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美文
生涯適應力的作用 生涯適應力的三種特點
日期:2023-02-20 22:57:32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生涯適應力理論對當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探析詳情  生涯適應力理論對當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探析詳情  內容提要 在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是高校就業指導
为你推荐:
  • 夜深的說說
  • 生涯適應力理論對當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探析詳情

      生涯適應力理論對當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探析詳情

    生涯適應力理論對當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探析詳情

      內容提要 在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是高校就業指導新的工作方向。本文以生涯適應力為切入點,從“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個方面闡述了生涯適應力理論對我國生涯發展教育的啟示,以期達到提高就業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 生涯適應力 就業質量

      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從高校的角度來看,需要轉變過分追求就業率的觀念,把工作重心向追求就業質量方面轉變。所謂就業質量,就是畢業生個體對自己的工作是否滿意,以及社會對畢業生是否滿意這兩個方面。高質量就業的畢業生能夠始終積極面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樂觀向上,保持自信,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才能,也即具有良好的生涯適應力。同樣,生涯適應力的強弱也決定著就業質量的高低,它是高質量就業的一個重要前提。

      一、生涯適應力理論在高校就業指導中的意義

      目前,生涯適應力理論在西方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并且在職業咨詢實踐中得到很好的運用,證實了該理論的有效性。在國內,這一理論在就業指導實踐中探索不足。我們認為它在高校就業指導中有以下意義。

      1.生涯適應力是當今高速變化的時代需求

      傳統的職業規劃指導模式主要是指導學生對自我和工作世界進行認知,通過決策設定職業目標,并且通過評估對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斷進行微調。這一模式的局限在于一些大學生感到這一職業目標限制了自己生涯發展的其他可能性,或者對于設定的職業目標能否實現持懷疑態度。的確,當今世界是一個高速變化的世界,信息技術瞬息萬變,職業領域連續的、線性的發展模式正在被打破,職業發展越來越不可預期,簡單的目標設定已經無法讓他們應對環境變化。而“適應”意味著個體面對環境的變化做出適宜的改變,它主張彈性地回應環境,而不是順應、迎合等消極地適應 。②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異的情景成為當今時代的一種重要的能力,應對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則成為如今職業指導的主題。

      2.生涯適應力是大學生生涯階段的發展需求

      職業生涯是關注一個人一生發展的概念,只有把職業發展放入到一生的生涯發展中去看才具有更加完全的意義。心理學家舒伯(Super)提出了生涯角色的概念,認為人的一生將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在不同時期都有重要的任務。大學生正處于學生向職場人的角色、子女向配偶的角色、青年期向成人期轉變的過程,角色的轉變和某些角色的凸顯,使得大學生需要更多的應對和適應。而且,大學生正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期,這與成人職場中的發展有很大的不同,成人往往對于自身的能力和興趣有明確的認識,他們的職業發展和適應多是在此基礎上的職業轉換和職位提升,而大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正處于塑造期,自我認同也在逐漸形成,面臨著多種的可能性,處于職業生涯初始階段,正需要對自己的生涯保持關注和好奇,尋求控制和自信,也即處于生涯適應力的發展階段。所以,在高校開展生涯適應力教育,對大學生的人格形成和行為塑造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3.生涯適應力是生涯發展指導實踐的需要

      傳統的職業指導是在帕森斯(Parsons)倡導的“職業指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協助個體選擇職業、準備就業、工作安置與就業后的適應為主,強調個體和職業的匹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過渡,供需比矛盾掩蓋下的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以擇業為目的,傳授就業技巧,機械地介紹職業興趣、價值觀和職業分類等知識內容已經不能使大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未來生涯發展的要求。雖然一些高校開始轉變觀念,職業指導的對象從以畢業生為主體向全體學生轉變,開始重視生涯發展指導,但在具體的就業指導實踐中,常常將生涯發展指導等同于通識教育和求職技能的組合,生涯發展指導尚缺少一個適合的切入點。

      二、生涯適應力理論對于高校就業指導的啟示

      1.生涯關注

      在生涯適應力理論中,生涯關注要回答的問題是“我有未來嗎”。計劃性和樂觀的態度將會培養生涯關注,因為它們使得個體了解到未來的職業任務以及即將面臨的生涯轉換和生涯選擇。 Steven D. Brown, Robert W. Lent(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Hoboken,NJ:John Wiley & Sons,Inc., 2005.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生涯關注”一直以來被“學業關注”所代替,教育體系中的應試教育依然揮之不去,學業成績成為評價學生的最主要標準,上名校,讀研究生,意味著一個美好的未來,國考的火爆無不印證著這些。進一步來講,如果大學生陷入學歷的怪圈,不斷地增加教育投入,投入產出就有可能失衡,“知識改變命運”也將成為難以企及的幻想。對生涯關注的缺乏、對自我定位的模糊,容易出現盲目就業和從眾心理現象,即使順利就業,工作后不滿意,頻繁跳槽,甚至成為啃老一族也就在所難免了。

      要改變這一現狀,高校要及早的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創設積極的生涯關注環境。目前全國高校普遍開展了職業規劃課程,對于職業規劃意識的建立和生涯關注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的職業規劃課程往往開設在高年級,或者不分年級開設,忽視對新生年級的教育,沒有很好的抓住生涯教育的契機。大一新生正處于懵懂階段,對于一切新鮮事物都很好奇,而且,大學一年級往往都實行通識教育,在新生中開展生涯教育,提高他們的生涯關注,對于他們選擇專業、探討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能起到重要作用。另外,提升大學生的生涯關注,除了課程建設,還要在環境創設中多下功夫,如舉辦職業素養提升訓練班、職場校友講座、職場體驗等活動,利用微信、微博等貼近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涯關注環境。

      2.生涯控制

      生涯控制要回答的問題是“誰擁有我的未來”。生涯控制意味著個體相信他們對于建構自己的生涯負有責任。自我確定的生涯目標能夠使個體保持責任感和自我肯定的態度,促使個體更愿意投入到生涯的活動實踐中。如今,在求職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職業興趣,如何進行職業選擇,對自己的生涯缺乏控制感。缺乏生涯關注也使他們缺乏選擇和處理職業信息的能力。西方國家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學習,他們在小學主要是興趣導向教育,在中學注重實際能力培養。

      針對國內大學面臨的教育現狀,我們認為職業目標和理想的樹立不能靠空洞的說教,而是要給予學生自己成長的空間,發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能力,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涯持有更多的責任感。更重要的是,要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體驗和嘗試機會,例如開展與企業合作的模擬項目、聯合實驗室、創業孵化、實習和實訓以及第二課堂等活動。為他們展現一個真實的職業世界,讓他們在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來形成生涯控制。

      3.生涯好奇

      生涯好奇要解決的問題是“未來我要做什么”。生涯好奇是對于自我和工作世界匹配的探索。那些樂于探索超越自身固有范圍的個體,將了解更多關于自身能力、興趣、價值觀的知識,以及將獲得更多關于不同職業的需求、發展路徑和回報的信息。

      在實際職業指導工作中,我們發現由于缺乏生涯好奇,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求職視野比較狹窄,創新意識不足。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相當多的畢業生一門心思希望留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大城市。誠然,科技人才本身固有的發展要求影響著他們的就業選擇。 陳勝、馬凌:《高素質人才的城市舒適物偏好及其就業城市選擇――以信息產業中的科技人才為例》,《人文雜志》2014年第9期。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對于其他可能的機會缺少了解或者不愿嘗試。近兩年國家推出的選調生計劃,讓更多的畢業生有機會拓展求職視野,把目光投向更加寬廣的地方;一些大中型國有企業正處于轉型中,對于人才的認識也有所轉變,從基層提拔管理人才成為一種趨勢;由于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全球就業機會也在增加,中國大學生受到海外招聘者的普遍青睞。在國內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全球化的趨勢下,能夠下得基層,也能走向世界,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眼光和魄力。因此,高校應該給予大學生更多的政策指導、專業化的就業形勢分析和勞動力市場發展狀況報告,讓他們具備更加寬闊的生涯視角。

      4.生涯自信

      生涯自信要回答的問題是“我能做到嗎”。是指面臨挑戰時對于成功的預期以及對于障礙的克服。生涯自信對于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有很大的影響,不自信的個體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夸大外界環境的影響作用,稍遇到挫折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完全回避,錯失一些就業機會。

      生涯自信源于日常活動中的問題解決,它可以使個體意識到他是有用的和有價值的,從而提升他們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價值。豐富的探索經驗有助于加強個體進一步嘗試的信心。目前,生涯自信有關的指導多是建立角色楷模和挫折訓練。國內很多學校都建立了學業導師制。學業導師的角色可以進一步擴展,通過培訓和選拔,使得一些學業導師兼具生涯導師的職責。另外,聘請校外導師,發揮校友優勢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這些校外導師可以來自不同的行業和崗位,具有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背景以及豐富的人生經歷,可以提供豐富的角色楷模。這樣的角色楷模實際上提供的是一種社會性學習的過程,大學生通過模仿和強化能夠達到一種生涯自信。除了建立角色楷模,在學習生活中承受一定的挫折也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生涯自信。高校應該給予大學生更多嘗試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并且對于他們的失敗和錯誤要持有積極的看法和態度。

    【生涯適應力理論對當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探析詳情】相關文章:

    1.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與推動詳情解析

    2.淺談高校院系就業指導工作探析參考

    3.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總結2000字

    4.淺談高校就業指導工作

    5.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探究

    6.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總結

    7.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四步指導

    8.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總結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快手短句子上熱門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