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美文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范文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報告
日期:2023-03-18 09:24:58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通用10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課例分析,歡迎閱讀與
为你推荐:
  • 讀書的經典名句
  •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通用10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課例分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通用10篇)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2、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

      3、把握課文所論述的主旨。

      4、理解文中語句的深刻含義。

      二、能力目標

      1、學會議論文的并列式結構的使用。

      2、學會寫富有針對性的批判文章。

      三、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敢于直面現實,痛斥國民奴性,改進世界,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所論述的主旨。

      2、學習本文并列式的論證結構。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具準備

      1、投影儀

      2、多媒體教學設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1、講述法:在教學過程中,對雜文的文體、作者、并列式的論證結構、文中語句的深刻含義等重點、難點問題通過重點分析、講述,使學生在課堂上易于理解和接受。

      2、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所表現的思想內涵。

      3、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課堂思維、情境,引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4、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思考性的問題,應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然后進行總結。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生共同觀看影片《鐵齒銅牙紀曉嵐》(片斷),借助影片創設情境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學習聶紺弩先生的《我若為王》,看看作者大膽的假設中包含著什么樣的思想和認識呢?

      二、文體及作者簡介

      雜文,文學體裁之一,散文的一種。它是短小的文藝性社會評論。既是說理的,又具有文學的因素。短小精悍、活潑雋永,以幽默、諷刺的文筆,鞭撻丑惡,針砭時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雜文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以及政治事變的雜感、雜談、雜論、隨筆都可歸入這一類的文章。好的雜文,被譽為“匕首”或“投槍”。

      中國自戰國時代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有這一類文章,到20世紀20~30年代,經魯迅的倡導和垂范成為獨立的文體。

      聶紺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現代作家,以雜文和散文見長。他是中國現代雜文史上繼魯迅、瞿秋白之后,在雜文創作上成績卓著的戰斗雜文大家。他曾說過自己是學習乃至仿效魯迅的雜文的一個。他的雜文在維護魯迅開拓的雜文傳統,繼承和發揚魯迅雜文的戰斗風格上,作出重要貢獻。他的雜文直面現實、針砭時弊,富于知識性、邏輯性,在當時的雜文領域較有影響。雜文集有《關于知識分子》、《歷史的奧妙》、《蛇與塔》、《血書》、《二鴉雜文》、《寸磔(zhé)紙老虎》、《聶紺弩雜文遜、《聶紺弩雜文集》等。

      三、學生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

      1、檢查預習情況(先提問再明確)

      正音:

      紺弩(gànnǔ)親眷(juàn)呵(hē)斥諂(chǎn)媚

      悲戚(qī)畏葸(xǐ)憎(zēng)惡(wù)匍(pú)匐(fú)

      釋義:

      指摘:挑出錯誤,加以批評。

      諂媚:用卑賤的態度向人討好。

      悲戚:悲痛哀傷。(悲凄:悲傷凄切)

      畏葸:畏懼。

      匍匐:爬行。

      2、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

      【教師明確】: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由影片引出,“我若為王”的假設。

      第二部分(2~5):幻想“我若為王”后,出現的種種情景。

      第三部分(6):闡述原因,君王是奴才的首領。

      第四部分(7~8):鏟除奴種,改進世界。

      (1)引出話題,提出問題

      2~5段,我若為王

      (2)分析問題

      6段,君王,奴才的首領

      (3)解決問題

      7~8段,鏟除奴種,改進世界

      四、研讀探究

      1、閱讀第一部分。

      【教師提問】:作者對“王”持什么態度?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作者對“王”持否定態度。“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東西呢?難道我腦中還有如此封建的殘物嗎?”

      【教師提問】:作者說:“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可是為什么又假設“我若為王”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

      (此問旨在啟發學生的思維,不要求馬上作答)

      2、閱讀第二部分,明確論證結構。

      (1)請三位學生分別朗讀2~4段,教師作朗讀指導。

      【教師講述】:作者虛擬了“我若為王”的前提,那么結果將會怎樣呢?我的妻子,“縱然沒有任何德性,縱然不過是個娼妓,那時候,她也依然是王后”。這里“縱然……縱然……也仍舊”,作者作出了讓步假設,哪怕我的妻子是個無德娼妓,也仍舊是個尊貴的王后;以此類推,我的兒子,“縱然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白癡,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兒,我的親眷,無論他們怎樣丑陋,怎樣頑劣,都是榮耀的公主和貴人。三者的結果都一樣,為什么呢?因為“我”是王,所以“我”的親眷都是皇親國戚了,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投影顯示】:釋義:一個人得道成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出處: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教師講述】:你們一定還記得契訶夫的《變色龍》,文章中的那條狗,由于主人身份的不同,由野狗變為名貴的狗、機靈的狗,長官奧楚蔑洛夫對它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映了他見風使舵,阿諛奉承的嘴臉。這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寫照。(板書:《變色龍》奧楚蔑洛夫)

      (2)請一學生朗讀第5段,教師作朗讀指導。

      【教師講述】:“我”的親眷如此,那我呢?更不用說,“我”就是至高無上的“萬歲”,沒有任何過失,沒有任何罪行,一切人都將對“我”“鞠躬”“匍匐”,成為“我”的奴才,并夸耀“我”為“有道明君!偉大的主上”!然而,我卻感到“單調、寂寞和孤獨”,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因為周圍都是奴才,他們根本不可能和“我”平等交流,所以“我”看不到真正的面孔,聽不到真正的聲音。因此,感到“單調、寂寞和孤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高處不勝寒”。

      第二部分,作者設想“我若為王”后出現的情景,從妻子到兒子到女兒,再到自身,把“勢”蓄得很足。但這僅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卻是先把“我”推向虛幻的頂峰,然后一把拉下來,示其本相,加以批評,這就叫“欲擒故縱”或者叫“先揚后抑”。(板書:欲擒故縱先揚后抑)

      【教師提問】:第二部分采用什么樣的論證結構?

      【教師點撥】:論證結構:總分式、并列式、遞進式、對照式。(板書)

      【學生回答】:并列式。

      3、閱讀第三部分。

      【教師講述】:為什么人們要捧“我”和“我”的親眷呢?“因為我是王,是他們的主子。”所以他們奉承討好我,不僅中國這樣,外國也如此,我們來看一下果戈理《狂人日記》中的一段文字:

      【投影顯示】:我希望自己也能當上將軍……只是為了要看看他們怎樣在我面前搖尾乞憐……那時候,我的美人兒將會怎樣對我傾訴衷腸?爸爸本人,我們的司長,又會說些什么呢?……媽媽呀,救救你可憐的孩子吧!

      【教師講述】:也就是說,只要“我”有權,或大或小,人們都會奉承討好“我”,這或許是很多人想當官的原因吧。

      【教師提問】:文中說:“我恍然大悟”,“我”悟到了什么?

      【教師明確】:原來“我”的這個“王”只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我的周圍的人全是奴才。

      4、全班齊聲朗讀第四部分。

      【教師提問】:“我是民-國國民,民-國國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使我深深地憎惡一切奴才和奴才相。”“民-國國民的思想”指什么思想?

      【教師點撥】:聯系歷史,袁世凱的復辟為什么失敗?

      【學生回答】:因為當時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民心。

      【教師明確】:“民-國國民的思想”指的就是民主的思想。因此“生活在奴才們中間,做奴才們的首領,我將引為生平最大的恥辱,最大的悲哀”。

      【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說“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

      【學生回答】:(略)

      【教師明確】:之所以成為“暴君”,是因為濫殺臣民;之所以稱為“明君”,是因為將不再是奴才的首領,是真正的智慧明君。作者認為奴才比王權更可怕,它是王權思想賴以生存的溫床,因而“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斬釘截鐵地表示鏟除一切奴種的強烈愿望。

      【教師提問】:“我若為王,將終于不能為王,卻也真的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這句話自相矛盾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明確】:不矛盾,因為世界上沒有了奴才,“我”終于不能成為奴才的首領,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變成“真的人們”了。

      【教師提問】:“‘萬歲,萬歲,萬萬歲!’我將和全世界的真的人們一同三呼。”為什么已經沒王了,還要三呼“萬歲”?“真的人們”指的是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明確】:這里的三呼“萬歲”并非對王的稱頌,而是對民主的膜拜。“真的人們”指的是具有民主思想、權利和自由的人們。

      五、課堂小結。

      本文以“我若為王”假定又假定,列舉了“我若為王”后,出現的一系列不正常的現象,并指出這些都是王權和奴才思想在作怪,并提出改進世界,斬殺奴才的主張。

      文章結構清晰,假設性的提出問題,列舉現象,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列舉現象,采用并列式結構,句式整齊,增強了文章的結構美。

      六、合作研討,開放探究。

      【教師提問】:文中所講的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嗎?

      【教師提示】:學生閱讀課本P48的材料,并提問:為什么這些騙子能屢屢得手?

      (學生思考,并互相交流。)

      【教師明確】:這說明中國國民的奴性心理根深蒂固。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柏楊寫的《丑-陋-的-中-國-人》中的一段材料:民-國初年有一遺老,千里迢迢驅車趕到京城,跪在紫禁城前,脫下褲子,叫仆人打他的屁股,還大喊:“爽,爽!”

      聶紺弩寫這篇文章,旨在批判國民奴性化,這和魯迅很多文章批判國民劣根性如出一轍。大家應該還記得《故鄉》中的閏土稱“我”為“老爺”。因此,我們說聶紺弩的雜文在維護魯迅開拓的雜文傳統,繼承和發揚魯迅雜文的戰斗風格上,作出重要的貢獻。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2

      一、成功經驗

      1、圍繞教學重點,借助信息技術,選取有意義、有啟發、有深度的視頻片斷和文字材料,通過觀看和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層次分明,材料豐富,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3、語文課堂留出協作討論和自由辯論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一堂課成功與否不在于老師傳授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積極參與的程度如何,至少我個人這么認為。從這一點上來講,我認為這也是我這堂課的閃光之處。

      二、不足之處

      1、由于力求面面俱到,反而削弱了重點,因此,在有限的時間課堂上,必須去粗取精,講解詳略得當。

      2、對雜文的文體介紹可以放在整單元上課之前,讓學生對本單元將要學的內容有感性的認識。雜文是在議論文的基礎上濃縮的一種文體,因此,對雜文的論證結構不必作重點講解。

      3、在教師活動過程中,問題的設置較多地由老師提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較少,因此,要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本課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來探討如何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的一次初步嘗試。通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圍繞教學重點,選取有意義,有啟發、有深度的視頻片斷和文字材料,讓學生觀看,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在分析討論中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堂課的最大特色是:課堂協作討論和自由辯論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3

      一、理清文脈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王好戰,請以戰喻。”總提一句,然后舉出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問,進一步啟發,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突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3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認為,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三組排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作者在這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系起來。

      第4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這一段,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作者在這里連用四組排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第5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孟子批評統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最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才能使他們歸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二、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3.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4

      一、課文主旨

      這篇文章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一、內容分析

      全文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說對待學習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有所提高。直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人只有經過“博學”(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著決定作用。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礪”,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于物”,憑借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于“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境界。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次,從“舍”與“不舍”來論述學習貴在堅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于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舍”,也可以跑得很遠。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舍”與“不舍”。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荀子認為“積”必須是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堅持不懈。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三、寫作特點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例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5

      一、精讀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

      1.整體感知 把握基調

      本組教材訓練重點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那么,是不是一上課就得抓住重點段來感悟呢?我想不然,教師上課是得抓住一些重點段落和句子,我們要把握的是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句子。抓住這樣的段落或句子,實際上就是抓住了全文的一個切入點和感悟點,是為了更好的實現由點到面、由部分到整體的感悟過程。而要尋找到這一合適的感悟點,首先應該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領悟。只有準確地把握了整體,找準了文本的基調,對局部的理解才會到位。

      2.整體規劃抓住文眼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情感性特別強的文章,文中人物心理變化也很復雜,值得推敲的句段也很多,課堂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教師對文本得先有個整體規劃。課文結尾“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提領全文的關鍵句,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課文主要寫了“了不起的父親”和“了不起的兒子”兩大板塊,這對父子的了不起都是因為他們信守諾言“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是課文的主線,這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了三次。

      課文寫父親的了不起,共寫了三個畫面。第一個畫面是父親悲痛欲絕,但一想起自己對兒子的諾言,又重新挺立;第二個畫面是父親不聽別人的勸阻,堅持挖廢墟中的兒子;第三個畫面是父親長時間孤軍奮戰,面目全非。在這三個畫面中,第三個畫面“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最有感染力、震撼力,最能說明父親的了不起,最能體現父親那飽含血淚的沉甸甸的愛,最能在學生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可以避輕就重,抓住這一片段重點感悟。

      3.細讀文本充分感悟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文本有很大的距離,可以說沒有學生體驗過生離死別的痛苦,他們的理解和我們教師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課堂上,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驗、想象等方法來感悟。通過反復朗讀這個句子來感悟父親不怕艱難,不放棄的精神固然是最重要的,許多名家大師都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我們可以從網絡上,參考用書上去看看他們的一些設計,在這里我就不多說了。但我覺得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光光通過讀來感悟是不夠的,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感悟。如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填補文本的空白:“當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的時候,他的手指已經 ,他的肚子已經 ,衣服 ,他的臉上 ,但是,他想到 ,于是他又 。”也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挖掘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事?”值得一提的是,課文中寫到父親最后終于救出了兒子,這是最圓滿的結局,可在當時地震現場,這種可能幾乎是微乎其微。父親可能在挖掘的過程中因引燃煤氣罐而爆炸身亡,也很可能挖到自己兒子的尸體。可以說父親在挖的過程中只有一個信念,“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不管是生還是死,父子都要在一起。通過想象對父親那堅忍不拔、決不放棄、恪守諾言的形象就更加鮮明了。

      感悟兒子的了不起也同樣可以通過想象。課后有個“小練筆”:想象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當時的阿曼達只有七歲,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不可能不感到恐懼,在廢墟下的漫長時間里,不可能不哭泣,不可能不感到絕望。他是怎樣戰勝恐懼,戰勝饑餓,重新鼓起勇氣的,又是怎樣把這種力量帶給其他同學的?把自己當成廢墟底下的阿曼達,把埋在廢墟下的這一過程寫下來,然后和同學們交流交流。通過想象,更能感受到偉大的父愛對孩子的重要。

      4.課后拓展,感悟父愛

      二、略讀課文《慈母情深》

      1.整體感知,明確重點

      《慈母情深》講的是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青年近衛軍》的事。可見母親那平凡而偉大的愛。因此,學習過程中,體會慈母情深的同時,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敬愛也是課文學習的重點。

      2.自讀課文,抓住重點句

      本文作者是帶著對母親深深的敬意與無比的熱愛寫這篇課文的。作為略讀課文,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學時可讓學生先讀一讀課文上面的導語,導語中提示了本文的學習重點“閱讀下面的課文,畫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深情的。”通過朗讀,學生不難找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語句:

      ①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

      ②背直起來了,我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③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

      ④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里了,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

      ⑤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3)朗讀感悟,體會母愛

      自由朗讀上面語句,從這些語句中你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母親?你是從哪些詞語中感悟到的?(貧窮的母親,疲憊的'母親,辛勞的母親,通情達理的母親……)特別是“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從這句簡單而又樸素的話中你體會到什么?不僅是母親的寬慰與欣喜,還包含著母親為了孩子甘愿辛勞的無怨無悔,包含著母親對子女未來的憧憬和期望,母親那平凡而偉大的愛躍然紙上。

      (4)拓展閱讀,加深感悟

      三、口語交際和寫作

      先通過出示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幾個小片段,引出話題,讓學生評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可以讓學生辯論,最后形成統一認識。教學中,對三個故事談看法,要廣開言路,暢所欲言。要讓學生打開思路,充分交流。 “口語交際”的另一個話題,是把自己與父母之間發生的小故事講給同學聽,并談談看法。這是前一個話題的拓展,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系。最后是給爸爸媽媽講三個小故事,請父母談看法,促使父母正確教育孩子。

      在習作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選好寫的內容,這是習作能否做到內容具體、言之有物的關鍵。第二是溝通要真誠,只有真誠,才能做到表達真情實感。把習作讀給爸爸媽媽聽,這個環節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讓孩子加強與父母的溝通,增進了解,融洽關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圍,這也是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為生活服務的最直接體現。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6

      本課是一篇說明文。課文圍繞著鯨的種類、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介紹了一些有關鯨的知識。文章恰當地運用比較、打比方等方法和一些具體數字,來說明鯨的有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文章內在聯系緊密;各段內容相互呼應,使文章脈絡貫通,結構緊湊、完整,增強了說明效果。

      一、課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從鯨的重量、長度、舌頭及嘴等方面說明鯨的大。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介紹鯨是哺乳動物和它的進化以及鯨的種類。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介紹鯨的生活習性。進一步說明了鯨是哺乳動物而不屬于魚類。

      二、鯨重重點難點解析

      1、《鯨》是一篇說明文:

      作者運用列舉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方法,介紹了鯨的大小、種類和生活習性方面的知識,也說明了生物常常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它的形體和生活習性,否則就會滅絕的道理。

      2、學習本課還要重點理解以下幾個句子:

      ⑴鯨睡覺的時候,總是幾頭聚在一起,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

      這個句子詳細地描寫了鯨睡覺時的樣子。主要講了四個特點:鯨睡覺時,總是幾頭在一起睡,一般不單獨睡;睡覺的地方比較安全;睡覺時,“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浮在海面上”,不是在海底。

      ⑵在很遠的古代,鯨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后來環境發生了變化,鯨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陸地的淺海里;又經過了很長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漸漸變成了鰭,后肢完全退化了,整個身子成了魚的樣子,適應了海洋的生活。

      這段話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寫出了鯨生活環境的變化和形體的變化特點,也說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生物常常是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它的形體和生活習性的,否則就會遇到滅亡的危險。鯨的生活環境由陸地變成海洋。它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適應變化了的環境,于是鯨由長著前后肢的哺乳動物逐漸變成現在魚的樣子。但是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課文中用了“很遠的古代”、“經過很長很長的年代”、“漸漸”等詞語說明了這一點。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鯨這種哺乳動物,課文還為我們配了一幅插圖。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7

      一、理解課文階段

      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角度出發,適當引導學生多讀多思多想,不用一種解釋限制住學生的思維。

      這首詩歌的理解的重點和難點為“但是樹葉沙沙響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唱歌了”、“但是樹木點頭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跳舞了”、“但是河水起波紋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游戲了”。多數學生在初讀課文階段不能理解,為此,對于第一節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問題:

      1通過閱讀這一節,你讀懂了什么?

      2這一節是說我們知道風在干什么了?

      3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4作者為什么這么說?為什么說樹葉沙沙響是風在唱歌了?這樣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扎扎實實的下來,多數學生能夠理解課文內容。但學生理解的層次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教師不要追求統一標準。課上有的學生理解為“樹葉沙沙作響,好象是風在唱歌”,有的理解為“樹葉沙沙響有聲音,唱歌也會有聲音”,有的理解為“樹葉沙沙響,是被風刮的,是風發出來的聲音,所以說風在唱歌”。答案很多,我都給以了肯定和表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很順利的理解了課文內容,突破了重點和難點,理解詩人是在借樹木、河水等景物寫風。

      二、課外拓展階段

      激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想象,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深入思考的好習慣。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我也要當小作家”的活動,把學生的的思維引向縱深,進而續寫詩歌。在這有環節中,我主要采用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辦法:第一步,提問,風能讓東西發出聲音,象是在唱歌;風能讓東西搖擺,象是在跳舞,那么有哪個細心的小朋友發現過以上的情況,也來象詩人那樣寫一寫吧!第二步,提問,還有什么時候我們能知道“風在唱歌”、“風在跳舞”、“風在游戲”?第三步,提問,我們知道了風象我們一樣會唱歌、跳舞、作游戲,風肯定也象我們一樣會玩耍、說話、甚至還會生氣,聰明的小朋友們,讓我們都來當小作家吧!這樣一個一個環節扎扎實實、循序漸進的下來,學生們覺得有興趣,而且比較容易。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就會迸發出許多創造的火花。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也是我們無法估量的,劉永光同學就寫出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彎腰的時候,我們知道風跑來玩耍了”張天宇同學寫出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狂風大作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生氣了”許多同學都寫出了我意想不到的甚至大人都寫不出來的東西。

      新課程標準的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所學內容應讓學生有興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一定要做好領路人。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8

      一、還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空,為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提供基礎。

      要想實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就必須交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使學生充分地、直接地接觸語言材料。這節課上,從初讀感知的“四讀”到品讀精思第3自然段,學生始終是讀書的主體。這樣的課堂上,既有由讀得不準到讀準了的進步,又有充滿激情、神采飛揚的誦讀;既有潛心默讀的勾畫圈點,又有搖頭晃腦的書聲朗朗。這樣的讀書,幫助學生調動著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這些都是他們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和敲擊妙悟火花的工具。這樣的讀書,可以幫助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讓課文真正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內心世界。在這樣的堅實基礎上,每一個學生才能發出屬于自己的心聲,才能產生屬于自己的思想。

      二、透過詞句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導學生讀進去。

      香港散文大家董橋說:“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的確,文字是有呼吸,有脈搏,有生命的。因此在教學中,對于文本中那些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的字詞,我引導學生細心體味,從語言的表層走向語言的深層,并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韻味。通過對“巧妙編結、巧奪天工、變化無窮、嘆為觀止”這些詞語的不斷研讀,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經歷了幾個來回,逐步深入地領略了作者文質兼美的語言背后蘊藏的豐富情感,促進了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共振。

      三、通過教師語言豐富課文情感,營造濃郁文化氛圍。

      教學語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語文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簡單地說就是語文教師運用語言教學生學用語言。在這里,語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所以,語文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教師運用語言的成功。

      在本教學設計中,老師的語言力求與課文情境協同起來,如詩一般優美,就像“液態的火焰”,娓娓道來的敘述表述著教師自身與文本對話后的思考。抑揚頓挫的語調、整齊的韻律、悅耳的語音和富于激情的話語,使課堂彌漫著濃濃的文學意韻,使學生置身其中品讀感悟,于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四、通過補充資料,填補課文空白,引起情感上的震撼。

      選取適當的補充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地對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地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課堂上,我從大語文觀出發,以宏觀的、文化的視野對文本進行俯視、鳥瞰,引導學生從教材向課外延伸,在教學過程中相機出示:一雙巧手編結中國結的視頻資料和文字資料,中國結有關畫面,中國結淵源久遠的文字資料。這些資料的補充,對學生深入感悟課文內容,情感得以激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9

      于是我們通過實踐和探究,產生了以下三種課堂上可以操作的課型。

      1.“閱讀材料”激趣型

      完成每一個活動都要以學習“閱讀資料”為先導,但“閱讀材料”不同于一般的課文,教學中不能以學習“閱讀材料”為主,而要把閱讀資料作為學生搜集、查找相關材料的例子,利用“閱讀材料”的學習為開展活動引路。這些閱讀材料不講究系統完整,不拘一格,既有字謎、歇后語、錯字笑話、神話傳說,也有知識短文、新聞報道、新聞圖片、四字韻語、書法作品。學生們閱讀這些資料后,便可以輕松地邁入了漢字王國的大門。

      2.引導制訂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這是綜合性學習與普通單元教學上另一個重要的區別。在《遨游漢字王國》中,教材的提示是:“我們可以自由組成小組,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了解漢字……活動結束以后,我們可以用多種方式展示活動的成果。”

      我們可以看出,教材十分強調綜合性學習中學生的自主性。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必須注意自己角色的轉變——我們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是參謀、顧問和咨詢人員。教師可以提出建議,但不規定學生必須做什么和怎樣做,要充分體現綜合性學習中的自主性。本次綜合性學習歷時較長,活動內容較多,又是第一次遇見獨立的整體性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計劃的制定相對重要。

      可以先讓學生想想、說說、議議本次活動中自己小組有哪些策劃,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準備。如有的小組要去圖書館查漢字來歷的資料,有的要上街找錯別字,有的要去參觀書法展等,涉及到社會各方面,聯系活動地點,出行交通工具,活動線路等都要在計劃中做好安排,再在教師的指導下,試著將活動的內容,活動的具體時間、地點,人員的分工,活動的步驟,注意事項等想明白寫清楚。

      為了讓學生制定的計劃不流于形式,教師要參與到某個小組中,提出意見和建議。現在的學生在社會實踐方面還考慮不周全,外出找錯別字,外出參觀,特別要提醒他們注意安全,注意遵守社會公德。學生制定完計劃之后,還要組織學生進行講評和修改,使活動的步驟和過程的安排詳實周密。

      計劃制定好后,最好在全班交流,可以在教室里張貼,也可以宣讀介紹。吸取其他小組計劃的優點,完善本小組的計劃。在活動過程中還會發生很多變化,計劃在實施中還要不斷地調整和改進。

      3.引導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

      (1)只有將現實生活中的鮮活素材充實到活動中來,才能使活動更有趣味,更有實效。同時,把活動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對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才有好處。

      (2)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的情況,指導他們分門別類的進行匯總,指導他們圍繞主題刪繁就簡、去粗取精,指導他們進行編輯、加工。如,可以用筆抄寫,做成手抄報,可以粘貼在積累本上,可以制成電子版報,也可以自己設計封面、插圖、版式,裝訂成冊等。

      (3)引導學生及時寫下經歷和感受。學生在兩周的實踐活動中,有許多經歷、體驗和感受,這就為他們的聽說讀寫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對這些素材進行加工和整理,將綜合學習中的見聞和感受寫下來,可以寫搜集資料后對漢字文化的感想,也可以是活動過程中的見聞感受。

      4.注重交流展示。

      小組活動以后,要進行匯報和交流,這是更大范圍的合作學習。交流的關鍵是全體學生的參與,要讓每個同學反映自己學習的成果,分享其他同學的收獲。

      5.從多個角度,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既重結果也重過程,但更注重過程。我們可以把活動各階段的資料,活動計劃、活動記錄、搜集到的資料、自己寫的文章、小組編成的小報、展品和匯報材料等,收入成長記錄袋。根據材料和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小組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可以是自我小結,總結自己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得到的收獲。小組和教師評價可以適當采用等級或星級。小組評價要強調多看別人的優點和進步,讓學生學會贊賞他人。教師的評價要多用激勵性評語。這種過程型成長記錄,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

      盡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以及形式都決定了它涉及了其他學科和領域的內容,但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它姓“語”,其著眼點仍然應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這個學習過程應是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相互融合。因此,我們認為教師組織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努力體現“語文味”。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 篇10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于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于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制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著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么""還讀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著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后,先作一番思想斗爭,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于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系,講課文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后,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么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于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于初中和小學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后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于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于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么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么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煉,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占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后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高中語文課例分析(通用10篇)】相關文章:

    高中英語短語100例11-29

    2017國家司法考試卷四案例分析訓練題08-25

    價格鑒證師2017案例分析:電視機的價格鑒證08-09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饋的有效性分析03-05

    高中語文試卷分析改進措施05-04

    企業勵志標語百例03-07

    加拿大高中留學的申請途徑分析09-25

    高中英語閱讀做題習慣分析11-15

    高中優秀作文800字:語文課堂真有意思12-15

    美國高中類型的分析和美國私立高中留學費用09-12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教師年終工作總結(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