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成长励志散文
合肥之戰簡介20字 合肥之戰簡介50字
日期:2023-02-26 06:55:43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合肥之戰簡介  208年十一月,曹操于赤壁之戰大敗,但大軍仍駐扎于荊州北部。十二月,吳軍將領周瑜正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孫權則親自進攻合肥,想開拓西、北兩邊戰線。當時合肥太守為
为你推荐:
  • 好無奈的心情說說
  • 合肥之戰簡介

      208年十一月,曹操于赤壁之戰大敗,但大軍仍駐扎于荊州北部。十二月,吳軍將領周瑜正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孫權則親自進攻合肥,想開拓西、北兩邊戰線。當時合肥太守為揚州(與今日之揚州市無關)刺史劉馥,孫權將軍隊圍住合肥,另派張昭進攻九江的當涂,但不成功。小編帶來的合肥之戰簡介。

      合肥之戰簡介

      名稱 合肥之戰

      地點 徐州、淮南一帶

      時間 208年-253年

      參戰方 曹魏(曹軍)、東吳(孫軍)

      結果 曹孫兩家的城壘爭奪戰,未有勝負

      合肥之戰總結

      概述

      合肥之戰,張遼戰斗生涯中的巔峰之戰,此一戰張遼可謂威震魏吳,令孫權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許多年以后,張遼已經年老體病,孫權仍稱:"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三國志·張遼傳》載"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于人屯合肥"。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合肥之戰發生于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而在此之前曹操分別在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冬十月、214年秋七月、進攻過孫權,那么曹操是在哪一次進攻孫權之后留張遼鎮守合肥的呢?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樂進曾"從征孫權",之后曹操回師才"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而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公元212年曹操征孫權時,孫權曾向已入川的劉備求救,劉備在向劉璋告急時又提到"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由此可知,張遼、樂進、李典等應當是在公元214年冬十月曹操離開合肥時一同被留在合肥防守東吳的。除此之外,曹操還命溫恢為揚州刺史,協助三人防守東吳。

      公元214年五月,孫權進攻皖城,張遼率軍求援不及,又馬上返回合肥守備,并馬上向遣使向曹操報告。曹操這時正率大軍征討漢中張魯,來不及救援合肥,于是寫了一封密函派護軍薛悌帶至合肥,而且在這封密函上署上"賊至乃發"四字,要求張遼等人要等到東吳進犯時才能拆開來看。

      這一年八月,也就在這封密函送到不久后,孫權就來了,"率十萬眾圍合肥"。按照曹操的要求,眾人一起拆封,閱讀了這封密函。密函的內容,是曹操對此次抵御東吳進犯的人事部署,"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曹操要求張遼、李典出戰,樂進負責守城,薛悌不參與戰事。諸將皆不明白曹操為什么這樣的安排,張遼大膽的說出了他對曹操這樣安排的理解:"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素與張遼關系不和諧的李典也支持了這一看法,于是作戰方案最終敲定,先戰后守。當晚,張遼便從軍中挑選了八百名志愿者組成敢死隊,并殺豬宰牛大宴了一場,準備天一亮就動身大戰東吳。

      第二天一大清早,張遼便與李典一起率領著八百人的敢死隊,殺向了東吳陣營。張遼身披盔甲,手持長戟,一如既往的發揮其勇猛向前的作戰風格,率先攻進了東吳軍營中,不僅殺了數十名兵士,還斬了兩名將領級的人物。面對措手不及的東吳軍,張遼是越戰越勇,不僅奮力拼殺,還大呼自己的名字,不知不覺中沖殺到了孫權所在的中央大營。孫權對張遼突如其來的進攻毫無防備,大驚失色,周圍眾人一時間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退到高處防御,"以長戟自守"。張遼見孫權依托高處及長戟防備,便挑撥孫權軍,"叱權下戰",孫權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先觀察清楚情勢。由于孫權居于高處,很快便發現張遼所帶領的部隊人數并不多,于是便利用自身兵力上的優勢,"聚圍遼數重"。張遼的左右見狀馬上突擊,打開一個缺口,張遼得以帶領數十名親兵突圍出去。這時還有一部分敢死隊隊員被東吳軍圍困著,他們向張遼呼救:"將軍棄我乎!"張遼聞聲又反沖殺進包圍圈中,并帶領剩下的人員突出重圍。

      這一戰,張遼與李典率領敢死隊從清晨沖殺到中午,作為領軍人物的張遼,表現是最突出的一個。面對張遼如此神勇的表現,《三國志·張遼傳》用了九個字來形容東吳軍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也因此,東吳軍隊士氣大跌。反過來,合肥的守軍則因此士氣大振,對張遼更是佩服不已,全軍上下一心一意修筑工事,堅守城池。值得一講的是,張遼此次帶出的八百人,不是曹魏擅長的騎兵,而是步兵,曹丕在后來追念張遼、李典的詔文里就清楚地寫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

      意義

      合肥之戰,可謂張遼巔峰之戰。這一戰,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

      首先,對曹操戰略意圖的領會顯示了張遼的軍事才能。大戰前曹操派人帶來了合肥的防守方案,許多人對曹操要求張遼、李典出擊這一方針疑惑不解,是張遼首先理解了曹操的戰略意圖:曹操遠征在外,救援不及,所以必須"及其(吳軍)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張遼正確的理解了曹操的戰略意圖,為后來合肥之戰的取勝奠定基礎,可見,張遼在戰前已經先立一功。同時也可以看出,此時的張遼,已經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了。

      其次,執行曹操出擊戰略顯示了張遼的果斷勇敢。先出擊后守備雖然是曹操的戰略方針,但要執行起來也是有相當難度的。第一點是兵力懸殊,當時合肥守備僅七千多人,而吳軍則是十萬之眾氣盛而來,守城尚且有相當難度,更別說出擊。第二點是諸將疑惑,在兵力懸殊的形勢下還要出擊,難怪守城諸將會對出擊的方針存有疑惑,雖然張遼有解釋過原因,但僅憑紙上談兵式的解釋是難以完全讓疑惑武將信服的。在這種情況下,張遼要執行這一戰略不僅要果斷,更需要十分大的勇氣。

      再次,兩次出戰過程都顯示了張遼一貫的勇猛戰風。第一次出戰,張遼與李典僅帶領八百人就對孫權十萬之眾發動了突擊,而且在戰斗之中張遼是沖鋒在前,戰斗持續了一個上午,殺得東吳人馬披靡。觀《三國志》,有幾處會對某人某戰有如此詳細的描述,可見陳壽也為當時張遼的勇猛表現所折服。而第二次出戰,雖然本傳沒有記載得像第一次那樣詳細,但從"幾復獲權"的記載字樣也可以想象得出張遼作戰時的勇猛。

      合肥之戰的'勝利對曹魏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這是因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因此,曹操對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的張遼倍加看重,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里僅用了兩次,分別在《三國志·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曹操又加封了張遼為征東將軍,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攻東吳路過合肥時,還專門到沿著張遼奮戰過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處"嘆息者良久"。

      第一次戰役

      簡介

      208年十一月,曹操于赤壁之戰大敗,但大軍仍駐扎于荊州北部。十二月,孫軍將領周瑜正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孫權則親自進攻合肥,想開拓西、北兩邊戰線。當時合肥太守為揚州(與今日之揚州市無關)刺史劉馥,孫權將軍隊圍住合肥,另派張昭進攻九江的當涂,但不成功。

      曹操接到消息后,派將軍張喜帶兵解圍。至209年,合肥城久攻不下。孫權想率輕騎親自突擊敵人,不過張纮進諫道:"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愿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用兵是一件兇器的事,戰爭是一件危險的事。現今我軍麾下恃著盛壯的氣勢,忽然以強暴般的戰斗,三軍的士兵,莫不心寒。雖然可能斬殺敵將、奪取敵旗,威震敵場,但這是偏將的任務,不是主將宜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賁、育之勇,懷有霸王的計謀。)"孫權便不再想突擊。

      而合肥城經過數月的攻擊,又連連下雨,城墻將崩,于是守軍 以草和棕櫚葉補上城墻,夜晚則點火照亮城外,觀察敵人行動以作防備。另一方面,張喜援軍仍未到達,別駕蔣濟便向刺史獻計,偽稱四萬援軍已到雩婁,派主簿假扮迎接張喜,并命三個守將帶信出城后裝作偷入城。當中,一個成功回城,兩個卻被孫軍擒獲。孫權得信后,相信曹軍會有四萬人來救,便燒陣撤退,合肥之圍得解。

      參戰人物

      孫軍 :孫權張昭張纮

      曹軍:蔣濟張喜

      第二次戰役

      參戰人物

      孫軍 :孫權 潘璋 宋謙 徐盛 陳武(戰死) 凌統 甘寧 呂蒙 蔣欽 賀齊 谷利

      曹軍 :張遼 李典 樂進

      214年,曹操南征孫權不成,班師前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明年,曹操出征張魯時,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寫到“賊至乃發”同時,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中以平分荊州作條件,兩軍撤退。不過,孫權見曹操在漢中,未能及時回到東邊,在八月率十萬人北至陸口,出征合肥。張遼等便打開曹操之函,寫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因敵我兵力懸殊,各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張遼說:“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認同張遼,于是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殺牛犒賞軍士,準備明日大戰。天亮的時候,張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死數十人,斬二員大將,吳將陳武戰死,張遼大呼自己的名字,沖入軍壘,到達孫權旗下陣營。宋謙、徐盛軍都不敵,士兵開始潰散,潘璋在后,馳馬追上,在馬上斬殺宋謙、徐盛軍中的二個逃兵,士兵見此,都回頭再戰。

      孫權見如此情況大驚,無所適從之下只好登上山頂,以長戟自守。張遼叱孫權下戰,孫權不敢動,看見張遼率軍甚少,便令軍士將張遼軍團團圍住。張遼突擊沖出,包圍被打開缺口,張遼麾下的數十人得以逃出,其余軍士呼喚道:“將軍棄我乎!”張遼因此再度沖進包圍網,再次突圍救出其他人。孫權軍望風披靡,無人能擋住張遼。戰斗從日出到中午,吳軍士氣全失,回軍修整守備,曹軍眾人之心安定。孫權圍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軍班師,自己則和千多虎士與凌統、甘寧、呂蒙、蔣欽等為后。至逍遙津北,張遼觀察到孫軍撤退,乘機率軍追擊,孫軍頓時混亂,孫權被圍。甘寧嚴厲的要鼓吹大響,增強士氣,凌統親率三百近兵沖入重圍,甘寧則引弓射擊,呂蒙、蔣欽死戰拒敵。凌統救出孫權,便回頭再戰。但撤退路上的橋已被敵軍所毀,丈余無板,當時孫權近監谷利在馬后,叫孫權抓著馬鞍、松開繩,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馬勢,孫權順利躍馬過河,與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備的賀齊會合,孫權才成功逃脫。而凌統則與甘寧等繼續阻擋敵軍,左右人馬已死,自己也身受創傷,殺死數十人,知道孫權已安全,才披甲潛行逃走。

      第三、四次戰役

      參戰人物

      吳軍 :孫權 孫泰(戰死) 全綜

      魏軍 :曹叡 滿寵 田豫 張穎

      230年,魏國于合肥建筑新城,防備吳國。于233年十二月第三次合肥之戰爆發,孫權出兵想圍攻合肥新城,因城遠水,二十余日不敢下船。滿寵便遣六千步騎,在肥水隱處伏兵等待。后孫權上岸,滿寵伏軍突起襲擊,斬首數百,也有逃至河中溺死。吳主又使全綜攻六安,亦不勝。

      234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進行第五次北伐,遺使請東吳一起出兵。孫權答應。旋即引發第四次合肥之戰,于同年五月,孫權進駐巢湖口,自稱有十萬人,親自帶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陸遜、諸葛瑾率萬余人進駐江夏、沔口,攻向襄陽;將軍孫韶、張承進駐淮,向廣陵、淮陰進逼,形成三路兵馬北伐。 六月,滿寵想率眾軍援救新城守將張穎,但殄夷將軍田豫卻認為該新城自守有余,如果有援軍至,怕孫權反過來吞并援軍。而當時吏士多請假,滿寵上表請召中軍兵及召回所有請假將士,集合抵擋。不過散騎常侍廣平劉邵認為滿寵該自守不攻,避其銳氣;而中軍則先派步兵五千、精騎三千出發,將隊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敵軍知道大軍到來,必定自走,可以不戰而破。曹叡聽從其計,先派前隊出發。而曹叡亦不接納滿寵援軍的意見,認為合肥、襄陽、祁山是曹魏東、南、西三個重要防點,守城有余,曹叡便于七月壬寅日,親率率水師東行。滿寵便募集數十壯士,折斷松枝為火炬,灌上麻油,在順風放火,燒毀敵軍攻城器具,射殺孫權之侄孫泰。加上吳軍中士卒都多有病患,又聽到曹叡大軍將至,于是孫權撤退。孫韶軍亦同時回師,只有陸遜軍繼續戰斗,但不久亦撤退。

      第五次戰役

      參戰人物

      吳軍 :諸葛恪

      魏軍 :張特 司馬孚

      253年,吳太傅諸葛恪由東興回來后不久,不顧眾臣勸阻,于三月親率二十萬人再次出兵北征。四月,至淮南。五月,圍攻合肥新城,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魏將張特與三千人守新城一個多月,死傷甚多,城池將破。張特對吳人說:“今我無心復戰也。然魏法,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自受敵以此城中本有四千余人,戰死者已過半,城雖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當還為相語,條別善惡,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綬去為信。”張特便將印綬拋給他們,而諸葛恪相信他,便不取印綬。于夜中,張特卻拆去屋舍的木材、圍欄,將城墻崩潰的地方補上二重。到明日,張特對吳人說:“我但有斗死耳!”堅守不降,吳軍大怒,進攻但已不能攻克了。當時天氣又炎熱酷暑,吳兵疲勞,疫病橫行,得病的人有大半,死傷嚴重。諸葛恪攻城不下,遷怒于各部將,士卒怨聲不斷。后魏太尉司馬孚率援軍二十萬人趕至新城,知遁吳兵已疲乏,便進兵大敗吳軍。七月,諸葛恪無奈引軍歸還。

      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吳與曹魏兩方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導致江淮地區殘破不堪。建安五年(200年),揚州刺史劉馥來到合肥這座空城,收容流民,廣泛屯田,修筑城防。合肥從此成為一座重要、堅固、繁榮的城市。太和四年(230年)正月,曹魏又筑合肥新城。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吳雙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6次沖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進攻合肥,得到魏將蔣濟的信函。蔣濟在信中謊稱大批援軍將至,孫權信以為真,便撤兵。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魏將張遼等守合肥。孫權攻之,被張遼突擊,孫權人馬皆披靡。孫權撤退時,又被張遼突擊,再次兵敗。俗稱逍遙津之戰。

      太和四年(230年),在滿寵的建議下,曹魏遣兗州、豫州的軍隊共守淮南。孫權攻合肥,不克而還。

      青龍元年(233年),孫權在合肥境內閱兵時,被伏兵所擊,于是,孫權怒攻合肥新城,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還。

      青龍二年(234年),魏將張穎等守合肥新城。孫權攻之,被張穎屢屢擊退,一些攻城器具也被燒毀。后來,魏明帝曹睿親自率領大軍來救,孫權大驚,不敢再戰,便退走。

      嘉平五年(253年),魏將張特等守合肥新城。諸葛恪率大軍攻之,被張特屢屢擊退。城防大壞,張特又以緩兵之計修補城防,諸葛恪功虧一簣,只得退還。曹魏各路援軍紛紛出擊,追破吳軍。

      合肥之戰,東吳屢次攻合肥,都是難以奪得合肥之寸土,其中,有2次是兵敗而逃(215年、253年),其他4次均是不克而還。

    【合肥之戰簡介】相關文章:

    街亭之戰簡介09-18

    唐永泰元年:奉天、靈臺之戰簡介10-17

    官渡之戰簡介 官渡之戰發生于哪一年09-18

    安徽合肥簡介中文導游詞10-29

    唐興元元年:貝州之戰簡介10-17

    唐至德元年:陳濤斜之戰簡介10-17

    唐建中四年:奉天之戰簡介10-17

    唐至德二年:河東之戰簡介10-17

    唐開元十七年:石堡城之戰簡介10-17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睡前發個朋友圈晚安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