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人力資源開發體系以印度科技為例論文
1.序言
印度政府歷來重視科學技術研究,將科技發展視為其提升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主要手段。建國以來,印度政府先后發布四個標志性的科技發展文件,即《科技政策決議》(1958年)、《技術政策聲明》(1983年)、《新技術政策聲明》(1993年)和《科學技術政策》(2004)。以此來支持和指導本國科技發展。為貫徹科技政策,印度政府各部門按照國家或本部門的需要,在空間技術、核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制定相應“天文衛星計劃”“無人月球探測計劃”“一體化導彈發展計劃”“生物信息研究計劃”“信息技術發展計劃”等具體發展計劃,配合印度科技強國戰略的實施。
科技人力資源開發在印度則居于戰略地位。《印度科學報告》指出:科技人力資源是技術進步、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友好之間的重要橋梁,是人力資源的重要部分。為實現其科技強國目標,印度建立起系統的科技人力資源開發體系。
2.印度的科技人力資源開發體系
根據印度國家應用經濟委員會《全國科技調查》(2004)所提供的數據,印度根據教育資格定義的科技人力資源多達4020萬,占社會勞動力總量的11.0%;根據從事職業定義的科技人力資源為2680萬,占社會勞動力總量的7.3%。印度的科技人力資源開發體系主要由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組成,且各具特色:
2.1 義務教育階段:啟蒙性科技教育
落實義務教育是印度開發其科技人力資源的基礎性工作。印度義務教育階段在校人數1.88億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2006年印度提出希望2010年入學率達到100%。印度的科技教育始于小學階段,2010年4月1日,印度《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權利法》正式生效。為培養學生計量和科學意識,印度要求小學生必須記住1x1到22x22的乘法口訣,在全國2500多所中學開設電腦課,要求小學生學會使用鼠標、鍵盤、打印機和掌握光驅、調制解調器等,要求初中學生必須學會如何使用教育軟件、電子郵件和利用網絡資源的方法,要求高中學生學會利用電腦收集整理數據、圖形處理和基礎軟件制作。
2.2 高等教育:理工科為主導
印度政府注重高等教育,其高等教育規模與質量居世界前列。印度現有國立大學250多所,各種公立學院1萬多所,私立理工學院1100多所,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約為11%,屬于精英教育。2010年7月24日印度總統帕提爾女士表示,教育是印度最優先發展的產業,印度將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覆蓋率提高到30%,在校人數從1400萬提高4000萬人。
理工學科在印度高等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建國后,印度仿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立起6所“印度理工學院”(nT),在全國所有邦設立印度信息技術學院,專門培養高水平信息技術人才。目前,印度自然科學、工程學、醫學、農學在校生年增長率高于其他學科。
2.3 職業教育體系:技能之上
印度職業教育具有普通教育職業化特點。1978年印度政府開始實施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10+2”的職業教育方案,即在前10年對中小學生著重進行普通教育,后兩年分別設立兩套課程,一套幫助學生到高等院校繼續深造,另一套幫助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培訓。在印度,有6700所學校實施“10+2”職業教育方案。為保證職業教育質量,印度政府圍繞農業、商業、工程技術、健康與Para醫療服務、家政科學與人文等六大學科門類提供150多門優質課程。
印度職業教育主要由三類學校承擔:以實施職業教育為主的工業訓練學校、以實施技術教育為主的多科技術學校、以實施就業為導向的'技術高中。工業訓練學校主要培養熟練工人與手工藝人,多科技術學校主要培養技術員,技術高中則相當于我國的職業高中。1968年印度《國家教育政策》中提出,至少50%的學生應該接受職業教育。
2.4 繼續教育體系:多措并舉、靈活多樣
為跟上技術進步步伐,印度重視繼續教育和再培訓。例如,印度針對國民文盲人數眾多的現實,實施“黑板行動”、“大眾半文盲行動計劃”、“農村半文盲計劃”開展掃盲運動;為加快技術工人培養,印度制定《學徒法》,在大中型企業實行學徒制;為培養高級技工,印度實施高級職業培訓計劃和針對特殊人群的培訓計劃;為培養軟件人才,印度鼓勵軟件產業公司獨立辦學或與高校聯合辦學,支持在印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實施員工培訓計劃。在印度,政府各部都建立起技術培訓學校或技術培訓中心,對本領域的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和管理知識培訓。
3.印度科技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建設的經驗
根據《人力資源強國報告》,印度人力資源競爭力總體排名世界第54位,雖遠落后于中國(第19位),但其科技人力資源開發卻富有特色。印度科技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建設的經驗主要表現為:
3.1 政府高度重視與支持
印度將科技人力資源是視為技術進步、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友好之間的重要橋梁予以重點開發。印度政府承諾,政府信守支持基礎科學、應用研究和人才建設的承諾;保證在大學和科技體系中加強科學基礎設施;保證支持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增加對科學前沿研究的資助;保證科研機構的自主性、減少行政干預;保證科技保障體系和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多的研究機會。基于此,印度先后出臺《國家教育政策和實施規劃》、《學徒法》、《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法》等系列文件法律,規范國家辦學行為。
3.2 重點支持國家戰略產業
軟件技術、空間技術、核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產業是印度重點發展產業,印度科技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也集中在這些等領域。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與國家重點發展產業的高度契合,既成就了“印度硅谷”更為印度戰略性支柱產業贏得了發展潛力。同時,富足的科技人力資源使印度成為軟件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以軟件業為例,印度每年大約培養出10萬名工程師,其中5萬~6萬就業于美國,美國每年發放的H~B1簽證中,印度占了44%>。
3.3 質量為重,強調工程應用
印度的高等教育質量深受國際社會稱道,德里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國際大學、孟買大學、亞格拉大學享譽世界。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和眾多一流大學為印度科學技術發展培養大批高級人才,從而使印度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良好的英語語言能力、數學計算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與開發能力使印度籍工程師、教師、醫生和勞工在國際上職業評價良好。據麥肯錫報告,印度學生勝任外企工作的比率為25%,而我國僅為10%。
3.4 心態開放,國際化培養
印度科技人力資源開發的國際化主要表現為:首先,培養過程與國際接軌。除保留其本土的語言文字、歷史等專業之外,印度其他專業在師資配備、課程設置、教材選用上,與歐美國家保持一致。其次,向外國投資者和世界頂尖大學開放其高等教育產業,允許哈佛、斯坦福和耶魯等頂尖大學進入印度,幫助印度本土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提升素質。第三,視海外人才為本國“智囊銀行”既允許其科技人才對外移民,更鼓勵其回國創業。印度的研究所或大學,其科研人員中有近30%甚至50%的教授是從發達國家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服務的。
4.印度科技人力資源開發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截止2012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6000萬人,居世界首位。作為人力資源開發體系的核心內容——中國的義務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取得卓越成就,但人才培養改革的呼聲仍此起彼伏。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印度科技人力資源的整體規模尚不及中國,但其巨大成就仍值得我們學習。
4.1 充分發揮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性工作
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我國國家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速度則長期失衡,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長期徘徊在3%左右(印度為6%,我國2012年達到4%),人力資源開發戰略負債運行。因此,必須切實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調動全社會辦教育積極性,擴大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途徑,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4.2 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
201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但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數。因此,必須實施“以質圖強”戰略,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習質量和民族素質。這要求要通過實施有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學科計劃和協同創新計劃,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啟動高水平師資培養計劃,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國際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全球競爭力和人才培養能力。
4.3 將工程教育至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國現行教育重基礎知識,重考試分數,重學術型,輕技能型,學生記憶能力強,實踐能力弱,模仿能力強,創新能力弱,這使構建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創新型、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必須加強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轉變人才培養模式,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人才、工程技術人才、產業實用專業技術人才開發。
4.4 科技人力資源開發應服務于國家主導產業
2009年中國中央政府先后出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并確定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等七個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然而,高素質科技人力資源不足,約束著傳統優勢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因此,應圍繞裝備制造、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海洋、能源資源、現代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創新科技人力資源開發和評價發現機制、人才流動與配置機制、資源激勵與保障機制。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2016雙十一的新玩法是什么 2016雙十一的新玩法有哪些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