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剪紙的由來
蔚縣剪紙除了從民間藝術的角度體現出的美學特征外,還具有其他作為民間文化事象的特殊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蔚縣剪紙的由來,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蔚縣剪紙的由來
蔚縣窗花是蔚縣民間藝術的重要形式。蔚縣明清以前是內地通往塞外的咽喉要道,南下北上,東來西往的交通要沖。京、津、保等地與察哈爾北部、內蒙各地的貨物,大都經由此地轉運。蔚縣南部的大南山有一條天然的飛狐古道溝通南北(太行八隆之一—飛狐口),來自南方和由通州購得的貨物可以由此直達塞北、內蒙的庫倉和俄邊境。在這種情勢下,蔚州的手工業和商業相繼興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華局面。漢代,代王城以開始進行糧食交易;唐代,高宗年間蔚縣鄭家窯村民用“干馬土”燒制粗瓷;元代,蔚縣人開始造紙;明代,皮毛業在蔚縣發展起來)。貨物的集散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蔚州的工匠藝人也相繼多了起來;這為蔚縣窗花藝術紙誕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從剪紙藝術的發展來看,蔚縣窗花藝術雖然不能和高雅藝術(比如文人創作)相比,但他的歷史傳承確是很悠久的。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剪紙藝術的萌芽。不過那時的創作不是落在紙上,而是落在金銀箔和皮革上。東漢以后,隨著造紙技術的發明和紙張在民間的普及,剪紙藝術才有了展現技藝的可能。在經歷了漫長歲月之后,這種藝術深入人心,走向成熟。
關于蔚縣剪紙的淵源說法頗多,但大都沒有可靠依據。與歷史的銜接還得從當地民俗說起:蔚縣剪紙當地人稱“窗戶花”。在有“窗戶花”之前當地的百姓就有“貼紅”“貼白”和“貼喜字”的習俗;而所貼的這些均為剪刻物。“紅”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等意義的象征。這源于古代對日神的崇拜,“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升,夕拜月”。在蔚縣及周邊地區每逢嫁娶或者過年百姓都要在窗權的四角加貼上紅色的“三角”并重糊新紙以求吉利、紅火,遇到喪事就要將紅色的“三角”用白紙遮蓋起來。紅色的三角當地人稱“紅紙尖”或“紅尖尖(漸漸)”它的使用和剪刻出的喜字的使用要早于“窗戶花”,因為紅紙在民間早已使用,以過大年的對子(春聯)和嫁娶的喜字使用最多。最早出現的一幅春聯是后蜀主孟涎書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雙喜字在宋代就有出現。同為剪刻物還有喪事用的“紙錢”、“人勝”和送殯儀仗中的紙蟠等,由來己久:匈奴人祭祖信“巫”、道家祀神招魂祭靈等。杜甫詩中就有“暖湯灌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這些為剪刻物的出現當屬那些持有剪刻工具的人群一手巧的農婦或者蔚州的手工人。剪刻的流行應該是在唐宋時期出現“鏤金作勝”的風俗開始的,在民間自然是用紙為多。
蔚縣境內工匠、藝人的流動,貨物的集散等原因,不斷接納外來文化。這些世間流傳的用剪刀鉸和用刀刻出的物品逐漸影響到了手巧的農婦或者蔚州的`手工藝人,中國古代的女子,根據傳統文化的要求,在閨中待字時要從事女紅,亦即進行描畫、針線、紡績一類的手工作業,從而培養自己的性格與愛好,同時也鍛煉自己手和心的靈巧程度,為成人以后挑起生活擔子做準備。剪紙和織繡品,就是女紅的一部分藝術成果。這種風氣在民間長期保存下來,因此農家婦女常常多會從事這類手工藝術創作。在她們的手里紅色的三角被富有創意地剪成像中國傳統圖案“云勾”似的“紅角花”,雙喜字的周圍有了梅花、牡丹、鴛鴦……。直到現在蔚縣及周邊地區的農村還可以看到精美的“紅角花”和簡簡單單的“紅紙尖”。由實心的“紅紙尖”到鏤空的“紅角花”和變化的“雙喜字”、豐富的“人勝”這樣的發展變化,使得“窗花”出現在窗戶上成為可能。由此看來蔚縣地方所介紹“蔚縣剪紙源于明代”、“蔚縣剪紙,相傳己有二百年的歷史了”的說法并不貼切。這種說法始于1979年蔚縣窗花在中國美術館展覽時的簡介詞:“蔚縣剪紙,相傳己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了。”這樣的介定只能說是“重彩蔚縣窗花”的發源,蔚縣窗花的發源應該追溯到“紅角花”的出現。和嫁娶貼“雙喜字”同出一個時期,已經出現在窗戶上了,為單色。
【蔚縣剪紙的由來】相關文章:
蔚縣剪紙窗花的由來01-18
蔚縣剪紙窗花的剪紙本質01-18
蔚縣剪紙窗花題材09-13
蔚縣剪紙窗花的來源01-17
蔚縣剪紙的組合藝術09-16
蔚縣剪紙窗花的現狀09-22
蔚縣剪紙窗花的主題01-18
蔚縣剪紙窗花的本質09-20
關于蔚縣剪紙窗花09-22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愚人節有哪些由來的故事 愚人節有哪些由來和意義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