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成长励志散文
《我們仨》讀書感悟 讀《我們仨》有感
日期:2023-03-14 07:10:56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我們仨》讀后感作文 時間:2020-04-09 00:00:00 《我們仨》讀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为你推荐:
  • 早上好心情的說說
  • 《我們仨》讀后感作文 時間:2020-04-09 00:00:00 《我們仨》讀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我們仨》讀后感作文

      一、書籍簡介

      作品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先后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采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

      二、作者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鐘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

      三、《我們仨》讀書筆記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鐘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院的生活。錢鐘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回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我們不能理解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什么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么忍住內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鐘書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不久之后,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英國的時間應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只要3個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現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歷過亡國、戰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并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并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覺得楊絳和錢鐘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

      -------------------------------------------------------------------------------------------------

      四、《我們仨》讀后感30篇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我們仨》的讀后感30篇,因為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內容。

      第1篇:《我們仨》讀后感200字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種經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后,對于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第2篇:《我們仨》讀后感600字

      暑假時妹妹將她從學校帶回來的東西一股腦倒在了床上,像個賣雜貨的,我就躺在這“一堆”的旁邊,隨手拿到了一本書,恰巧是他們暑假必讀課外美文,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打開看了看卻愈發上癮,楊絳先生的文字平淡卻包含深情。《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我們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的作品就像她的為人一樣謙遜樸實。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但生活總不如人意,后一部分變成了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先后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單前行,并終于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全文沒有大起大落,看完又不禁讓人扼腕嘆息。在最真實的情感面前,我們總是會被輕易征服。于我而言,生活中健康、平淡的相處就是難能可貴的幸福。每個人都是匆匆來匆匆去,短短幾十年,相遇千人,相識百人,相知數人,相愛一人。珍惜眼下,珍惜相處的日子才能守住心中的小幸福,因為有的人一旦離去,真真就是后會無期。

      第3篇:《我們仨》讀后感800字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后所著。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里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里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鐘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鐘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鐘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說:“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于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著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發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著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著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著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鐘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鐘書,鐘書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以后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溫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著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對著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著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著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鐘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最好的模樣。

      第4篇:《我們仨》讀后感900字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云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后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但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為對于我自己的提示:

      1、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

      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溫和內斂的性格。

      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

      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

      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溫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學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

      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第5篇:《我們仨》讀后感1500字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不知道自己反反復復讀了幾遍,讀到開心處我跟著歡笑,讀到坎坷處我隨著難過,讀到離別處我心酸,讀到傷心處我落淚。但在楊先生的字眼里始終波瀾不驚,仿佛是在描述別人的故事,那樣淡定、寧靜。我只想看他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虹易散琉璃脆"感嘆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懷念。而文末那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為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讀到最后才慢慢讀懂了書開始她做的那個長達萬里的夢,原來就是現實的虛化。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用文字記錄的不僅是對至親摯愛的思念,更是一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更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就算幸福?讀了《我們仨》,讓我讀懂了什么是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在她們心中沒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心態。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不管在什么狀況下,她們都會從中尋找快樂的源泉。其實幸福的關鍵是感知能力,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楊絳的一家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遭受著怎樣的苦難,她們永遠都是相濡以沫、相信相愛!因為"我們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

      楊絳的一家,很好的詮釋了"情感",她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她們的生活比任何人都幸福;她們沒有所謂的愛情基礎,但是幾十年風雨歷程,攜手走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為他們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折服。對中國這個著名家庭的親情故事,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

      石康說"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

      現代的高科技給我們提供了聯絡感情的平臺,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是我們還有那份平淡真摯的情感嗎?似乎人與人之間的屏障越來越厚。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缺忽略了身邊最真實的感情!當飛機、高鐵讓我們毫無阻隔的飛越千山萬水,讓我們的生活沒有距離的時候,我們心的距離是拉近了,還是越來越遠呢?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身邊最平淡的美麗。當我們抱怨愛人不夠體貼、不夠浪漫的時候,我們是否從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平淡淡的,你有沒有用心去體會這平淡中的幸福呢?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無疑給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捫心自問,生活教會了我們什么?我們是否還是原來的樣子?面對愛人,我們做到愛他如同愛自己嗎?面對父母,我們做到像父母對我們那樣對待他們嗎?面對朋友,我們做到真誠相待嗎?我們做到問心無愧嗎?

      一本好書可以洗滌人的心靈,可以改變你的心態,可以讓你變的更加珍惜親情、愛情、友情。

      近代著名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那是因為他的靈魂不朽,他的影響不朽。

      這句話送給已去的楊絳先生最合適!

      第6篇:《我們仨》讀后感

      很久之前,就感動于錢鐘書寫給楊絳的一句話: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錢鐘書和楊絳的恩愛十分出名,這次,找了這本書來看,也是想看看名人大家如何經營感情的。在談過戀愛后,看別人的愛情相處之道,感受也更深刻吧。

      錢鐘書,楊絳,錢媛。三口之家,充滿了無限的趣味。不論經歷何種政治的風波,工作遷移,依舊一家人十分團結,不抱怨,任何時候不放棄讀書和工作,總是給予正能量。

      感情經營方面: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說透,不是所有事情都非得分出勝負,聽誰的。

      “我愛整潔,阿媛常和爸爸結成一幫,暗暗反對媽媽的整潔。例如我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他們兩個認為費事,隨便一搭更方便。不過我們都很妥協,他們把毛巾隨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齊。我不嚴格要求,他們也不公然反抗。”

      不讓對方擔心,能為他解決問題,成為某種依靠。像錢鐘書在楊絳住院期間總是弄壞東西,楊絳總是跟他說“不要緊,我會修”,而且真的做到了。

      忠于人品,陷于才華。無疑,鐘書先生年輕時十分帥氣。而人品和才華是持久的吸引力。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楊絳贊賞錢鐘書的正直,不貪名圖利,欣賞折服他的才華。

      彼此三觀一致。兩人都非常喜歡讀書,都很喜歡文學,即使咬文嚼字,也能讀懂對方的意思。

      包容也很重要。楊絳全書只提過兩三句錢鐘書的缺點馬虎粗心。其他的都是滿滿的包容理解,欣賞支持。

      希望自己也能收獲像楊絳與錢鐘書矢志不移的愛情和相扶到老的婚姻。

      第7篇:《我們仨》讀后感

      如果不是媽媽的推薦,我很難想到去讀楊絳的這本《我們仨》,甚至連楊絳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讀完此書,很是為他們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動,也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卻仍工作的態度落淚,為互愛的一家人失散而悲傷。

      楊絳是錢鐘書老先生的愛人,錢鐘書是《圍城》的作者,他們的愛女名錢瑗。此書是楊絳老先生于九十多歲后懷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書中描述了她們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卻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持,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積極的生活態度。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描寫一家三人的品質,但字里行間及一生事跡卻透露著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格。

      很是為文末所描寫的一句話感動: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如此,會歷經大起大落,會歷經生老病死,端看我們用何種態度生活著。用積極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樂和幸福的;用消極的一面看待人生,則人生充滿不幸。其實現代社會,我們人人是幸福的,沒有饑餓,沒有戰亂,是和平發展繁榮昌盛的好時機,幾百年才一遇。我們處在這樣的好時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著自己曾經許下的愿,為社會貢獻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區資助些生活困難的孩子。但總是為生活中各種雜事纏繞和困擾,將那些心愿拋諸腦后了。等成成大點要去實施了,帶著他去去落后地區,體驗當地的生活,讓他明白他是幸福快樂的。

      看完了《我們仨》,我也學到了很重要的一條,不要抱怨。其實人生中總會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會被誤解,會被陷害,但沒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棄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

      第8篇:《我們仨》讀后感

      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不禁不為之動容。我想悲傷大概是對美好事物的不舍之情帶來的,越是美好,越是破碎,越是悲傷。

      全書分三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第一部分是夢,第三部分是實,第二部分介于夢與現實之間,亦幻亦真。

      前兩部分以夢的形式虛寫女兒錢瑗與丈夫錢鐘書最后的日子,那種痛楚簡直是傾瀉紙面,處處處是淚漬,它實在沉重,直叫人讀得心傷。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先是鐘書被“古驛道”的人接走,說是要開會,“我”和阿瑗找到鐘書,“我”白天在古驛道的船上陪伴著鐘書晚上住客棧,阿瑗平時回家備課工作,周末來和“我們”團聚。后來阿瑗來說她舊病復發,要請長假住院了,于是夢中的楊絳開始在丈夫和女兒之間奔波,很多細節的描述讓人落淚。“我”聽見阿瑗隔壁的病友聊到阿瑗:“她自己說,她得的是一種很特殊的結核病,潛伏了幾十年又再發,就很厲害,得用重藥。

      她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記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流淚。”于是“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著熱淚的眼睛”,接下來阿瑗的病開始加重,夢中得知消息的我“心上又綻出幾個血泡,添了幾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阿瑗的病更加惡化,“我心上連連地綻出一只又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最后阿瑗去世,“我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鐘書眼里是灼熱的痛和苦,他黯然看著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只眼睛,潸潸流淚”。女兒離世,丈夫的病情也加重了。

      夢中的“我”還是每天從客棧走到船上和鐘書相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長一個萬里長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最后鐘書也離開人世。“我”看著鐘書乘坐的那艘小船漸漸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我”但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但我卻變成了一片黃葉,被風吹回了家。可是,“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第三部分,也是我最喜歡。先生以平實感人的語言對一家三口一路走來的笑與淚娓娓道來,濃濃的溫情,淡淡的惆悵,筆觸細膩而樸實,也是看盡世間悲歡離合的睿智和通達。記述和錢鐘書、錢媛共度的歲月,流暢極了,很好讀,錢鐘書先生、楊絳先生與他們的女兒錢媛之間的生活在常人來看感情真摯濃厚,令人心生羨慕,即右側本書封面那張四十年代的合影――Pop,Mom和圓O。這是一個令人艷羨的三口之家,執子之手可以攜老,相濡以沫患難與共。即便活到100歲,他們還是從前的Pop,Mom和圓O,似乎一切從未改變。只是斯人已逝,只剩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9篇:《我們仨》讀后感

      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

      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2003年度文學十大好書評選結果已揭曉:<我們仨>居首位。

      楊降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對生活有了點認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

      第10篇:《我們仨》讀后感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第11篇:《我們仨》讀后感

      我讀了楊絳的《仨》。深有感觸,寫著這篇讀后感,是總結,也算是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仨》她寫的家的故事。在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夢”,“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我看余秋雨的文章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的風格,又學他的“大”,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點點滴滴,正是平時覺得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了我的心情,喜歡。

      第12篇:《我們仨》讀后感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2003年度文學十大好書評選結果已揭曉:<我們仨>居首位。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天看完了全書,楊降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識。

      第13篇:《我們仨》讀后感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讀了兩遍。第一遍是兩年前,在書店里,站在書架旁邊,從頭到尾速讀完成。這本不到200頁的書(其中還包括五十來頁的附頁照片)對我這樣一個讀書很快的人來說,算是很輕松的事。當時為什么沒馬上掏錢買書?可能是還看到更好看的書了。

      前些日子總算還是惦記著這本書,終將買回了家。第二遍是從這個周末開始重讀,今天早上邊做早餐邊讀完,一字一句,認真地讀。離上次的速讀有一段時間,但楊先生并不華麗的詞章表句仍絲絲入扣地牽動我心。

      故事內容很簡單: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鐘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后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游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著載著鐘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老倆口相互理發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在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鐘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漿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后,她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里,還能有人不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第14篇:《我們仨》讀后感

      還記得與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的偶遇是在幾年前的午后,光影斜斜地透過書店的玻璃窗照進來,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架的一角,溫暖素雅的封皮,配了楊絳、錢鐘書及女兒錢媛一家三口的合影,楊絳先生親筆所題的書名“我們仨”,溫暖而簡單。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么,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段夢靨般的古驛道之旅以及作者所講述的那個長達萬里的夢似懂非懂,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實生活中。作者以夢來隱喻表述情感,讀著讀著,我慢慢地被帶入進她的懷念與回憶中,有幸福和快樂,有悲痛和傷感,也有驚喜和小確幸。不過終于這僅僅成為了她自己的回憶,徜徉在她自己的心中。“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雖然他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只留下了她一人!但是那種情感卻愈久彌香,揮之不去。

      書中楊絳將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現在讀者面前。“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他們三個誰都離不開誰。楊絳往常自以為很獨立,但當錢鐘書和錢媛不在身邊,剩下她自己一人住客棧時,才覺得自己像一只爬藤草。錢鐘書是她倆的老師,他可高大了。但是他又很弱小,在穿衣吃飯上面都需要她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

      時間線索新舊交織,作者在對后面倒敘留學時經歷的時候,多了一份凝重。對于這樣一個溫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讓人不由得產生了無限的敬意。人們常說,“患難見真情”,留學的那段日子,雖與“患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真情”卻在這異國他鄉、無依無靠中的相守相助中體現出來。他們是一對多么真誠而愉快的夫婦!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與人相處還是在校求學,這種不可名狀的默契令人在書外也令人不禁嘴角上揚。他們在一起生活時,正如詩中的“琴”與“瑟”,相互和鳴;這“賭書消得潑茶香”,則是他們在讀書時的趣味了。

      楊絳用非常意向的筆法,寫了親人“離開”時的情景。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人世間親情總如此,不可或缺,卻會在離別之際帶來撕心裂肺的痛感。正如楊絳在痛失女兒時所描述的:“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口。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那種悲從中來,悲急攻心的感覺被楊絳寫得如此撕心裂肺,以致我們在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她的這痛感。

      傳記文學中通常都是包含著一個被沉重肉身束縛的偉大的靈魂,這就使我們在閱讀時對于傳記的主人公一絲一厘地漸漸生出敬意。書中附了很多親筆信和照片,信上的字跡真實而生動,信的內容平凡卻洋溢著濃濃的愛與親情,向我們訴說浮生若夢、人生悲喜。書中所寫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瑣碎細節,都帶著濃郁的人情味和知識分子特有的清朗,透過一個歷經了風雨,依然相濡以沫、相親相愛的家庭幾十年的歷程,告訴我們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一種在逆境中依然充滿希望、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夠發現感受到小而確定的幸福美好的能力。“我們仨”這個家庭具備這種了這種能力,他們是幸福的。

      讀楊絳的文章,總能夠體會到平淡普通的味道,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傾慕與敬佩,更多的,是對文中無處不在柔和、平靜舒適及哀而不傷的思念之情的遐想。《我們仨》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語或是華麗辭藻,它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夫妻的愛情,父女、母女的親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種種掛念。“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或許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冬日的冷風夾雜著寒意,此刻已是路燈已亮,看著昏黃的路燈和行人匆匆的身影,腦海里浮現出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的節目,邊走邊講述。路過站臺,看到上上下下的乘客,我突然在想,人生即旅途,在每個階段,身邊的每個人都只是陪伴我們人生的某一段,我想讀過的書也是那一段陪伴我的小確幸和精神食糧吧。

      第15篇:《我們仨》讀后感

      七月初與《我們仨》失散了,怎么也找不到,一直認為失散與家以外的地方。卻不想8月初時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兒子苦尋到了《我們仨》。

      兩次閱讀這本書有著不同的心情。先前讀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時,我正好在醫院等待身體檢查,先生就把我帶進了她的夢:先生與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虛虛實實,亦幻亦真。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是對錢鐘書先生和錢瑗濃濃的親情回憶。

      失而復得,接著讀《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書中有許多細節感動著我: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圓圓的出生,透過一個個小故事,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出差時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

      寫到這里,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不由得想起給弟弟寫的信,無外乎是勸解弟弟與固執的父親。從我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們彼此相愛,卻很少去透露彼此的感情。從前是我們四個,現在我們又各自有了“小我們”和“小我們仨”。

      第16篇:《我們仨》讀后感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風,拂過心間,溫柔的,涼涼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澀,卻甘之如飴。思念是一折紙船,帶著你我的期寄,飄向遠方。

      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步踏入此書,似入迷霧幻境,仿佛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觀花,愈想看個真切,卻愈加朦朧,兜兜轉轉,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一切開始步入正軌……

      隨楊絳女士沿著時光走到了她和錢先生初遇時,那時,他們風華正茂,一見傾心。就這樣,倆人攜手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后來,又喜得一女,錢瑗,開始了三人的生活。錢先生童心未泯,經常逗錢瑗,樂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這一生不可能永遠安逸,楊絳女士一家也是如此,他們經歷了坎坷波折,但他們還是相扶相持的走過來了。后來的后來,錢瑗和錢先生都先她而去,獨留楊女士一人靜靜地思念他們仨的共同時光。

      每次讀起此書,心中總有一股暖流劃過,這書,就像那綠茶,平平淡淡,溫溫潤潤,卻又給人強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溫馨啊!所謂大師手筆,就是給人以靈魂的感召吧。

      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無論喜悅的,還是帶有淡淡哀愁的,都將成為我們今后最珍貴的回憶。畢竟,最美的長情是陪伴。

      愿楊絳女士帶著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

      第17篇:《我們仨》讀后感

      這是關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了錢鐘書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了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她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鐘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鐘書只是淡淡地說,老了。

      是啊,轉眼間,他們老了,兩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風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了然于心。

      在這樣一個學者的家庭里,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里始終洋溢著溫馨。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歷為基礎,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律,并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一個,哪怕再輝煌,也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了,但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卻被真切地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掩上書,一種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灣,無論你在外面多么的勞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會徹底的放松下來。所以,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第18篇:《我們仨》讀后感

      1998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先后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單前行,并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楊絳先生希望能夠擁有平靜的生活,但是隨著錢鐘書的出名,這種平靜的生活總是被打擾。她感嘆: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者通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三個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后只剩下作者一個人。楊絳先生感慨:世間萬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要有多么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夠有這樣的領悟呢?語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于言表!

      “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第19篇:《我們仨》讀后感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當你摸著薄薄的紙頁、摸著小小個的文字,就能碰到楊絳那種悵然若失的悲涼,像極了幽谷里深潭中的水,不甚華美,卻動人心扉。水道旁的柳兒已經經歷了好許個春去秋來,枯落、出條繼而再次迎來盛時;可人們有曾想,會是身邊的人,也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跟那柳兒在那秋天一樣飄零。當他們真的迷失在古驛道上,天空頃然間下起了大雪,封住了摯愛的人尋找的路,也凍住了她的船。你也莫要怨他們心狠,生離死別,也本就是常有的事,這也正如雁去雁回,花謝花開。

      令人觸動的是這位母親就是在夢里,也要任憑女兒將這顆心捎去。這說到底也不是夢,那飽含熱淚的眼睛也真的用淚水將母親的心淋濕,女兒也再沒能在夢醒時分與母親一同醒過來。楊絳為何要將女兒與丈夫的相繼離去繪成一場萬里長夢?也許昨天早晨你還與他四目相對,現在他卻去而無蹤,這是何種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悲哀,你卻只能悶悶發作!當你去看它時,又像是隔了一層霧,心中卻暗戳戳地害怕自己發現自己是淚朦朦而聲沙沙了。矛盾得很。楊絳正是用這樣一種方式,將讀者帶入她的夢里,才能讓人如此確切地體會這身為人母、身為妻子的思想感情與生離死別時的羈絆。

      楊絳將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現在讀者面前。新舊交織,對后面倒敘留學時經歷的時候,多了一份凝重。對于這樣一個溫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讓人不由得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世人說“患難見真情”,留學的那段日子,雖與“患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真情”卻在這異國他鄉、無依無靠中的相守相助中體現出來。他們是一對多么真誠而愉快的年輕夫婦!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與人相處還是在校求學,這種不可名狀的默契令人在書外也忍不住嘴角上揚。他們在一起生活時,正如詩中的“琴”與“瑟”,相互和鳴;這“賭書消得潑茶香”,即是這文學界中的金童玉女在讀書時的趣味了。

      他們的女兒“圓圓”是一個足夠機靈的孩子。她是“可造之才”也是“讀書種子”,但我覺得她身上的閃光處在于她對生活中發生的任何細節都不肯放過,一丟丟的蛛絲馬跡被這雙眼睛悄悄地斂入這個小小的腦袋中,這是她對生活足夠好奇的表現,也是一個孩子足夠積極的表現。她對待父母親很好,與他們更趨向于一種朋友的關系,這也正是一個家庭健康愉快的保證。擁有這樣一對足夠開明的父母,對與哪個孩子來說,都是足夠幸運的了。

      當你成為家庭中的一員,你就要默許你存在于此,隨著它的改變,你也逐漸趨向于它。這正是一個家庭被賦予的魔力,且顯而易見。在這樣式個小家庭中,每個人都擁有了能夠信任、能夠依靠的家人,這必然為前路點起了星星燈火,雖不甚亮,卻細水長流,鋪滿了整條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缺席,否則它就會破裂開來,就再也沒有辦法完整起來,回家的燈也就弱了起來。逐漸逐漸,你便成了一個迷途的旅人了。

      看到末尾,感慨沖到了顱頂,我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家庭,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讓人無論是在世界的另一端,即便是要跨過生與死,都想竭盡全力去擁抱。這是一個家庭意義之所在。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哪有永遠陪你走下去的人,他們就在某個清晨,乘著船到了一個你怎么也找不到的地方了。

      珍惜眼前人吧!即便是那么幸福美滿的家庭,也阻止不了他們各奔歸路,也阻止不了心碎但母親踏上尋家路。可你還仍擁有著,我的少年,你抬頭看看,你還依然能看見那張熟悉的臉,你還能聽到他們的聲音,你還能感受到他們呼吸時的微微暖息,可不就是如沐春風嗎?珍惜眼前人吧,雖然都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果,但若是現在把握一分,你便多擁有一分,連幸福快樂都會多感受一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第20篇:《我們仨》讀后感

      一間陋室,一堆書書籍,一份真情,一輩子,他們三個人相知相守。

      ——題記

      一個溫馨的家庭,一段綿遠久長的回憶,一個尋尋覓覓的長夢,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憶,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鐘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鐘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里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腳架,創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看著一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著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里?在曾經的夢里。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于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世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生活里,親情把我們緊緊包圍,不管發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邊,我們在這在這濃濃的親情里,融化,融化。有親情,我們才有抗擊生活風雨的勇氣;有親情,我們才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有親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彈奏出那溫馨的樂章。讓我們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人間沒有永遠,正如人間的愛情不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話在一起。他們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把一家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次相聚。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了然于心。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愿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他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

      第21篇:《我們仨》讀后感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媽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你媽媽,正因為有你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后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么實現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你媽媽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于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現什么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經驗的最好載體,雖然現在網絡很發達,甚至有“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無數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驗,然后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后現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后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局限在2008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上完成的,當然我和你媽媽會做好榜樣!

      最好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你媽媽的經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后還是要超過自己!

      愿你媽媽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第22篇:《我們仨》讀后感

      我是懷著想了解楊絳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則是以回憶講述了自1935年楊絳、錢鐘書夫妻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完此書,我對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楊絳先生和錢老雖是文學界的知名人士,本書真切地記錄了二人卻都是生活中的白癡。錢老在生活中,連個燈泡壞了,門鎖壞了都修不了,打潑了牛奶還像個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們的楊絳先生也燒不出幾個像樣的菜。然而他們卻彼此包容著。在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總覺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實想想他的優點還是挺多的,他除了沒有錢老這樣的文學才華,不會寫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錢老強多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情好客,而且還會做得一手好菜。修門鎖上燈泡這樣的小事,從不讓我操心。想到這,我覺得楊絳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應該更懂得珍惜這樣的幸福才對。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大眾面前秀恩愛吧!

      那文人秀恩愛又是怎樣的呢?文人秀恩愛是讓人覺得甜而不膩的。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欣賞對方,如楊絳能把錢鐘書的幼稚當成有趣,錢鐘書能把楊絳的怕黑記在心里。兩個人之間的情話更像是從偶像劇里出來的臺詞。錢鐘書說:“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我不要兒子,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而楊絳的情話絲毫不輸給錢鐘書。

      她說:“阿圓溫厚,不與人爭,像鐘書”,“阿圓好靜,像鐘書”,“阿圓膽子大,像鐘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像鐘書”……

      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也能恩愛有嘉,他們秀恩愛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輕人,曬曬禮物,秀秀圖,說上幾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種欣賞與包容。

      我想真正的愛情與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們也能做到處處欣賞對方,欣賞對方優點,包容彼此不足,婚姻還何談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第23篇:《我們仨》讀后感

      一直對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渴望已久,或者說應該是看過圍城之后,那個時候就想,能讓鐘書先生念念不忘、至愛終生的女子會是個什么樣子的呢?會是一笑傾人城的絕代佳人嗎?還是書香四溢的文藝女子呢?在網上查過照片,我否定了第一個,但是讀過這本書,無比肯定第二個。

      鐘書先生的圍城很生動的比喻過婚姻:“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去”。一直以為,文章更多是作者對生活的至深感受或者作者的托文言志,可是,這并不是您和鐘書先生的真正生活啊。聽說您二位初次見面時,鐘書先生面色潮紅對您說:“我還沒訂婚”,您也局促不安卻雀躍的說“我也沒有男朋友”。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一見鐘情吧。西方一直有個傳說“每個女人都是男人掉下的一根肋骨,男人的使命就是不斷的去尋找著這根肋骨。有的人找錯了或者肋骨不合身,難免會有婚后的紛爭。那在我看來,或許有些不恰當,但您真的是鐘書先生最合適的肋骨,由天定由命成。”

      好久沒有真正的心無旁騖的去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我看的很快也看的很慢,想了很多感慨了很少。看得快是因為短短不到四個小時的時間就拜讀完畢,看得很慢是每一個字都認認真真不曾有遺漏。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同”可是這個時候我卻感覺自己真正的和你們仨在一起。看著你們求學的辛苦會心酸,看著鐘書先生的生活懵懂會高興,看著文革期間所受的苦難會痛心,看著您開篇我們仨走散了會難過到不能自已。我很難想象您在鐘書先生去世后的生活,正如您所說,您的家沒了,而那只是個客棧。

      但是,閱讀全文,卻很難感受到這種強烈的情緒起伏,您很平靜的去敘述、回憶您三位的點點滴滴、生活趣事。祥和、淡然,仿佛他們還在身邊,等著您去做午飯一樣。

      一直覺得好書是能幫助人重新塑造三觀的。談過戀愛,也曾像個小女生一樣幻想愛情的模樣。小的時候總覺得愛情就要轟轟烈烈,就像梁祝一樣,沖破時間的束縛。不齒并憎恨平凡無奇,覺得一生沒有波瀾實在是無趣。而今,一方面生活的閱歷,另一方面書籍的熏陶才逐漸懂得,無論曾經多少絢爛,終究要歸于平淡。我甚至會覺得梁祝殉情的恰到好處,不然,這么璀璨的經歷難免會歸于油鹽醬醋,讓人索然無味。在我看來最美的愛情、最溫暖的生活應該就是您和鐘書先生一樣,一路上有不少坎坷,但兩個人相互扶持,帶著女兒,執手相伴到老。

      很久沒有覺得自己的語言是如此的匱乏,不能將自己心中所想表達出來。那就留在心里慢慢沉淀,將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留在心間,如果以后幸運的找到屬于我的楊絳時,在與她一起慢慢的重新拜讀,細細品味著這個您留給我們的溫暖生活。

      第24篇:《我們仨》讀后感

      1998年,錢鐘書先生逝世,而他和楊絳先生唯一的女兒錢媛已于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逝去的四年后,楊絳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該作品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題為“我們倆老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題為“我們仨失散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先后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題為“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采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鐘書先生相繼逝世,及這個特殊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在《我們仨》里,楊絳先生用娓娓道來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他們一家人的相親相愛和互相尊重。面對生活的苦難,她們一家彼此理解,沒有抱怨。在文革時期,楊絳和錢鐘書被批判屬于白旗,而錢媛是白旗中入黨的家人,面對父母的被批判,錢媛心疼卻沒有辦法,只能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悄悄的給父母一些糖,不在一起時給父母寫信告訴父母自己的情況。在那樣人心惶惶的日子里,他們一家人始終團結一心,共度難關。不論如何艱難,這個特殊家庭也始終熱愛學習熱愛讀書,待人接物有禮有節。書中最后一段描寫的是喬木同志與她們的相處,喬木來他們家是放松的,喬木可以隨意來,而他們不會隨意去,他們與人交往是把別人當成一本書去欣賞,待人處事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面對政治上的事物這個家庭的原則是用心的去做好自己的學問,不參與和靠近。面對江青的盛情她們選擇避開,面對批判右派前來臨的政治風暴她們有敏銳的洞察力,做到不去評論是非,只專心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在國內戰爭期間夫婦二人選擇了回國,在夫妻的日常相處中她們做到相敬如賓,尊重對方,在錢老先生的父親要求錢老回家接受安排的去處時,她內心是不贊成的,錢老也不大愿意,在這件事情上楊絳先生遵從自己父親的建議保持沉默,尊重丈夫的選擇。讀后感·特有趣的一段是錢先生的父親給他妹妹安排結婚的事情,錢老先生寫信給妹妹,告訴妹妹要爭取自己的幸福。性格里有些畏懼父親權威的妹妹把信給父親看,錢老的父子兩人互相寫信講事實擺道理,尤其顯出了這個家庭特有的溫暖和趣味性。

      書中附錄部分介紹這一家人的日常,讀來都是滿滿的溫暖與感動。錢媛在自己病中還在擔心媽媽,告訴媽媽如何做菜,對媽媽新年的祝福,給爸爸寫信,因為沒有粗筆擔心爸爸看不清,彼此的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流露出的是滿滿的關心與不舍。錢媛給爸爸畫漫畫,錢老先生因為阿姨不識字,勉強幫忙畫的蔬菜圖,讀來又是令人哭笑不得。

      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家人的智慧與善良,雖不諳世故,反倒有其不諳世故的樂趣。世間有這樣溫暖的家人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書畢,自己也當去思考在這日常瑣事中如何去與家人相處,如何表達關愛......

      第25篇:《我們仨》讀后感

      《我們仨》,此書是楊絳女士在2003年發表,那時楊絳女士的先生錢鐘書先生離開已五年時間,愛女離開六年時間。楊絳女士將他們三人的平淡生活通過這本書,以快進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字里行間里表達了楊絳女士對于丈夫于女兒的思念,對于他們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懷念。另一方面,通過寫自己的生活告訴我們,生活唯有簡簡單單才是真,有了親人的陪伴,才是幸福。

      對于楊絳女士與錢鐘書先生的崇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在當時的亂世時代,他們博學多才,為我國文學界貢獻了極大的力量。對于我個人一直以來,我的文學功底特別不好。本就是個理科生,從初中到大學畢業,文學方面基本沒有什么進步。所以,對于他們文學的寫作我是不能從根本上面理解。但是,閱讀了《我們仨》,我深深的被他們平凡而不平淡的生活深深打動。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兩老愛女圓圓的博學多才,對父母的關心與體貼照顧。讓我覺得對于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子能夠擁有這樣的才華,不愧是錢楊二老的愛女。此書值得多次閱讀,對于我這樣一個沒有文學功底的人來說,閱讀一遍,根本體會不到楊絳她老人家要勾勒出的真正含義。對于閱讀后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么表達,只是通過書中內容知道,他們一家在面對生活痛苦的平靜淡然,面對榮譽的低調。為人處世是那么的真誠,只求問心無愧,事實將就跟著自己的內心去走,在那個亂世中,他們的思想不被現實生活的殘酷所左右。

      可以這樣理解,他們平凡的生活,體現出了他們生活的高貴。這種生活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羨慕的生活吧。對于一個文學作家,文學研究家用這樣簡單而樸白的文字寫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進一步的說明楊絳他老的用心。讀后感·既而,我們再多的語言也無法表達出她老人家本要表達的本意。那讓我們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評價吧。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后,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于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第26篇:《我們仨》讀后感

      再次讀完《我們仨》這本書,跟第一次相比,心里受到的震撼很大很大,溫暖,滄桑,兩個不相關的詞語可以形容在一個家庭身上,似乎尋尋覓覓著,最后,卻獨留楊先生一人。

      《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部曲是作者楊絳先生將三人共同生活的歲月又重溫,重新走了一遍,寫的是分別,團聚,是半個多世界的心照不宣,彼此扶持,是幾十年載的溫暖相依,肩并著肩。

      1997年,女兒錢瑗去世,1998年,錢鐘書先生離去。這次,一家人不是失散在古驛道,而是徹徹底底的陰陽兩隔,就像楊絳先生所說的:"我一個人懷念著我們仨”,老人懷念著女兒圓圓,懷念著丈夫鐘書,懷念著這個不平凡的三人家庭,同時,又治愈著自己。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兩遍的閱讀,每一次都眼含熱淚,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我們無法超越死神所規定的時間,但我們可以在彼此相守的時間里,熱愛著對方,圓圓不僅是他們的女兒,更像是他們的朋友,三人組成的家庭境界,真的很灑脫。

      楊絳先生回憶著這對他們意義非凡的歲月,她明白,人世間,終究不是童話,都會有那么幾次痛心疾首卻又無法改變的離別,她在那回憶著那幾十年中緩解心上的疼痛,她在那回憶著幾十年中緩沖著受到的傷害,她,釋然了。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呈現給我的是那時期獨有的情懷,仿佛楊先生坐在我的面前,笑著對我說,"但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第27篇:《我們仨》讀后感

      最近借閱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書之前對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經典語錄多有耳聞,只覺得是距離自己遙遠的名人而已。讀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實、簡單、真實、樸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賢良的妻子、一個乖巧的女兒、一個有趣的爸爸,讓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啟發。

      最喜歡他們仨“小石子”的習慣:鐘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爾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陪伴女兒成長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記憶的“小石子”,可惜我這個母親太懶了,總是有各種借口忘記記下,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

      第28篇:《我們仨》讀后感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那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資料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時,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資料的時候,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齊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與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一樣,前段時光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我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能夠把它們串在一齊,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資料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資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緒,所以個性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我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第29篇:《我們仨》讀后感

      這本書大約初二就被我帶回家,靜靜地在書柜里躺了幾年,后來幾次搬家,卻一直帶在身邊。高三時間寶貴,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沒有書房,只有一個小柜的空間容許我放這些“閑書”,這本素素的平裝書仍被挑來,在小柜中占據有一席之地。

      我知道我會有這樣的時刻,需要看這樣的一本書。我會需要一些最真摯的幸福和最沉重的苦痛所蘊含的力量,我更加會需要一種淡如秋菊的筆意,安撫我躁動的流淚的心。

      果然書非借不能讀也。同學偶然帶了這本書,我按捺不住,借來翻閱,竟放不下了,只得中午晚上各抽一些時間將它讀完。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屬于他們的細微快樂也常能觸動我的記憶,讓我有會心的感悟。“圓圓頭”(錢鐘書、楊絳之女錢瑗愛稱)還不識字的時候就愛看書,夫婦二人給她買了一本便宜的大開本《丁尼生全集》,任她學爸媽的樣在書上邊看邊亂畫。于是我想到媽媽經常談起的我幼時的一件糗事,也是還不認字,就愛拿著書念,翻來倒去就兩個音,還常常不走運地把書拿反,招來爸爸媽媽的哈哈大笑,我卻充當了笑柄還茫然不知。

      《我們仨》是以一段夢靨般的古驛道之旅開頭的。我起初不明狀況,并未意識到是怎么一回事,只覺得讓我緊張、慌亂、茫然若失,好似有大風雨欲來。讀著讀著,我猛然驚覺,這是一本悼亡和回憶的書。

      書籍輕軟的質地也陡然變成金屬一般冷冽沉重。我仿佛看見老人明澈的淚無數次漫過歲月在她臉上犁出的溝壑,那些層疊的褶,藏著的是磨難,是睿智,是柔韌順從而絕不妥協的女性的偉大。

      從死亡來倒推過去,不論有多么幸福的過去,總蘊著凄愴的心意。讀者憂如此,作者何以堪?季康先生,曾經怕黑,怕鬼(經歷文革之后不再怕了),不擅廚藝,曾是一個被丈夫和女兒呵護的女人。她和鐘書先生一樣是為人坦率平和的學者,而學者家庭確實有令人羨慕的不同于一般家庭的學習氛圍。做學問能讓生活變得簡單,能讓心擺脫眾多外界的煩擾。七十多年,兩人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她伴他、他亦伴著她,飄飄搖搖走過了祖國那些極不安的年代。

      古人有“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有“覺幾度、魂飛夢驚”,俱是寫離別寫到了讀之則肝腸寸斷的地步。我最是怕離別的,偏偏不斷地與摯愛的親友離別,或許上天故意整治我吧。即便常常經歷離別,我也依然像一只斷裂的藕,那絲愈是被牽扯得長愈是纖弱,而牽扯的痛楚也毫厘都印在心上,好似淚流過后的疤痕。生離尚且如此,而況死別乎?若我是季康先生,必定會自私地搶在眾人之前;回憶太重,我背不起。可或許我總把悲觀的一面想得太沉,朋友亦說,對逝者和過去的追憶,未嘗不是一種宜人的況味。

      她確確實實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先生和女兒去世后,她埋頭整理他們的著作,其后自己又寫了一本、譯了一本。平和喜靜的性子叫先生長壽,如今已是97歲高齡了。在老人的心里,回望這一生想必也能夠滿意。飽經了磨難反而讓人豐盈,看似不夠多姿多彩的生活卻涵養出清而深的心。

      有時我們想通過《瓦爾登湖》或《寂靜的春天》親吻大自然,尋求心靈的安撫。殊不知極其平淡而淺白的生活里,就蘊藏著人們一直在辛苦追尋的,那一朵真正的玫瑰。

      在此,祝先生安康。

      第30篇:《我們仨》讀后感

      很久沒有因為看書感動得掉眼淚了。沒有撕心裂肺的呼號,沒有驚心動魄的橋段,有的只是平靜的訴說,點滴的回憶,直擊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楊絳的文字樸實簡單,就像是在閑話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他們仨之間的深厚感情。他們的心如此緊密得貼在一起,彼此依靠著攙扶著經歷了歡笑與苦難,有再大的風雨也沖不垮他們。他們的生活并不平靜,但楊絳始終平靜得敘述著,那種平靜讓人肅然起敬。

      楊絳的行文輕盈流暢,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回憶總是片斷的,就像是一顆顆大小不等、形態各異、顏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們串成漂亮的鏈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組合及排列。顯然,楊絳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無聊而瑣碎的,甚至充滿著煩惱和憂慮,精彩和風光只會像流星般劃過天際。可當你回頭再看,精彩和風光已然消散,無聊和瑣碎讓你覺得無比充實和甜蜜,曾經的煩惱和憂慮成了可以一笑而過的浮云。陪你走過無聊和瑣碎,經歷過煩惱和憂慮的人(人們)還在身邊,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1.我們仨作文讀后感

    2.《我們仨》讀后感

    3.《我們仨》讀后感

    4.《我們仨》讀后感

    5.我們仨讀后感

    6.我們仨讀后感

    7.《我們仨》讀后感

    8.我們仨的讀后感作文

    9.初中《我們仨》讀后感作文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聊天說說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