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哲理美文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例子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的作文
日期:2023-02-20 16:01:48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精選7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相信寫論文是一
为你推荐:
  • 不合適的兩個人在一
  •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精選7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精選7篇)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 篇1

      摘 要:

      文化和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的系統,是人類文明大河的兩條支流。在社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發展到文化發展到一定時期,文化與經濟才得以相互融合。理清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有助于推動社會健康和諧的發展,也會使得文化和經濟學得以更加完善。

      關鍵詞:

      文化;經濟學;文化經濟學

      一、文化與經濟的基點和內涵

      1.文化與經濟學的含義

      文化,廣義地說,一般是指在人類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各種物質文明,包括日常用品、交通工具、裝飾品等,是具體的客觀物質。制度文化是指生活規則、家庭組織方式和社會制度等等。精神文化是指文學、政治學、哲學、歷史學、倫理學等等,它們都深刻影響著人類思想和文明。

      在個體層面上,文化一詞具有合宜性。例如某個人受過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言談舉止優雅,并在某些社會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都合乎社會主導價值體系,甚至是社會價值觀所認可并崇尚的對象,所以被賦予了一定的社會地位而受到尊重。在群體層面上,文化是指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產生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 。

      因此,文化具有物質的屬性,也具有精神的屬性,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創造和發展。

      經濟,廣義地說,是指人類為滿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進行的一切活動。狹義上說,經濟是指物質的生產、流通和分配,也形成了一門學科叫經濟學。經濟包含了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文化也有著物質內涵和精神內涵,因此,二者在本質上具有統一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叫做文化經濟學。國際上權威文化經濟學刊物《文化經濟學》雜志將文化經濟學定義為:文化經濟學是一門將經濟學分析方法應用于一切公共及私有的創作藝術、表演藝術、文化遺產及文化產業的學問。它著重研究文化部門的經濟組織以及與文化相關的生產者、消費者、政府部門的行為,它的研究主題涵蓋了很廣泛的范圍,包括主流的及新興的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公共政策及制度經濟學。

      文化經濟學的產生,標志著文化與經濟學的融合和發展。文化經濟學一般包括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文化產品的價值;文化資本的可持續性;文化遺產的分析;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文化產品的消費。

      2.文化產品的經濟基礎

      文化在整體性上表現為對滿足人類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的產品,這種文化產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流通,表現為商品化。

      文化產品具有社會實踐的性質,脫離了社會現實意義的產品也終將會被淘汰。人們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凝結著文化因子,這種文化因子的普遍性正是文化產品進行流通的基礎。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基礎之下,人們選擇相應的生活方式,建立完善一套相應的社會文化制度。人類整個的生產系統就是一個充滿了文化意圖的領域。也即,所謂自然,并非一種完全脫離于人的獨立客體,而是由人的存在賦予了一定意義的、用精神的線予以貫穿起來的一種社會存在。這種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決定了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地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

      馬克思指出:“饑餓總是饑餓,但是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饑餓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的饑餓。”人類的經濟發展過程,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既是真實存在,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因此,物質的生產一方面具有客觀實踐性,也同時打上了文化含義的烙印;文化范疇一方面具有抽象和自制的性質,也同時擁有其物質基礎。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文化事業的高度發展,市場中的企業不再單純是生產的基地,而且也是不同企業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地方。企業內的文化氛圍,更具有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人和人關系和諧的功能,這超越了僅僅是提供商品生產的功能。

      在消費領域,傳統的物質消費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開始轉向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化產品的需求。在市場營銷中,不僅宣傳產品的經濟價值,也宣傳其產品的文化功能和價值,從而使得市場營銷開始提升文化層面的評價,最終使得文化產品快速地商品化了。

      二、文化與經濟的基礎性關系

      1.文化與經濟的共生

      一般的說,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決定文化的發展;文化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支配和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從文化和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來看,兩者具有共生的關系。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和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作為人的本質存在的一種體現,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它們都是人作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為維持和繁衍自己的生命存在而生產人所必需的消費品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結果。

      人類活動具有自我意識和主動性,具有非常直接的目的性。這種目的反過來使得人類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也使得活動過程本身也具有意義和價值。生產作為人類活動最普遍的一種行為,也具有了意義和價值。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既體現了經濟性質,也體現了文化性質。

      因此,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上,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具有文化的性質,都具有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而文化本身也蘊含著經濟的性質。文化與經濟是既有其獨立性,又有其共生性。

      文化和經濟體現了人類的發展進程,二者也體現了生命的延續,統一地指向一個對象。彼此交融,形成了一種文化經濟共同體,也即文化經濟一體化。在人類社會發展到在物質生活可以滿足自身的需求時,文化開始逐漸繁榮起來,為了適應人類對文化的需求,文化和經濟開始互相結合起來,并成為一種互動雙方,不能離開彼此。真正自覺的、合目的的、現代意義上的以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消費和流通為主體特征的文化經濟活動,則是在人類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即在人類自覺地發現文化作為一個相對獨立于經濟之外的一種財富之源,以及成為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之后才出現的。

      2.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

      人類的經濟行為首先是為了生存,此后才是發展。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本身就具有了文化的含義,其行為也就有了文化的屬性。每一次經濟的革新,都代表了人類文化有了一次質的提高。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正是揭示了經過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和價值,也說明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與該民族的社會進程有著直接的關系,從而也說明了文化與經濟逐漸交融,形成一個強大的力量,推動者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文化系統的全面升級,其內容包括了人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等體系,也即文化和經濟逐漸統一起來。文化有其結構,經濟也有其結構,二者在共生的基礎上走向了一體化。例如,農耕式的文化與自然經濟相對應,工業文化與工業經濟相對應。每一次經濟結構的質的革新,必然伴隨著文化結構的革新。同樣,人類文化思想的每一次提升和解放,必然推動經濟結構的的改變,二者一一對應。

      歷史文化推動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改變文化,二者共生,并彼此交相影響,逐漸融合為一體。現代社會,商品體現了以人為本,并附加了更多的文化象征和價值,形成了文化商品的產業鏈,也形成了工程學、美學等學科的融合。

      當精神文化的消費需求實現了對于物質消費需求的本體性超越,使得一切關于知識和美的精神文化創造獲得了財產和財富的價值認同,以文化的經濟價值為追求目標的產業――文化產業應運而生,從而在全新的意義和層面上形成了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

      三、文化與經濟學的學科關系

      文化經濟學一方面以文化行業、文化產品以及文化市場為研究對象,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對文化行業、文化產品以及文化市場進行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以文化的視覺解讀經濟行為,二者互相結合,互相融合。

      文化學是研究文化現象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總的概括,一般包括文化歷史學、文化人類學、文化社會學和文化生態學等等。文化經濟學是文化學的一部分,重點在于考察和研究文化活動中的經濟要素,解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文化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一般也是采用文化學與經濟學的一些研究方法。例如量化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科學抽象、理論聯系實際、系統分析、動態研究、規范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總之,文化與經濟有著各自內在的獨立性、運動發展機制和規律,二者又存在著共生、互動和一體化的關系。二者的相互融合,一方面會促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也豐富完善了經濟學的體系,共同推動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增進人類幸福。

      參考文獻:

      [1] 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M].馮建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

      [2] 陳慶德.文化經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

      [3] SchulzeGunther,Mark Editoril,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05,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6] 胡惠林.文化經濟學[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6:3-15.

      [7]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蘇國勛,譚方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 篇2

      摘要:

      中國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本文通過對此兩方面的闡述,并結合相關的數據提出中國的文化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此外,還對中國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

      中國文化;經濟;積極作用;消極作用;文化產業

      一、前言

      經濟和文化歷來就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兩者的關系從來沒有像現代這樣密切。在封建社會,我國主要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不像現代商品社會這么重要。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這時候就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對于當代中國來說,經濟變革所造成的社會變化是全方位的,這必然要導致社會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認同的根本性的變化,打破既定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評價體系。這種變化了的文化結構與文化意識伴隨經濟變革而產生,反過來又將影響甚至決定未來經濟變革的走向與趨勢。

      二、中國文化對經濟的積極作用

      中國經濟學的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強烈的影響:一方面,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中國經濟學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墨家、道家文化,能夠為中國經濟學提供豐富的文化營養。其精髓成為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基礎。另一方面,現代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也與中國文化哲學有著明確的淵源關系。此外,文化是經濟發展的深層推動力,并滲透在經濟發展的全過程。無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對經濟發展都有巨大的意義。一個地區從經濟發展戰略的確定、方針政策的制定、體制機制的創新,到社會成員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經濟行為,均會受到一定的文化影響。文化對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支持作用,當然這種支持作用主要是通過文化對經濟活動的主體-人的影響來實現的。文化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作為一種“文化力”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的經濟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和成果,與30年來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是緊密相關的。因為思想大解放為經濟變革準備了深厚的思想文化資源,成為經濟變革取得成功和勝利的前提與基礎,構成產生巨大經濟變革的社會文化背景。五次思想解放運動為經濟變革準備了深厚的思想文化資源,使得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識上、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認識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和中心任務認識上、社會主義動力機制和發展條件認識上、會主義經濟體制認識上、社會主義工作衡量標準認識上、社會主義改革方法論認識上發生重大的轉變。思想解放形成的思想文化資源成為我國經濟變革的持久動力和不竭源泉,為改革取得成功和勝利提供了前提與基礎。

      三、中國文化對經濟的消極意義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促進”和“阻礙”兩種。當上層建筑維護的經濟基礎是進步的時候,促進經濟基礎的完善,推動社會的前進;當上層建筑維護的經濟基礎已經落后腐朽,需要變革的時候,上層建筑不讓經濟基礎發生變革,阻礙社會的進步。上層建筑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所以說,文化對經濟的影響還是有消極的一面的。

      張明軍分析了中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法律和政策上的模棱兩可、、太多的政府干預、封閉保守、自立性差等消極因素與中國經濟滯后性二者之間的關系。甄風榮通過對傳統文化小農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親族主義、祖宗崇拜、等級身份制度和注重人倫價值等特點的剖析,認為傳統文化同中國經濟又消極的一面:文化的封閉性對中國經濟有一定影響;等級觀念阻礙了經濟效率的提高;家庭觀念使我們缺乏協作精神,不利于國際競爭。中國經濟受封建傳統文化影響很深,要想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擺脫某些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文化因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

      四、中國經濟最大的增長點-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以文化資源作為資本投資,以市場需求為產品導向,以文化產品服務于社會,并贏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新型行業;包括影視業、圖書報刊發行業、文化旅游業、娛樂業、電子出版發行業等;它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趨勢而發展起來的。一方面,經濟始終是文化發展的基礎,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文化商品化和產業化,另一方面,文化又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對物質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此外,文化產業的發展適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趨勢。文化產業是以精神為基礎的產業,對自然資源、環境不構成威脅,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備了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要素。知識經濟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文化產品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欠缺開發,潛力無限。中國擁有5千多年輝煌的傳統優勢,文化產業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文化資源。同時,中國文化產品市場廣闊,擁有13多億人口,具有巨大的市場優勢。

      有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經營性文化機構27.2萬家,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6%,從2004年起中國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每年都在17%以上,北京、上海、廣東、湖南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已超過5%,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產業。據統計,2008年,僅中國出版業就創下了自1996年后12年間純銷售數量的最高增幅;出版物印刷業銷售總產值976.9億元,企業利潤總額50.2億元。此外,2008年中國電影產量達到406部,躋身世界前三名。同年,中國的網絡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18.38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76.6%。中國的網絡游戲用戶數達到4936萬,比2007年增加了22.9%。現實情況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文化消費與日俱增,中國的文化產業與發達國家一樣,是個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

      五、總結

      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可以從它們之間的雙向互動中表現出來。在當代,文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與源泉。中國的文化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但是,中國文化產業還存在著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與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應用不相適應,與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形勢不相適應等問題,中國的文化產業與國際水平有差距,缺乏明顯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發展潛力很大。

      參考文獻:

      [1]暢會玨.試論中國經濟的幾個基本問題.江西社會科學.2001,(7):36-38

      [2] 楊素青.市場經濟文化與中國經濟現代化.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3):83-85

      [3]劉勇.淺談中國經濟變革的社會文化背景.濰坊學院學報,2011,11(5):83-88

      [4] 張明軍.中國經濟的滯后性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6(10):14-18

      [5] 甄風榮.試析傳統文化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62):19-20

      [6]呂前昌,王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中國經濟發展.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1):24-27

      [7]魏霄.淺談發展文化產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南方橋,2009:28-29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 篇3

      摘要:

      社會的經濟行為實際上反映的是這個社會的文化特質,在這種情況下,現代的文化模式決定了現代的經濟模式。

      關鍵詞:

      社會發展;經濟模式;文化模式

      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西方民族通過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倫理精神,這對于整個西方社會來至關重要,因為這種新文化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而像中國、印度這樣沒有經過宗教改革的東方民族,其“儒教”、“佛教”等原有宗教的精神嚴重抑制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雖然韋伯的觀點十分具有爭議,但也從一個側面點明了文化底蘊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即有什么樣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樣的經濟模式,同樣,經濟行為也反作用于文化選擇。

      在人類歷史中,文化與經濟時而相互促進,時而相互阻礙,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文化的形成雖然與人類的經濟行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在成形之后就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成為一種文化模式,從而對人類的經濟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以中國為例,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商人的傳統地位不高,《論語里仁》中的一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為商業活動貼上了道德標簽。后來的儒家思想一直秉承這一論點。到了宋代,陳亮與朱熹辯論,認為“義”與“利”并非不能相容,可謂異數。此后,一直到明,“義利雙行”還是行不通的。文化上的鄙視大大抑制了人們從商的熱情,中國古代的商業社會得不到更大的發展。但到明朝中后期,這一情況有所改變,我們從明清兩代大量的文人所作的商人墓志銘中可以看出,官僚階層與商賈集團的來往密切。商人需要一定的社會身份充門面,士人也需要經濟上的支持,甚至像錢謙益這樣的大家在他去世那一年,還出現過因病中無力為文,無奈將到訪的黃宗羲反鎖于書房,求黃連夜寫完三篇文章,解決喪葬費用的故事。到了清代中期,商人憑借雄厚的財力迅速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尤其是做官這樣的事也可以公開用錢來辦到,則是此一歷史時期比較特殊的文化現象,在明清以前不太可能,也與商人的社會影響力顯著提高有關。

      相比之下,在世界其他的農業文明中,發展初期也都不太可能把商業活動作為重要的社會活動。在很多國家的古典文學作品中都可以找到類似“夏洛克”、“葛朗臺”這樣的暴發戶或守財奴的負面形象。傳統的西方社會對于商人的印象也是相對比較負面的,這種思想從《圣經》中很多章節都可以看到,如西方諺語有“駱駝進針眼比財主進天堂容易”之說。在漫長的中世紀里,神學更是高于一切,公開標榜自己追求物質則被認為是魔鬼附身。但與中國社會相似的是,經過了15、16世紀宗教改革,商業社會發展得到了促進,商人地位大幅提高。由國家支持的經濟貿易行為逐漸成為光榮的事跡,這也極大地刺激了航海業的發展,海外冒險在給別國人民帶來血與火的同時,也為西方世界帶來了大量的黃金與白銀。西方文化借助強勢的經濟開始在全世界盛行起來,也是基于此,殖民文化才有了大行其肆的可能。這更加大了東西方社會的經濟差距。

      文化不僅通過形成文化模式來直接影響經濟發展走向,有時也會通過間接地方式對經濟加以影響。在余英時先生2003年版的《士與中國文化》中談到明清之際出現的“棄儒就賈”現象,這是文化對經濟間接影響的典型事例,他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與科舉名額并未因人口增長而相應增加有關。“士而成功也十分一,賈而成功也十之九。”以揚州的現實情況為例,在文化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兩淮鹽總商江春的經商緣起是“應試不第,遂全力治鹽”。對于追求更高文化“價值”的夢想破滅后,使得一部分舉子轉而棄筆投商。這實際上也是人們對于扭曲的文化價值的一種無奈的反抗。更有甚者,還主動放棄學業,如另一位兩淮鹽總商汪廷璋之子從商的因由是“顧見鹽務繁重,不欲祖父殫其勞瘁,遂棄舉子業。”其他商業巨頭也多有離經叛道之舉,則是對出于當時文化環境的不認可。這種對重農抑商的文化價值觀的反叛,使得原本為上流社會不恥的經濟社會活躍起來,使得文化無意中間接地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走向。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大,在經濟領域中,文化作為商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使得文化本身就具有商業價值,會產生經濟利益。同時,經濟利益也會誘使文化品位發生改變,例如流行的藝術樣式往往會獲得巨大的消費群體,經濟利益迅速擴大,一方面經濟效益支持著流行文化繼續發展;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獲得更大的受眾群體會吸引文化精英參與其發展,最終改變整個社會的文化取向。這也使得每個時代的俗文化都會逐漸適應更多階層的審美需要,變成雅文化,再產生新的俗文化,看似文化內部循環,實際上是文化與經濟互動,間接對經濟行為產生影響的結果。

      對于現代社會來說,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文化模式正在受到沖擊。世界越來越像一個地球村,在這個信息一體化的小世界里,當今的文化越來越類同,像《江南style》這樣的歌曲能迅速紅遍全球正是說明了這一點。在這種情況下,現代的文化模式決定了現代的經濟模式,現代文化中的公平、民主等有價值的思想也滲透到經濟領域中來,這實際上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同時,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結合的更加緊密,文化與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也勢不可擋。我們應該充分把握住這一歷史機會,與時俱進地推進我國的經濟建設,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可能的現實。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楊豫,趙勇,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陳樺,主編.多元視野下的清代社會[M].黃山書社,2008.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 篇4

      摘要:

      本文首先對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的基本概念及特征進行說明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闡述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即少數民族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并更進一步說明在少數民族當中發展文化經濟的基本構想,希望這樣一種探討能夠對少數民族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有所啟示和指導。

      關鍵詞:

      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經濟建設

      一、文化經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文化經濟并不是一個專業的術語,甚至于學界對其都沒有準確而明晰的定義,在本文當中主要表示的是和工業經濟、農業經濟或者是商業經濟相對稱的一個概念,表示在少數民族內通過文化資源的開發而獲得的市場經濟價值增值,其基本特征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經濟是一種人類資本型經濟

      文化本身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綜合體,多方面的包含著知識、信仰、道德、習俗或者是藝術等,具體到少數民族,強調的就是人們所能夠獲得的所有能力。文化經濟的發展是通過文化資源的生產、保護來實現的,因此在發展與進步的過程當中也能夠對整個少數民族內的知識水平、道德高度以及藝術水平等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這實際上表達的就是人力資本的優質性。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認為文化經濟是一種人力資本型經濟,其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實現人力資本的不斷增值。

      2.是低能高效的優質經濟

      低能高效優質經濟是現代社會發展和進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化經濟正好能夠達到和實現這樣一種完美的目的。文化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積累和表現,它的進一步開發和再生都不需要大量物質資源的投入,只需要有文化有素質有能力的人來對其進行發掘和再現即可,而在我們國家這樣一些方面的人才是并不缺乏的。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文化經濟相比于其他的經濟而言在投入上是大大減少的,尤其是在新世紀新環境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現在,人們對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更是使得文化產品成為了高附加值的產品。

      3.文化是一種擴散性經濟

      文化資源在開發和利用的過程當中一方面是能夠獲得直觀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還能夠通過市場性質的展示來擴展出新的良性發展道路來,在此過程當中,民族文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會大大加強,伴隨之而來的就是交通運輸、通信咨詢、建筑商貿或者是商業金融等各行各業的快速崛起與發展,這對于整個國家經濟的刺激、促進和保障都是非常有利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經濟的發展能夠對人們文化素質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好的激勵作用,這也就意味著,文化經濟的發展能夠實現社會主義進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

      二、少數民族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

      1.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中西部地區想要盡快實現改革開放和進步,就必然需要通過資源優勢發展產業優勢的方式來實現,而對于少數民族來說,最具有競爭力的資源優勢就是特色文化,這是因為少數民族在較多方面處于不盡理想的位置,因此就只能夠通過自身獨特的部分來占據市場優勢,如少數民族內獨特的產品或者是獨特的生產技能等,或者是其他更加別具一格的文化資源等,如新疆維吾爾族,就具備相當多這樣的典型產品,農業產品如葡萄干、文化產品如新疆舞蹈,以及其他的旅游產品等,都是能夠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的。

      2.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由粗放型轉化為集放型需要通過文化手段

      經濟增長從粗放型向集放型的轉型是我們國家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必然需求,而這樣一種轉變過程就要求我們不斷增加新的要素來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那么,經濟增長效率的提高就成為了我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對于這樣一個問題,很多經濟學家進行過非常多艱辛的探索和分析,最終認為需要通過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來實現,其中最為強調的就是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具體到少數民族的經濟建設,知識的生產力就成為了最為主要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也成為了成就經濟完美發展的關鍵所在。可以看到的是,少數民族內的文化積淀越深,則越有條件提高當地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整個地區內人們的思想意識,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就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3.少數民族的文化功能決定了文化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支點

      文化經濟的功能決定了它確實能夠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在這里我們通過四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來對其功能進行分析和概括。一是文化能夠對民族風情和異域情調予以表現和展示,從而加強對外開放并帶動經濟發展,我們國家的少數民族存在著相當多歷史文化遺產或者是名勝古跡,除此之外,在食物、服裝、婚俗、禮儀或者是節慶等各個方面也有著各不相同的顯著特點,這樣一些特點的存在都使得少數民族非常具有對外開放的能力和必要性。二是能夠有效帶動其他產業的良性發展,從而使得少數民族內較為脆弱的經濟結構能夠得到良好的調整和改善,文化經濟本身的綜合性質比較強,且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們對于文化產品的需求增加,文化經濟就能夠通過關聯性質的作用來帶動旅游、交通或者是郵電通訊等多行業經濟的良性發展。三是通過文化的'方式和手段發展經濟還能夠實現少數民族內的文明建設,可以看到的是,文化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只是直接的經濟收入,還有民族區域內產業結構的改善和優化,甚至能夠使得整個國家內的經濟都走上更加合理的道路。可以看到的是,通過文化手段發展經濟已經成為了少數民族對外開放的重要選擇,文化活動所構建起的健康、文明和高雅的形象,使得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少數民族內的特色,這對于整個國家民族遺產的繼承和發揚同樣是有好處的。

      結語

      本文通過民族文化、經濟發展等基本概念的闡述,以及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分析,指出少數民族內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就是文化,希望能夠對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軍.全球化背景下桂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幾點思考[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9).

      [2]吳增毫.少數民族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J].商業文化,2011(4).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 篇5

      一、新經濟時代對現代企業文化的要求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發展體現出信息化、知識化、人本化、全球化、持續化等特征,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和可持續發展也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主題。在這樣一種以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為顯著特征的新型經濟模式下,現代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思想還是在具體的企業行為,都需要不斷去適應現代經濟模式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新型企業文化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1.高效與柔性現代經濟社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變化快,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客戶對服務的高效性越來越重視。在這種背景下一個企業的適應變化能力的速度與柔性就成為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手機航母諾基亞的敗落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沒能夠適應手機市場的快速變化。由此可見企業只有能夠及時地隨勢而變,不斷快速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才能在嚴酷的競爭中追求生存發展,進而謀取安身立命之地。高效的企業文化以生產的高效優質、員工的快速創新能力為標志。這些反過來又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新產品的開發,從而提高企業的利潤率。從理論上講,幾乎所有的企業領導者都努力地去發展自身的企業文化,以追求上述那些有益的結果。但是,企業文化并不是孤立的,承擔著確保企業戰略和財務目標取得成功的任務是企業的員工,企業文化只有和員工相融合,才具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2.創新與學習喬布斯有句經典名言: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創新。近年來蘋果公司如火如荼的快速發展完全可以歸功于其卓越的創新能力。過去的10年,蘋果獲得了1300項專利,相當于微軟的一半,相當于戴爾的1.5倍。企業要發展,必須能夠根據客戶和市場的需求,在產品、技術和服務上進行不斷創新。有效的創新型企業文化應該是能夠從戰略決策、產品與技術、營銷方案、商業模式到服務體系等環節的整體全局與每一個細節中都能“全面開花”;而且從上至企業掌舵人、下到一線普通員工的每一層都具備創新思維、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不能“一枝獨秀”。這就要求企業組織建立起一種能夠激發、培育和提升成員技術創新能力的文化環境和學習體系,首先要塑造一種重視學習、善于學習的企業文化,提高職工的文化素養,重視職工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價值;其次要構建一套學習、吸收、轉化知識的培訓與學習體系,為員工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再次,要制定一套針對知識學習創新與應用的、完善的激勵、評估體系,激發員工的學習興趣,只有通過培養整個企業組織的學習能力、速度和意愿,不斷調整整個企業人才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企業所有成員的創新能力,才能使企業很好地應對知識經濟時代這種爆炸式增長的知識挑戰。

      3.多元與包容新經濟時代還有一個相當鮮明的特征,那就是開放與多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而來的是企業跨國經營的趨勢以及不同國家與民族文化之間的摩擦、碰撞與融合。作為社會文化子系統的企業文化也必然面臨著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首先,企業員工的民族文化背景越來越復雜多樣;其次,企業員工所具備的文化水平與專業素質也參差不齊;再次,現代人越來越追求民主、自由與個性化發展,作為個體的員工個人在價值觀上也存在很大個體差異。這就使得現代企業文化中的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和沖突性并存。這就需要一種能夠兼容并蓄的多元的企業文化,使企業可以對多種文化元素進行有效的融合與統一,避免不同文化差異帶來的碰撞與摩擦,使企業保持和諧、有序、穩定、持續的發展。

      4.注重社會責任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文化與環境的主要責任體。這就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1997年10月,社會責任國際組織聯合部分跨國公司和其他一些國際組織發起并制定了全球第一個有關道德規范國際標準的社會責任SA8000標準,從而揭開了“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序幕。2000年,聯合國正式啟動“全球契約”,進一步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因此,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時,要加強社會責任意識,提高整個企業自上而下全體成員的社會責任感,尤其是要保證企業高層管理團隊在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促進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正確認識,在企業核心價值觀念的形成和培育上狠下功夫,使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成為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實質內容的一部分。

      二、我國現代企業文化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障礙

      自從20世紀90年代,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模式被引進我國企業管理中。自此,企業文化管理熱潮便在我國如火如荼的開展開起來,有不少企業獲得了成功,但大多數的企業卻是沒有收到任何成效的。根據對多家企業的走訪、調查,我們發現眾多企業文化培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企業文化的內涵理解過于片面和粗淺,對企業文化的培育僅僅流于形式雖然企業文化管理在我國已被各類企業所認同并追捧,但是大多數企業對企業文化的內涵認識不夠深刻。有的認為現代企業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標語口號,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增強員工對企業管理行為的認同感;有些企業則把企業文化與企業形象等同起來,認為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標志、環境建設、標語口號、統一服裝、舉止規范等內容。顯然,這種過于淺顯或偏頗的認識使得許多企業甚至是一些優秀企業的文化培育工作流于形式,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或制度層面上,而忽視了企業文化內在核心觀念與意識的培育。真正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長期的經營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為全體員工所共同遵循和信奉的重要價值體系,包括經營理念、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等等。它的使命在于引導企業全體成員工作與行為的一致性、規范性、整體性與向心性,使企業能夠上下齊心形成合力,從而確保企業的經營與管理更加順暢,使企業的競爭力更加強大,也使社會對于企業的認同感更加明顯。如果只注意表層形式建設而忽略內在價值和理念的培育,這樣的企業文化是沒有意義的,難以持續的,不能形成文化的推動力和凝聚力,對企業的發展也產生不了深遠的影響。將這些理念和價值觀通過各種活動和形式表現出來,才是比較完整的企業文化。

      2.急功近利,企業文化培育仍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企業文化是在企業長期的運營過程中逐漸積累和沉淀的,是企業經營者一代接一代的努力與傳承的結果,它無法在短時間內進行快速建設,只能進行長期的引導、培育與傳承。但是目前無論在實踐領域還是理論領域,卻普遍流行“企業文化建設”的說法與做法,這顯然是不夠科學的,至少是多數人人對于企業文化的形成過程沒有足夠的理解,對企業文化發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這使得一些企業認為并期望能夠在短期內通過大量的投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從而忽略了對于企業文化培育體系與機制的建立。企業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何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想法與做法都是不切實際的。企業唯有在戰略、管理、執行,以及制度等方面建立健全的企業文化培育組織與體系,并對企業文化進行長期的宣傳、調整、改進、完善,才能培養良好的、富有凝聚力與創造力的企業文化。

      3.企業員工流動率過高,加大企業文化培育難度調查顯示,合理的員工流動率對企業長遠發展有好處,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隨著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企業對員工素質與專業技能的要求也不斷產生變化,這就需要企業不斷的調整員工的知識技能結構,以滿足戰略發展的需要。調整員工的知識結構,最直接、快速的方法似乎就是淘汰落后員工,聘用新員工。于是保持較高的員工流動率,就成為企業不斷更新戰略技能、提高員工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人力資源藍皮書》指出,根據怡安翰威特調查結果,中國員工平均流動率為15.9%,在全球處于高位。然而,大多數企業卻沒有意識到頻繁的員工流動卻對企業文化的培育產生難以預見的障礙。因為,每一位員工對企業文化的適應與趨同都需要經過理解、認識、接受、吸收并進一步傳播的過程,這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即便是企業的老員工,對企業的文化也未必能完全理解與趨同,更不用說新員工。因此,過高的員工流動率勢必影響企業文化的形成與穩定,甚至成為企業文化培育工程的障礙因素。

      4.企業著力于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對企業文化培育心有余而力不足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產品快速的更新換代,企業充分意識到要應對激烈的競爭和爆炸式的知識增長與科技創新并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集中與核心業務上,才能在目標領域取得突破,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即核心競爭力。對于非核心業務則外包給合作伙伴來完成。但卻找不到企業文化培育的良好渠道與承接者。企業不得不集中精力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與知識技術的更新,所以很多企業即便深知企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卻也無暇分心顧及,從而影響了本企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三、結語

      基于上述對于新經濟的特點與現代企業文化培育問題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新形勢下企業文化的培育需要轉變思路,開辟新途徑。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 篇6

      摘要:

      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在慢慢開始更多的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滿足,而體育活動就成了他們放松身心的首選,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從另一方面就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如何實現體育文化和體育經濟之間的和諧發展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本文就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對這一話題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和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社會經濟;體育;國民經濟;分析;探討

      一、體育文化的概念

      從體育文化的本質概念上來說,體育文化是一種帶有獨特性質的人類文化,它帶有著許多豐富的功能,在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越來越高,體育文化的功能也越來越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吸取了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文化,這使得體育文化也帶有一定的區域性的特征。從宏觀上來說,體育文化的內涵概念可以理解為人類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不斷形成的一筆精神財富,從微觀上來說,體育文化可以理解為人們在體育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而體育文化的具體功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同化功能。體育文化的同化功能指的是讓每個參與體育活動的人都能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自覺接受體育文化所傳達出來的社會觀和價值觀,然后通過體育文化的傳播作用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這樣就可以把體育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實現體育文化的同化功能。

      2、政治功能。隨著近些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文化所展現出來的政治功能也越來越明顯,而且體育文化可以直接作用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和國際關系,這使得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大,體育文化不斷的發揮著其政治功能,極大的促進了國家之間的交流,同時帶動著其他的相關產業在飛速發展著,使得國際之間的格局也在不斷變化。

      3、輻射功能。由于近些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也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在體育活動上,這也就在另外一個方面體現出了體育活動的輻射功能,輻射指的是有某一個行業的飛速發展來帶動其他行業也產生一種積極的影響。體育文化的輻射功能就很好的促進了周邊產業的發展,為我國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體育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重要作用

      1、體育經濟是一個新的增長點。我國的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上的促進作用相對于其它西方國家來說起步較晚,在西方的許多發達國家,體育經濟早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而在我國雖然體育活動在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大多數人對體育經濟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體育消費和健身娛樂等方面,廣闊的體育市場發展空間還是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比較理想的一點就是體育市場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正在逐漸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

      2、緩解就業壓力。我國人口數量龐大,雖然近年來社會經濟正呈現出一個飛速發展的形勢,但是我國的就業問題依舊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凸出,而要真正實現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要解決就業問題,以此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完善。而從當前體育經濟的發展來看,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很好的發揮出它所具有的輻射功能,極大的促進相關周邊產業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成功的解決了市場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就業問題他。

      3、提高國民身體素質。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可以給群眾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健身氛圍,為群眾的體育活動創造許多有利的條件,不論是從硬件設施方面來說還是從體育文化的發展方面來說,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都可以為群眾的體育活動提供極大的保障,群眾在學習和工作之余,可以在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來放松身心,促進自身身體素質的強化,實現全民身體健康,從而更好的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如何有效促進體育文化與體育經濟之間的和諧發展

      1、明確體育文化的重要作用。當前我國處于一個精神文明和意識形態受到各方沖擊的時期,市場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同時還有國際經濟一體化增強的趨勢下,而體育文化如果在全民中廣泛推行擴大作用的話,則可以確保體育經濟的健康發展。在體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體育文化可以有效的擴大影響,在人們參與市場經濟的活動過程中,可以拉動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體育文化有助于人們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并引導全民向正確的消費行為看齊,這些都可以是體育經濟正確快速發展并且有持續的增長。在體育經濟的投資運行效率方面,體育文化又可以發揮一個正確的導向作用,這一作用進一步確定體育經濟的發展方向。

      2、培養體育經濟管理人才。《天下無賊》電影之中葛優曾經說過:二十一世紀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而在體育經濟的發展中,體育經濟管理人才也是稀缺的,而人才隊伍的培養是推動體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體育經濟與體育文化的和諧發展過程中,體育經濟管理人才可以作為體育文化發揮作用的主要實踐者和執行者。在當前情況下,我們要引進一批具有優秀的專業水平和管理素質的人才,其次還要強化人員的文化和道德培養,只有這樣雙管齊下,這些優秀的體育經濟管理人才才可以促進體育經濟的穩固發展,并在正確的未來發展趨勢下,根據他們的優秀先進思想與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學習,利用體育文化更好的促進體育經濟的發展,并且形成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體育經濟發展道路。

      3、加大體育經濟的扶持力度。在國民經濟中體育經濟占據著重要作用,要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則可以加大體育經濟的扶持力度,與此同時還可以支持我國體育文化的發展。要說體育經濟扶持,首先應該靠政府,政府應該修改制定可以扶持體育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推動體育產業的經濟發展,在根據體育產業的經濟規律制定相關的產業法規,特別是體育發展監管方面的法規,促進體育經濟資源的綜合利用。

      4、提高全民體育文化意識。首先,體育文化意識有利于促進體育消費行為的強化,而體育經濟活動是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出發點的。從個人來說,增強體育文化意識有助于個人可以更加關注體育文化從而形成全民終身體育意識并指導人們的行為。從產業來說,通過一些措施來引領體育市場的繁榮發展,并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這為體育經濟市場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5、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體育文化與體育經濟之間是屬于一種相輔相成和互相依存的關系,體育文化的迅速發展讓更多的人都了解到了體育文化,在學習、工作之余更多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就大大促進了體育經濟的發展,而另一方面,體育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就在進行著體育文化的宣傳,二者之間的互相結合可以出現1+1>2的效果,有力的促進了二者之間的和諧發展。

      四、結語

      從上文分析來看,體育文化與體育經濟之間是一種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可以為我國社會市場經濟注入更多的活力,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體育文化作為發展依據,體育文化同時有可以為體育經濟的發展指明方向。本文就這二者之間的發展進行了闡述,但由于本人學歷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引起社會學者的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史文生樊彩霞;《淺析體育文化與體育經濟和諧發展的有效對策》[J];學術期刊《經濟研究導刊》;

      [2]王玉輝;《我國體育經濟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學術期刊《經營管理者》;

      [3]路明;《淺談我國體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術期刊《中國商界》.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 篇7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淀、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傳統文化經濟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淀、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儒、佛、道三位一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于:中國文化在于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后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一。這里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于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系。它有點類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一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獲罪與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一。總之,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一個邏輯進程: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圣賢,一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這一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欲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德修養為主線。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于寡欲、去欲。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律條。我國哲學克己寡欲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內向、含蓄、中庸調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于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通過對經濟、政治等經文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1.制度經濟文化:制度經濟文化就其內涵而言,主要是指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的價值判斷、發展總方略等方面的觀念體系及實踐方式。一般而言,它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在這個文化層面上,我國的傳統應該還是以馬恩構造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經濟文化為主導,但還摻雜著小農經濟的思維方式。在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方面,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相區別,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并且認為公有制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一大根本差別,能實現社會公平,但在實踐方式上,卻采用純而又純的一大二公的形式。在社會發展階段及總方略方面,認為社會主義源于資本主義,高于、優于資本主義,最終會過渡到共產主義。但在實現發展戰略時表現為浮躁,急功近利。“五年趕英,八年超美”,以及為了達到預定的表面的數字目標而不惜弄虛作假。這些給我國經濟乃至社會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嚴格而言,社會主義是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但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及簡單的思維方式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只能是破壞,這一點已為歷史所證明。

      2.公司或企業文化:公司文化主要是關于如何經營管理企業的觀念體系及其實踐方式。集體主義和以德為本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基石而形成的企業文化,體現出以下特點:

      (1)職工的終身制。我國企業大都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了體現集體主義精神及社會主義的仁愛思想,企業里的職工一般是終身制雇員,國家對雇員的生老病死實行全包。在這種管理體制下,職工工作經常總是出工不出力,積極性不高,企業則是負擔沉重、成本加大,這些均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發展不好,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也難以有好的表現。

      (2)緩慢的評價和升級方式。在我國大部分企業里,一個剛工作的大學生一般需5-7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晉級,干部行政級別越高年齡越大。在這種晉級方式下,社會中青年人群體的積極性是廣泛地受到了影響。

      (3)含蓄的、情感的控制和協調方式。中國人含蓄、內向、注重情感。這種性格特征,在企業管理中就表現為領導者采取情感的控制和協調方式進行管理。在學術界,有人稱這種方式是一種非理性化、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用以和西方的理性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相區別。這里的理性化制度化,主要是指圍繞企業發展目標,為了實現持續穩定公平而嚴格制定的各種管理制度體系,如人事制度、財務制度,以這些制度體系為標準來協調、運作企業。在理性化方式下,制度嚴格,可信度高、有著法治的意義;在非理性化方式下,企業制度依據領導人及領導人意志變動而變動,企業管理運作的隨意性、間斷性強,具有強烈的人治色彩。在當今中國,許多民營企業,特別是家族式的民營企業在企業規模擴大時,就面臨著管理方式的革新。

      3.居民經濟文化:居民經濟文化主要是指作為生活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公民的價值觀念體系及基本的行為方式。我國居民經濟文化觀念主要體現在:

      (1)消費觀念:中國人歷來崇尚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在消費時,一般實行“量入為出”。這種經濟觀念和行為在我國社會主義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對于籌集建設基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當今的買方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觀念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消費市場的興旺。

      (2)就業觀念:中國人好安守命運,追求平衡,表現在就業上,則為害怕競爭,缺少憂患意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種就業觀念在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帶來的只能是落后、淘汰。

      參考文獻:

      [1]唐玉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商業研究》;1999年12期

      [2]盧現祥:《論華人企業的家族式管理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道德與文明》;2000年第1期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論文】相關文章:

    區域文化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論文04-12

    文化與翻譯的關系的論文12-25

    淺論文明與文化的關系論文11-15

    文化經濟論文01-26

    淺論文化與翻譯的關系02-01

    區域經濟發展與齊魯文化關系探討論文04-09

    巫文化與儺文化關系新探論文01-31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研究論文03-30

    芭蕾的誕生與歐洲文化的關系論文04-14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家庭微信群名稱大全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