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產調研報告
我省耕地總面積為1711.23萬畝(20xx年全省統計數據),人均耕地約0.51畝,全國人均平均耕地1.39畝,比聯合國人均耕地0.8畝標準警界線還低0.29畝,是我國人均耕地偏少的省份之一。我省耕地質量以二、三等級地為主,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80%,其中山垅田面積為422.07萬畝,占水稻田總面積的30.43%。山垅田主要分布在閩西北、閩東北和閩中南山區,其中南平122.18萬畝,**89.47萬畝,龍巖54.58萬畝,寧德51.41萬畝,漳州40.01萬畝,福州29.18萬畝,以上六個地市山垅田約占全省山垅田總面積的92%。近幾年來,我省由于建設占用耕地需要,每年約減少耕地10萬畝左右。為了填補這個“窟窿”,實現“占補”平衡,沿海城市還委托建寧等山區縣開墾山垅田,為此山垅田的總量還在不斷增加。過去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機械推廣補貼,主要集中投資在交通方便、面積成片、坡度低緩、土壤肥沃、見效明顯的洋面田上,山垅田的低產改造和耕作條件的改善未能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目前,全省山垅田平均畝產量約300公斤,冷爛山垅田平均畝產量約100公斤左右,與洋面噸糧田相比,其增產潛力很大,應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把山垅田低產改造擺上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
(一)山垅田糧食生產概況
全省山垅田面積422.07萬畝,其中冷爛泥田和深腳爛泥田為26萬畝。據了解,20xx年,山垅田糧食年產量180.67萬噸,占全省糧食總產量820.17萬噸的22%;平均畝產量300公斤左右,約比洋面田平均低130公斤。其耕作模式以稻—閑模式為主,復種指數低,種植結構簡單,作物產量低。近幾年來,由于不少農民外出打工和深山貧困戶移居相對交通方便的公路旁新村居住,以及對冷爛泥田的投入難于收回成本等問題,導致了不少山垅田被拋荒、撂荒。有部分被山體滑坡推毀的山垅田還未及時修復復耕。山垅田被拋荒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現代化的今天,農民還沿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十分辛苦;二是糧食價格太低,10年來單價提高不到25%,與成本提高額相抵,收入提高甚微;三是為了脫貧,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經商。村中留守的多數是50歲以上和15歲以下的人,沒有勞力去種大面積的田,只能種一些口糧田,自給自足。
(二)山垅田基礎設施現狀
我省山垅田主要分布在南平、**、龍巖、漳州等內陸山區,處于山垅谷地和山障坡麓地帶,水源充足,水耕歷史悠久,有機質和有效養分含量充裕,潛在肥力較好,但其地勢多處于低洼,成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匯集之地,造成農田水位偏高。水位多在30厘米以上,甚至溢出地面而終年漬水,長期排水不暢,土體長期處于浸水飽和狀態。土壤長期被冷銹水體浸泡后,導致土體的有機質分解緩慢,有效養分難以釋放,影響水稻根系生長和對養分的吸收,致使單位產量不能提高。由于多年來山垅田投入的基本建設費用少,其基本設施仍維持在70年代水平,田間渠系不盡完善,灌水排水以土渠土溝為主,灌溉水利用系數低,地表水,土壤漬水,地下水(三水)難以排放,冷、爛、毒、銹(四害)現象普遍。耕地長久偏用化肥,致使土壤結構嚴重破壞,潛在肥力不能得到有效發揮。通往山垅田的機耕道路年久失修,有的根本沒有建設機耕道路。被拋荒、撂荒的山垅田人行道路,人走少了,路面也就消失了,造成農民前往耕作十分不便。
(三)山垅田自然氣候特點
我省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以閩中山脈為界,分為閩東南沿海南亞熱帶氣候和閩東北、西北與西南內陸中亞熱帶氣候。山垅田多分布于山巒疊障、地形復雜的山谷地和坡麓地帶,水熱條件區域差異以及垂直分異比較明顯,霧水氣候形成多樣性。全省≥10℃積溫變化在5000—7800℃之間,無霜期235—365天。受山地形貌影響,全省熱量垂直分異十分明顯,隨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冬季和夏季氣溫下降0.6℃左右,≥10℃積溫減少220—250℃。山垅田多為三面環山,冷水泉灌溉,陽光照射不足,因此水溫偏低。據田間測定,水溫比洋面田低4—7度,土溫低2—4度。
(四)自然災害情況
山垅田自然災害有旱、澇、風、寒、雹等,其中干旱和洪澇災害尤為突出。過去造林大多采取山體森林全部砍伐,然后煉(燒)山營造松杉林。這種造林方法致使山地林像結構不合理,生態鏈遭到嚴重破壞。這種山體生態狀況,導致山體固土儲水能力大大下降,一旦遇上臺風強對流天氣和梅雨季節的強降雨,不少山垅田就要遭受泥石流、山體滑坡和山洪暴發的崩崗危害;這種山地生態鏈,大雨時無力儲水,大量流失,致使山障濕地消失,地下水減少,泉水消減,自然循環水系失衡,旱情逐年嚴重。旱情以夏旱為重,秋冬旱情次之。
(五)缺乏資金和新技術的支撐
目前,山垅田低產改造缺乏資金投入,科技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占全省農田面積1/3的山垅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定和提高。“九五”以來,新項目技術推廣大多落戶在交通便利的洋面田上,大面積的山垅田錯過了發展機遇。山垅田沒有項目和新技術的帶動,相應也得不到資金和技術的支持,技術專業人員也沒機會進入山垅田開展新技術的開發研究和示范推廣工作。為此,造成山垅田產量長期處于極低狀態,收入不抵成本現象時有發生,所以有的`農戶干脆只種不收,大大地削弱了農民耕種山垅田的積極性。
二、關于山垅田低產改造的對策與建議
(一)省委、省政府應把山垅田低產改造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根據世界性糧食危機形勢,我們應站在維護老百姓“米袋子”安全和國家安全高度,樹立“糧囤于庫,不如糧囤于田”的新觀念,把山垅田低產改造作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事務工作來抓。召集農業、畜牧、水產、水利、林業等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分管領導專題研究山垅田改造提高和發展對策。確定由省委農辦、省農業廳負責成立山垅田改造發展項目領導小組,確立由省農業經濟技術中心和市縣農業局負責組織項目實施。各級政府要引導農民群眾認識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大意義。同時成立研究機構,對山垅田實事求是地作一次重新調查與統計,模清實情,拒絕瞞報虛報,真實反映實際情況,分析研究不同區域的低產和荒蕪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提供省委、省政府決策參考。按照國務院頒布的糧食體制改革決定、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研究制定山垅田保護和利用的創新體制和有關法規政策,調動農民種植山垅田的積極性,確保他們增產增收。
(二)爭取政策法規支撐和拓寬籌措資金渠道
省農業廳、水利廳、林業廳等相關部門應與南方10個省的有關部門聯合調研山垅田低產改造課題,并將調研課題成果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報有關情況,爭取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支持,并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山垅田低產改造項目應擠入“十一五”期間開始實施,每年改造面積30萬畝,年總投資為15000萬元。投資組成按4:3:2:1方式配比,即中央出資4元時,省級財政配套3元,地級市財政配套2元,縣級財政配套1元。此外,農民投工投勞3000萬元。山垅田周邊的生態修復和水利工程分別由林業、水利部門負責籌措資金,水利部門亦可從“六千”工程中分解部分經費來做這項工作。籌措的資金主要用于水利工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田間配套設施建設、生態修復、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保土培肥、新品種種植示范和農業新技術推廣等。資金投向設定由領導和各部門聯席會議決定,并提留3%用于項目的規劃設計、組織實施、檢查驗收、總結評比等項目建設管理工作,同時按照財務管理規定,建立健全項目資金管理機制,確保投資效益。
(三)山垅田低產改造綜合措施
1、山垅田周邊山體生態的修復。由于歷史原因,山垅田周圍山地大多經歷煉(燒)山營造松杉針葉林過程。這種林像根系單一,落葉甚少,附在地面上的腐植質量偏少,固土儲水能力很差,是滑坡、泥水流摧毀山垅田的主誘因,同時導致山林和農作物病蟲害增多,有機肥大量流失,影響山垅田耕作質量,因此我們要修復山垅田周邊山地的生態環境。對山體核心部位的松杉針葉林進行間伐改造,擴種闊葉林木;在山頂部位套種灌木林;在山的較低部位,與山垅田接壤處種植根系發達的荊刺雜草,以利農作物需要陽光時割草透光;在山垅田選擇適應位置建造人工濕地和蓄水庫。在濕地上種養水葫蘆、蘆葦、香蒲等耐濕植物,并把山垅田排放的毒(銹)水引入濕地。銹水經處理后,引入人工蓄水庫,同時在雨季時也將山地水導入蓄水庫,以備旱時用水,并結合采用人工增雨,人工破雹新技術解決雹災、旱情等問題。總之,通過以上四項措施,恢復原始生態鏈,提高山地固土儲水能力(據測算一畝混交林能多儲15立方米的水量),以達到自然循環水系的良性循環,形成獨特的小氣候特性,使之基本防控洪澇、干旱和地質災害等問題。
2、搞好山垅田基礎設施建設。平整耕地:依照“小平大不平”原則,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部分不平整的耕地進行平整治理,根據實際情況使之方塊規則化,方便農業生產和農機作業,同時還要注重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動新的動力在農業上的應用;搞好機耕主要道路和田間的機耕作業道路建設,以利推動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工程:開挖截洪溝、排水溝、疏泉溝、灌溉溝;排放山洪水、冷泉水、毒銹水、串灌水,同時整修灌、排渠系;做到“洪水不進田,肥水不出田,冷泉水引出田,毒銹水排出田”;對灌排渠相配套的生產橋、涵管、小型渡槽、田間節制閘等設施要進行整修、完善和配套;通過生物工程措施對土壤進行改良;采取開挖深溝、置埋滲水暗管、增厚土層、增施有機肥、慎用化肥、培肥土壤、客土摻沙等措施,對土壤進行改良。
3、遵循自然規律,走自然和諧的發展道路。對水利、光照、溫度、肥力等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的,坡徒路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應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恢復山體植被;對適宜耕種的水毀山垅田和拋荒的山垅田,要因地制宜,科學修復和開發,講求效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山垅田綜合生產能力。山垅田改造總體建設規劃、項目布局、投資安排、管理運行機制的設計,要充分符合科學進步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立山垅田種子基因庫、種子研究基地和種子儲備制度,運用航天技術改良品種品質,同時在職業院校籌辦山垅田綜合開發專業,為山垅田高產穩產提供后備科技人才。
(四)缺糧省份更要居安思危,重視農業,保護好農民利益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這是治大國者之真諦。我省是缺糧省份,老百姓對糧食的心態是脆弱的,因此要把山垅田這個有限資源保護好,利用好,使之為具有戰略意義的糧食穩定服務。據有關專家推算,如果采取高標準措施對422.07萬畝山垅田進行低產改造,畝產平均將增加100公斤以上,甚至可以翻番,其糧食可新增100萬噸以上。同時,改造后的山垅田可以擴種一季煙葉或蔬菜,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可觀。目前,沙縣用好土地流轉政策,解決了部分土地拋荒問題。梨樹鎮制定了優惠政策,吸引外出經商者回流、資金回歸,承包了200畝耕地種糧;夏茂鎮引進了漳州幾名農戶到該鎮承包了100多畝農地種糧,取得成效。制定以上政策和措施,解決了土地充分利用問題,全省各地政府可以借鑒學習。同時還可以通過建立農業合作社等形式為載體,解決山垅田拋荒問題。當前農民最關切的是效益問題,政府應把這個議題擺上重要日程,除穩定農資價格外,要制定種糧直補向“種糧大戶”傾斜政策,認真執行先種后補,不種不補規定,同時建立種糧者保險制度,增強農民抵御風險能力。借鑒工業用電和居民用電差價的經驗,制定相關法規,按照恩格爾下降系數和gtp增長系數核算,提高糧食加工業用糧價格,反哺種糧農戶,同時按照民眾用糧承受能力,逐年適當提高糧價,增加農民收益,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五)在**、南平、龍巖、寧德、漳州的重點水稻生產縣(市、區),實行山垅田低產改造試點,并設立示范改造工程點,及時總結經驗,以經驗輻射帶動全省,然后全面有序地鋪開。在項目、資金、物資、技術、人才等方面對示范點傾斜,示范點建設的田間水渠、路網設置、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排灌泵站、科技服務體系等項目,要積極推廣新型材料和數字信息技術在農業開發項目上應用,要按照標準指標實施,實現改造工程的標準化、現代化。通過現代化、標準化建設,以實現山垅田的生態環境改善、土壤結構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復種指數提高、農業機械化和水利現代化水平提高,為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
【低產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下鄉駐村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范文07-14
大調研大走訪調研報告07-11
下鄉的調研報告07-14
設計調研報告08-24
單位調研報告09-02
支教調研報告08-26
學校調研報告09-03
藥店調研報告03-16
宜家調研報告03-15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銀行業金融監管的主要內容包括 銀行金融監管程序和內容完整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