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美文
新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完整 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全冊)
日期:2023-02-28 14:23:53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新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精選18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
为你推荐:
  • 形容腳美的句子
  • 新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精選18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精選18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選用適當的單位表示長度,會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2.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估計意識,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增強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引導學生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再動手實際量一量,進一步學會使用測

      2.量工具和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從而培養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激疑

      1.前面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①長度單位:米(m)、厘米(㎝)

      ②1米=100厘米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來找我們做朋友,想了解同學們對它們倆掌握和應用的情況,看你能不能正確的應用米和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身邊的物體。比如說:黑板的長、桌子的高等

      二、互動解疑

      1.黑板的長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誰估計得更準確

      ③分組測量,匯報結果

      2.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

      3.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

      測量時尺子不夠長,量完一次就做一個句號,數數量了幾次,還剩多少,最后得出結果。

      三、啟思導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長

      ①先估計,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討論

      2.完成試一試

      ①先估測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體的數值。

      四、實踐應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2米

      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

      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

      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

      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

      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 )做單位。

      ⑥量比較長的物體,可以用( )做單位。

      五、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估一估量一量

      先估計再測量

      不夠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單位。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了解實際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初步學會估測較小物體的長度。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認識和體會“1厘米”的意義,初步培養估測意識,學會正確地進行簡單的測量。

      教學難點:

      正確體會“1厘米”的實際意義,正確進行簡單的測量。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合作意識,鍛煉觀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尺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小熊遇到了難題,想讓小朋友幫忙,難題是“桌子有多長”。

      二、知識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學生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匯報結果。

      師生一起觀察測量的結果,引出尺子。

      2.認識尺子,認識1厘米。

      活動一:通過認真觀察、交流,總結出:

      (1)尺子上有數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點。

      (2)有一條一條的線,有長的短的,我們把這些一條條的線叫做刻度線。

      (3)有“cm”-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學生通過打招呼認識它。

      活動二:認識1厘米。

      尺子上從0到1這一段的長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為1厘米。

      活動三:1厘米到底有多長?

      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對準尺上的0和1,比劃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長度。

      尋找身邊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寬度、拇指的寬度、圖釘的長度大約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礎,進而認識3cm、5cm。(有幾大格就是幾厘米。)

      三、用直尺測量物體的方法。

      1.當0刻度完整無缺時,將物體的一端對準0刻度,看另一端與尺子上的哪個刻度對齊。(生動手測量自己的鉛筆有多長,在測量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物體的一端與0刻度線對齊,而另一端卻不能于某個刻度對齊,這時我們就看它的末端離哪個數字近,就說大約()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見的時候,物體的一端對準一個整刻度,看另一端與尺子上哪個刻度對齊,此時,物體的長度為兩刻度值的差。

      四、應用練習。

      小熊量東西。

      五、課堂小結。

      小熊在大家的幫助下,順利地通過了老師的測試,高興極了,說想讓小朋友總結一下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可以嗎?

      板書設計:

      桌子有多長

      尺子cm—厘米

      教學反思:

      《桌子有多長》一課,重點是讓孩子認識1厘米,體會1厘米的實際意義,以及能正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教學過程中需要多次進行活動,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教育機智,然而,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東西,導致整節課進行得雜亂無章,秩序混亂,所以這是一節失敗的教學。

      1.創設問題情境,以小熊做客為主線貫穿整節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學生動手量桌子這一環節,學生沒有完全參與進來,這與我有很大關系,教師的示范作用本應該體現出來,但是自己也沒有做到,這是不應該的。

      3.認識1cm,體會1cm的實際意義這一環節,我做的準備不夠充分,學生只是用手比劃了幾次1cm,不如給學生準備一些1cm的實物讓他們體會好。

      4.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少,只是單純的看了小熊的錯誤,這種間接的方式肯定不如親身體驗好。

      5.另外,平時的習慣養成沒做好,導致課堂中間經常出現一些突發現象,我處理得很不到位,也沒能及時的處理好,這些方面的技巧還需要自己一點一滴的去積累,慢慢去摸索,多動腦思考,多請教其他老師。

      懇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實際意義,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的意識。

      3.在合作、討論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的測量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好伙伴,天天陪著我們一起學習,它就是我們的課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桌子有多長。(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提問: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課桌有多長呢?

      1.估計:讓學生試著估計一下自己的桌子長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劃著估,估好后,舉手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一個物體的長度提前有一個不具體的感官認識,同時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能力。)

      2.測量: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量桌子的長度呢?請同桌兩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課桌有多長。

      學生交流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質疑:為什么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說法都不一樣呢?同樣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樣長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小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才會相同。看來,統一測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么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嗎?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同時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

      (1)師:尺子有很多種,不止是你們手中用的這種,還有這些。(出示各類尺子,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尺子。)而在我們的學習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學生尺。(在黑板上貼出放大的直尺圖。)

      (2)觀察、探究:學生尺上有些什么?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

      結合學生的發現,講解刻度線、字母cm及其含義、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板書:長度單位——厘米(cm)。)

      (3)師:在尺子上找到“0”了嗎?它在什么位置上,誰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還有些數字是什么意思?請找到尺子上從“0~1”這一段,從0~1是幾厘米?

      (4)在認識厘米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比劃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什么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中常見物體理解厘米的實際意義,使抽象的單位變得可以體驗。)

      (5)認識幾厘米

      ①數一數:從0刻度到2刻度之間有幾個1厘米,是幾厘米?從3刻度到7刻度是幾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間分別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出發,加入“猜想”這一催化劑,促進學生多角度思維,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得出結論。誘發學生的跳躍思維,加快1厘米的認識過程。)

      ③打手勢:4厘米大約有多長?7厘米大約有多長?10厘米大約有多長?

      (同桌互評。)

      4.量物。

      (1)要求學生取出統一物體(學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長邊(正好整數),小組討論試著量,再匯報。面對結果不統一時,大家討論原因。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找一人上臺演示,得出經驗: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線,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2)再量這個三角形的一條短邊,不夠整數,全班交流該讀作多少。

      討論:離哪個刻度線比較近,大約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用不同的工具測量課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測量物體,在操作中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得出結論,找出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發現與創新。)

      三、鞏固練習。

      1.估計大約是幾厘米?(如:書的厚度,小棒、鉛筆的長度等。)

      2.請幾名同學分別量出這幾種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并注意測量的方法。

      3.小組活動,完成第15頁第1--3題,先估計,再測量。

      四、總結評價。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你表現得怎樣?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小數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高、有矮;通過合作交流,學會比較物體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觀察、合作交流的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重點:

      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高矮。

      教具、學具準備:

      積木塊、兩朵紅花。

      教學過程:

      一、感知物體有高有矮 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在黑板上方貼一朵紅花,下方貼一朵紅花。

      問:誰愿意將黑板上的紅花摘下來?

      請一名學生上臺摘紅花。

      學生拿到了下方的紅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紅花。

      這時,老師輕松地將黑板上方的紅花拿下來。

      問:老師為什么能拿到這多紅花?

      生:因為老師的比小朋友高。

      師:為什么小朋友沒能拿到這朵紅花呢?

      生:因為小朋友個子矮。

      指出:下面我們共同研究比高矮。

      板書課題:比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找兩個高矮相差較大的小朋友上臺。

      師:你能看出誰高誰矮嗎?

      生:能。

      師再請兩位高矮差不多的學生上臺,并讓兩人分開站在講臺的左右兩邊。

      師:大家能看出誰高誰矮嗎?

      生:不容易看出。

      2.小組合作

      各組同學討論比高矮的方法。

      3.匯報交流

      以組為單位,匯報不同方法 鼓勵合作活動肯定方法

      腳跟并攏,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來了。

      還可以靠墻作記號,比一比誰高。

      三、排隊游戲

      1.3人一組說說誰最高誰最矮

      2.逐漸增加小組人數,說說誰第二高,第三高......

      3.判斷并說明方法 組間互評,肯定鼓勵

      四、反饋練習

      1.第12頁第7題

      (1)說出動物名

      (2)比較高和矮

      2.舉其他喜愛的動物作比較 反饋

      同桌糾錯匯報,獨立判、并改正 鼓勵互查

      五、學生活動

      1.摸高活動

      說一說怎樣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來摸)

      2.擺高活動

      用積木或鉛筆搭高不倒比較

      3.悄悄話游戲

      (1)表演

      兩生上臺,對一生說悄悄話:踮腳尖比高矮

      (2)判斷思考

      誰高,問題出在哪兒?

      六、評價總結

      比較高矮要注意什么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5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本單元第一課時是初步認識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教材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系,從立體圖形中分離中平面圖形,從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面從體上來”,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征。

      教學目標:

      1.利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2.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中,體驗“面在體上”實現對平面圖形的進一步認識,發展形象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發展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建立空間觀念。

      4.通過設計拼組圖形的動手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對圖形產生好奇心,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

      教學難點:

      使學生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學生用:四種立體圖形、四種平面圖形、剪刀、紙。

      教師用:四種平面圖形、課件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感知“面在體上”

      1.導入新課。

      (出示由各種平面圖形拼成的小汽車。)

      師:小朋友,你知道這輛漂亮的小汽車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嗎?請你來認一認、指一指。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教師將學生回答后的圖形貼在黑板上。

      師:今天我們就是要來認識這四個圖形。

      據了解,雖然沒有正式的學習過平面圖形,但是學生們在生活中都已經認識了這四個平面圖形。因此在設計時,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并考慮到他們現有的起點,出示了一輛由各種平面圖形拼成的汽車,讓學生找出自己認識的圖形。引入新課。

      2.感知“面在體上”。

      A、分給每組一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棱柱。

      師:小朋友,現在這四個圖形就藏在你們桌上的那些物體里,請你把它們都找出來好不好?并說給你組里的小朋友聽一聽,你從哪里找到了這些圖形?

      各組合作操作。

      小組匯報。

      從長方體上找到上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圓柱上找到了圓;從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課件演示──面從體上分離的過程。

      教師小結。

      課件演示。

      師:從長方體上找到上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圓柱上找到了圓;從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這一過程的設計主要是考慮到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平面圖形”這一抽象的概念,對他們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難度。因此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學習的圖形原來是從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中來的,是立體圖形中的一個面。

      B、師:老師想把這四個圖形從這些立體中搬下來放在紙上,你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生:沿著表面的邊緣描出圖形。)

      師:那就請你們畫一畫,四人小組中,一人畫一個圖形。畫完后,請你把它剪下來。

      學生動手操作。

      師:那你說這四個你剛剪下的圖形和我們以前學習的立體圖形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生:立體圖形不只一個面,這些圖形只是一個面;立體圖形能站立,平面圖形不能站立。)

      這一過程的設計是在前一環節“找”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面從體上來”并且在想辦法搬的思考過程中,在畫的過程中,讓學生具體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之處。

      教師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只是一個薄薄的面,像這樣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平面圖形。(板書:平面圖形)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數學”不如“做數學”。學生對動手操作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以上設計的操作情境,是為了使學生的思維發端于動作,以動誘思,以思促動,幫助學生在操作中體驗“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面的關系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我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更好的揭示了體和面的關系,幫助這一環節的教學。

      (二)動手操作,認識平面圖形

      1.認識長方形。

      師:我們先來認識長方形,請你從學具袋中找出長方形。請你看一看、數一數、折一折,組內討論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匯報。

      (生:有四條邊,四個角,對邊相等,其中兩條邊較長,兩條邊較短。學生的說明可能不完整,老師進行引導。)

      課件演示長方形的這些特征,老師進行小結。

      這一過程通過看數、折、看等活動,讓學生自已發現長方形的特征。

      老師改就手中長方形的位置,請小朋友認一認還是不是了,得出,無論怎么放都是長方形。

      讓學生認識各種位置上的長方形,讓學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長方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的嗎?(學生說)

      看生活中的長方形,課件演示。

      讓學生感知圖形就在身邊,從生活中來。

      請你用6根小棒搭一個長方形。

      學生展示。

      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長方形的特征。會用6根小棒搭長方形的學生一定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基本特征。

      2.認識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請學生從學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師:請你用剛才的方法試一試,然后說一說正方形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

      (生:有四條邊,四個角,四條邊都相等。學生的說明可能不完整,老師進行引導。)

      課件演示正方形的這些特征,老師進行小結。

      老師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請小朋友認一認還是不是正方形,得出無論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的嗎?(學生說)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課件演示。

      請你隨意用幾根小棒搭一個正方形。

      3.認識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請學生從學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師:請你仔細觀察,然后說一說三角形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

      (生:有三條邊,三個角,學生的說明可能不完整,老師進行引導。)

      課件演示正方形的這些特征,老師進行小結。

      老師改變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請小朋友認一認還是不是三角形,得出無論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的嗎?(學生說)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課件演示。

      4.認識圓形。

      出示圓形,請學生從學具袋中找出圓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嗎?(學生說)

      看生活中的圓形,課件演示。

      出示一個球,這個是不是圓呢?這是一個球,它跟我們今天學的圓有什么不一樣呢?(摸一摸:圓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還可以拍,圓不能拍。)

      這一過程設計中的小組活動在本課中非常重要。,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觀察、探索、合作、交流,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動手操作在這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很具體形象,只有讓他們自己動手去試,去發現,那樣得到的知識才能被他們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鞏固深化,進一步加強認識。

      師:老師這里有很多的圖形,請你在看見它時,大聲的喊出它的名字。

      課件出示各類圖形(平面的與立體的)。

      這一過程的設計為了避免練習的枯燥,我采用了這一形式和方法。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熟練認識這四個平面圖形,同時學生在練習時也很有興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樣。

      (四)課堂總結

      師:今天你又認識了哪些圖形?下面我們要和這些圖形朋友說再見了。老師報一個,請你找到它和它再見,把它放回學具袋里。

      這一過程是檢驗學生是否已認識了這四個圖形,同時也養成學生整理學具的良好習慣。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情境體驗與參與,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心。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及相關練習。

      教具學具準備

      主題課件,學具卡片。

      教學設計

      教學第18頁購票圖

      1.創設動畫情境,引導學生觀察。

      教師:暑假快要結束了,一個人在鄉下姥姥家玩的聰聰就要讀一年級了,為了不耽誤爸爸、媽媽的工作,聰聰決定一個人從鄉下乘車回家,不讓大人接送,于是他一個人來到車站買票上車

      [將數學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系,讓初入學的小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學習產生親切感。]

      a。教師演示買票課件。

      b。學生觀察畫面,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畫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個?

      如果以紅衣服排第一,再說一說誰排第二,小聰聰后面的解放軍叔叔排第幾,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幾?

      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處各組巡視、傾聽,并加以指導。

      c。各小組抽代表匯報交流。

      d。師:看到聰聰一個人排隊買票的情境,同學們除了知道一共有5個人在排隊買票,以及每個人所處的位置外,你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明白:

      自己已經是小學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時候,要養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資源,適時對學生進行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易于接受。]

      2.動畫展示:穿紅衣服的阿姨買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師提問:這時有幾個有在買票?誰排第一?小聰聰排第幾?聰聰后面的兩位叔叔呢?讓學生再一次在具體環境中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同樣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b。教師操作課件,出示正確答案,強調觀察的順序和方向。

      鞏固練習,強化對自然序數的理解

      1.多媒體演示:全家福照片(教材第18頁做一做),學生根據要求,自己思考,然后匯報結果。

      2.出示第21頁的第4題,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共尋規律,完成填空。

      [適時安排兩道基礎性的練習,強化和鞏固了學生對第幾的感知和認識。]

      動手操作,深化感知

      1.學生拿出4個正方形學具片和1個圓片,先獨立擺一擺,把擺的結果在小組內與同學說一說,看看圓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

      2.教師說要求,學生擺學具。

      a。讓學生試試把圓片放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樣放?

      b。學生擺,教師觀察、巡視。

      c。對學生的以下兩種擺法,提出討論:為什么把○放在第2位會產生兩種不同擺法?

      □○□□□□□□○□

      引導學生體會第幾的相對性。

      [第幾是相對的。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讓其在具體的操作中感知和體驗第幾的相對性,使知識得以向縱深發展,同時鼓勵并肯定學生豐富多樣的拼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

      寓教于樂,拓展應用知識

      師:剛才同學們學習很認真,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開火車。選出幾名學生跟在教師身后,組成一列火車,圍繞教室內的過道緩慢行駛。

      1.其余學生觀察組成火車的人數以及教師和每位同學在隊列中的位置,并與同桌交流。

      2.火車改變前進的方向,火車頭變為火車尾,觀察并說出這時老師和每個同學在隊列中的位置。

      3.引導學生明白:數數時,數的方向不同,其結果也就不同。

      [以游戲為載體進行教育,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愉悅,從而實現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深化感知。]

      全課小結(略)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統計這一單元是學生認識了象形統計圖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有關的統計知識,而《買氣球》又是本單元的第二節課,它是前面內容的擴展,同時又是今后學習統計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統計意識、學習統計過程的重要階段,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效果會直接影響到今后有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精神和教材意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激發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統計意識。

      2、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繼續學習收集與整理數據,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通過統計結果,進行判斷與決策的過程,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4、通過活動,培養合作、交流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親身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

      教學難點:經歷統計的過程及完成統計圖。

      【教材處理】

      (一)學生狀況分析及對策

      《買氣球》是《組織比賽》之后的一節課,不同的是它是橫向統計圖,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基礎,所以學生學起來難度會相對減少。但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會有重復或遺漏的現象,為了學生收集數據的過程能順利進行,要向學生滲透有序思考及數學的科學性,嚴謹性。

      (二)教學方法及選擇的依據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教學時,教師通過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有效地組織實踐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地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并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注重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統計意識。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三)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及實用性

      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師要針對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采取個別輔導、啟發、引導、講解等方法來調控課堂教學,達到教學方法靈活性和實用性。

      (四)教具學具準備

      四種顏色的氣球,不同顏色的磁鐵,記錄表,橫向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課前播放音樂:《藍精靈》。)

      1. 談話導入

      師:“六一”兒童節快到了,每個班級的小朋友們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都正積極準備著呢。你們喜歡用什么來裝扮我們的教室呢?

      【方案一】

      2. 引出課題

      師:五顏六色的氣球既經濟又實惠,我們就去買一些氣球來布置教室,那你們想買什么顏色的氣球呢?(板書:買氣球)

      (學生會爭先恐后的說出自己喜歡的顏色)

      3.找尋方法

      師:同學們的意見都不一致,這該怎么辦呢?(生自由發表意見,提到統計,師適時導入)

      師:那我們就一起用統計的方法來看看同學們喜歡哪種顏色的氣球最多,陳老師就能知道買哪種顏色的氣球多一些。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內部需求,引起學生的思考,在回答中使學生感到必須進行調查才能得出結果,讓學生體會到統計的目的,從而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二、講授新課,自主合作

      1.活動一:全班參與收集數據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統計”的知識。陳老師想給大家買這四種顏色的氣球,你瞧氣球好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顏色的氣球,把你最喜歡的顏色的磁鐵貼在黑板的氣球下面。

      (每個學生手中都有磁鐵,把他最喜歡的顏色的磁鐵貼在黑板上,分小組上講臺,全班參與,提高全班同學的積極性)

      2.活動二:自主探究記錄方法

      師:大家都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顏色,你能不能用你喜歡的記錄方法記錄上面這喜歡不同顏色氣球的人數呢?

      師:現在請你拿出我們的記錄表,用你喜歡的方法記錄上面的結果。

      (教師巡視,引導部分學生進行記錄)

      師:請哪位小朋友上臺展示他的記錄方法?(投影展示學生的記錄時,讓學生評價記錄方法是否簡便)

      師(小結統計方法):同學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最喜歡的氣球顏色,都很有創意,而陳老師發現畫“√”,畫“○”,還有用“正”字表示的,這幾種方法都是比較簡便,美觀。

      師:如果再完成一張統計圖,剛才畫“√”和寫字兩種方法,你會選擇哪種方法呢?

      (插入課堂休息環節:拍手游戲)

      3.活動三:小組合作制作統計圖

      師:今天我們的小朋友都表現很不一般,那陳老師有個問題,選擇紅色氣球的人數有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書:每種氣球下面寫下人數)

      師:你們表現可真棒!為了能讓大家更清楚看出喜歡每種顏色的人數的多少,我們可以畫統計圖。(在黑板展示統計圖)

      師:每個格子就代表一個同學的意見,喜歡紅色的同學有10個,我就在這個統計圖上涂上10個格子。

      師:每個小組都有一張橫向的統計圖,請小組長組織小組內的組員先一起討論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一張漂亮的統計圖,然后在方格中涂一涂。哪個小組先完成統計圖就貼到黑板上。

      師:請大家欣賞每個小組的作品。

      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統計圖是長方形的直條,也很容易看出數量的多少。

      師:從這幅統計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

      師問:(1)從統計圖中知道我調查了XXXXXX名同學.

      (2)喜歡XXXXXX色的人數最多,喜歡XXXXXX色的人數最少.

      (3)布置教室,什么顏色的氣球要買多些?

      師(小結):現在陳老師就知道該買什么顏色氣球多一些,謝謝大家一起合作,這樣的活動體現我們公平并關注多數人的愿望。你們是用什么知識來幫助陳老師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師:統計知識真了不起,幫助我們做了決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交流,獲取更多的信息,聽取不同的意見,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生對問題的看法不同,所以通過合作交流、小組討論,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助,讓不同的學生都有表達的想法、表現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壓抑學生的思考,要注重個性思維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想法,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調查和記錄。因為創新意識要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才可能產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展示其獨特的想法與構思]

      三、感受本課,說說收獲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師:用調查統計方法可以幫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正確進行決策,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需要進行統計呢?下課找一找。

      【方案二】

      2. 引出課題

      師:五顏六色的氣球既經濟又實惠,我們就去買一些氣球來布置教室。(板書:買氣球)

      師:售貨員阿姨說只剩下紅,黃,綠,藍四種顏色的氣球,陳老師不知道要買哪種顏色的氣球多一些,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來調查一下你們最喜歡哪種顏色。請你在紙上寫下你最喜歡的顏色,每個同學只能選擇一種顏色哦!

      二、講授新課,自主合作

      1.小組長收集紙條,自主探究記錄方法

      師:現在陳老師手中有你們寫的答案。可是我不知道到底哪種顏色喜歡的人多一些。我來念,你們拿出記錄紙,用你喜歡的方法幫陳老師統計一下。

      (教師邊念邊巡視,引導部分學生進行記錄)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2.能夠初步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教學難點:

      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對你的同桌說一說,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們要來認識“左右”。(板書課題:左右)

      二、聯系自身,體驗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團結起來力量特別大,在我們的身體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還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腳?哪只是右腳?

      (3)對!左腳和左手是在同一邊的,右手和右腳是在同一邊的。來,全班同學一起摸一摸,邊摸邊說,左腳――右腳……

      (4)還有左耳和右耳。

      (5)還有左眼和右眼。

      (6)還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說一種,教師都引導全體學生用手摸一摸。

      三、實際操作,探索新知。

      1.擺一擺。

      游戲做完了,現在我們要開始擺文具了。同桌的同學互相合作,聽清楚老師說的話。

      請你在桌上放一塊橡皮;

      在橡皮的左邊擺一枝鉛筆;

      在橡皮的右邊擺一個鉛筆盒;

      在鉛筆盒的左邊,橡皮的右邊擺一把尺子;

      在鉛筆盒的右邊擺一把小刀。

      生擺好后,師用出示正確的排列順序,生檢查自己的排列。

      2.數一數。

      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四個。

      為什么橡皮一會兒排第二?一會兒又排第四?

      什么東西反了?能講得更清楚一些嗎?

      (數的順序反了,開始是從左數,后來是從右數。)

      師小結: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物體,從左數和從右數,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3.爬樓梯。上樓梯時我們要靠哪邊走?

      下樓梯時我們又要靠哪邊走?

      請你們兩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間過道當樓梯,一個從前往后走是下樓梯,另一個從后往前走是上樓梯。

      (生觀察時師提醒:下樓梯的同學是靠哪邊走?)

      (生還是有的說左邊,有的說右邊。)

      師:教學樓中間有一個樓梯,同學們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走上樓梯,又走下樓梯。下樓梯時,師又提醒:下樓梯時你靠哪邊走?)

      回到教室。

      現在同學們明白下樓梯時靠哪邊走嗎?

      為什么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

      (如果不這樣走,上、下樓梯的人就會相撞。)

      對!特別是要做課間操時樓梯比較擁擠,如果相撞就會發生危險。

      4.練一練。

      (出示課本第61頁第3題圖)他們都是靠右走的嗎?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轉彎判斷。同學們想不想去公園玩?

      那我們就坐這輛大客車去吧!(師拿出玩具客車。)

      準備好,要出發了,請同學們判斷客車是往左轉還是往右轉?

      (師在“十字路口圖”上演示轉彎。)

      小組討論一下,客車到底是往哪邊轉。

      (生組內討論交流意見。)

      師生共同小結: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車轉彎的方向常常以司機為準。

      2.小游戲:我是小司機。

      同桌的同學互相配合,左邊的同學說命令,右邊的同學用玩具小汽車在“十字路口圖”上轉彎,然后交換角色。

      六、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嗎?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用數學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數

      (1)6+()=11 14-()=10

      討論:,括號里該填幾?怎么想?指名回答。

      (2)練習

      9+()=13 8+()=15 12-()=2

      5-()=4 7-()=1 ()+7=14

      學生做完后,問是怎樣想的。

      二、創設情景

      1、出示書上第117頁的第7題。

      (1)學生觀察,分組討論,說說發現了什么?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幅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3)問:為什么開來的汽車有一輛沒有畫完整?看著這幅圖,你能準確地說出又開來幾輛汽車嗎?

      (4)引導學生看書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

      (5)問:現在有幾輛車?你會列式嗎?學生說教師板書:9+6=15(輛)

      (6)問:如果把“又開來了6輛”這句話去掉,讓你們說又開來了幾輛,你們會解答嗎?四人小組說一說,然后派代表說。

      2、書上第121頁第11題。

      問:你們喜歡堆雪人嗎?

      分組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你知道一共有幾個小朋友在堆雪人嗎?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書上完成,并說一說為什么?

      三、用數學

      1、書上第121頁第12題。

      (1)分組討論,說一說圖中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引導學生看圖,結合文字理解內容。

      (3)根據問題列式計算,并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4)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知識方面的問題?

      2、思考題

      學生先思考,分組討論,互說想法,然后再指名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26頁例題及做一做,第27頁練習三第5、6、7、8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減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減法來解決。

      2.通過對比練習,使學生初步感知差和減數之間的關系,同時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3.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減法的含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在波光粼粼、美麗的小湖里有3只美麗的鶴在快樂地歌唱,過了一會兒,1只鶴展開翅膀飛走了,湖面上還有幾只鶴?

      教師出示3只紙鶴,再慢慢移走1只紙鶴)。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交流體會。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3-1

      1、(教師出示3只紙鶴,再慢慢移走1只紙鶴)。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交流體會。

      2.學生跟隨教師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紙鶴,動手操作演示,3只鶴飛走1只鶴,就是從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減法計算,用“-”號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幾就用數字幾表示,也就是得數是幾。教師邊說明邊板書等式:3-1=2。(學生體驗減法的含義,也可用擺圖片操作,并表述含義。)

      3.學生試讀算式。教師啟發學生說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學生舉例說說其他能用減法表示的事例。

      【設計意圖:在教師語言描述的優美情境中,用紙鶴實物演示,學生感覺更直觀親切,并能親自參與演示,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加深了學生對減法的認識。】

      (二)、4-2

      1、教師出示4只氣球,慢慢放走2只氣球,還剩下幾只氣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嘗試解決問題。

      2、引導學生說出4-2=2的含義,齊讀算式。

      (三)、動手操作,體驗減法含義。

      (1)做一做的左圖

      ①教師示范,邊操作邊說明含義。

      ②學生操作,表述含義。

      ③說明圖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虛線、劃線)

      (2)做一做的右圖(2、3)

      學生獨立看圖操作,表述含義。

      (四)、5-2

      1.創設情境、生成問題:草地上雨后長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讓學生敘述情景,并試著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提出“草地上還有幾只蘑菇?”的問題。學生提問題時教師應多給與鼓勵。接著問:該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5-2=?教師提問:5減2得幾?你是怎樣算的?

      2.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2)、學生分組交流想法,教師巡視指導。然后讓不同想法的學生說一說自己算的過程。

      (3)、匯報、展示、交流。不論是點數法還是用數的組成計算,教師都給與鼓勵。接著提問:如果不看圖,不數指頭,你會算嗎?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來計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設計意圖:采用學生喜歡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這樣學生很高興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師啟發引導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再在小組內交流,形成集體的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優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究故事中的數學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多種算法都給與鼓勵,保護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然后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發現用數的組成計算減法較簡單。】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第26頁做一做讓學生說出減法算式的含義

      2.出示課件1,動態顯示:荷葉上原來有4只青蛙,“撲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來有4只羊,一會兒跑走2只,草地上還剩下幾只羊?

      學生說說題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課件2,

      學生說圖意:

      1、架上原來有4只絲瓜,摘下2只,架上還有幾只?

      2、消防池里有5把鐵楸然后學生列式完成,小組交流訂正。

      4.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5只紙鶴,你能用這5只紙鶴,擺出幾種不同的減法算式嗎?擺擺試試,看誰擺的多。

      5.聯系生活,豐富聯想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并用減法算式表示。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中的第1題,是基本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減法的認識。第2、3題采用課件演示,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練習第4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讓學生嘗試用5只紙鶴擺不同的算式,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對減法的認識。第5題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非常棒,說一說這節你都學到了什么?

      教師結合學生表現對本課作小結。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減法

      板書設計:

      減法

      3-1=2

      減號

      3減1等于2

      4-2=2

      5-2=3

      教后反思:

      在本次課中,我首先設計了三個讓學生動口、動手的對口令活動,學生很有興趣,積極參與,復習了5以內數的組成,為本次課運用數的組成計算5以內減法做好準備。然后我用語言描述,并用紙鶴演示:“湖里的3只鶴飛走了1只,還有幾只?”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1

      【總課時數】: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學會區分基數和序數的,理解幾個和第幾的不同,并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充分感知無論第幾都只有一個,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幾個則表示事物的多少。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推理、判斷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知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樂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區分幾個和第幾。

      【教學難點】:掌握區分幾個和第幾的方法。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掛圖;

      學生準備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引趣

      1、師生交流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你們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嗎?

      2、出示第20頁的圖畫。

      動物園的售票處,井然有序的排隊買票。

      師問: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有哪些人?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師:

      (1)小朋友排在第幾?誰排第一?解放軍阿姨呢?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幾?

      (2)從前面數,背黃包的阿姨排在第幾?從后面數呢?

      (3)教育學生在公共場合應該自覺排隊,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數與序數

      (1)請大家數一數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隊買票?有誰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誰?

      (2)動畫展示:穿藍衣服的阿姨已經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問:還有幾個人在排隊?這時誰排第4?小朋友排第幾?解放叔叔呢?

      3、進一步體會基數、序數的含義

      (1)請幾位同學上講臺

      先請大家數一數共幾人?再問一問從左數第3人是誰,××同學是從右數的第幾?他還可以排第幾?

      (2)區別幾個和第幾

      第幾表示確定的位置,幾個表示數量的多少。

      4、動手操作,深化感知

      拿出4個圓片和一個三角形,把三角形放在第二的位置上可以怎樣擺?為什么會有兩種擺法?引導學生體會第幾是相對的。

      三、反饋練習:

      1、第23頁的第1題

      把左邊的4只小鳥圈起來,給從左數的第4只小鳥涂上顏色。

      2、完成第20頁的做一做

      四、總結評價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8和9的加減法

      教學目標:

      1、會熟練口算10以內加減法,能正確解答

      2、能用10以內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初步感知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3、在計數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數感

      教學重難點:初步建立數感,培養學生心算計數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孫悟空,

      小朋友,今天我帶你們到花果山去觀光好嗎?

      二、探究知識

      1、8的加減法,獨立思考。你們看,咱們的山上景色不錯吧,看小猴子們都下山來歡迎呢,出示課件圖

      聰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嗎?說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計算?

      寫加法的理由是什么?學生說出加法的意思,樹上有6只猴,樹下有2只,一共有幾只?

      評價,你認為誰寫的好?理由呢?

      小結:同樣一幅圖,我們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減法,只要能正確地說清圖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減法

      小朋友們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樹,結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課件出示:兩棵桃樹,一棵樹上有7個桃子,一棵樹上有2個桃子。

      請你們用學具代替桃子來擺一擺,然后獨立寫出算式。

      誰愿意向大家說出你的.算式,

      評價:你認為哪個組寫的好?

      三、練習鞏固

      1、動畫演示,小男孩踢足球,最后定格為踢進2個,網外7個,看圖,你能寫出幾個算式?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

      2、學生分組拿出數字卡片,同組兩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兩個數。

      用“小青蛙找家”的游戲來完成。

      四、課堂小結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3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去感受6、7的組成,熟練地說出6、7的組成。

      2、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看到一個組成,會想到另一個組成。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參與學習中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認真做練習的良好習慣,積極動腦思考的學習品質,及合作互助,創新意識和評價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

      有順序地形成數的組成

      教學方法:

      談話法、觀察法、活動法

      教學用具:

      數字卡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說:同學們,小白兔最喜歡吃什么?今天,兩只小白兔拔了6個蘿卜,它們兩個應該怎么分這6個蘿卜呢?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學習6的組成

      師說:請你拿出6個小棒來代替6個蘿卜,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們分成兩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結果記錄下來。

      四人小組,把你分的結果在小組匯報一下。

      教師巡視,聽取匯報。

      請小組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其他小組做補充。

      選出按順序分的學生在黑板上展示,學生評價,并且明白按順序分的好處。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熟記組成

      師說:剛才,同學們通過分小棒,知道了6的組成有這么多,可是要把這么多的組成記下來,容易嗎?你能想辦法輕松的記下來嗎?

      指學生說說想法。引導學生說出根據一個組成可以想到另一個組成。如:由5和1組成6想到1和5組成6。……

      小組合作記憶6的組成。

      指名對口令

      2、學習7的組成

      師問:你能用7個圓片分成兩堆,找出7的組成嗎?

      學生獨立操作擺圓片。當學生發現6和1組成7時,師問:你看到這一組,可以想到什么?(1和6組成7)

      其它兩組的組成教學方法同上。

      學生自由記憶7的組成

      三、鞏固運用

      1、練習七第一題

      學生獨立開書填空

      同桌之間互相訂正

      齊讀反饋

      2、師生舉數字卡片來對6的組成。

      如:師舉1,生舉5,齊說1和5組成6

      3、同桌之間打手勢來對7的組成。

      同桌之間相互評價,鼓勵

      四、小結體驗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大家通過努力,找到了6、7的組成,并且學會了只要記住一組,就會聯想到另外一組。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辯認識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工具

      6袋各種形狀的物體,圖形卡片,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百寶袋中有什么?誰能按照形狀分分類。

      二、新授課:

      1、根據學生分類,板書形狀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2、我們來看一看、摸一摸、來感受一下這些不同的形狀有什么特征。

      (1)找一找學具中有沒有和這些形狀一樣的,一起找一找有什么特點:

      方法:

      1、看一看每個面什么樣子;

      2、摸一摸面有什么感覺,平的還是鼓鼓的;

      3、輕輕的推一推、滾一滾,那些能推動,那些能滾動,滾動的方向是怎樣的。

      長方體,每個面什么樣的(長長方方的,每個面平平的)

      正方體,每個面什么樣的(正正方方的,每個面平平的)

      圓柱,面什么樣的(兩個面是平平的,一個面是鼓鼓的,可以滾動)

      球,什么樣子,(圓乎乎的,可以滾動)

      3、玩游戲,小組比賽

      教師說名稱,學生分三組,每組一次拍一個代表來比賽,教師先說名稱,學生在實物袋子中,找出相應的形狀的物體展示,然后教師說特點,讓學生拿出來相應形狀展示,分小組評比,對的畫五角星展示評比結果。(小黑板粘貼展示評比結果)

      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概念

      演示各種圖形實物和相應的畫出來的圖形

      5、小組拼一拼擺一擺,

      問題一:兩個大小相等的正方體能擺成什么形狀?

      問題二:4個大小相等的正方體能擺成什么形狀?

      問題三:書上35頁做一做。

      6、課堂練習:書上37頁1、2題

      7、作業,下課和同學們找一找教師中哪些是我們今天學到的形狀。

      回家和父母說一說,找一找家中那些是我們今天學到的形狀。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5

      1、教學目標

      (1)利用游戲操作活動,了解時鐘的表面結構認識時針、分針。

      (2)學會看整點、半點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3)豐富詞匯時鐘、時針、分針。

      (4)教育孩子珍惜時間,養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

      2、學情分析

      時針、分針的認識幼兒已經掌握,但對于它們的運轉關系的了解還不是很清楚,這種關系就是一種數學的邏輯關系,量化關系。

      3、重點難點

      時針和分針的運轉關系,時針分針在鐘面上的顯示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認識時鐘

      1、什么聲音教師對,是鬧鐘。除了鬧鐘,它還有好多同伴呢。他們的形狀不太一樣,但是他們的身上也有相同的地方,請你找一找。

      2、出示PPT引導幼兒發現時鐘上有數字1——12,12總在上面,6總在下面。

      3、時鐘的作用(引導幼兒發現時鐘不停的走動,為人們顯示時間,人們按時進行工作、學習、休息,給人們帶來有規律的生活)

      活動2【講授】認識時針和分針

      1、教師小朋友都知道了時鐘的作用,可有個叫豆豆的小朋友不知道,有一天媽媽告訴豆豆600鐘看動畫片,當他打開電視,動畫片都演完了,豆豆傷心的哭了,我們和豆豆一起學習時鐘認識時間吧。

      2、引導認識時針、分針。

      內容時鐘有時針(拼音shízhēn),走1格就是1個小時,還有分針(拼音fēnzhēn),分針跑的快,跑1圈才1個小時。時針短,分針長。

      小結教師和幼兒一起復述一遍時鐘的鐘面知識

      活動3【活動】認識整點半點

      1、大家都認識時針和分針了,那我們就和豆豆一起來學整點和半點,以后就知道什么時候看動畫片了。

      2、學習整點教師使用實物鐘,將時針、分針都撥到12上,然后將分針轉一圈,讓幼兒注意短針有什么變化(走了一個數字)表示100,同樣方法撥200、300......讓孩子們一起說后面(引導幼兒發現小結分針指到1200時,時針指到幾就是幾點。)了解時間讀法,100讀作一點以及整點的寫法。

      3、幼兒操作請看看PPT,看看豆豆一天的生活,小朋友用時鐘幫他撥出一天所做的事情。

      看PPT說出時間并撥鐘,教育幼兒從小做到按時進行活動,珍惜時間,上學不能遲到。

      4、課中休息我們已經看了很長的PPT,現在我們的眼睛需要休息一下,玩一個小游戲“請你跟我這樣做”。

      5、學習半點師眼睛用的時間長了就需要休息,豆豆看動畫片半個小時媽媽就讓他眼睛休息一下,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半點。[教師將時針、分針撥到12上,請幼兒注意撥針,邊撥邊說“分針從12開始起,經過1——5,指到6時,正好走了半圈(多遠)這時,時針走到那個數字前面,就是幾點半,告訴幼兒分針走半圈,指到6上面,時針走到幾前面,就是幾點半。引導幼兒發現小結分針指在6上,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半]

      幼兒操作看PPT說出時間并請幼兒在規定時間能撥出半點。

      活動4【練習】游戲練習

      “老狼老狼幾點鐘”豆豆非常開心自己學會了認識時鐘,請來了他的朋友來考考小朋友,開始啦!教師請豆豆的朋友灰太狼出時間如700,130、900,630、1030等,小朋友用長短鉛筆擺出時間,擺出時間后讓豆豆的朋友來檢查,若灰太狼說1130,小朋友將鐘反個面,不讓灰太狼看,否則灰太狼會拿走時鐘練習紙,擺錯時間也會拿走。

      活動5【作業】作業

      完成書上練習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6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40頁例9。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學生感知100以內的數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估計,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等多種能力,培養數感。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并能用它描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金魚掛圖、小棒、鉛筆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揭示課題

      1、師:我們已經學會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現在小精靈聰聰考考你們,看誰會比大小,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比較的。

      50○1510○1525○75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比多少。(板書課題:“比多少”)

      【點評:以舊引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便于教學的展開。】

      二、創設游戲情境,激趣引入

      1、師:下面我們來做個“猜一猜”的游戲,好嗎?在老師的手中有一些鉛筆,猜猜大約有多少枝?(出示鉛筆讓學生猜)

      2、老師數出10枝鉛筆,捆成一捆,讓學生了解到10枝鉛筆有這么多,再觀察其余的鉛筆,做第二次估計。

      3、師:為什么第一次猜時,有的人猜的數量與實際數量相差那么遠,第二次猜時,就比較接近40枝呢?(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

      4、小結:今后我們在估計物體的多少時,可以先找出參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較接近正確答案了。

      【點評:通過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三、探索新知

      1、出示3捆鉛筆:第一捆10根,第二捆50根,第三捆是1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鉛筆,是15根。隨意抽出2捆鉛筆作比較,讓學生說都發現了什么?

      ⑴50根和10根比較,怎樣?(從10根數到50根)

      50比10多得多或10比50少得多(板書:多得多少得多)

      ⑵10根和15根比較,又怎樣?(從10根數到15根)

      10比15少一些或15比10多一些(板書:多一些少一些)

      師:上節課我們是用符號來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的,即:

      50>1510<1525<75

      今天我們用語言來描述,同樣也能表示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2、出示“金魚圖”讓學生用用一句話描述他們之間的大小關系。

      小組討論,組長匯報討論情況

      【點評:通過數一數、比一比、說一說,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

      三、鞏固新知

      1、動手動口,加深理解新知

      以小組為單位,(4人一組),一人擺放兩堆小棒,其余的同學用剛學的語言描述兩堆小棒之間的多少關系。

      2、猜一猜:

      教科書第43頁第4題

      【點評: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融于生動有趣的、學生感興的活動中,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鞏固所學知識。實踐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的理念。】

      四、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師:今天同學們都能用一句話來表示出兩個數量之間的大小關系。想一想,在我們身邊你能用語言描述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嗎?

      (如:我們班的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一些,我的年齡比老師少得多,……)

      【點評:注意數學學習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挖掘大量的生活實例,實踐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的理念。】

      五、課堂小結

      1、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2、回去之后,把你學到的知識告訴爸爸、媽媽。

      【總評:本節課中,教師將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背景下,針對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對“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建立了一定感性認識的特點,大膽改編教材,通過創設游戲情境喚發了學生的直觀、熟知的生活經驗,有效地感悟、內化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數學概念;在練習中,積極創設現實、有趣、開放的教學情境,努力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不但有效鞏固了數學知識技能,而且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和應用意識,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7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設計是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依照兒童空間方位的認知順序進行編排。也就是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如左右手的作用、左右同桌等引入教學,在各種操作、探索的活動中,觀察、感知左右。

      學情分析:

      兒童在生活中對上、下、前、后有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從左右兩個方位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如蘋果的左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使學生能采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

      學習內容:

      左右

      學習目標:

      1、在生活中看關于“左右”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能初步運用“左右”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學習重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正確確定“左右”。

      學習難點:

      “左右”的相對性。

      學習準備:

      課件,水果卡片

      學習過程:

      一、認識左右——謎語引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我這里有一個謎語,等謎語說完了大家一起說出答案好不好?

      生:手

      師:真聰明,答對的舉手,你剛剛舉的是哪只手?

      生:左手/右手

      師:除了左手和右手,你們的身上還有沒有這樣成對的好朋友,向同學們介紹介紹?

      生:左腿右腿,左肩右肩,左腳右......

      師:小朋友們剛才已經熟悉了自己身體的“左”和“右”,其實生活中的“左”和“右”還有許多,今天我們就來確定一下“左”和“右”(板書課題:左右)

      師:請小朋友們記住,“左”字下邊是個“工”字,“右”字下邊是個“口”字。

      二、游戲激趣,區分左右

      1、說一說

      師:在生活中,左手可以做什么?右手可以做什么?

      生:左手拿碗,右手寫字......

      師:觀察真仔細。

      2、猜一猜

      師:說說你的好朋友左邊是誰?右邊是誰?讓大家猜猜你的朋友他是誰。

      生:我的好朋友左邊是...,右邊是......

      生:他的朋友是......

      3、擺一擺

      師:先擺一個蘋果,蘋果的右邊擺一個桃子,蘋果的左邊擺一個葡萄。

      (請一個同學上講臺擺)

      3、做一做

      師:全體起立,凳子放到桌子下面,我們一起做《左右操》

      三、走進生活,運用左右

      1、師: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小結: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斷時以走路的人為標準。平時我們上下樓梯時,都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會相撞,保證安全。

      2、生活中的交通標志

      四、實題演練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呢?看到同學們有所收獲,老師也非常開心。

      板書設計

      左、右

      《左、右》評課稿

      蘇老師這節數學課,是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設計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實踐活動。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松、愉快地學習,體會左、右的空間位置關系。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猜謎語,課伊時,趣味就生。在探索階段,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說一說、猜一猜、擺一擺、做一做,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2、關注探究過程,實現自主體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必須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自我發展。蘇老師的這節課做到了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經歷和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發展。如讓學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師和學生一起做《左右操》……。這種“感受”是一種直接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進入社會生活、學會生存所必備的本領。

      3、巧設活動情境,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標準》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有利于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情景化。蘇老師充分利用這一標準。如:蘇老師組織學生尋找身體上的左右,使他們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學生在自由輕松的課堂氣氛下,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游戲中。還通過讓學生用“左右”介紹你身邊的同學,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左右的認識,并運用水果卡片進行操作活動,并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物體的擺放順序,每種物品的位置,這樣學生就能夠用語言描述出這些物體的左右位置關系。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游戲活動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情感體驗積極,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本節課的最后還滲透上下樓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節課蘇老師都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較好地體現出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我也有點不成熟的看法:在體驗左右的相對性這一環節上再多花點時間進一步去讓學生體會突破難點,左右不是固定的,讓學生明白目標變了,左右也就不一樣了,在這方面沒加強學生的理解。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能用l~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會讀、認、寫l~5各數。

      2、能用1~5各數來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數量,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初步建立數感。

      1.2過程與方法: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探究的欲望,從而掌握所學的內容。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體驗與同伴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1~5的基數、序數含義。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實物、小棒等。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第1節-1—5的認識

      1、觀察數數。(媒體出示主題圖。)

      師:小朋友們你喜歡去動物園嗎?你喜歡動物園里的小動物嗎?這是一張動物園的圖片,仔細觀察并且數一數,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分別有幾個?

      生:1只太陽、4朵云、1頭大象、3只長頸鹿、2頭犀牛、4只小鳥、3頭羊、2棵樹、4位學生、1位老師、5朵花、2位男孩、2位女孩、……

      2、揭示課題。

      師:觀察的真仔細,生活中許多事物的個數都可以用數來表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1~5的認識》。

      (板書:《1~5的認識》)

      新課講授

      探究一: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1、學習l的數量。(媒體出示:大象圖。)

      師:圖上有1只大象,那么大象個數就可以用1顆珠子來表示,可以用數1來表示。

      (第一次點擊“大象”圖片,媒體演示:閃爍大象;第二次點擊“大象”圖片,媒體出示1顆珠子;第三次點擊“大象”圖片,媒體出示數字1。師并板書:○ 1)

      師:你還能從圖上找到哪些事物是可以用數1來表示的?(可以指導學生看書上的主題圖.)

      (學生可能回答:1只太陽可以用數1來表示。1位老師可以用數1來表示。)

      (點擊媒體依次出示:老師圖片和太陽圖片。)

      師:1位老師、1頭大象、1只太陽等都可以用數1來表示。

      2、學習2的數量

      師:你能不能找到哪些事物可以用數量2來表示呢?(板書:○○ 2)

      生:2頭犀牛、2棵樹、2位男孩、2位女孩都可以用數2來表示。)

      (點擊媒體依次出示:犀牛、樹、男孩、女孩的圖片。)

      (第一次點擊“犀牛”圖片,媒體演示:閃爍犀牛;第二次點擊“犀牛”圖片,媒體出示2顆珠子;第三次點擊“犀牛”圖片,媒體出示數字2。)

      3、學習3、4、5的數量

      師:那么圖上其它的事物,你們都會用小棒和數來表示嗎?在小組中說一說。(4人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匯報

      生:3頭羊、3只長頸鹿都可以用3顆珠子表示,可以用數3來表示;

      4朵云、4只小鳥、4位學生都可以用4顆珠子表示,可以用數4來表示;

      5朵花、5個人可以用5顆珠子表示,可以用數5來表示。

      (根據學生回答,第一次點擊“羊”圖片媒體演示:媒體先閃爍“羊”圖片;第二次點擊“羊”圖片,媒體出示3顆珠子;第三次點擊“羊”圖片,媒體出示數字3)(板書:○○○ 3)

      (根據學生回答,第一次點擊“云”圖片,媒體演示:先閃爍物體;第二次點擊“云”圖片,媒體出示4顆珠子;第三次點擊“云”圖片,媒體出示數字4。)(板書:○○○○ 4)

      (根據學生回答,第一次點擊“人”圖片,媒體演示:先閃爍物體;第二次點擊“人”圖片,媒體出示5顆珠子;第三次點擊“人”圖片,媒體出示數字5。)(板書:○○○○○ 5)

      探究二:1~5的數序

      1、感知1~5的順序

      (媒體出示1顆珠子。)

      師:再擺1顆珠子是幾根?可以用那個數來表示?(學生可能回答:2)

      師:這個2是怎么得來的?(學生可能回答:1個再加1個就是2。)

      (根據學生回答,點媒體依次出示:再擺1顆珠子,數2。)

      師:再加1顆珠子是幾根? (學生可能回答:3)

      (根據學生回答,點擊媒體先出示:再擺1顆珠子,再出示數3。)

      師:如果我想表示4,我應該怎么擺珠子呢?

      (學生可能回答:再加1顆珠子;一共擺4顆珠子。)

      (根據學生回答,點擊媒體先出示:再擺1顆珠子,再出示數4。)

      師:誰會擺5?(請小朋友用珠子擺一擺。)

      (根據學生回答,點擊媒體先出示:再擺1顆珠子,再出示數5。)

      (這時媒體呈現1~5顆珠子和相應的數1~5。)

      2、認讀1~5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是帶領大家順著讀,倒著讀,點著讀等。)

      3、練一練

      (1)3前面的數是( ),后面的數是( )。

      (2)與2相鄰的兩個數是( )和( )。

      (3)與4相鄰的兩個數是( )和( )。

      (4)有一個數比2大,這個數可能是( )。

      (5)有一個數比4小,這個數可能是( )。

      (6)有一個數比3大而且比5小,這個數是( )。

      【附本題答案】(1)4,2 (2)1,3 (3)3,5(4)3、4、5 (5)1、2、3 (6)4

      探究三:寫數1~5

      1、(媒體出示:日字格。)

      師:這像什么字?(日)

      師:所以我們稱它們為“日”字格。我們以后學習寫數字都是在日字格上書寫的。

      2、觀察的日字格,介紹上半格、下半格、四個角及中線的名稱。

      3、觀察各數的結構,教寫每個數字的起筆,運筆、落筆。

      4、學習數1-5的兒歌。

      “1”像鉛筆直又長,“2”像鴨子水中游,“3”像耳朵兩道彎,“4”像小旗隨風飄,“5”像鉤子掛半空。

      5、教師在黑板上示范寫書,緊接著,學生書寫。

      6、練一練:學生在書上描紅寫數字。

      [設計意圖說明:學生是第一次寫數字。通過媒體動態演示與教師示范的結合,讓學生明白從哪起筆,怎么拐彎,在何處收筆,把握好每個數字的筆順和在方格中的布局,更好地突破學生在書寫中的難點,為獨立地寫好這些數字打好基礎。]

    【一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上冊全冊教案11-24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音樂全冊教案12-13

    六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06-15

    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06-16

    關于小學數學第十冊全冊教案12-05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12-02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03-15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全冊教案06-16

    品德與生活的下冊全冊教案01-29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2022語文教研活動總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