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成长励志散文
002708千股千評 ns下載鎖屏
日期:2023-03-09 19:45:16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說“木葉”教學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
为你推荐:
  • 有哪些一眼就驚艷到
  • 說“木葉”教學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木葉”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木葉”教學設計(精選8篇)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三維目標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 意象的意蘊;比較 “(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3、初步培養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品味文中詩句意蘊,比較“木”與“樹”的不同,從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難點: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意象品味練習。

      三、教學方法:

      1、學生探究為主,師作引導;

      2、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篩選主要信息來解答有關問題,把握文意;

      3、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詩詞填空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討論明確,以上詩句中“落木”與“落紅”分別是“落葉”與“落花”,作者為何不用“落葉”與“落花”,卻用“落木”與“落紅”?這個問題我們請著名學者林庚先生來作解答,導入課文學習。

      二)釋題:“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

      三)作者介紹(指生讀屏幕上內容)

      四)研讀課文(老師作方法指導:各種讀法結合,通過抓文段中關鍵詞句,篩選有效信息,來把握文意,回答有關問題。)

      1、略讀文章前三段,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本文談到了一個什么文學現象?

      2)“木葉”是什么?對此作者有何質疑?

      3)“木葉”到“落木”,其與“落葉”或“樹葉”的不同,關鍵點在哪?

      4)小結前三段:我國歷代詩人們鐘愛“木葉”這一形象,其關鍵在“木”字。(下文具體分析“木”的特征。)

      2、重點研讀第4、5、6段(全文中心)

      1)讀第4段,探討以下問題:

      (1)“木”一般用在什么場合?

      (2)生讀這段內容,找出引用的詩句,仔細體會其內涵。

      (方法:找文中關鍵詞句來談)

      1) 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體會“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中“高樹”的意味。

      (3)比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是否還有別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讀。)

      2)讀第6段,明確下列問題:

      (1)概括“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2)品讀比較文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木葉”與“落葉”的不同意蘊。

      (3)填表比較“(落)木(木葉)”與“樹(葉)”的不同,進一步明確“木”的特征,以突出強調。

      3)讀第5段,分析“木”何以會有如此特征,探討詩歌語言的潛在暗示性問題。明確:

      (1)文中是怎樣具體闡述這一問題的,結合實踐準確把握其內涵。

      (2)明確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觀點是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

      3、讀第7段,作全文小結。

      4、全文思路梳理,整體把握。

      五)拓展練習。運用文中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這一觀點,學以致用,作連線題。

      六)課堂總結。

      七)布置課后作業。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一、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生了詩歌,經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

      二、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桔頌()灼灼()皋()

      B、征戌()瘐()纏綿()褒()翩()

      C、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遠()桅桿()

      三、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特征: 樹:繁茂的枝葉 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木質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木黃色、干燥的質感

      意味:樹:飽滿

      木:疏朗

      場合:樹: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木 :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及其對詩人創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想不同。“木”具有著“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3

      《說木葉》這篇課文選自試驗修訂本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藝學論文,從各個角度介紹了民族文化藝術的優秀傳統及獨特風格。說木葉著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了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所以本篇文章對古代詩歌語言的無限的表現力進行了精辟的透視,不但使我們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文學鑒賞力,還能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從中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于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做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的淡化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一半。

      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古詩詞語言暗示的表現技巧和歸納的方法,積累古詩詞名句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及從相關資料中抽象出一般規律的能力

      3、情感目標:借助在品味詩句時的審美體驗,喚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奮發向上。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蘊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到這一知識點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于新教材對于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著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展。傳統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本課實現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美意蘊來打動學生,重視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流程

      導語:我設計的導語是:請同學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這個導語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個環節是提出問題。采取布魯納的發現問題式,課前由學生做預習,學生可能會提出宏觀和微觀,我想先引導為宏觀問題,就是:作者發現了一個文學現象,是什么。經過四個到六個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總結。這樣處理教材因為本課是自讀課文,練習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為只想通過課文讓學生能夠理解文學詞語的暗示性。這個環節的設置想檢驗學生讀書的高度,有的學生注意微觀的句子或字詞,有的注意宏觀的內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課的學習可以從宏觀入手,讓學生能夠高屋建瓴地來把握文章,提綱挈領,切中肯綮。

      第三個環節是分析品味:和學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進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處“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句詩寫屈原看到秋風中飄零的樹葉感傷自己的;“后皇嘉樹,橘徠服兮”這個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樹,自然而然讓人想到一棵形態美好、儀態萬千的樹,這是屈原對自己高潔品格的暗示。這時教師盡量少數或不說,讓學生自己品味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讓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分析意象,準確把握意象表達的情意,這個環節意在通過練習咬文嚼字使學生感悟詩歌語言精妙的表達效果,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見解,通過討論達到共鳴。

      第四個環節是課外拓展。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緒。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穩定的感情色彩,這時引入梅和柳兩個意象。比如說梅的意象,讓學生說出它代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品質和情緒。并讓學生看四首詠梅的詩歌,對梅的意象進行分析討論。第二個意象是柳,三首詩,每個組任選一首。讓學生任選主要考慮學生可能愿意選簡單熟悉的那一首詩,這時鼓勵學生知難而上,也是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業。在課件中展示松、竹、月等意象,讓學生任選一個意象,課下搜集幾首詩寫成一篇小文章,談這個意象的藝術特征。這個環節想對本課知識進行強化,也是對本課知識的檢驗。最后這兩個環節是在運用斯金納的強化律,對學習行為進行及時強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

      意象藝術特征

      木-------空闊黃色

      樹-------飽滿綠色

      梅-------高潔堅貞

      柳-------柔美依戀

      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首頁就有樹葉的閃動,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能夠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可能會想到枯黃葉子表達什么情意。中間部分用了《登高》這首詩的配樂朗讀,聲音是課件中最靈動的東西,一個優質課件必備的要素,課件沒有聲音,也就沒有了生命。因為朗讀能夠渲染氣氛,能夠以情動人。從《登高》的朗讀中感受淪落他鄉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無邊、蕭蕭而下的木葉產生的憂國傷時的無窮無盡的愁思,油然產生對杜甫這位現實主義大詩人人生遭際的同情和景仰,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圖象,達到視覺上的美感,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從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意。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4

      三維目標:

      1、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2、討論研讀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

      3、培養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升領略詩歌中“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2、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

      教學難點:

      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㈠導入:

      如果我告訴大家我們班將要來一位新同學,他的名字叫“沈勁(婧)”,你們能不能猜出他是男生還是女生呢?(學生不好判斷)教師分別寫出兩字。

      “勁”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師:好,這位新同學還不存在,不過通過這,我們發現一個字竟能 “決定”人的性別。

      其實在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也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國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可談到妙處我們卻又常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作一番探幽。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當年他與戲劇家曹禺、小說家吳組緗并稱為“清華三才子”。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為一名自由詩體的新詩人嘗試新的格律體,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為一名學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并提出了頗多精辟的創見。

      ㈡分析:

      ⒈時至今金秋,《說“木葉”》一文此時出現可以說正是時候。先請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

      同學會說那是樹,

      如果從生物學角度我說那是木,可以嗎?(請生物課代表告訴我,在生物學上,樹與木有何區別?)

      明確: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別。

      ⒉既然在概念上的樹與木并無大的區別,為何我們都稱之為樹,卻很少有稱它為木呢?

      明確:是因為我們的習慣。而習慣的形成正是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下面就請同學快速的閱讀文章(課下要充足的預習,這篇文章較難讀懂)然后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像姑娘還是像小伙子,像怎樣的姑娘小伙子?

      明確:樹:繁茂,蔥蘢,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圓潤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像一位錚錚鐵骨的硬漢。

      ⒊樹與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確:給我們的感覺不同

      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 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

      木:落光了葉子 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想到了落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這個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讀這一段)

      明確: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對我們有怎樣的影響呢?

      明確:文章說,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發現它的存在。但它卻已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所以,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別。進入詩歌,就會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對于這個現象,我們的詩人早就慧眼獨具的發現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詩句中,詩人們常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看看,木葉與樹葉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文章第四、六段)

      木葉:疏朗微黃(給人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整個疏朗清秋的氣息)

      樹葉:繁潤青翠(感覺就像窗外,偶爾飄落的一兩片還飽含水分的落葉。)

      ⒌好,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詞進入詩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詩,它們分別體現了怎樣的意境?(注意結合整個詩句分析)

      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 空闊 黃色

      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 飽滿 綠色

      木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疏朗 微黃

      落葉: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繁潤 綠色

      總結:不同暗示性的詞進入詩歌,往往產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板書)

      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樹與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面對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因為“木葉”更能體現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也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會“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所以我們鑒賞詩歌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說局限,應當從言內到言外,品嘗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㈢遷移:

      1、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詠梅詩: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卜算字·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較三首詩詞中梅不同的生長環境,試對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做點分析,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些怎樣的情感。

      討論分析:

      其一:強調了凌寒獨開的一枝獨秀,高貴圣潔(白雪世界,墻角飄來縷縷清香,讓人發現那正怒放著一簇梅花)——一枝獨秀,冰清玉潔的女子,當如寶釵——令人愛慕

      其二:無奈凄涼,孤傲清高(黃昏風雨之中,驛外斷橋邊上,香飄萬里無人曉)——敏感憂傷,質本潔來還潔去,當如黛玉——令人愛憐

      其三:達觀堅定,壯美豪放(在風雨飛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著笑臉)——達觀豪放,當如探春——令人欽佩

      師生有感情地朗讀三詩,力求通過語言聲音來表達情感,展示形象。

      ㈣總結: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學習了古典詩歌的語言特點,然而這對于優美的古典詩歌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古典詩歌那如蒙娜麗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對我們如何領略詩歌的微妙之處有所啟發。

      ㈤作業:

      選取詩歌中常見的一種意象,找出與其相關的四首詩,比較在不同的詩中所代表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㈥板書:

      說“木葉”

      樹:繁茂,蔥蘢,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圓潤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像一位錚錚鐵骨的硬漢。

      木葉:疏朗微黃

      樹葉:繁潤青翠

      結論:不同暗示性的詞,產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

      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的小詩人。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同類詩歌語言藝術現象。

      3.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淀,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實質則是談中國詩歌語言藝術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想:

      課前學生要充分自主預習,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后,一個“雁字”,接著一個“雁字”。我呆在那里,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并不知這里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后來,我在古代名篇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篇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07年高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著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嘆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鑒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組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后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并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鑒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了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合課后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說“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說,“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么為什么在古典詩歌中,出現單獨的“樹”但為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為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為“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為“葉”,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如此鐘情于“木”,那么“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為“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干,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么“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么,“落葉”與“木葉”有什么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蒙蒙的陰雨中濕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干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么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是干燥的,感覺很干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鑒賞有著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于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著嚴謹的態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么樹就不再是物象,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過情感提煉和藝術創造,于是選擇“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鑒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啟示,糾正誤區(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為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鑒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蘊,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后練習二結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和情感。

      (五)布置作業:課后請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上網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鑒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的:

      1、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引導學生借鑒課文分析詩歌的方法,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

      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詩歌的語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現實中的意義不同,例如: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下獨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總結得出:月亮——思念之情

      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在詩歌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達情感和使用范圍的穩固,使之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審美習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學過之后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二、快速閱讀課文,勾畫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結構思路如何?

      明確:

      1、(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現象)

      鐘愛——木葉=樹葉<木葉——落木(關鍵在一個“木”字)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兩個藝術特征:1、含有落葉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黃和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3、(7)總結:“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總結)

      三、問題探究:

      1、古詩中為什么用“木”不用“樹”?

      明確:因為“木”含有落葉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2、理解:“‘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為什么讀者看到古詩中的“此景”,就會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確: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葉”、“落葉”其意象沒有離開一個“愁”字。時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聯想感嘆:人到中年,一生將逝。古代文人進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壯志未酬、抱負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難就,或因身處逆境、窮途末路,或因羈留異地、倍感思親,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對肅殺、蕭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涼之情隨之而生(觸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葉”、“落木”,就會想到詩中主人公的頹然之貌,悲愴之情。

      3、思考:為什么“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比較:“木”和“樹”的區別:

      “木”—木頭、木料—樹干(疏朗)—落葉—秋天—離愁別緒—悲

      “樹”—繁密葉子—濃蔭(綿密)—不是秋天—不是離愁別緒—不悲

      “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

      “落木”:以“木”代“葉”洗凈葉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涵,全是由“傳統”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傳統”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

      四、拓展練習:

      1、閱讀下面三首詠柳詩,說明詩中柳樹各自的特點和詩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垂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詠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

      明確:

      賀詩:亭亭玉立,碧綠豐茂,枝條紛披,細葉精致。詩人借詠柳贊美春色的美麗和大自然的活力。

      唐詩:纖柔輕盈,妖媚多情。反襯邀寵取媚的小人的無恥和朝政的腐敗。

      曾詩:亂條狂舞,柳絮紛飛。諷刺攀附權貴、得勢猖狂的奸佞之臣。

      二、作業:按如下表格,寫出(1)詩歌

      例句;(2)意象特征、暗示內涵。

      (意象分別有楓葉、柳、梅、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意象

      鳥

      雨

      燭

      ……

      學生寫出的例句大體如下:

      鳥: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為探看

      (鳥:有空遠感覺)

      雨:寒雨連江夜入吳/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

      (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

      燭: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云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

      (燭:相思情、愁別意)

      月: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是故鄉明/舉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樓臺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月:美麗、憂愁、冷清、思念)

      日: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日:多為夕陽)

      四、課后作業:

      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并簡要說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內涵。

    【說“木葉”教學設計(精選8篇)】相關文章:

    《馬說》教學設計11-27

    韓愈《馬說》優秀的教學設計(精選11篇)03-29

    《少年中國說》公開課教學設計模板12-25

    我是一個兵說課配套教學設計11-05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精選5篇)04-30

    掌聲教學設計(精選多篇)04-08

    地震教學設計(精選5篇)03-24

    地震教學設計(精選6篇)03-24

    數學教學設計(精選19篇)04-13

    《荷花》教學設計(精選18篇)03-25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心情不好安慰別人的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