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學工作建議
第一個建議:進一步明確全面、科學的價值取向,把教師的積極性引導到提高教學質量上來。
大學是培養人的,世界通用的高等學校評價標準是就業率和學校社會影響。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就業率的基本保證。現在我校有一個相當完善的教學信息體系,有嚴格的教學秩序管理,有學生教學信息網絡和督導員隊伍。應當說學校職能部門對教學是知情的,有了問題可以及時發現。但是我們缺乏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很難準確及時發現好的、優秀的、創新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思想。進而還缺乏一個有效的獎勵體系。我認為必須實行重獎,要像科研一樣,有系列的獎勵制度,教學質量要與分配機制掛鉤,與職稱掛鉤,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引導到教學上來,這是根本大計。市場經濟講的是激勵機制,這方面沒有根本轉變,教學質量上臺階是很難辦到的。要吸引一大批學術精英投身到教學上來。實際上,沒有科研的支撐,教學質量是上不去的。
高水平的教學成果,不是湊在一起比出來的,而是長期積淀下來的。也就是說,不是上級要求評什么獎了,各院系一報,然后矬子里拔大個,湊上指標了事。而是要經過長期積累才可以形成經得起推敲的高水平的教學成果。就拿我獲得的這個小小的獎項——地理科學導論教學獎來說,從1986年全國創新建立這一門課程時我就參與了,20年來一直在本科第一線從事這一教學工作,先后公開出版了6部教材,期間我還主持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個國家教委項目,可以說是長期教學、科研積淀的結果,與我同名的教材有北京大學、華師大、云南師大知名教授編寫的4部由高教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的教材,我們編寫的教材能被評為國家十五規劃教材,能成為全國使用最多,最被認可的教材實屬不易,是20年辛勞的結果。
不能把教學優秀理解為嘴皮子好,有幽默感,會作秀,學生愿意聽這么簡單。我的感覺,沒有學術功底是難以成為教學巨匠的。不能一說某某人教學好,目光中就透著一種歧視——“科研搞不上去,當然就只好搞教學了。”2005年我去北京匯報時,看到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中標的幾乎都是院士和著名的學術大家。一部影響大的教材,一個重要的教學成果就是學校的名片,是學校的標志性建筑,是學校在一個領域學術地位的象征。當然也會有一些教師在科研上弱一點,但教學上很優秀。學校應當用其所長,給這樣的同志以發揮自身特長的天地。但是最重要的是發揮那些學術精英的作用,把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到教學上來。如果我們的學科帶頭人、名教授都能在教學上努一把力,我們學校的教學工作一定會大大改觀。
總之,要把指揮棒往教學方面移一移,把教師的興奮點往教學上轉一轉,把教師的價值取向引導到教學上來,營造一種氛圍,使教學優秀的同志成為校園里令人羨慕、令人尊敬的人!
第二個建議:下大力氣把非師范專業的教學質量搞上去。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綜合化使一個大趨勢,理工科的院校辦文科,文科的辦理科,基礎專業應用,師范院校辦非師范專業成為普遍的`現象。非師范專業使我校教學質量和就業的“軟肋”,這個問題不及早解決,將來直接制約學校的發展。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建議抓好兩件事:一是教學內容專業化,教師專業化;二是抓好實習、實踐環節。原有的師范專業的教師如果不經過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我們的師范專業是搞不上去的。就像我們國家市場經濟初期,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魚龍混雜,到處都是似曾相識的牛面效應,分不清誰是誰。如今消費者醒了,市場醒了,政府醒了,假的、劣的再難混下去。教育也是一樣,已經從供方轉向了需方市場,到了社會檢驗教育的時候了。并不是凡是大學生,博士生就是好家伙,而是看你是鋼槍頭,還是蠟槍頭。浪費國家大量教育資源的蠟槍頭還不如沒受過高等教育,在現有崗位上有經驗的木槍頭。老師不僅要變臉,還要變身,真正成為行家、專家。
加強非師范專業的實習、實驗環節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讓學生盡早接觸社會,變知識性課程為技能性課程,提高課程的效能,這是提高我校非師范專業教學質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做,在這方面要下些力氣,投些財力、物力是很值得的。
總之,一句話,希望學校領導更加重視教學質量提高的工作,提高全校的質量意識、產品意識(也就是就業意識)。及早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挑戰,迎接就業的競爭,迎接教學質量的挑戰,這將是長期的競爭,需要集中精力,需要下大力氣,需要持之以恒,也需要有一個相當科學的長效管理機制。如果我們各個院系的領導都能少干些迎來送往造虛勢的事,把精力集中到提高教學質量上來;如果我們的領導、教師都切實關注我們的教學質量,我們的學校就大有希望了。也對得起節衣縮食供孩子上大學的父老鄉親,這就是我作為一個老教師的一點希望。
|
- 上一篇:長輩對新婚新人的賀語美好祝福語 長輩對新婚新人的賀語美好祝福的話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