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成长励志散文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通用10篇)
日期:2023-03-03 08:27:28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通用10篇)  關于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有哪些呢?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人類的歷史。人類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便創造了豐富多彩、各
为你推荐:
  • 晚安鼓勵自己的句子
  •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通用10篇)

      關于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有哪些呢?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人類的歷史。人類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便創造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歷史原本就是生動的。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歡迎閱讀借鑒!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通用10篇)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1

      諸葛亮和諸葛菜

      相傳,諸葛亮當上了劉備的軍師中郎將,總監軍糧和賦稅。

      當時劉備手下有大量的兵馬。俗話說:“長根的要肥,長嘴的要吃。”兵馬越多,老百姓的負擔越重。雖說荊州地盤大,但是老百姓負擔過重,自身吃不飽,穿不暖,人心就不安定。諸葛亮心想:得人心者得天下。他一面想安撫人心,一面又要籌足軍隊的'糧餉,這事可使他大費了一番腦筋。

      有一天,諸葛亮帶領隨從前往荊州城外考察民情,途中見到一位老農正在地里收割一種菜。

      諸葛亮走上前去,躬身問道:“老大爺!您種的是啥菜呀?”

      老農回答說:“這是疙瘩菜,也叫做蔓菁,它可是我們莊戶人家的當家菜哩。”

      諸葛亮又問:“這種菜有哪些好處呢?”

      老農說:“蔓菁渾身是寶,葉子和蔸子都能吃,一時吃不完,還可以制成腌菜。青黃不接的時候,它就成了當家菜啦!”

      諸葛亮越聽越感興趣,他順手從地里拔起一株蔓菁,一看菜葉有尺把長,估量塊根約有半斤重。他又向老農詢問了每畝蔓菁的產量和種植蔓菁的方法等,心里卻在打另外的一個算盤:若是下令要士兵開荒種地,廣種蔓菁,既可以補充軍糧,又可以當牲口飼料;既經濟,又實惠,一舉兩得……

      回來后,諸葛亮立即召見三軍將領,提出了減輕賦稅、屯田開荒、節儉治軍的主張。這個主張得到了軍隊和老百姓的一致擁護。

      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士兵們開荒種地,廣種蔓菁,當年就獲得了大豐收,軍隊吃不完,還送給老百姓。

      后世把當年諸葛亮發現和推廣的這種蔓菁,取名為“諸葛菜”。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2

      諸葛亮收龜取鶴的故事

      三國時,諸葛亮除一把寶扇——羽毛扇之外,還有兩件寶衣:一件叫八卦衣,一件叫鶴氅衫。這一衣一衫的得來,也有一番來歷。

      原來,在隆中酒店喝酒的鄔三貴,是襄水河里一只大山龜變的,叫“襄水山龜”。三百多年前,有一天,山龜在襄河里洗了澡,跑到沙灘上去曬太陽,忽聽對岸有人呼喚,便仰起頭來一看,見是一鶴一鷹,忙一個猛子鉆過去,將它們馱過河來。一問,才知道是修了千年的“南陽山鶴”與它的哥哥“大鵬鷹子”,為了修煉,跑到田里去吃麥苗,被人射傷。襄水山龜的血可以治箭傷、槍傷,于是它就咬破前趾,為它們療傷;并規勸它們,不要再吃莊稼,危害百姓。鷹、鶴兄弟都答應以后改吃野麥、山果來代替莊稼。

      后來,南陽山鶴就幻化成“黃二鶴”,在隆中開起酒店來。為了表示答謝之意,鶴老二就請哥哥陪著山龜,在店飲酒。從此,襄水山龜與鷹、鶴兄弟,成為“南陽三友”。

      可是,大鵬鷹子為了及早成仙,自食其言,不聽規勸,每年仍危害方圓百里的'青苗,使百姓受饑挨餓。山龜多次規勸,大鵬鷹子就是不改。山龜非常惱怒。它認識了諸葛亮以后,看出這位氣度不凡的青年,日后必成大業。那天在小閣中飲酒,鷹、鶴酒后醉醺醺的,吐露了真情。山龜這才知道:不但鷹子鳥為非作歹,害苦百姓,就連鶴老二也是亂用道法,盜運糧食,釀酒圖利。山龜大怒,當場推翻酒席就出來了。路上遇到諸葛亮問他“金大鵬”吐紅寶珠的事,山龜更加相信諸葛亮絕非凡夫俗子,這才下了決心,讓諸葛亮去取寶珠,拔羽毛,使鷹子鳥化成石頭。

      這天,鶴老二聽到一聲慘叫,知道鷹哥被害,痛哭不已。它思來想去,認定只有襄水山龜知道底細,能夠害它哥哥。于是,鶴老二趁山龜不備,下毒手暗算了它。

      襄水山龜忍著痛,找到諸葛亮,把始末緣由敘說了一遍。諸葛亮大吃一驚,就忙著要為鄔三貴醫治傷患。鄔三貴告訴他:“已經不可能了!”說罷,把身上修煉了二百年的“八卦衣”送給諸葛亮,說:“以后遇到征戰,可以刀槍不入,也不負你待我一場。”并告訴諸葛亮巧取仙鶴外衣的方法。

      說完,襄水山龜便向南方走去,本想趕回襄水河老家,結果,只走到枝江與宜都的交界處就倒下了。至今,那兒還有一個地名叫烏龜包,光溜溜的石灰巖,不長樹也不長草,傳說那就是襄水山龜變成的。后來,諸葛亮做了蜀漢丞相,就讓寺院修建池塘,放養烏龜,據說就是為了紀念襄水山龜。

      再說諸葛亮見襄水山龜已去,只好拿起它蛻在地上的烏龜殼。哪知,這龜殼立刻變成了一件金光閃閃、上綴八卦圖形的道袍。他又按照山龜的指點,三更過后,來到隆中酒店,潛入東小閣,果然看到鶴老二酒醉如泥,身旁搭著一件仙鶴寶衫。諸葛亮拿過來往身上一穿,鶴老二頓時驚醒,一見鶴氅衫被人拿去,法力消失,只能還原成為黃鶴,慌忙向東南方遁走了。

      從此,諸葛亮便有了兩件寶衣。征戰時,他總是穿著那件八卦衣,指揮若定;會客和商議國事之日,就穿上那件鶴氅衫,對策如流。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3

      諸葛亮娶丑媳婦的故事

      諸葛亮十七八歲的時候,隱居在南陽臥龍崗,在那里搭了個茅庵,一邊開荒種地,一邊發奮讀書。

      臥龍崗下住著一個黃員外,名叫黃承彥。他見諸葛亮聰明正直,十分喜愛,經常走訪。諸葛亮看黃員外很有學問,也特別尊敬他,經常向他請教,請他批改文章。

      時間長了,黃員外想把女兒許配給諸葛亮,便央人說媒。諸葛亮聽說黃小姐長得丑,沒有爽快應允,也不好干脆拒絕,這門親事就這樣不熱不冷地擱著。

      以后,黃員外還到崗上來,但兩人只談學問,不提婚事。一天,黃員外說:“我常來找你,你怎么不到我家去呀?”諸葛亮說:“失禮了,改日登門拜訪。”

      過了幾天,諸葛亮真的找上了門。他向家人報了姓名,家人說:“員外吩咐過,說諸葛相公來了,不用通稟。請進吧!”

      諸葛亮往里走,第二道大門緊閉著。他輕輕敲了兩下,門吱呀一聲打開,待他進到門內,又自動關上。諸葛亮很奇怪,正想看個究竟,忽聽嗚的一聲,躥出兩只狗來。一只墨一樣黑,一只雪一樣白,汪汪叫著,朝他撲來。諸葛亮想退出去,卻拉不開門,兩只狗撲上撲下,急得他左攔右擋。

      這時,從里邊跑過來一個丫鬟,照狗的.腦門上拍了一下,兩只狗蹲在地上不動了。她又擰了一下兩只狗的耳朵,它們就跑到花壇后面去了。諸葛亮覺得稀奇,跟過去一看,原來兩只狗是木頭做的,外面縫著狗皮。他忙問丫鬟是誰做的,丫鬟笑著跑開了。

      諸葛亮再往里走,剛進第三道門,兩只老虎又吼著向他撲來。諸葛亮想:這八成也是假的。他不慌不忙照老虎的腦門拍了一下。不料,不拍還好,一拍兩只老虎直挺挺地站了起來,前腿扒著他的肩膀,張開了血盆大口。

      諸葛亮被兩只老虎死死抓住不放。正沒法兒,那丫鬟又跑了過來,說:“你這個人真是自作聰明,拿對付狗的辦法來對付老虎行嗎?”說著,拍拍老虎屁股,那老虎便各自回原地臥下了。

      諸葛亮怪不好意思,嘆口氣說:“你們這深宅大院,可真難進,請帶我進去吧!”那丫鬟說:“對不起,我正忙著磨面呢!”諸葛亮一看,廊房里真有一盤磨,一頭木驢拉著在轉圈子。他看傻了眼,嘆道:“哎呀,只知黃老先生學問大,不知還會做這些巧東西!”丫鬟聽罷笑著說:“老爺才不管這些哩!”諸葛亮急忙追問:“不是員外,又是哪個能人?”丫鬟說:“進去吧,你會知道的。”

      諸葛亮想:進一道門,碰上一個新玩意兒,都要麻煩一陣子,這可如何是好?他正在猶豫,里面又一道門開了,走出來一位姑娘。這姑娘高高的個兒,舉止瀟灑利落,儀態端莊大方。只是臉龐稍黑,有幾顆麻子,姑娘來到廊前問丫鬟道:“這是哪里來的客人?”沒等丫鬟回話,諸葛亮躬身答道:“臥龍崗諸葛孔明,拜謁黃老先生來了!”姑娘聽罷說了聲:“請!”轉身先進了門。丫鬟見諸葛亮還在愣怔著想什么,催道:“跟著進去呀!見哪道門開著,只管進,她會把各種機關擰死,再也不會有啥東西嚇唬你了。”諸葛亮轉了幾個彎,又進了幾道門,終于來到一座樓前。

      黃承彥把諸葛亮引到樓上。剛坐下,諸葛亮急于想知道發明那些東西的人是誰,就說:“見到先生實在不容易呀!”接著就一五一十地把經過之事講了一遍。黃承彥一聽,哈哈大笑,說:“我那丑閨女,好事得很,搞那些玩意兒,讓你受驚了,實在不恭呀!”諸葛亮聽員外這么一說,臉刷地紅了,不由得抱怨起自己來:諸葛亮啊諸葛亮,你好糊涂,員外提親,你還嫌人家長得丑,像這樣才華非凡的人,哪里去尋?何丑之有?想到這里,便脫口說道:“小姐智能超人,萬分敬仰!”黃員外說:“小女丑得很哪!托人提親,人家還……”諸葛亮不等員外把話說完,慌忙施禮說:“學生今天特來拜見岳父大人!”說著,跪下去就磕頭。黃承彥笑哈哈地連忙把女婿扶了起來。

      后來,諸葛亮和黃小姐結了婚,兩人互幫互學,相親相愛。據說諸葛亮的許多能耐都是和黃小姐一起商討出來的。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4

      三顧茅廬

      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作戰時,劉備被袁紹派往汝南(袁紹的本郡)一帶活動,以擾亂曹操的后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敗袁紹后,親自率軍進擊劉備,備逃到荊州,劉表令備屯駐新野,看守荊州的北門,以防曹操。從這時起,備在荊州居住達十年之久。

      荊州靠近中原,情況比較安定,北方士大夫到這里避難的很多。劉表是一個徒有虛名而缺乏實際才干的人,他既不能利用曹操同袁氏交兵的機會襲取許都,又不能收用荊州土著及僑居的許多人才。所以當劉備來到荊州后,“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劉備本人深切認識到自己所以屢遭挫敗,主要是由于沒有優秀的參謀人員,所以對訪求人才,十分注意。當時襄陽有一個名士司馬徽,擅長識別人才,人稱“水鏡”。備找他訪問天下大計。司馬徽自稱“儒生俗士,不識時務”。而在備面前夸獎號稱“臥龍”和“鳳雛”的兩個年輕俊杰。備問是誰?他說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另外,已經歸附劉備的徐庶也向備稱述諸葛亮好比是潛伏在人世間的龍。兩人不約而同的.介紹,自然引起了劉備的深切關注,他立即對徐庶說:“君與俱來”。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徐庶自從跟隨劉備以后,極為備所器重,他這樣稱贊諸葛亮的才能和風格,怎能不引起劉備對諸葛亮的傾慕和向往呢!于是劉備鄭重而謙遜地前往隆中求見諸葛亮,第一次沒有見到,第二次又落了空,到第三次才獲得了亮的接見。

      相見之后,劉備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在答語中,先用曹操打敗袁紹的事例,說明只要措置得當,弱者也可以變強。然后指出現在曹操強大,一時難同他死打硬拼。江東的孫權亦無隙可擊,只能利用孫權,共同對付曹操。接著,亮又言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凡庸之輩,難以守住基業。他們下邊的智能之士,都想另擇明君。諸葛亮肯定了劉備具有“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及“思賢如渴”等優點。同時提出了今日之計,應先取荊、益,再圖曹氏的戰略部署。劉備聽了,連聲稱善。于是二人情好日密。可是關羽、張飛不相信這個初出茅廬的年青人會有多么大的本領,劉備對他們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畢竟對劉備是極信服的,見劉備說出這種話,自然也就不再提出異議了。

      以上“三顧草廬”的故事,一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著。一提到這事,人們就極推崇諸葛亮的才智和預見;對于劉備的屈身下士雖然也普加贊揚,但認識程度尚嫌不足。實際上,像劉備這樣虛懷求賢、屈身訪賢、慧眼識賢、誠心用賢、臨終托賢的一系列行為見識在中國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極其難得的,古代的人也已經認識到:才智之士幾乎到處都有,可是能夠識賢用賢的君主卻累世難見,像劉備這樣對待諸葛亮的事,確實應當給以高度的評價。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5

      孫堅金蟬脫殼避險

      這個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董卓廢殺少帝,擅立獻帝,自己專制朝政,引起朝臣和各地豪強的共憤。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反對董卓,共推出身世家大族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這時,威名素著的長沙太守孫堅也舉兵參加了討卓聯盟,并被盟主袁紹任命為討卓聯軍的先鋒。

      孫堅率軍在汜水關前旗開得勝,殺敗董卓部將胡軫。初嘗勝果后,孫堅即屯扎部隊于梁東,進行休整。同時派人向袁紹報捷并向聯軍糧草官袁術處催糧。袁術是袁紹從弟,是一個志大才疏且嫉賢妒能之人。其部下謀士見孫堅前來催糧,便為袁術出謀劃策說:“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攻破洛陽,殺了董卓,猶如除狼而得虎。今不發糧草給他,其軍必敗。”這一建議正中袁術下懷,他便故意不發糧草給孫堅軍。孫堅軍中缺食,自然慌亂起來。細作偵知這一情況后,迅即報知汜水關董卓大將華雄。華雄便采納了李肅的計策,決定夜襲孫堅軍營。

      當夜,月白風清,華雄與李肅兵分兩路突入孫堅營中。孫堅部隊措手不及,亂作一團,被殺得大敗。孫堅與部將祖茂破重圍,縱馬而逃。華雄帶領部下兵馬緊迫不舍。孫堅連發箭,都被華雄躲過,再發第三箭時,因用力過猛而拽斷了弓,得棄弓縱馬落荒而逃。由于孫堅頭上戴著赤幘(紅色頭巾), 光下十分醒目,很好辨認,所以他跑到哪里,華雄就帶領部 追到哪里。危急中,孫堅的部將祖茂為了保護孫堅,便讓孫堅脫下赤幘,換上自己的.頭盔。而由自己戴上孫堅的赤幘。然后,二人分路而逃。華雄及其部下只瞄準戴赤幘的追趕,于是孫堅得以脫險。而祖茂為了引開追兵,拼命向前跑,見敵人快要追上,他便將赤幘掛于人家未燒盡的庭柱上,自己躲于樹林中。華雄率領追兵遠遠望見赤幘,因畏懼孫堅英勇而不敢近前, 只遠遠用箭亂射。射了一回,不見動靜,方知是計,遂向前取下赤幘。這時,躲在附近林中的祖茂從林中沖出,揮刀欲劈華雄,結果反被剽悍的華雄一刀斬于馬下。

      金蟬脫殼是一個擺脫敵人、轉移或撤離的分身之術。這里的“脫”不是驚慌失措,而是為了迷惑敵人,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6

      賈詡為張繡出謀劃策

      曹操征伐張繡時,有一天突然引兵后撤了,張繡便要揮軍去追。謀士賈詡說:“不可追去,追去必敗。”張繡不信,派兵去追,被曹操伏兵大敗而回。這時,賈 詡又對張繡說:“趕緊再去追擊,必可獲勝。”張繡不明所以,說:“剛才沒聽你的話,落得大敗。現在,我軍已敗,怎么還要再次追去呢?”賈詡說:“軍事形勢 出現了變化,再去交戰,必有好處。”張繡這回聽了賈詡的話,收拾敗散兵卒前去追擊,果然大勝而回。

      但張繡雖勝了,卻還是不知道原因何 在,便問賈詡說:“我以精兵追敵之退軍,你說必敗無疑;后以敗兵擊敵之勝兵,你卻說必勝,果然都被你說中了。但為什么前后差別這么大,卻都被你測中了 呢?”賈詡回答說:這很容易知道。您雖然善于用兵,卻還不是曹操的對手。敵人雖然退了,曹操必率精兵親自斷后。您的追兵雖精,但用兵之道您卻不如曹操,況 且他所率的也是精銳,所以我知道您必敗。曹操對您的`進攻還未失敗,尚未全力以赴便撤退了,肯定是因為國內有變。他既然已勝了您的追兵,肯定會輕裝前進回 國。即使留下將士斷后,其將雖勇,卻不是您的對手。所以您雖以敗兵而戰,必勝無疑;尸張繡聽后,對賈詡佩服得五體投地。

      后來證實,曹操果然是因擔心袁紹,不敢久在外地才退兵的。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7

      割發代首

      建安三年(198年)夏,曹操親率大軍,兵發宛城討伐張繡。此時麥子已熟,曹操下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有了最高指示,誰也不敢拿腦袋開玩笑,經過麥田時,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不敢踐踏。恰在此時,地里倏地飛起一只斑鳩,曹操的坐騎受到驚嚇,竄進麥地,踩倒了一片麥子。曹操隨即叫來行軍主簿,令其按規定治自己的踐麥之罪。主簿一聽,忙說:“丞相豈可議罪?”曹操解釋道:“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一邊說著,一邊拿起佩劍往自己脖子上比劃。眾人一看,趕快攔住。這時謀士郭嘉道:“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于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曹操沉吟良久,才說:“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義,吾姑免死。然軍令如山,我死罪雖免,亦當割發代首。”于是用劍割下一綹頭發傳示三軍,算作自我懲罰。

      許多人讀到此處,不由得大罵:好你個曹操,死刑就這樣給免了!其實不然,作為三軍統帥,曹操,要做到“割發代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割發在古代被稱為“髡刑”,是一種恥辱刑,是以侮辱人格的方式對犯罪者實施的一種刑罰。中國社會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講究孝道,所以《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儒家認為身體是父母的禮物,只有把身體保護好,才對得起父母。孝子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不能使自己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有所損傷,臨死時將整個身體完整地還給祖先。頭發是身體的一部分,曹操割發等于宣告自己犯了不孝罪。漢代三國時期,做孝子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不孝罪與殺人罪幾乎是并列的.。

      無獨有偶,幾十年后,東吳鄱陽太守周魴詐施詭計斷發賺曹休,致使魏軍石亭大敗,曹休也抑郁而終。而曹休之所以對其詐降深信不疑,正是因為周魴用劍割斷了自己的頭發以明忠心。

      可見,頭發在古人的心中具有極其神圣的意義,古人對于割發、剃發十分恐懼,唯恐避之不及。在這里,曹操“割發代首”多多少少也算是對自己靈魂的拷問吧。

      其次,馬踏麥田并非曹操的主觀意愿,而是馬受鳥驚嚇所致,如果要追究責任的話,罪不在曹操,而在那只鳥。但是曹操并未因此而推脫責任,相反還勇于承擔自己的過失,這是一種何等坦蕩的氣魄!曹操采取這種權變的方法也完全情有可原。曹操身為丞相、三軍統帥,因這點小事就去自殺,有這個必要嗎?如果真的這樣,那曹操只不過是個不怕死的勇士而已,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戰略家、軍事家和一代偉人。

      因此,曹操“割發代首”并非軍前作秀。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8

      曹操獻刀

      話說西涼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亂,統帥二十萬大軍進駐洛陽,廢了少帝,立了獻帝,自封為相國。他欺主弄權,殘暴兇狠;大臣們想除掉他,卻沒有辦法。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殺董卓之心,他經常出入相國府,漸漸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一日,曹操從王司徒處借來寶刀一口,藏刀來到相府,走入小閣,見董卓坐在床上,義子呂布侍立于一側。

      董卓問“孟德今天為何來得這么晚?”曹操說:“我的馬走不快,所以遲了。”

      董卓聽后,命呂布選一匹西涼好馬送給曹操,呂布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賊該死。”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沒敢妄動,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機會。董卓身體肥胖,不能久坐,不一會,即側身而臥。

      曹操見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從銅鏡內看見曹操抽刀,轉身急問:“孟德你要干什么?”這時呂布也牽馬回來了,曹操急忙說:“我得了一口寶刀,想要獻給相國。”

      董卓接刀一看,長足盈尺,鋒利無比,果然是一口寶刀。董卓引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謝道:“愿借馬一試。”曹操牽著馬出了相府,快馬加鞭往東南疾去。

      呂布對董卓說:“曹操好象有行刺之舉。”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此時曹操已經飛馬奔出東門,逃得無影無蹤了。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9

      關羽敗走麥城

      劉備占領益州后,又出兵對付曹操的軍隊,把他們趕到了長安。這樣一來,劉備在益州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就自立為漢中王。接著,劉備又派關羽攻打樊城,恰好這時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大水淹沒了曹軍大將于禁的七支大軍,乘勝包圍了曹軍占據的樊城。

      曹操為解樊城之圍,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主意。他寫信給孫權,勸說孫權乘現在荊州后防空虛,攻取被劉備奪去的荊州。這樣,當關羽聽說荊州被奪,定會撤軍回救,樊城之圍自然就會解除。

      孫權采納了曹操的建議,派大將呂蒙攻取荊州。呂蒙從密探口中得知,沿江到處都是烽火臺,防備也不見有松懈的`跡象。他和孫權商量,對外假稱生病回去休養了,以此來麻痹關羽。孫權另派年輕的陸遜接替呂蒙。

      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對他水淹于禁七軍大大稱贊了一番,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萬分仰慕之情。

      關羽看信后,認為陸遜初出茅廬,比呂蒙好對付多了,就放松了警惕,陸續把防守荊州的人馬調撥到樊城。

      孫權得知計謀得逞,立刻派呂蒙起兵攻打荊州。呂蒙把戰船偽裝成商船,派一些士兵喬裝打扮成商人和船夫的模樣,自己率兵埋伏在船艙內,騙過烽火臺上的防守士兵,把船靠了岸。到了半夜三更,躲在船艙里的士兵一擁而出,出其不意地殺死了防守的士兵,占領了荊州。

      呂蒙趁熱打鐵,派人勸說江陵(今湖北荊洲一帶)、公安(今湖北公安)的守軍投降,那些將領原本對關羽就有意見,經不起三勸兩勸,就投靠了東吳。

      關羽得知荊州、江陵等長江要塞相繼失守,非常震驚,幾乎不敢相信,他馬上率兵從樊城南撤。

      而呂蒙進入江陵后,釋放了被關羽俘獲關押的于禁,又派人撫慰蜀軍將士和家屬。這些舉措,使蜀軍軍心渙散,斗志瓦解,許多將士半路而逃。關羽恨得咬牙切齒,大叫:“我生不能殺呂蒙,死了也要殺了他!”

      孫權的軍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而關羽節節敗退,一直退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孫權率兵趕到,派諸葛瑾多次勸說關羽投降。關羽假裝投降,在城頭上豎起白旗,暗地里帶了十幾個騎兵棄城往西而逃。

      孫權聞訊,派兵阻斷了關羽必經之路,埋伏在草叢中,用絆馬索絆倒關羽等人,活捉了關羽。

      孫權親自出馬,再次勸關羽投降,然而關羽怒目圓睜,破口大罵:“我和劉皇叔一起共謀大業,怎會和你這樣的叛賊共事。要殺便殺,要剮便剮,何必廢話!”

      孫權怕留下后患,殺了關羽。

      關羽被害的消息傳到劉備耳中,劉備昏倒在地,醒來后不吃不喝,整天痛哭不止。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則日日哀鳴,也不吃不喝,沒幾天就死了。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 篇10

      姜維背水破王經

      司馬師病死后,司馬昭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專決中外事務。姜維得訊,以為司馬師新喪,司馬昭初握重權,必不敢擅離洛陽,可乘機伐魏,以取中原。后主劉禪 準其所請,命往漢中作戰前準備。征西大將軍張翼自以蜀地淺狹,錢糧淺薄,不宜遠征。姜維不從。張翼見出兵已勢在必行,便向姜維提議道:“以往多不克而還, 皆因出兵動作過于遲緩。兵法云:‘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若火速進兵,使魏兵淬不及防,必然全勝矣。”

      姜維于是引兵5萬遠征,兵至 洮水,魏雍州(今陜西西安)刺史王經、征西將軍陳泰得到前線戰報。王經先率兵馬步騎7萬人迎戰。姜維似已成竹在胸,對張翼、夏侯霸各授機宜,先使二人領兵 去作準備,他自己乃引大軍背依洮水列陣。王經見姜維此等陣勢,回頭對其牙將張明、花永、劉達、朱芳四人說:“蜀兵背水為陣,敗則將全部投沒于水中。姜維驍 勇,你們四位可與交戰,若其后退,便可追擊。”王經企圖恃眾將姜維逼退,以使覆沒于洮水之中。四將領令,分左右殺出,來戰姜維。姜維似乎已知王經心意,略 戰幾個回合,撥轉馬頭,望本陣便走,若有難敵的樣子。王經不知是計,大驅士眾一齊趕上,想要追殺蜀軍。姜維率軍往洮西而退,待退到洮水岸邊,對眾將士大呼 道:“形勢如此急迫,諸將何不努力!”眾將聽姜維一呼,見后退無路,便掉頭奮力殺向魏軍。王經支持不住,被打得大敗。此時,早已準備好的張翼、夏侯霸又率 兵抄了王經的后路,分兩路殺來,王經被圍在當中。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沖右突,直如入無人之境。魏兵大亂,自相踐踏,死者大半,被逼無路,逃入 洮水者不計其數,斬首萬余,尸遺遍野,血流成河。王經只率百騎殺出重圍,徑往狄道(今甘肅臨姚)敗去。逃入城中,閉門不出。

      背水列 陣,按照兵法,乃是兵家大忌。一代名將韓信在破趙之際,依據對當時的`形勢分析,敵眾我寡,毅然采取出奇制勝之謀,背水列陣,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 亡地而后存”,使自己身處絕境,故當兩軍交接時,人人殊死而戰,使弱寡變為強大,人人以一當十,最終以弱制強。姜維所用計謀正是背水一戰的翻版。

    【幼兒園三國歷史小故事】相關文章:

    三國的歷史小故事11-24

    三國歷史小故事11-25

    三國歷史的小故事11-25

    三國歷史上的小故事11-25

    三國的歷史故事11-24

    三國歷史故事11-24

    三國歷史故事11-24

    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11-24

    三國歷史故事大全11-24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發圈的經典語錄_個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