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謹慎性原則有哪些要求
會計謹慎性原則是企業會計核算中一項重要原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工作中有哪些要求?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會計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希望對你有幫助。
會計謹慎性原則有哪些要求 篇11、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2、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例如,應收賬款的可回收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等。
3、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 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4、謹慎性的應用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否則,會損害會計信息質量,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不符合會計準則要求的。
會計謹慎性原則有哪些要求 篇21、在資產方面: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方面應用很多,首先,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的開發成本直接計入當期費用,而無形資產的攤銷期限應選擇合同期限、法律期限、經營期限,10年中最短者;其次,由于固定資產的使用存在較大的無形損耗,所以采取加速折舊法;再其次,企業應當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終了全面檢查各項資產,合理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計提減值準備,其中包括:短期投資減值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壞賬損失準備、存貨跌價準備;最后、在物價上漲時,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選擇后進先出法,物價下跌時選擇先進先出法。
2、在收入方面:如果勞務的開始和完成分屬不同的會計年度,應按勞務的完成程度確認收入,如果完工程度不能可靠計量,按實際消耗成本確認收入,當發生成本高于可能收回效益,按實際能收回收益確認收入。
3、債務重組方面:新制度規定債務人以低于債務賬面價值的現金或非現金資產清償某項債務的,債務人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支付的現金或非現金資產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確認為資本公積,若發生債務重組損失,確認為當期損失。在債權人方面,當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或債轉股清償債務時,債權人應按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作為受讓資產或股權的入賬價值,而不能以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
4、投資及清算股利的應用:《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中規定,以放棄非現金資產取得的長期股權,股權投資成本以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確定,公允價值超過所放棄非現金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扣除未來應交的所得稅后的金額,作為資本公積的準備項目。如果所取得的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更為清楚,也可以取得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確定。對于股權投資差額的攤銷,有投資期限的按投資期限攤銷,沒有投資期限的按不超過10年的期限攤銷。在清算股利方面,采用成本法時除追加或收回投資外,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一般應保持不變,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應作為當期收益。
會計謹慎性原則有哪些要求 篇3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會計實務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計提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存貨的成本與市價孰低計價法、存貨的后進先出法發出假設、存貨的跌價損失準備、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法、長期資產的減值準備、研發支出的費用化處理方法等。這些謹慎性方法的運用首先影響企業財務報表數字,使企業凈資產被低估、正的經濟盈余被遞延反映,但是有關這種謹慎性原則的經濟后果,即投資者能否看出不同方法下盈余計量的謹慎性差異,還存在較多的爭議。
1、謹慎性對企業財務報表數字的影響
謹慎性原則的實質是對于利得與損失的不對稱確認要求,也就是說反映利得比反映損失要求有更嚴格的可證實性,損失被立即確認,而利得只有在實現以后才被確認。謹慎性的這種非對稱確認特征主要影響企業財務報告中的凈資產、應計和盈余項目。
(1)凈資產賬面價值持續低于其市場價值。在市場經濟下,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時刻在發生變化,但是所有的這些變化(增值或貶值)并不會立即、完整地反映在企業會計賬戶和財務報表中。在謹慎性原則下,資產價值減少(損失)通常被立即確認,而資產價值的上升(利得)通常被遞延到它被出售或它的價值通過收入現金流量實現時才被確認。例如,在謹慎性原則下,固定資產當期的價值增值,是不允許反映在當期的資產計價上,而只能等到固定資產被出售時才能反映這部分增值。而固定資產當期的價值貶值,直接通過計提減值準備減少資產賬面價值。
另外,企業的研究和開發支出、廣告支出一般而言會帶來未來的經濟利得,具有經濟價值,但按照謹慎性原則要求,研發支出和廣告支出直接費用化,而不能資本化反映為企業的一項資產,它們的價值被遞延到以后期間由于研發支出和廣告支出而產生的收入現金流量實現時才被確認。但在持續經營假設前提下,企業通常不會出售它的固定資產,并且研發支出和廣告支出是持續發生的,由此推論,會計上對于資產貶值的反映是及時的、并且數額較大,而對于資產增值的反映是不及時的、并且數額相對較少。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謹慎性原則運用會導致企業凈資產被系統低估——其賬面價值持續低于其市場價值。凈資產賬面價值被低估的程度越大,意味著企業會計越謹慎。利用謹慎性會計對企業凈資產的持續低估特征,Beaver和Ryan提出了對謹慎性的一種實證計量模式:凈資產賬面價值與市價比率計量模式。這一計量模式評估了凈資產被累積低估的程度,通過計算凈資產賬面價值與市價比率的持久偏差成分來反映財務報告謹慎性的程度。
(2)應計項目的凈累計額持續為負。會計中的應計項目是由于權責發生制而產生的會計盈余與現金流量之間的時間性差異。從長期來看,如果會計方法是中立的并且企業是穩定的,折舊和攤銷之前的累計凈收益金額與經營現金流量趨向一致,因為當凈收益超過(或低于)經營現金流量時會緊跟有負的(或正的)應計項目發生,正的應計與負的應計項目會隨著時間反轉,應計項目的凈累計額趨向于零。但是在謹慎性原則下,應計項目凈累計額持續為負,這是由于謹慎性對利得和損失的不對稱處理特征所導致。在謹慎性原則下,損失一旦存在就要求被立即確認,即使與損失有關的現金流出可能還沒有實際發生;而利得只有在現金流入實際發生時才能被確認。因此,在謹慎性原則下,損失趨向于被全部應計而利得不能應計,隨著時間的推移,應計項目的凈累計額趨向于被低估并且持續為負。利用謹慎性會導致應計項目的凈累計額持續為負的特征,GiVoly和Hayn提出了謹慎性的另一種計量模式:應計項目的計量模式。這一模式認為,企業長期持續顯著的負應計是謹慎性的標志。它通過計算負應計累積的程度和速度來反映財務報告謹慎性程度。
(3)盈余反映的及時性和盈余變化的持續性在“利好”與“利差”時期存在差異。謹慎性原則在確認利得與損失時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性,企業“利好”時期與“利差”時期的會計盈余必然在及時性和持久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會計盈余的及時性是指當期的會計盈余是否及時地反映了公司經濟盈余的變化。在謹慎性原則下,會計人員反映利得比反映損失要求有更高的可證實性,因此本期的會計盈余會反映本期所有的負的經濟盈余變化(損失),而不會反映或只會部分反映本期正的經濟盈余變化(利得)。換句話說,在謹慎性原則下,負的盈余和盈余變化要比正的盈余和盈余變化反映得及時。
會計盈余的持續性是指當期的會計盈余變化能否持續到未來。持續性和及時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及時性意味著本期信息已經反映在本期的會計盈余中,這樣的盈余一般不具有很強的持續性。持續性則是由于本期會計盈余沒有反映本期信息的全部影響,而是將其部分影響遞延,這樣的盈余一般不具有很強的及時性。在謹慎性原則下,由于負的盈余和盈余變化要比正的盈余和盈余變化反映得更加及時,因此正的盈余和盈余變化相對于負的盈余和盈余變化要更加持續。
利用謹慎性會計對正負盈余變化反映的及時性和持續性差異特征,Basu提出了另一種謹慎性實證計量模式:每股盈余/每股市價計量模式。這一計量模式反映了會計收益包括經濟收益或利得的速度的差異,通過計算比較會計盈余對“好消息”和“壞消息”敏感性來反映財務報告謹慎性的程度。
2、謹慎性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謹慎性原則會低估企業凈資產、遞延反映正的經濟盈余,那么這種低估的凈資產和會計盈余是否會導致投資者對企業股票市場價格的低估呢?在這個問題上還在存在較大的爭議。
有效市場假設認為,投資者不會系統地被盈余計量的各種可選擇會計方法所誤導,因此,從理論上分析,投資者在制定證券價格時應該能夠估定不同方法下財務報表的內在謹慎性差異,并且自行對會計報告盈余進行調整,不會由于低估的賬面資產和盈余數額而低估企業股票市價。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實證支持。例如Beaver和Dukes發現,采用加速折舊法(相對穩健)企業的平均盈余反應系數(ERCs)要比采用直線折舊法(相對激進)企業的平均盈余反應系數(ERCs)顯著大。盈余反應系數是指某一證券的超常市場回報相對于該證券發行公司報告的盈利中非預期因素的反映程度。盈余反應系數越大,說明報告盈余信息含量越高。他們的證據表明市場在制定證券價格時考慮了盈余計量的內在方法,并且據此對企業報告盈余進行自行調整,支持了有效市場假設。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觀點認為,現實的資本市場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投資者通常不會區分盈余計量所采用的各種會計方法的謹慎性差異,因此,謹慎性原則對凈資產的低估和對正的經濟盈余的滯后反映,可能會導致市場對該股票價格的低估。例如,Salamon和Kopel將企業劃分為激進會計組合群(同時運用直線折舊法和F1FO)和謹慎會計組合群(同時運用加速折舊法和LIFO),實證結果表明,這兩類企業的盈余反應系數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證據并不支持有效市場假設。
總之,在“證券市場是否完全有效”問題上還存在相當大的爭議,因此謹慎性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也是莫衷一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分析。
會計謹慎性原則有哪些要求 篇4摘 要
會計謹慎性原則是會計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原則,雖然目前已經被廣泛采用,也成為現在企業財務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的具體應用中是一把“雙刃劍”,在處理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業務時,從業人員選擇的會計政策不符合要求,因而影響會計政策的可靠性。不僅如此,企業有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都會操縱利潤、虛估資產,而導致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無法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因而也會影響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本文介紹了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核算中的具體運用情況,揭示了其逐漸暴露的局限性,并有針對地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和措施。
關鍵詞
謹慎性原則;會計實務應用;問題;
措施
1、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
1.1 在資產方面的應用
1.1.1 在固定資產中的應用
在目前,企業會選擇運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合法,也就是加速折舊法來作為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方法,這充分體現了謹慎性的原則。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價值的減損,減損的形式是固定資產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價值轉移,并且從企業的商品銷售中來獲取一定的利益和補償。采用直線法計算折舊額時,各時期計提的折舊額是相同的,但是在加速折舊法下,在固定資產使用的前期多計提折舊,后期則少計提折舊。折舊速度的加快,固定資產成本在估計使用年限內加快得到補償,符合謹慎性原則。
1.1.2 在期末存貨核算中的應用
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當存貨價格處于上升時期,采用先進先出法,造成當期成本費用下降,增加當期的利潤。反過來,當存貨價格處于持續下降時期,企業選擇先進先出法人為地調節當期的成本費用,違背了謹慎性的要求。所以很多企業使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算資產期末價值,這也是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典型表現。
1.1.3 在無形資產中的應用
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第四條中有明確的規定,必須滿足下面的兩個條件才能對無形資產進行確認和計量:
(1)與無形資產相關的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2)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企業會計準則》第五條規定:在判斷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時,企業管理部門應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存在的各種因素做出穩健的估計。同時,由于自創商譽不符合可靠性原則,如果將自創商譽作為一項資產予以確認和計量。這樣會導致企業信息的用戶對企業的前景抱有盲目的樂觀,這就違背了謹慎性原則,是極其不穩健的做法。因此第十一條規定:“企業自創商譽不能加以確認。”這些規定都充分體現出謹慎性原則。
債務重組收益從本質上來講是屬于交換資產產生的收益,債務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而不是計入“營業外收入”,這一點正體現了謹慎性原則。若是出現債務重組損失,那么就劃分到當期利益損失或獲得中,計入“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這樣一來,低收益確認就會得到保證。謹慎性原則在債務重組上體現為兩點,從債務人來說,在以現金和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時,只能確認債務重組的損失,在重組過程中增加的凈資產,增加到資本公積,只有在收到補價的一方才能夠確認收益;從債權人方面來說,用修改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的時候,修改的債務條款中涉及或有應收金額,則不應該確認,不得將這部分或有應收金額計入重組后債權的賬面價值。
《企業會計準則――租賃》要求承租人對融資租賃固定資產計價符合謹慎性原則。在租賃期開始日,承租人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將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其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這一規定,明確了融資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不包含在融資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里。資產實際購入的成本是由最低的租賃付款額現值體現的,如果低于租賃資產原賬面價值,則資產入賬價值應采用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這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要求。
借款費用會計準則也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借款費用能否資本化首先要界定區分的界限。借款費用非資本化期間,則費用不得資本化,只能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在借款費用資本化期間內,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借款利息才允許資本化,計入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這正體現了謹慎性原則中的不得高估資產的要求。
2、謹慎性原則在實務運用中的問題
2.1 謹慎性原則與其他會計準則相互矛盾
2.1.1 與權責發生制的沖突
權責發生制原則,也稱應計制原則,根據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其核心是根據實際發生期間來確認收入和費用。而謹慎性原則卻是把還沒發生的、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以及費用提前計入損益,與權責發生制原則的核心發生了沖突。
在歷史成本原則的要求下,財產物資的計價應當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有物價變動情況時,除了國家有另外的規定外,企業不得調整賬面價值。可是在運用謹慎性原則時,存貨可以采用成本市價孰低法計價,市價指的是重置成本,當重置成本低于存貨的歷史成本時,存貨計價就按重置成本計價,這顯然背離了歷史成本原則。
2.2 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制約
在會計實務處理過程時,謹慎性原則具有的主觀性比較強,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對謹慎性原則的使用也有相應的影響力,這樣不確定的會計信息就會產生。對于可能發生的不同種類的事項,比如“合理核算”是確認、計量費用和損失的標準,但也不能忽略不一定會發生的費用、負債,并且也不能秘密計提準備。盡管在我國會計行業的發展頗為迅速,但是會計人員的素質仍然參差不齊。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一是部分會計人員更新知識的能力比較弱,業務水平處在比較低的水平,不能夠及時地把新制度運用在會計實務中。二是雖然部分會計人員對這些新的應用了如指掌,但是如果這部分人員存在職業道德問題,又或者出于某種目的,濫用謹慎性原則,已達到私利。
2.3 謹慎性原則與稅法政策不能協調一致
依照我國目前的經濟環境形勢,我國經濟基礎和國家財力還沒有強大到普遍運用謹慎性原則,所以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具體國情,所得稅要達到目標,即要求確保國家及時繳納稅收和穩定的財政收入。所以,在所得稅確認時,在時間上,提前計量收入類、資產類,延遲確認費用、負債;在金額上,多計收入、資產,少計費用、負債;在對國家財政收入有利的情形之下,默認不確定性項目。但是謹慎性原則在確認計量過程中,要求必須記錄能預見的費用和相關損失并予以確認,不能確定的收入,則不能記錄和入賬。謹慎性原則與所得稅政策相沖突的不協調的表現在金額、時間和性質上。針對稅前列支費用稅法與會計制度的規定是不一樣的,以八項準備金的提取為例,壞賬準備超過3‰以上和其他七項準備金都要調整納稅所得額,使得企業要補交所得稅,企業增加當期現金流出,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條件受到限制。
3、謹慎性原則應用的完善措施
3.1 加強會計準則、會計制度與稅法政策的協調一致
為了促進企業合理地積極地運用謹慎性原則,實現會計制度與稅法制度協調統一是有必要的,這樣可以縮短稅收政策與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相關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處理兩者的關系,在溝通協調中使稅收合理化,減輕由于不合理的稅收導致企業納稅負重,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3.2 對會計人員進行定期職業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會計人員是會計行為的真正主體,因為必須由他們貫徹使用會計準則、會計方法。企業選擇適合自身的會計政策,使得會計報表反映信息真實、可靠,這些都是對會計人員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提出的要求。所以會計人員應該學習會計法、相關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知識,在工作的實踐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業務水平和道德質量,幫助企業顯現出更加客觀真實的財務情況和經營取得的成果。
3.3 避免謹慎性原則與其他原則的沖突
合理的確定各個原則的先后使用順序是有必要的,這樣能夠有效地避免謹慎性原則與其他原則矛盾。在會計原則中,最重要的是真實性原則,謹慎性原則只能在堅持真實性原則這個前提條件下進行運用。當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或其他原則與謹慎性相互沖突時,選擇什么樣的原則是由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程度來決定,不確定性程度比較高時,優先考慮謹慎性,這樣能夠更合理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所以,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來安排這些會計原則的先后使用順序。
4、結 論
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會計核算的全過程都離不開謹慎性原則,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如何正確的使用謹慎性原則,對企業會計報表所呈現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很大的影響,更進一步會影響報表的用戶因這些反映的狀況和成果作出的投資、籌資以及經營管理方面的決策,所以貫徹落實謹慎性原則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在現階段,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太健全、配套措施不夠完善,所以很多時候還是摸索著前進的。只有堅持謹慎穩健的態度,才能在保證日后企業積極健康的前進。在改革我國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擴大謹慎性原則在企業中使用的范圍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事情,使謹慎性原則滲入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和環節,只有真正的貫徹落實謹慎性原則才能為企業提供最及時、最準確、最全面的相關信息,我國的會計核算體系才會更加的完善,才會發展得更好。
【會計謹慎性原則有哪些要求】相關文章:
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中的應用12-28
謹慎性原則在會計中的運用論文01-26
職場減壓法則有哪些02-24
雅思寫作原則有哪些01-28
保密守則有哪些11-08
會計實習目的與要求有哪些01-22
職場說話的法則有哪些12-20
職場新人的法則有哪些04-03
職場減壓的法則有哪些01-30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薪酬福利專員崗位職責是什么意思 薪酬福利專員崗位職責是什么呢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