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國學達人挑戰賽專項簡答題題庫2017
引導語:經典著作是我們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以下是百分網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最新國學達人挑戰賽專項簡答題題庫2017,歡迎練習!
1、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答:孟子認為,那些在政壇上地位顯赫的人物,并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之“大”,不是指外在形貌,也不是指權力大、地位高、財富多,甚至也不是指學問高、能力強,而是體現在做人的修養、理想抱負、人格操守。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就是要堅守做人的準則,立身行事,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仰無愧于天,俯無愧于地,這便是偉大的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的精神核心是“大公無私”,認識到正義在己,從而堅貞不渝,不因境遇的變化而變化,不為外力的阻礙而放棄,甚至可以為正義而獻出生命。
2、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氣”?
答:所謂“浩然之氣”,它是指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一種正義凜然的精神狀態,不是一般所謂的“精氣”、“血氣”,而是充滿正義、充滿仁義道德的正氣、骨氣。這種氣,陽剛、強勁,氣壯山河,氣貫長虹。這種浩然之氣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誘而堅持正義,服從真理,剛直不阿,堅忍不拔。
3、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舍生取義”?
答:孟子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生命是最美好的,也是最應該珍視的。但是,如果生命與正義不可兩全,二者必須作出抉擇的話,我們就不能茍且偷生,而只能舍生取義。因為正義的價值高于生命的價值,為正義而犧牲生命,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舍身取義”是大丈夫遵循的最高人生準則。
4、簡要論述孟子“仁政學說”的主要內容。
答:孔子首創仁學,孟子繼承并發展成為仁政學說,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仁政主張“王道”,反對“霸道”,反對兼并戰爭。在經濟上,仁政主張減輕賦稅和制民之產。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張興辦學校,加強教育。
5、簡要論述孟子“性善論”的主要內容。
答:孟子認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不是從客觀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們不曾領悟罷了。孟子認為,在人性問題上,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人作為生物的自然屬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孟子的論題;孟子論述的是人的道德屬性,而道德屬性是社會的產物。孟子是中國思想家中第一個系統地論述人性善的哲人。當然,在我們今天來看,所謂人性,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
6、簡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涵
答:此處的“罷黜”和“獨尊”,不是指禁止其他學派的存在,而是在官學中只以儒家為尊。此處的“儒術”,已經是根據漢帝國長治久安的需要,兼容了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學派的合理成分的新儒學這是中國學術文化和政治文明一次成功的轉型
7、董仲舒學說和思想的特點是什么?
答:第一、以革除“秦敝”,重振王道,追求國家長治久安為目標。
第二、在闡述其思想源泉和理論依據時,充分尊重孔子思想的原意,并從歷史(縱向)和現實(橫向)兩個層面的對比分析中揭示漢朝健康發展所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并提出解決之道。
第三、其學術、思想在理論和運用兩個層面都深刻而系統。但理想主義氣息過重,所以使他曲高和寡。
8、朱熹是如何論述“民富”與“君富”的關系的。
答:
(1)“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有若(孔子弟子)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民富具有邏輯上的優先性。
(2)“富其君者,奪民之財耳,而夫子尤惡之。”批判鞭撻那些為了滿足君主私欲而恣意搜刮百姓的官員。
9、民本主義思想在朱熹的政治生涯和學術思想中有何鮮明體現
答:
(1)朱熹的“天理”所欲去的“人欲”首先是針對以皇帝為代表的上層統治階級而不是廣大民眾的。
(2)朱熹為官始終注重民生疾苦,注重社會財富的分配和司法活動的公正合理。
(3)朱熹最痛恨和一有可能便予以制裁、約束、引導的都是那些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觀念上對普通民眾巧取豪奪、濫施淫威的社會階層(貪官污吏和豪強、奸商)。
(4)朱熹的教育活動全面體現孔子的“有教無類”原則。
(5)朱熹的教育思想中的富人教育觀十分珍貴。這是實現他的民本主義愿望的一種內在要求
(6)宋朝皇帝普遍濫用大赦,朱熹對此表示反對。但其出發點主要是體恤貧弱民眾的疾苦。
(7)朱熹為官的風格是“親民”和“愛民”。當然民眾也敬愛他。
10、老子在《道德經》第22章中曰:“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請你加以簡要的解讀?
答:老子告誡人們,委屈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陳舊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有收獲,貪多反而會迷惑。其實這是老子希望人們牢記:“物壯則老”、“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的道理,在生活中應當采取一種低姿態,切莫強勢以對,“強兩者不得其死”。
11、老子在《道德經》第42章中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答:老子這段話,是典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是中國人最崇尚的人生哲學,即事物或因外部條件有所不足反而促其發展良好,事物或因外部條件很好反而成為其發展的束縛。比如兩棵樹,一棵缺乏人照理,飽經風霜雨雪,反而有了更強的生存能力;一棵被人細心呵護,百般照料,反而變得嬌弱,經受不起風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此,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
12、老子在《道德經》第8章中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迪?
答:老子贊賞“水”的性格、品德和行為。指出水具有滋潤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的品格。他認為人類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懷,寬廣無邊、清湛悠然;學習流水的心態,擇谷而據、謙虛卑下、不與人爭;為人重信,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時。當然,像水以一樣甘居 “柔弱”,并不是要人們虛弱、脆弱、懦弱,而是要柔韌,因為“柔韌”內含一種不斷積蓄發展壯大的力量,勢必將來會戰勝強大。
13、老子在《道德經》第19章中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句話對你為人處事有什么啟發?
答:為人要行為單純,內心淳樸;做事要減少私心,降低欲望。在老子看來,人不能過于思想復雜、心計太深,而貪欲太多會帶來無窮的痛苦合悲傷,如果能減少欲望,順應自然而不強作妄為,身體和心靈就會安閑自在。而且貪欲過多,不僅會導致痛苦,而且會導致罪惡。正所謂“有求必苦,無欲則剛。”
14、老子在《道德經》第58章中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請簡述其中所蘊含的辯證思想。
答:在老子看來,福禍相因,福中潛伏著禍的種子,禍中常有福的因素,福禍是相依相生的。人生中,總會有低潮與高潮。在失落困頓中,我們不能只看到當下的艱難,被眼前的困境所威嚇,而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那樣就必定能擺脫困境;在春風得意時,也不能被一時的鮮花、掌聲、贊美沖昏了頭腦,而應該放下光環,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那些容易讓人迷失自我的名譽、地位,一邊再接再厲,獲得更大的成就。
15、莊子認為,做人當“外化而內不化”,即內直外曲,這對你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有什么思考?
答:莊子主張的“外化而內不化”,實際上強調,外化只是手段,內化則是目的。所謂“外化”就是為人處事要圓潤,做到寬以待人、樂于助人、微笑示人、真誠動人;“內不化”就是要堅守原則,保持人格的獨立,不媚俗附貴,不趨炎附勢,以不偏不倚的態度保持內心的純正。
16、老子在《道德經》第49章中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對于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我們都要平等的對待他們。尤其對于不善良的人,我們更不要鄙視他、拋棄他,而要誘導他、勸助他改邪歸正,以促進人人向善,從而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17、你如何理解理解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
答:人們順從了自然大道,就會無災無害,甚至會永恒不朽;違背了自然大道,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走向自已意愿的反面。自然有其自身的規律,人為地去改變它反而只能帶來惡果,要遵循自然,反對人為束縛。
18、莊子在《至樂》篇里所說的“至樂無樂,至譽無譽。”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做人要學會寧靜致遠、淡泊名利、榮辱不驚;欲望過多、追求過度,必然導致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19、莊子認為,做人要“與時俱化”、“與物俱化”,請簡要說明其中的內涵。
答:就是要求人們隨時空的變化、事物的發展而變化發展,切莫固步自封、保守僵化,或逆潮流而動,不按規律辦事。
20、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地域文化?
答:歷經幾千年的積累與沉淀,在中華文化的大家庭內部逐漸成長起了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關東文化、齊魯文化、秦晉文化、海派文化、京派文化、伊斯蘭文化、藏傳佛教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等成員
21、巴蜀神話與遠古傳說中主要蘊含了哪些哲學、史學內容?
A、對生命永恒的想象和具體實現辦法的設計;
B、對創造美好生活的記錄;
C、大蛇崇拜(蚩、禹、蠶、蜀、巴等,都與蛇形長“蟲”有關)。
22、什么是現代新儒學?
答:現代新儒學,是指五四以來,在強烈的民族危機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續中國文化之慧命自任的知識分子,力圖恢復儒家傳統的本位和主導地位,在現時代新的生活方式之下對傳統儒學進行重新詮釋,并以此為基礎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建構起一種“繼往開來”、“中體西用”式的思想體系,以謀求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現實出路。
它主要是一種哲學和文化思潮,同時也包含著社會政治的內容。
23、現代新儒學思潮大致可以分為哪三種類型?
答:一種是狹義新儒家,以接續孔孟道統,復興儒學為已任,以服膺宋明理學,特別是儒家心性之學為主要特征。其中包括梁漱溟、熊十力、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另一種是廣義新儒家,以馮友蘭、賀麟、錢穆為代表;甚至一些不公然承認自己是新儒家,但其思想信仰已大部分認同儒家學說,力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吸收、融合西方哲學,謀求中國社會和哲學文化現代化的,也可寬泛地歸入其中。再一種則是儒家解釋學者,他們已放棄道統觀念,從不同的視角詮釋儒學的現代學術價值。
24、儒學的發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哪六個時期?
答:
儒學大發生、發展大致經歷了6個時期:
先秦為儒學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
兩漢為儒學經學化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為儒學的玄學化和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時期;
宋明為儒學理學化的時期 清代為儒學的綜匯期
五四以后為儒學的重構時期,亦即現代轉型時期。
25、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歷程是什么?
答:1920—1949:現代新儒學發展的第一階段
1950—1979:現代新儒學發展的第二階段
1980—2004:現代新儒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2004—至今:現代新儒學發展的第四階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煤炭行業安全知識 煤炭行業安全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