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讀書筆記讀后感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講述三個理論,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和資本積累理論,相信讀了之后泥猴有所感想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資本論第一卷讀書筆記,希望你會喜歡。
資本論第一卷讀書筆記篇一一、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地說明了作為資本主義財富形式的商品的社會實體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以勞動產品的社會形式——商品作為出發點,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價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它決定于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如果說使用價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換的前提,那么價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換的本質。價值由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剝離了商品的物理屬性、使用價值,單單是各種商品中統一存在的一種質的衡量。商品的這種價值隱含在商品中,通過交換價值的形式體現出來,交換價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則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
在這一部分中,馬克思對商品兩重性的論述用的是一種辨證統一的方法。他指出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不是以勞動為中介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個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勞動產品,但不是商品。誰用自己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雖然是使用價值,但不是商品。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最后,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如果物沒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
緊接著,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勞動的兩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二重屬性。具體勞動是指生產目的、勞動對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產結果都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過程形成的相互聯系又對立的兩個方面。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它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為完全科學的價值理論。從商品的二重性到勞動的二重性,是論述的進一步深化,馬克思用過對勞動二重性的解釋說明,揭示出了商品二重性的本質。他進一步的指出,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是社會必要勞動,而不是一般的抽象勞動。因此,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界定不但說明了商品交換所依據的量的關系的決定、商品交換的性質,而且說明了價值的實現途徑及其所體現的社會關系。它極大地擴展了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內涵,把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和運用推到一個相當高的理論和實踐層次。
馬克思還建立了貨幣理論,指出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形式的發展依次經歷了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貨幣是價值形式長期發展的結果。貨幣的本質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體現的是一定社會生產關系。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貨幣理論,為在以后揭示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律以及其他規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論基矗
二、剩余價值論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馬克思研究了剩余價值的生產,闡述了剩余價值生產理論,揭示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馬克思說,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余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余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余,那他便沒有創造剩余價值。
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剩余價值不可能是在純粹的流通領域內產生的,而只能是在資本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由于在價值理論中我們已經把價值歸結為一定的勞動時間,所以從資本的生產過程的角度看,剩余價值也就是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勞動而添加在勞動對象上的那部分新價值,減去勞動力自身的價值以后的那部分余額。這樣,工人的工作日就分為兩部分: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再生產出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在剩余勞動時間內生產出剩余價值。因此,剩余價值就可以歸結為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所購買來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都是歸資本家所有的,因此這兩種生產要素相結合而發生作用(即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即全部產品及其價值也都是歸資本家所有的。剩余價值作為產品價值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正如政治經濟學家科書中所通俗地表述的那樣:剩余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一部分價值。工人這種超過補償工資所必要的時間以外的剩余勞動,便是剩余價值的、利潤的泉源,是資本繼續不斷增大的泉源。
資本論第一卷讀書筆記篇二這一年,思想價值上的轉變很大。回過頭去看大一大二寫的一些文章,有點不敢相信那是自己的作品,反而像是反面的批判寫的。這種轉變起初是感性的,雜亂的,混合了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各類觀念。然后,當閱讀資本論之后,終于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為我那從個人經歷中得出的初步認識提供了系統的、理智的認識工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說的基礎理論是剩余價值論。這是一個屬于馬克思的原創理論成果。(我發現各個地方的論壇都有很多批評指責馬克思的人,比如有人說,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來自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哲學來自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屬于他自己原創的只有剩余價值論,沒什么了不起的。我覺得這種說法很不負責任,其全部的作用只能是顯示作者的無知和狂妄。對于一個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做了幾十年誠實認真研究的學者,而且迄今為止并沒有人能夠令人信服的證明他的理論錯誤了,怎么能不保持足夠的尊重呢?)
而在當前《資本論》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間聽別人說一個共產黨員沒有讀過資本論還叫共產黨員嗎,而且資本論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為德文——英文——中文,這當中有著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譯學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見解。但是鑒于本人能力與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樣求甚解,所以選擇了一本中文版。 其中幾點令我印象頗深。 工作日有一個最高極限。這個最高極限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須有一部分時間用來休息、睡覺、吃飯、盥洗、穿衣等,以滿足身體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會界限。工人必須有一定的學習文化、照顧家庭以及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以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 但機器消滅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機器本來是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時,卻成了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的最可靠手段。 計時工資是用直接的勞動持續時間來計算;計件工資用間接通過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來計算。其中計件工資是資本家克扣工資和進行欺詐的最豐富的源泉,是資本家最適合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資形式。 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布。 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 《共產黨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不可否認,資本論是站在無產者的角度上的。亞當斯密,凱恩斯,馬爾薩斯等經濟學家則站在資本家角度上的。而且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通過各種手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福利系統來弱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現在你存在以下問題嗎?你的工作日超過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時間嗎?你的工資形式是計件工資嗎(“跟項目走”或者叫“多勞多得”)? 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究竟為何?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的,那社會主義社會又是怎樣的?沒有讀過《國富論》不懂資本主義,沒有讀過《資本論》不懂社會主義。看來對于《資本論》后兩卷還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資本論第一卷讀書筆記篇三《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經典巨著,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這本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的必讀之書,在我大二時,上到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的時候,我就萌發了看這本書想法,當我在閱覽室翻開資本論,我發現我根本看不懂,這一次,是以任務的形式再次翻開資本論,我讀的`是第一卷第一章,之所以讀這一章,是因為我覺得商品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且馬克思也認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基本單元。
馬克思在文章的開頭就講到為什么首先要寫商品這一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而以單個的商品為元素形態.所以,我們的研究,就必須從分析商品開始。”(第1頁)在這一章中馬克思認為“每一種有用物?都可以從二重見的去觀察,即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第1頁到第2頁)商品的二重見,第一重是使用價值,“物的效用,使那物成為一個使用價值”。(第2頁)在馬克思之前,人們總是認為,使用價值只能在使用中體現,在我高中學習經濟生活之前,我也這樣認為的。而馬克思認為“使用價值僅是由使用或消費而實現的。”(第2頁)滿足人的需要的東西未必都是實在的商品體,比如一頓美味的晚餐比一頓原材料相同但平淡無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感覺得到的東西。因此,服務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只是“服務”這種“物”,在使用或消費的前后都不存在,而只在使用或消費的過程中存在并得到實現。同時, “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第2頁)“交換價值,
最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說商品有內在的交換價值,似乎是矛盾的。”(第2頁到第3頁)那是否意味著商品內在的價值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呢?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一斤米可以換回兩個雞蛋也可以換回一個蘋果。所以米的交換價值有很多,不止一個。但米的內在價值沒有發生改變,“諸商品的交換關系仍是以其使用價值的抽象為顯著特征。” (第4頁)
商品二重性的另一重是: “它們都是勞動生產物。” (第4頁)這就說明,商品不管滿足人們某種需要,歸結起來都是人類勞動的成果。價值量的測定“由其中所含的勞動量去決定。但勞動量以勞動時間測定。” (第5頁)如果我們要做一副刺繡去賣,一個人繡了一個月,一個人繡了兩個月,那是否意味著繡了兩個月的可以賣的很貴。馬克思的解釋是:“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等一的人類勞動,是統一的人類勞動力的支出。” (第5頁)
馬克思認為商品必須滿足兩個屬性才是商品,“有使用價值之物,可以無價值。” (第7頁)天上降下來的雨水,我們可以接來澆花,但雨水不是商品,沒有經過人們的勞動。“有效用又為人類勞動生產物之物,可以不是商品。” (第7頁)就像媽媽為我們織的毛衣,因為沒有用于交換。
商品具有二重性, “我們會明白,勞動也有二重性,因為,在它表現為價值時它所有的特征,與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的特征,是不同的。” (第8頁)為了證明商品的二重性,馬克思在這一小節中引用了一個例子:“例如1件上衣和10碼麻布。假定前者的機制二倍于
后者。所以,如果10碼麻布=1W,那么1件上衣=2W。” (第8頁) 經過深入的論證,最后得出的結論。“它當做同一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便形成商品價值。” (第14頁)盡管縫和織是不同質的生產活動,但二者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 “它當做具體的有用的勞動,便生產使用價值。” (第14頁)人們為了生產衣服,就需要進行剪裁、縫制這種特定種類的生產活動,這種裁縫或成衣工人所從事的特殊的生產活動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手段和結果所決定的。
馬克思在文中講到“交換價值一般只是某物的表現方式或現象形態。” (第3頁)馬克思稱這種\表現方式\或\表現形式\為價值形態,并且進行了專門的分析論述。 “每個人,至少,都知道商品有一個共通的價值形態——貨幣形態。” (第15頁)我們要做的是:“探尋商品價值關系所包含的價值表現,是怎樣從最單純、最不可感覺的姿態,發展到最迷人視覺的貨幣形態。” (第15頁)
首先馬克思做的是探討商品單純的價值形態,首先探尋商品的價值表現,商品的價值表現有兩級,兩級是相互依賴的“麻布的價值,只能相對表現,即表現在別一種商品上。” (第16頁)同時又是相互排斥的“同一商品在同一價值表現中不能同時取得兩種形態。” (第17頁)馬克思用一道公式闡釋了兩級20碼麻布=1件上衣。在上述價值關系中,公式兩端的商品的地位是不同的。公式左端的商品麻布起主動作用,麻布通過與上衣相交換,使自身價值通過上衣的使用價值而相對地表現出來,麻布是主動地要表現自己價值的商品,就處于
相對價值形式上。相對價值形式的考察要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進行。首先考察相對價值的量。“每一種價值被表現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對象?且須表現定量的價值或價值量” (第21頁)馬克思在在文中用了兩道公式10碼麻布=1件上衣和20碼麻布=1件上衣,證明“價值量的實際變化,不能明確地?反映在它們的相對表現或相對價值量上。” (第23頁)
公式右端的商品上衣起被動作用,上衣作為表現麻布的價值的材料,起著等價物的作用,就處于等價形式上。等價形式主要有三個特征“使用價值是其對立物。” (第24頁)“具體勞動是它的反對物?是抽象人類勞動的現象形態。”“私人勞動采取其反對物的形態,即直接社會的形態。” (第27頁)
看完上一小節,我們知道了,考慮單純的價值形態是行不通,這對于我們的交換考察十分局限,所以馬克思接下來考察擴大的相對價值形態。擴大的價值形式是指一種商品的價值以一系列其他商品來表現的價值形式。擴大價值形態“是第一次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之凝結,” (第31頁)由擴大價值形態延伸出來的是特殊等價形態。在擴大價值形態中,任何一種商品都成為一個特殊等價形態。每一個東西都是有缺點的,擴大價值形式也有自身的缺點,例如1斤茶葉可以等于2個蘋果,10個雞蛋等等,這種相對價值表現是無窮無盡的,并且雜亂不統一。1斤茶葉可以等于許多商品。張三認為1斤茶葉等于2個蘋果,李四認為1斤茶葉可以等于10個雞蛋,這樣我們就無法確定相對價值。
擴大后的相對價值形式,是無限多特殊的相對價值形式并列。這時就要發展出一種一般價值形式,它是簡單而統一,許多東西都可以與它交換。比如,10磅茶葉=20碼麻布,40磅咖啡=20碼麻布等等,這時候的麻布“有一般等價物的性質,麻布自身的自然形態,成了商品界的一般價值形態。” (第35頁)發展到一般等價形式,就要重新構建相對價值形態“一般等價物即使有相對價值形態?必須以擴大的相對價值形態,為它所特有的相對價值形態。” (第37頁)
在一般等價形態中,在這種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過程存在著商品間的相互排擠,到最后只有一個獨特的商品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這就是貨幣。“當商品的相對價值,是依靠重做貨幣商品的商品表現時,其單純的相對的價值表現,就是這商品的價格形態。” (第39頁)我們去到商場,可以看到上面標著飲料多少錢,青菜多少錢。
在本章的最后一小節商品拜物教的性質及秘密這里的商品“好像是一件自明的極普通的東西?充滿著形而上學的煩瑣性和神學的固執性。” (第39頁)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這種神秘性比喻為拜物教,稱之為商品拜物教。這種拜物教是以商品生產的存在為基礎的。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的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生產分不開的,馬克思說:“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是起因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獨有的社會性質。” (第41頁)馬克思還認為在非商品經濟的社會中,不存在商品的拜物教,并且分析了不存在拜物教的四種商品形式,從而說明了拜物教具有歷史性,“但我們只要一進到別種生產形態中去商品世界一切神秘性?就都消失了。”(第47頁)商
品拜物教也如此,會隨著其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的消失而消失。經濟學家也試圖解釋商品拜物教的性質,“但它們從不曾問:為什么?要表現為勞動生產物的價值量。” (第50到51頁)拜物教的神秘面紗在經濟學家的努力下不斷地解開。有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商品社會。 這一章我看了三次,卻很難理解透徹。讀完這一章,我更加敬佩馬克思,他的大腦就像一部計算機,邏輯性十分強,文章前后連貫性強。而且所寫的內容不僅能為當時所用,還能為我們今天所用。所以,馬克思被在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中獲得第一名的投票,當之無愧。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運動會寫稿 優秀的運動會加油稿100字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