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成长励志散文
村產業發展討論 關于村產業發展的報告
日期:2023-03-18 12:54:11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通用6篇)  在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村產業
为你推荐:
  • 辦公室2022年總結及
  •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通用6篇)

      在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通用6篇)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篇1

      一、產業發展現狀

      xx村地處xx鎮政府所在地,人居較為集中,經濟較為活躍。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426戶,1680人,勞動力380人,有耕地1800畝,退耕還林1700畝,年農業總產值575萬元,人均占有糧3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853元。

      全村現有山茱萸1700畝,年產100萬元,人均595元;核桃700畝,年產30萬元,人均178.6元;年出欄商品豬1500頭,年產150萬元,人均892元;勞務輸出125人次,年收入25.2萬元,人均150元。山茱萸、核桃、養豬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為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農村產業的長足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xx村三條通外公路已水泥化、柏油化,基礎設施建設良好,有60%農戶住進寬敞明亮的小洋平房,電話、彩電、摩托車的普及率均達到80%以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各行各業人士共同參與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廣泛宣傳,制定工作規劃。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板報、會議、宣傳材料等進行了廣泛宣傳,組織各級干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學習培訓,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發展一村一品,對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干部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鎮村干部能夠立足本村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制定出示范村“一村一品”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指導“一村一品”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今年舉辦培訓班12次,培訓45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20份,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積極培育科技示范戶,每組培養了2-3名農民技術員。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工作力度,加快農村人才培養,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實用技能,實現人才強村新突破。

      四是分類指導,實現重點突破。按照“畜牧抓發展,林果抓科管,菌藥抓營銷,勞務抓培訓”的工作思路和 “一業突破,長短結合”的方針,采取“抓大戶建小區,抓協會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營銷促增收”的辦法,鎮村領導干部深入村組農戶,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開展服務,突出重點,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實現突破性發展。

      五是抓點示范,輻射帶動。堅持從示范帶動入手,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戶、示范小組、示范村。通過典型帶路將“一村一品”不斷引向深入。形成村、組、戶三級示范體系。以點帶面,不斷擴大“一村一品”的覆蓋面。

      六是組建合作組織,實行品牌經營。成立了核桃和養豬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三產”服務,拓展市場空間,努力樹立產業品牌形象,形成產業發展聚能效應,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思想觀念陳舊,缺乏與時俱進的發展意識。部分干部群眾滿足現狀,“小農思想”嚴重,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特別是部分群眾認為發展林果業、養豬業,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費力費時、受市場影響大,導致區域產業發展嚴重不平衡,發展步子邁得不夠大,產業聚能效應尚未形成,阻礙了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全面發展。

      2、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現該村林果業、養豬業仍停留在家庭小經濟狀態,做大做強意識不夠,年用于發展產業的投入比重很少;風險意識和發展意識不足,年產業發展規模增長和質量提升滯后;村組干部在市場開拓與產業項目引進等方面缺乏創造,等米下鍋思想嚴重;勞務輸出沒有帶頭人,難以形成勞務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雖然群眾種植山茱萸、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于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后、資金等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難以正常進行,年損失率在15%以上,導致產品產量低、質量差,造成了廣種薄收。

      4、基地建園質量水平低,良種比例小。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有8處,良種栽植面積不到35%;基地內種植高桿經濟作物和藥材,嚴重影響經濟林木生長發育,延緩了結果年限;因群眾未按初植密度和樹種補植,密度過大,山茱萸與核桃混交,嚴重影響了產量和質量。

      5、加工水平低下,產品附加值低。山茱萸、核桃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低下。

      6、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營銷隊伍,產供銷體系不健全,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缺乏信息和科學的市場預測,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滯銷的混亂局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受市場影響生豬和適繁母豬存欄不足,養殖小區建設層次低,難以滿足當地養豬業的循環發展。

      四、產業發展的計劃和對策

      一是以農民培訓為突破口,加大農村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把會管理、懂經營、群眾信得過的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采取形式多樣的辦法推廣實用致富技術,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力爭3-5年培訓每組5-10人技術能手和1-2人勞務帶頭人。

      二是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市場營銷體系和營銷隊伍,擴大品牌效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努力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經營效益。

      三是以產業合作社建設為突破口,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健全農村產業合作社,力爭盡快實現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路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四是以開發品牌為突破口,加大市場開拓工作力度。引導農戶要切實轉變觀念,內引外聯,樹立發展意識、風險意識、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品牌保護力度。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務體系,加大農業信息化的推進力度。以網站為依托,以產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為重點,建立農產品信息平臺,按照市場化運作要求,建立科學規范的利益機制,用市場手段抵御市場風險。

      六是全面兌現國家惠農政策,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的名義申報項目,爭取資金,用資金使產業發展再上臺階。特別是在化肥、山茱萸剝皮機、病蟲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農補帖、扶持資金上給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場,擴大規模,狠抓產業建設。鼓勵群眾培育良種育苗,力爭在3年內發展良種核桃1200畝,山茱萸基地建設1300畝,改造核桃200畝;大力建設標準化、衛生化圈舍,引導群眾擴大適繁母豬規模,加大良種瘦肉型豬引進力度,平抑仔豬市場價格,力爭年出欄量突破1500頭,建設規模以上小區2處、繁育基地1處;力爭每戶有1人以上外出務工。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篇2

      一、調查目的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在經濟復蘇的背景下,我認為研究農村經濟的現狀是很有必要的一項課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關系到農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國經濟騰飛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因為面對8億農民的龐大數字,我想到不是促進落后地區發展的巨大困難而是應該盯住這個龐大的市場,正逢利用這一機遇發揮好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擴內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對農村經濟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通過對山西省天鎮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遼寧省葫蘆市市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了解當前政府對農村發展所實施的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現狀,研究提高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方案,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二、具體情況調查

      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制作調查問卷

      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

      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

      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稅、小額信用貸款等

      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群男女性別比為22:11。

      調查人群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群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歲以上的人群。

      從婚姻狀況來看,90%都已婚。

      從職業狀況來看,80%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

      家庭平均人口為5人左右。

      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隊農村經濟現狀的了解情況

      調查中的相關問題有4道小題,在此引用兩道小題,分別用表格形式展示:

      三、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0日

      四、此次農村經濟現狀調查的體會:

      對國家政策的認識: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普遍認為國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為老百姓謀福利,但是其執行到地方以后已經有所變味甚至扭曲。

      (一)、據本次調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沙河市某鄉新農村醫保政策就存在較多不透明的現象。鄉衛生所的藥物的價格更是高出當地藥房藥品價格的好幾倍。并且有些村級醫療合作社的醫生在村民購買藥品時,找借口甚至推脫,不愿意為其進行優惠。這里面可能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因而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了解到國家制定的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藥品種類與村民所用的藥品存在不對稱現象,也就像市場上的商品供求信息不對稱類似。新農村醫療合作政策是一項解決農村治病難、看病難這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而制定的,可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一些地方,它并沒有起到它應有的那種效果。

      (二)、在前幾年,剛了解到家電下鄉政策之后,認為這是一項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內各個大型商場及走訪農民得知,享受家電下鄉優惠政策的家用電器種類少且偏低端產品,并且優惠款額較低,50%的人認為這不會影響他們是否購買家電的意愿,并且優惠款額很難返還到村民手中,并且手續繁雜。

      (三)、談到國家對農民種田的各種補貼,如種子補貼、糧食補貼等,但是由于中國農民數量多,這些補貼僅僅相當于每年上漲的農業生產用品價格的一小部分。因為隨著化肥種子農藥等價格的上漲,農民的種糧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糧食的收購價的上漲幅度卻相當小,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考慮到中國人口這一客觀因素,但是這也需要國家在制定政策時更加考慮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體性。

      (四)、面對這一優惠政策,許多農民只是聽說過根本就不了解。一個是宣傳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續繁雜。在貸款機構里,農民多感覺到能夠取得貸款的多是關系戶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群,而對于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對農村收入來源的認識: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普遍情況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是其所占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戶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卻很明顯。

      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一直在躍躍欲試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去了解整個社會的全貌。我來自農村,也了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著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從家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到完成行政村規模的調整,這一切讓我歡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沙河市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為期幾天的調查。通過實地調查,采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會和農戶中進行調查。我認為,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干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附近一個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在就處于擱淺的狀態,原因是資金不足,建設工程無法繼續下去。

      五、以下是我們通過這幾天的調查所得到的關于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1、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從北方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為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建昌縣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發展野果加工,但關鍵是找到銷路,現在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2、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城鎮化率為78%,中等收入國家為49%,世界平均水平為46%,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32%,這說明,我國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為現實選擇。其主要途徑是:①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比如說沙河西部山區的一些農民出行非常不便,這不僅僅影響他們的生活,更是對當地的農業、加工業甚至手工業都造成了很多困難。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例如沙河市的田安小區就是其中的代表,集中群眾,既避免了住宅地的浪費,又可以對農業實行規模化管理。②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③加快農村富余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窗口,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向小城鎮,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3、積極創辦鄉鎮企業,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鄉鎮企業外連市場,內連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的基本作用有三個,一是可以開辟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余、閑余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為此,各鄉鎮應依托本鄉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通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沒有條件的,要主動依托社會上已有的鄉鎮企業。這一點從沙河市就明顯地表現出來,在沙河市的各個鄉鎮中農民的收入就明顯地跟當地的鄉鎮企業數量掛鉤。可見鄉鎮企業對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篇3

      根據縣委政府的安排,近日,XX縣縣委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楊永發,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安樂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柏順文、XX縣農業局局長黃蓉、XX鎮副鎮長彭昌鴻、XX縣翠貢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清、云霧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呂忠榮等茶產業調研組一行深入XX鎮安樂村,實地對安樂村茶園的現狀、長勢、面積等情況進行考察、調研。

      一、 茶園現狀

      (一)種植品種。安樂村茶樹主要以福頂大白茶為主,還有少量的當地品種、野生種,面積約400畝。

      (二)種植面積。茶園以自然村為單位相對連片,采用寬窄行種植模式。

      (三)茶園管理。茶園已多年疏于管理,進入茶園就像走入森林一樣,長勢好的茶樹約有5米高。部分茶園因失去經濟收入,茶樹已被農戶清理改種莊家。

      (四)種植時間。該茶園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種植后多數管理了4年,因沒有專業的加工,經濟收入低,農戶放棄了茶園的持續管理,多年來,茶園自然生長。

      總體情況:面積相對連片,茶園種植時間長,部分已失去經濟價值,部分茶園具有改造價值,茶樹生長旺盛。

      二、茶園改造的思考

      (一)改造方法

      1清理茶園。將茶園內的雜草、叢林清理干凈,保證茶樹的生長環境。

      2.樹體改造。一是樹冠改造。茶園因多年沒有管理,茶樹高大,芽眼少,通過對茶樹樹冠的修剪,改善茶樹枝干頂端生長優勢,矮化茶樹,誘導新芽的生長。二是根系改造。茶樹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關系,即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當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圍增長時,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并向四周擴展。吸收根系愈發達,茶葉產量也隨之逐步增高,根系改造立足通過深耕,切斷部分老根,誘發新根的生長。

      3.園土改造。茶園土壤是茶樹生長所需水分和礦物質營養的源泉。因多年茶園沒有管理,茶園土壤表現為土層淺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園土改造要加強深耕,增施有機肥或農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4.清除老茶樹改種新茶苗。茶園種植時間長,茶樹老化。調研組技術人員建議可以選擇改種新苗。

      (二)改造價值。

      1.改造老茶樹。老茶園通過改造,可很快實現茶葉的采摘,能快速的實現經濟收益。面對曾經茶園建成后,經濟效益低讓農民失去種茶信心的狀況,能讓農民快速具有經濟收入,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加快茶產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調研組技術組介紹茶園的豐產期是種植后5到20年,而安樂村茶園種植時間都超過了茶樹豐產生理年限,通過改造后,茶園的產量依然低,收益不及新植茶園。

      2.種植新茶苗。栽種新茶苗,要三年后進入豐產,才有經濟收入。但從長遠角度考慮,栽種新茶苗,農民的收益會更佳,也存在農民接受程度低,宣傳工作難度大,茶產業的推進工作困難。

      三、安樂村茶產業的思考

      (一)茶樹的適宜性。安樂村現有多個茶園,氣候條件好,以趙家蕓茶園(海拔1370m)最適宜茶樹的生長生理,具有較強的茶產業發展潛力。

      (二)立足專業合作社發展茶葉產業。以“云霧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依托,把茶農發展成合作社社員,由合作社負責管理和指導種植戶,統一管理模式及種植技術,實現標準化生產。

      (三)品牌建設。以XX縣翠貢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企業,牽頭培訓專業技術人員,開發研究,打造優質、安全、特色的高端茶葉品牌。

      (四)基地建設。以自然村為單位,農戶自愿原則,發展相對連片茶園。在一定面積片區建設初加工廠,對采摘的新鮮茶葉進行初加工,保證產品質量。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篇4

      沭河東岸有個叫xx的小村子,別看村子不大,這個村卻有“山東木梳第一村”的美譽。筆者來到該村,對木梳產業進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xx鎮xx村做木梳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清朝中期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據說,清代中葉,有一天從外地來了一個挑貨擔的老人來到該村,見一陳姓青年憨厚可親,就問:“你愿意不愿意學點手藝?”答曰:“愿意。”原來這個外鄉人就是個做木梳的老手藝人,是出來傳藝謀生的,于是這個陳姓青年就拜老人為師,開始學習木梳的制作工藝。兩年后師傅見徒弟手藝學成,便離開xx,挑著小貨擔飄然而去。臨走時留下一張紙條,貼在開齒鉻上,上寫幾條工藝秘訣。從此,做木梳這一手藝就成了陳姓人家的家傳手藝。

      開始,陳家人做了木梳就挑到集市上或到四鄉出售。由于做工精細,造型美觀,堅固耐用,物美價廉,很受群眾歡迎。以后技術更加熟練,規模有所擴大,生產數量增加,就把產品批發給貨郎和集市攤販,自己兼零售,xx木梳的名聲也就逐漸傳開了。舊社會有句俗話:“同行是冤家”。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陳家人對這門手藝采取了技術保護措施——技術保密,傳兒不傳女,對親戚、鄰居都密而不傳,做活時不讓外人看見。長期以來,只有陳姓少數幾家會這種手藝。建國后,社會安定,木梳生產發展很快,保密條件有些放寬,該村丁姓人家開始有人學會這種手藝。1956年全村辦起了農業合作社,以生產隊為單位開展生產。黨和政府提倡以農為主發展副業生產。集體化生產使木梳這一傳統工藝得到了徹底解放。農業合作社統一組織木梳生產,該村男女老少都紛紛加入到這一傳統手工業生產的過程中來。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口號鼓舞下,xx木梳生產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興盛紅火景象,生產的質量和數量迅速提高,全村最多時年產木梳150萬把。當時制作工藝全手工,工具的名字也很特殊,如大條、木馬、卡口、雙合鋸、大鏜、小鏜、剔子、錯、砂板、晃珠等,工藝流程為:截柁—畫柁-拉板-水煮-砍板-刮板-開齒-剔尖-剔齒-尾背-打磨-上漆-包裝等。做的流利的話一天也就做三四十把。

      八十年代中期,塑料制梳以它的式樣新穎、花色品種多而充斥市場,木梳市場制品處于低谷狀態。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重視健康的養生理念,木梳具有塑料梳不可替代的活血通絡、健腦護發之功效,熱水燙不變形,無毒、防靜電。該村到外地學習先進技術、引進先進生產設備,通過技術革新,傳統手工藝制作改為機械化流水作業,生產量隨之擴大到手工的20倍以上。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下,群眾成立了木梳專業合作社,基本達到了原材料統購、產品包銷,并提供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有力促進了木梳業的發展,市場空間不斷拓寬,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目前,全村410余戶居民,幾乎家家從事木梳加工,有的規模大一點的雇傭鄰村勞力,從業人員1500余人,全村年產木梳1.2億把,銷售收入6000余萬元,通過臨沂、浙江義烏、河北白溝等批發市場銷往全國各地,還銷往日、韓、東南亞、歐美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遠近知名。該村是江北最大的木梳加工專業村,被稱為“山東木梳第一村”。該村附近村莊或因親戚關系或因在該村打工學成,也散見幾戶木梳加工業戶。由于木梳加工勞動強度低,就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也可以從事其中的某些簡單工藝流程,一到農閑時節,男女老少齊上陣,不但該村沒有外出打工的,還吸引了附近村莊的勞動力,一般工人一天能掙五六十元,象刨板等技術工人一天能掙百元以上。由于該村村民大都從事木梳加工,農閑時節人不閑,經濟條件較好,民風和諧,連續多年無打架斗毆、刑事犯罪案件發生,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該地所制木梳分大弓、大片、大方、中方、小方、攏子6個規格型號。主要以木質細膩的桃木、棗木、杏木、梨木為原料,經過截砣、解板、散花、棒齒、剔齒、打磨、上光、砸花、著色等2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每道工序都有一定的操作步驟和嚴格的技術要求。

      二、存在問題

      (一)產品單一,附加值較低。該村的木梳產品系列較單一,成品一般為十把一打,沒有外包裝,便發往客戶,依靠當地廉價的勞動力,賺個“功夫錢”;個別規模較大的加工戶也僅有小部分產品使用了簡易外包裝,有的禮品盒包裝,銷售范圍僅限于本地居民外出走親訪友,把木梳當土特產饋贈親朋用,產品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篇5

      我這次通過與村支部書記以及兩委干部座談、個別農戶走訪的方式,對常莊村的人口數量、土地面積、主要經濟來源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尤其是對我村的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及發展方向進行了調研。下面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我于今年開始成為大張家鎮常莊村主任助理,我村已多次召開規模不等、范圍不同的座談會,并深入戶農戶進行走訪,了解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全面掌握該村生產、生活狀況。在調研過程中,宣傳黨的“三農”政策和本鎮關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動向,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現場接待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協調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矛盾糾紛,幫助解決或解答群眾關心的熱點和問題,將關系到群眾生產生活的問題及時與村干部探討,在自己作為鎮建設辦主任的職責范圍內力求加快該村的基礎設施和新建工程項目的進程。

      二、常莊村的基本情況

      (一)經濟發展狀況

      常莊村有村干部8人,中國共產黨黨員51人。全村269戶,戶籍人口1044人,其中勞動力832人。全村共有1100畝土地,人均1.1畝。我村近幾年,響應上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號召,除了發展傳統種植業外,還新建溫室大棚100余畝,引進高科技技術,主要種植瓜果蔬菜,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幫助農民盡早致富發家。另外,我村發揮自己自然資源優勢,積極招商引資,有陳龍食品廠、鑫達塑鋼有限公司、服裝廠、編織袋廠、機械加工廠等5家中小型企業,極大地促進了我村經濟發展,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再就業問題,所以我村與其他村相比,外出務工人員較少。

      (二)村級組織運轉情況。

      村支部和村委員會運轉基本正常,“兩委會”班子成員團結協作,群眾對他們的工作反映良好。黨組織活動基本正常,黨員能按時交納黨費。黨的方針政策能夠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

      (三)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村設有幼兒園和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98%以上,電話、自來水均已普及。村里建有自己的電視、廣播網,有2個醫務所、3處文體活動場所和1個村委會圖書室。我村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書記,不惜自己投資,大力支持村小學的教育開展,重視教育事業,認識到科技人才的重要,造福村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三、我村社會、經濟、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村級班子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農村兩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站 )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體的工作,忽視了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三是民主、法律意識淡薄。個別村干部工作方式簡單,領導方法陳舊,導致工作中干群關系緊張,矛盾增多。

      (二)、招商引資不注重實效。目前,我們的招商引資務虛的成份還是比較多的,具體表現在形勢多于內容,意向多于合同,合同多于審批,審批多于開工。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招商引資,應該在務實上狠下功夫,使內容更扎實、更豐富。要從客戶、項目、前期洽談等基礎工作做起,寧缺勿濫,切忌貪大求多,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機心理,摒棄假、大、空的東西。實實在在地交一個朋友,談一個項目,簽一個協議。每個區縣市每年能夠洽談4-5個項目,審批2-3家三資企業,開工1-2家三資企業,就可以說在實效上下了功夫。

      (三)、在農村文化生活上,農民反映文化生活饋乏,在農村看電視是農民的唯一文化娛樂,農民希望有關部門重視和扶持鄉村文化室、圖書室、活動室的建設,讓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

      (四)、科技作用得到廣大農民認知,但農村科教文化事業建設有待加強。

      據調查,農民對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有共同的認識。相信科學,渴望技術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共同心聲。但農民感到獲取科技知識的渠道少,學而所用和用而所學之間還存在差距和矛盾。看電視是農民獲取科技知識的主要渠道,農業頻道是農民最喜愛的節目。但農民反映“電視播放農業科技知識時間短,記不住,理解不透”。農民希望村里有個固定的學習場所,能有科技人員面對面、手把手的傳授知識和技術。還應該多發放一些科技書籍和科普光盤,增加致富信息來源渠道。農民希望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大對農村科教文化事業的投入,普及和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多舉辦一些類似“科技之冬”活動。農業技術人員應經常深入農村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

      四、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幾項對策建議

      農村產業結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產業部門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因此,需要全方位推進,各方面配合,我認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政府的有效啟動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得以順利進行的組織保證。政府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中的職能表現為:

      (1)、確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從宏觀上協調農業內部各層次、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引導農業的發展方向。政府確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引導農業的正確發展,是政府宏觀管理農業的首要職能。

      (2)、制定產業結構調整規劃。是指政府農業職能部門在科學研究基礎上向農業經營者提供的指導性意見,主要是為農業基礎部門和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給予科學指導。

      (3)、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最重要的公共產品是農業基礎設施。我村基礎設施十分落后,極大地影響了我村經濟發展進步。加快我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我村產業結構調整有多方面深遠而現實的意義。

      (二)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

      科技創新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生產力更快發展從而帶動經濟和社會更快進步的強大推動力。這是歷史的結論,是經過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真理。科技創新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影響產業的投入產出狀況及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產出效率,從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變革。從供給方面看,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改善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擴大勞動對象范圍,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徑來實現的;從需求方面看,科技創新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影響,則是通過影響生產技術、消費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需求結構的變動來實現的,屬于間接影響。在現實經濟中,這兩種影響經常交織在一起,共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當前,要徹底排除科技通向農戶的'各種障礙和約束,如信息約束、科技轉化能力約束、風險約束等,在加強農業科研的同時,把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教育相結合。

      (三)實現龍頭企業和小企業共同發展

      我村招商引資效果顯著,走在我鎮前列,我們應積極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引進外資,促進我村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對我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具有重要意義。龍頭企業和小企業共同發展是鄉鎮企業的方向。現在,發展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成為共識,但龍頭企業的發展只是鄉鎮企業的一部分,在鄉鎮企業發展比較成功的浙江等省份也是龍頭企業和小企業全面開花。甚至好多企業就是家庭作坊,對此現象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因為這部分小企業是龍頭企業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是鄉鎮企業活力所在。龍頭企業的作用不用多說,但龍頭企業的數量畢竟有限,能解決的問題也只是一部分。在扶植企業時,重心應該向小企業偏移,發展這些小的行業可以節約資金、解決就業,也更符合農村實際情況。

      五、調研體會

      通過這次調研,我基本掌握了我村的社會經濟情況,摸清了農民的經濟來源,分析了我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新形勢下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接下來我需要做的就是付諸實踐,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及時總結,為我村今后的經濟發展工作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篇6

      一、xxx村的自然環境和基本情況。

      xxx村位于金峪鎮所在地以南4公里處,地處渭北高原,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90米,轄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6攝氏度,年日照2400小時,年降雨量500毫克,無霜期190天。交通便利,王皇公路、黃侯鐵路穿境而過,通村路基本覆蓋全村。

      全村由三個自然村組成,轄5個村民小組,306戶,1151口人,耕地面積300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蘋果等經濟作物;養殖業以養豬、牛為主;年外出務工人員150人次。全村共有大小運輸戶8戶,個體工商戶xx戶,民營企業兩家。20xx年人均純收入5526元。

      二、產業發展現狀。

      xxx村的產業結構以典型的傳統農業為主。三次產業結構中全部為第一產業,

      二、三產業基本空白;在第一產業內部,畜牧業產值占15%,種植業占85%;在種植業內部,傳統玉米種植業占84%以上,經濟作物比重很小。

      在2008年以后,我村的產業結構才了有明顯的變化。至今,在果園建設方面,雜果林櫻桃、核桃栽植已初顯成效,但蘋果樹的面積逐年減少,花椒成為退耕還林又一經濟效益。其次農田和蔬菜發展方面,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為主,已成為副二代的經濟作物,小麥種植面積越來越少,以背河大蔥輻射帶動的蔬菜也成為我村發展的一個方向。更多的還有一些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不明顯的產業也在零星散落,同時在全村的經濟指數上外出務工人員已成為許多家庭的主要經濟

      來源。

      三、產業結構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在近一兩年內,我村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于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忽視了培育品牌,沒有抓住從根源上栽植優質產品的意識,忽視了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一些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條件總體水平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滯后,特別是信息和技術服務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民調整結構的需要。我村雖然已形成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牽頭,鄉鎮相關站所、中心為載體,科技示范戶為觸點的農業服務體系,但在服務過程中仍以產中指導為主,對產前的市場預測和產后的流通指導較少,無法提供給農民超前市場信息,農戶難于圍繞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三是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不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據農業普查,全村農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 68.5%,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的進程;農業科技人員少,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服務手段落后,全村現有農業專業技術人員 4名。另外自鄉鎮機構改革以后,全村農業技術推廣

      體制不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流失或者被抽調到其他部門,無法開展農業專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于適應新時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四是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亟須提高。近幾年來,我村著力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計劃”,但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業主認識不到位,仍以增加農產品產量為重點,忽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由于人民群眾消費觀念尚未改變,優質優價難于體現,致使農產品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

      五是涉農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能力弱。我村雖然有兩個廠帶動村經濟,但由于規模較小,資金短缺,設備簡陋,生產技術落后,市場開拓能力較弱,還無法有效拉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六是農業投融資體制不暢,結構調整的資金不足。農業結構調整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引進優良品種、發展名優特新產品、農產品加工業和開拓農產品市場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特別是一些種養大戶資金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

      四、從宏觀、微觀兩方面提出建議及規劃。

      1.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產業結構調整觀。

      要在全村組織開展一次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大討論。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要達到以下目的:一是使全村干部、群眾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要樹立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這種意識,克服急躁冒進,一哄而起,盲目調整的傾向。二是使全村干部和廣大農民深刻認識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走產業化經營路子。三是提高全村干部和廣大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明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增收致富這個道理。四是營造出一種尊重科學的良好氛圍。使全區干部群眾真正認識到產業結構調整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從而自覺地把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中。以正確的思想認識與時俱進,積極推動產業發展。

      2.改革投融資體制,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總結我村借鑒一些發達地區的經驗,可試行以下幾點:一是建立財政支農周轉金制度,取消對農業生產的直接撥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資法,引導農民及社會資金進行生產投入,即以政府資金為引導,按一定比例由集體、農民和社會資金匹配投入,組成對特定建設項目投資的整體。三是實行以獎代補,鼓勵多元化投資。四是以優惠政策、優勢農業項目、優質服務吸引社會融資,即:廣開勞動力資源市場,放寬土地使用范圍,取消一切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行政手段;對優勢、龍頭、骨干涉農項目擇重優先扶持,穩住投資者。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構建農村良好的信用環境。要通過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體、農民、社會資金等多層次的投入機制。在投資方向上,既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更要加大扶持龍頭企業和培育市場的力度;既要加強有形項目的建設,更要加強信息服務等無形項目的建設。

      3.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

      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農產品質量的競爭核心是良種的競爭,誰擁有良種和先

      進技術,誰就能掌握質量競爭的主動權。當前許多農產品出現“賣難”,但一些名特優產品價格在超出同類產品價格幾倍乃至十幾倍以上仍然暢銷。因此,要加大動植物良種繁育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力度,把良種良法作為關鍵環節來抓。

      4.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

      我村地理位置優越,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通過優化布局和區域分工,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優勢、有規模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從產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這是農業新階段區別于過去的一個重要標志。據專家測算,在同樣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如果投入決策目標從產量最大化轉變為效益最大化,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20~ 30%。

      5.運用和推廣科技,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抓好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使廣大群眾的思想觀念由傳統的計劃經濟意識向市場經濟意識轉變,變“要我種”為“我要種”,積極性不斷得到發揮。推廣適用科技,促進農業生產。

      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我區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生豬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8-26

    考察紡織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12-20

    竹木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12-22

    農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大全01-24

    中藥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06-30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7-28

    最新考察紡織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7-29

    關于發展桑蠶產業的調研報告范文07-29

    產業集群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08-06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早安正能量句子勵志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