籠罩的江面上……此畫面在你腦海定格

      你看到了紛紛揚揚的秋雨……

      此畫面在你腦海定格……

      雨點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時你的感覺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緒是……

      師:這就是詩人,而你眼前出現的是……

      生:

      師:又一個詩人,是的,孤獨,因為一想到朋友即將離我而去,一片估計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師:因為孤獨,詩人在滿江煙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師:怎樣的楚山?生:孤獨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說詞語……

      從哪個字看出來的?誰“孤”呢?僅僅是“楚山孤”嗎?還有誰是孤零零的?

      師:詩中有一對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什么時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時候看到楚山?王昌齡一共寫了兩首《芙蓉樓送辛漸》,此為其一,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辛漸時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繪前一天夜里兩人在芙蓉樓里飲酒話別時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樓送辛漸,指名學生讀。

      師: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他們會說些什么?抽3—5人說

      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凄涼,憂愁)

      師: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哪個字中?(孤)帶著這種感覺,誰想讀前2行。

      5、走進作者,品讀文字

      師:猜猜看,這王昌齡何以孤獨至此,中晚唐的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瑣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浪淘沙李煜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聲聲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而王昌齡卻將聽覺、視覺、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氣勢,如若讓你給這幅吳江夜雨圖著色,你會用什么色調?

      為什么?想映襯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師:你查過資料?什么叫貶謫?

      可能是因為屢遭被貶,現在的我們誰也不清楚當時的王昌齡,送別辛漸的王昌齡到底是因為什么而感到孤獨,孤寂,孤僻,但我們分明感受到那種滿江煙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頭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齡嚴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這樣的景層層包圍著誰?

      生:王昌齡

      師:聽,王昌齡在吟誦……生跟著誦讀

      四、悟詩情,再品孤。

      師:好友辛漸要走了,即將見到家鄉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

      生:年邁的雙親,結發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師:這些親友見到信件后可能會問些什么?

      生:他為什么不回來?

      他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被貶?

      師:是啊,洛陽親友的問題,疑惑,王昌齡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別辛漸時只有一句囑托的話語,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引讀:當友人問起時,王昌齡會豪邁地說……

      當結發妻子問起時,王昌齡會深情地說……

      當年邁的雙親問起,王昌齡依舊堅定地說……

      師:冰,玉有什么特點?(純潔、透明、潔白無瑕)

      師:王昌齡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吶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師: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唐開元宰相姚崇自寫下《冰壺誡》“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李白也曾用冰壺自我鼓勵。

      倘若你離家多年未歸,會給親友帶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報平安

      師:

      “玉壺”比喻什么?王昌齡的真心

      那為什么王昌齡卻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操守的信念?

      師:王昌齡從清澈無暇,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精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洛陽親友,這比任何相似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親友的深情。

      師:寒氣漫天的夜雨,打濕了他冰潔的真心沒有?

      煙波浩渺的吳江,隔斷了他對親友的傾訴沒有?

      此刻,那孤獨的楚山呢?在這吳江夜雨圖中,又是怎樣的氣勢?

      生:雄渾,豪邁,孤傲,

      師:王昌齡,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出塞,從軍行,他同情,寫了宮怨詩,這是怎樣的王昌齡?

      積極向上,憂國憂民,壯志雄心

      師:這樣的詩家天子王昌齡,在屢遭被貶后,仍壯志雄心,在他被貶期間,許多好友紛紛做事來表達對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指名讀

      但不管世事如何變遷,王昌齡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盡管友人已離我而去,但作者的內心更加孤傲堅定,從孤獨到孤傲,讓我們走進冰清玉潔的王昌齡,齊讀全詩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那蒼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了詩人送別詩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孩子們,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五.拓展

      這首詩寫了一種情緒,人人都會有的情緒,一個大寫的孤子,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達此情的詩歌不計其數。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獨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王維

      師:正所謂煙雨迷蒙吳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們,你們想過嗎?人有悲歡離合,若沒有了那場送別,這滿腹的豪情壯志又與誰訴說呢?所以王昌齡這樣寫道:洛陽親友如相問……

      從此,送別詩成了傳遞情義,表達惆悵訴說衷情的上好方式。于是王勃寫下了: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王維在送別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詩:勸君更盡一杯酒……

      高適作別董庭蘭寄語:莫愁前路無知己,……

      李白對自己粉絲王倫贈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別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

      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節課就上到這兒!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⒈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整首詩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賞并感受送別詩的不同風格

      ⒉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聯想的方法體會古詩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態與價值觀度

      體會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激發學生從小立志做品質高潔的人。

      教學重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難點

      從“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壺“中體會到詩人表現出來的堅強品質。

      課前交流:

      今天看到這么多的同學與我一同學習,感到非常高興。你們班一共有多少同學?……差不多是我們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歡大班上課熱烈的氣氛。

      哦,忘了自我介紹,我姓鄭,鄭成功的鄭。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嗎?

      真好,我宣布,從現在開始,我又結識了( )位新朋友。你們愿意與我交朋友嗎?

      好,那就請朋友們與我一同進入這“古韻流香“的課堂吧。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看到“古韻“二字,你能聯想到哪些詞語?

      說得沒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流香溢彩,舉世聞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詩的迷人魅力。

      讀詩題

      (出示2:課題)我們一起來來讀詩題:芙蓉樓送辛漸

      師:讀詩先讀題,你從詩題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發了哪些疑問呢?

      預設:1地點 2送別詩 3送辛漸

      師板書課題

      疑:1芙蓉樓在哪里 2辛漸和王昌齡是什么關系? 辛漸要去哪里?(注釋)

      點擊相關鏈接,提供給學生學習資料

      那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讀詩人

      三、讀詩人(出示3:詩人)教師導語:

      那么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詩人

      先請同學們把自己預習所得交流一下吧

      學生交流關于王昌齡的資料

      師:同學 出示資料

      用一句話說說從這段文字中了解到關于王昌齡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廣交朋友 4才華橫溢

      四、品讀詩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讀全詩及注釋

      2,(出示課件)指名朗讀 4人左右

      3,聽范讀,發現不足

      4,模仿誦讀

      5,你通過朗讀古詩和注釋知道了什么?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篇9

      教學技能:

      1、會認5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

      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搜集王昌齡的詩歌,或者關于送別的詩歌。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記得哪些詩人?關于王昌齡的詩歌你記得多少?能背一下嗎?

      2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你又知道那些關于送別的詩歌?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關于送別的詩歌。

      板題——讀題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要求:連貫。

      4賽讀,(分小組進行)。

      5你把詩歌讀的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嗎?

      (1)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

      (2)學生看圖,聽教師描述詩的意境。

      (3)播放配樂FLASH,師范讀(出示朗讀記號),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4)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6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來吧,讓我們走進作者,體會他的情感,體會那份傷感。

      (1)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2)指名想象畫面讀詩,師生共評

      (3)播放配樂FLASH,指名配樂讀。

      7要是能背下來哪就好了,你能嗎?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3)學生個人誦讀展示。(配樂)

      (4)集體誦讀(配樂)。

      三、總結。

      板書:(古詩全文)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通用9篇)】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2-18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1-25

    登岳陽樓學生教學設計03-05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0篇)02-22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精選19篇)03-30

    春天教學設計(通用5篇)03-02

    《掌聲》教學設計(通用7篇)12-31

    《荷花》教學設計(通用13篇)02-24

    美術教學設計(通用17篇)03-17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最搞笑的網名獨一無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