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調研報告范文(通用11篇)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其實寫報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村發展調研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1一、調研的背景與動機: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美好圖景。與此同時,中央明確強調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義。顯而易見,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們最有發言權。
二、調研時間:
XX年XX月——XX年XX月
三、調研范圍:
居力很鎮15個行政村
四、調研內容:農村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意識跟不上發展需要
1.農村基層干部綜合素質不高。在農村改革發展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是核心。但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落后于農村改革發展客觀形勢的需要,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較弱,對發展認識不夠,對上級的依賴思想較為嚴重。農村干部隊伍綜合素質不高,農村基層干部存在年齡老化、文化素質偏低、政策理論水平不高和工作責任心不強等問題。
2.農民群眾觀念陳舊,市場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民群眾文化素質低,發展意識淡薄,農業生產上只顧傳統種植,在一些利益問題上,只顧眼前小利,忽視長遠效益,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的村上級給農民提供最優惠的政策和服務,但大家不積極、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項目無法落實。
(二)農業結構有待調整,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化力度不夠
近年來,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市場需求向多樣化、高品質方向轉變。鄉黨委、政府雖然積極幫助和引導農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但由于不少農戶無技術、無資金、無經驗,不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造成投入多、產出少。加之由于農業生產的低效益,農村中稍有文化素質,有一技之長的青年男女,紛紛外出,不愿從事勞動強度大的種植業,而留在農村的老年勞動力和婦女勞動力,因缺文化,對新技術、新生事物接受慢,寧可固守低效益的傳統種植業,不愿向畜牧、蔬菜、水果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態農產品轉型。
(三)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1、道路問題:居力很鎮地處科右前旗政府南,東、西、北三面與烏蘭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接壤,111國道橫貫全鎮,白阿鐵路從鎮東南穿過,交通便利,通訊便捷。通過多年努力,全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但從總體上看,村級道路還顯得薄弱。“要致富、先修路”,群眾普遍認識到這一點,但鄉村公路建設項目有限、缺少資金,群眾想修路的愿望與上級投入還有差距。農田水利等建設也離農村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
2、辦公及活動場所問題:全鎮15個行政村現已基本解決辦公場所問題,但是有部分不夠標準,利用學校當臨時的辦公場所,活動場所只有在鎮政府所在地前進村有一個標準的活動場所外其他村有個別的也都存在地方孝無活動設備等問題。
(四)農村衛生環境普遍較差
幾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沒有垃圾回收點,有部分農村家庭沒有獨立廁所,農村衛生環境不容樂觀,整體上是臟、亂、差的局面。
(五)農村存在的陋習
現在有的村還存在賭博的現象,一到冬季就開始聚集賭博,有的甚至把一年的收入輸光了還欠了很多外債。對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村里你經常能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在家干活,問到為什么不去上學時他們說“不愿意上”十幾歲的孩子對問題的看法是簡單的,這需要的是家長的正確的引導。
仍有少數村民現在還迷信,相信xx,影響到正常的生產生活。
五、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1、發展農村經濟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的原則,理性發展、適度發展、協調發展、科學發展。
2、搞好村鎮規劃,新農村要有新面貌。要有個像樣的辦公場所,要有農民的業余活動場所,要豐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農民兄弟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樣子,規劃自己心中的新農村。他們認為,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把農村衛生環境搞上去,干凈整潔才是新農村應有的面貌;其次,做好村鎮規劃、產業規劃和城鄉規劃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再次,搞好示范村和新村鎮建設,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動力。
3、優惠政策要延續,幸福美景萬年長。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臺了關于“三農”問題的三個一號文件,有力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創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農民在舉雙手贊成優惠政策的同時,也衷心地希望國能持久永恒,用持續穩定的政策來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好局面。
4、易舊俗、樹新風,新農村要有新風氣。各村制定符合實際、能治“壞習氣”的(村規民約)。像紅白喜事、賭博現象都要按新村規處理,全體村民共同參與起來,共同抵制歪風邪氣,弘揚社會正氣,改變“遇事沒人管,誰管遭白眼”的現象。
5抓好村級干部隊伍建設,拓寬選人用人渠道,用好大學生村官。加強農村基層黨員教育,充分發揮黨員的領導帶頭作用。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農作物的增產、增收。鼓勵農民進行創業,對創業者給予優惠政策與獎勵,政府幫助發展大型養殖產業。落實好上級下達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指標,不搞‘面子工程’。加強農村、農民的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進行精神文明建設。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居力很鎮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2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里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家俱制造、特種養殖為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里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眾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群眾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于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干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于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于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布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著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梁,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著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于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后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3近幾年,在鄉黨委政府的重視下我鄉新農村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村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由于地域發展條件差,農戶經濟仍然相對滯后。使得我鄉目前仍然存在有不少住房困難戶和危房戶。為了進一步掌握我鄉農村危房情況,最近,我同有關人員深入到全鄉各村,就危房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
一、基本現狀
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我鄉住房困難戶和危房戶的情況主要呈現出四個特點:
1、分布范圍廣。從調查的情況看,住房困難問題和危舊房問題在大多數村都還仍然存在。
2、工作壓力大。這些住房困難戶和危舊房問題大都比較嚴重。而且在這些農戶中,能夠自籌資金進行新建住房或者修繕的并不多。
3、自建能力弱。從調查的情況看,這些農戶家庭經濟普遍困難,都屬于農村的弱勢群體。大致有這樣四種類型:大病致貧型、身殘力缺型、債務積壓型、鰥寡孤獨型。
4、改造時間緊。從調查的情況看,由于家庭因素的影響,大多數住房困難戶對新建住房的要求比較迫切。而有部分危房戶的住房則頂多能再堅持1—3年。如果今冬明春雪雨大,有的房屋還要縮短使用壽命,要是得不到及時的維修或重建,很可能造成倒塌。將嚴重威脅極貧戶的生命財產安全,增加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二、建議及對策
解決住房困難和危房問題,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鄉黨委政府執政為民具體體現。對此,應切實采取措施,把農村住房困難戶和危房戶的問題徹底解決到位,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1、解決農村住房困難和危房問題,必須科學規劃,周密安排,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根據住房困難戶和危房戶的現狀,解決住房困難和危房問題,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分步實施。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分期分批的原則。對部分嚴重危房戶和住房特別困難的農戶要納入首批計劃,優先給予享受安置政策。對短期內無倒塌危險的危舊房農戶,要做好思想工作,延期進行改造。二是以鄉為主的原則。明確各鄉鎮政府是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的主體責任者,增強超前意識,摸清底數,明確哪些該修,哪些不該修,制定好工作計劃,確保真正困難無助的群眾得到幫助。三是量力而行的原則。要確定好翻建和維修標準,切實保證該維修的不翻建,該小修的不大修。尤其是對重建戶,要嚴格把握修建標準,確保每個極貧戶都能及時住上放心房。
2、解決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必須廣辟渠道,多元籌資,保證財力投入到位。保證足夠的資金投入,是解決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的關鍵。由于縣鄉兩級的財政實力較弱,要把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徹底解決到位,必須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堅持多條腿走路的辦法,廣泛籌措資金。一是縣鄉兩級補一塊。縣鄉兩級財政要根據財力情況,列出預算計劃,擠出一定數額的資金,專項用于解決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二是農民自籌一塊。極貧戶通過親朋好友等社會關系,自己拆借一部分資金。
3、解決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必須肯于讓利,積極扶持,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具體就是要做到“免、補、幫、送”。免,就是對解決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涉及到的土地使用、房屋翻建、手續審批、證照辦理等各種規費,一律免收。補,就是根據極貧戶房屋破損程度和家庭狀況的不同,確定相應的補助標準,把危房改造補助金補到位。幫,就是以村為單位,通過一事一議等形式,動員廣大村民,組織義務幫工隊,解決極貧戶維修改造房屋的勞動力問題。送,就是對一些鰥寡孤獨極貧戶,要適當放寬政策,送他們去敬老院集中供養。
4、解決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必須明確責任,密切配合,加強組織領導。解決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既是一項為民謀利的好事,更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
5、解決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必須著眼長遠,標本兼治,建立長效保障機制。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是一個動態的問題,解決一批,又會出現一批,要想徹底消除,必須從治本入手,強化監管,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極貧戶脫貧致富的步伐。一要強化已改造房屋的后續管理。從調查的情況看,有些極貧戶因外出打工等原因,舉家搬遷,對已經修建完畢的房屋進行變賣或出租,導致政府修建他賺錢問題的出現。因此,在解決今后的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中,要打破無論國家投資還是集體投資全歸極貧戶所有的現狀,對極貧戶危房改造的資金、物資,鄉村兩級要分別設置帳目,與極貧戶簽定協議,作為固定資產管理,不許變賣、抵押,更不允許用房屋還債。
如出現上述情況,鄉村兩級有權收回房屋,用作扶持資金使用,而且對這類極貧戶今后將不予扶助。二要強化現有危房治理。鄉鎮政府和各村委會,對農村貧困戶的無房特危房問題,要經常抓,抓經常。要明確專人負責,對本地的貧困戶房屋,每年進行一次全面調查,發現處于危房邊緣的房屋,立即組織力量進行解決,避免積少成多。三要強化極貧戶的造血功能。解決農村極貧戶無房特危房問題,僅靠各級政府的扶持遠遠不夠,根本上還是要引導極貧戶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積極尋找致富項目,拓寬致富門路,增強造血功能。如對那些家中有勞力的極貧戶,要鼓勵其外出打工賺錢,并要幫助搞好家中的生產生活,解除后顧之憂。對身體有病不能干體力活的極貧戶,要引導他們發展養殖項目,多渠道增加收入。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4宜昌市夷陵區地處鄂西山區與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山區面積占四分之三,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解決農民坐方便車、坐安全車、坐經濟車、坐舒心車,納入了地方人民政府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筆者根據區情,提出一些想法,與同仁共同探討。
一、客運市場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從中國目前的國情來看,提出新農村的建設,它的意義和作用非常明顯。其一,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榮的任務是在農村,城市中除了下崗工人和低收入群體以外,絕大多數居民已經實現了全面小康。下一步全面小康能不能實現?關鍵就看農村。其二,是中國國情決定的,無論城鎮化怎么發展,農村始終會有上億的農村人口在那里生活。怎么讓他們在那里安居樂業,怎么把農村家園建設好,讓他們也能分享現代化的成果。要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速度,就得加快農村的發展,加強農村建設。
農村公路作為農村地區的基礎性、公益性設施,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保障,發展農村客運則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程之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二、我區的客運現狀
(一)通達狀況,我區現有12個鄉鎮(街辦),222個行政村(居委會),3400多平方公里,51.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80%。現有公路通車里程3688公里,班車營運線路58條,營運里程2250公里。這58條線路中有10條的終點為鄉鎮政府所在地,有46條線路終點到村,貫穿了157個村(居委會),占行政村總數的71%。還有65個行政村未有通客車,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區。
(二)運力狀況,現有客運公司12家,客車378臺,其中從事農村客運的客運車輛310臺,5846座.日發班次758個,日發送客運量4萬人次。
(三)站場建設狀況,現有二級客運站2個(夷陵客運站和太平溪港水陸客運站各一個),鄉鎮五級客運站現有2個(霧渡河、黃花),在建的2個(下堡坪、分鄉),擬建的1個(鄧村)。現有招呼站5個,擬建75個。現有候車棚27個,擬建50個。原有2個五級客運站(鴉雀嶺、土門)因為種種原因閑置。
三、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線路開不通。鄉村公路等級較低、通車里程短、斷頭路多、維護不夠、通車數量少,有將近一半行政村未通等級公路,無法投放客運車輛,當地村民無車可乘,步行肩挑,出行困難。原因很直接,就是資金不足。但隨著農村公路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未來五年一定會有一個巨大的變化。
(二)經營者開不起。一是經營者投入大、效益低。農村客源分散,客運量呈周期性變化,農民以自然村莊散居,又受季節影響,實載率低。加上高額的稅費、油料和修理費用,使經營難于維系。曾有牛坪的楊柳池、梅子埡、下坪太陽山等數條線路開班以后又停下來。二是有的鄉村線路開班以后,雙排小貨車、“面的”、摩托車等充斥其間,原本少得可憐的一點兒客源被低票價的非法營運車輛所截走。霧渡河至樟村坪線路上就有100多臺“小面的”和“皮卡”以假親戚、貨主的名譽等方式進行非法載客營運,長期以往,已開通的客運班車就自然而然地開不下去了。
(三)農民坐不起。鄉村客運線路里程短、路況差、票價相對高。山區農民收入少,往往為節省五毛一塊錢而改乘摩托車或者其它廉價的“黑車”,甚至繞“山間小道”步行趕集。
(四)乘客不敢坐。一是從事鄉村的客運線路大多道路等級低、彎多路急,行駛不安全;二是從事鄉村線路的車輛大多技術狀況差,有的車輛盡管通過了車輛技術檢測,但長期行駛“山間小道”,維修保養跟不上,車況令人擔憂;三是部分駕駛員駕駛技術和經驗不足,隨時可能出現事故。四是司乘人員服務質量較低,坑客、宰客、甩客現象時有發生,很多乘客不敢坐。
(五)村民出行難。一是客運站場設施薄弱,候車條件差。全區等級客運站數量少,大多數鄉鎮無等級站,只有簡易停車場,行政村基本沒有停車場,沿線居民點也沒有候車棚,村民只好在路邊候車,見到什么車就坐什么車,顧不了安全不安全。二是現有的客運班車,不適應村民隨時出行和攜帶農副產品的需要。
(六)黑車打不死。鄉村客運線路上的“黑車”大部分屬于當地村民自用的農用運輸車和摩托車,他們利用農閑時節非法載客,有生意的時候就撈一把,沒有生意或遇有執法檢查的時候就在家“休整”,靈活機動、隨叫隨走。即使被查扣,他們也會串通乘客(鄉里鄉親的)百般抵賴,造成取證難,執行難,受到處罰后,他們又會變本加厲。
四、幾點思考
加強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村村通,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業興。加強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發展農村公路的重要條件,而且是發展運輸經濟、改善投資環境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區搶抓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了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使我區通車里程、通車質量和候車條件大大改善。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5近期,按照區委農工部關于開展農業農村經濟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我局立足實際,對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細致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較好,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以2014年為例,各項農業工作指標均順利完成,蔬菜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面積達到18、6萬畝,產值突破9、3億元,標準園建設成效顯著,建成千畝蔬菜標準園7個;農村沼氣建設指標全部完成,新建沼氣池300個;惠農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共落實農機具、良種、沼氣、一事一議、設施蔬菜等方面的補貼資金1600余萬元;農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測土配方施肥、植物檢疫、病蟲防治、農民培訓、農業執法、種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顯;新增專業合作社8家,土地流轉面積突破8000畝,“三資”管理趨于規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財富積累機制。農業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建設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存在的問題
(1)資金不足。發展現代農業各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高,從生產設施建設到栽培管理都較以往更加嚴格,為此,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據我們調查雖然近兩年各級對農業有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仍不能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由于歷史原因,現在農村信用社、農行等金融部門不愿發放小額貸款,更加加劇了資金瓶頸問題,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
(2)組織化程度不強。當前農民進入市場很不順利,原因之一是組織化程度低。針對目前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現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合作社組織農民。但就目前全區的實際情況看,各類合作社數量雖比較多,但真正能夠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并不多,沒有具備一定實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很難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3)品牌效應不太明顯。以蔬菜為例目前,雖然我區已經注冊了“營綠”、“碧緣”、“乾綠”等蔬菜品牌,但在開拓蔬菜銷售市場方面都處于各自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沒有擰成一股繩,創立代表本區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產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應不明顯。
(4)技術服務不能及時跟進。專業農技人員缺乏,基層農技推廣組織不健全是我們的現狀。所有技術服務工作全部由農業技術綜合股一個部門承擔,業務上不堪重負,鄉鎮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完全處于“真空”狀態,有名無實。區農業局現有工作人員中,非農專業人員多,涉農技術人員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級及中級職稱人員多,高級職稱人員少。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全面的技術服務,對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術服務隊伍現狀嚴重阻礙了農業向前發展。
2、發展對策
(1)拓寬融資渠道。建議政府在加大農業發展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組織建立產業發展融資平臺,適當地為融資提供擔保,協調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合作社及農戶的關系,使二者之間建立起合作互信關系,提高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政策吸引,調動社會資金參與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寬融資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議制定專項的扶持政策,對發展有機蔬菜產業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予以扶持,使其運作更加規范,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其中。
(3)培樹“廣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議對現有的蔬菜品牌資源加以整合,聚零為整,抱團發展,逐步培育并樹立在京津市場叫得響的,能反映有機蔬菜發展特征的大品牌,進一步提高我區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農技服務體系。建議區政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鄉鎮農技服務隊伍建設,落實人員編制,給予經費保障,使空轉的鄉鎮一級農技服務機構真正運轉起來。在確定人員編制中,重點向農業系統予以傾斜,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引進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級職稱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扎根,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三、農村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農民負擔監管還存在一些間接收費問題。一是少數部門仍然違規向村集體收取資料費、培訓費、學習考察費等費用;二是村街報刊超限額,存在報刊訂閱向村街攤派,部門刊物過多過濫等問題。在今后的監管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減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列入專項治理的重點內容,屬于哪個部門,由哪個部門負責治理,沒有文件依據收費的要堅決不能再收。明確要求鄉鎮各部門確需向農民或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收費的,需要經過區減負辦審核備案,以防止亂收費行為的發生;村街訂閱報刊應堅持自愿的原則,不能強行攤派。報刊征訂要嚴格按照省規定的標準執行;三是加大農民負擔的執法檢查力度,督促減負工作的更好開展,查漏補缺,確保今后農民負擔執法檢查中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2、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問題突出。一是村民實際籌資比較困難,部分村街存在集體墊資現象,把應發給村民的福利代替籌資。二是由于申報程序比較繁瑣,部分村街申報項目的積極性不高。三是上級資金撥付遲緩,造成報帳不及時,影響下一年度項目申報。四是未將籌勞納入獎補范圍,獎補數額小,難以滿足村街公益事業建設的實際需求。今后我們將盡量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點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3、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夠規范。一是管理體制不暢。各鄉鎮(辦事處)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業務的是鄉鎮財政所長,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執行的業務處理程序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處理程序,與農經部門的業務處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別,實際工作中很難貫徹落實農經部門的政策法規和有關規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項財務監管制度很難落到實處。從調研中發現有的村街民主理財小組難以真正發揮監管職能,對村集體的財務收支活動的監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額開支沒有履行民主議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會選舉產生,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調研中還發現有的鄉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對于村街財務審批手續把關不嚴,收入不及時入帳。村委會開支嚴重鋪張浪費,個別部門違規向村街收費等現象。在今后“三資”管理中,一是要繼續加強財務制度建設,規范財務管理程序;二是規范農村集體財務收支審批程序;三是切實履行民主決策程序,實行民主理財。
4、農村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資管理工作體制不順,人員短缺。二是由于村街干部基于村街穩定因素考慮,對歷史遺留問題大多本著后人不理前帳的態度,對清理核實和履行民主監督程序心存疑慮,對應收款不積極清收,應付款不主動償還,對無償或低償使用村街資產的情況也采取回避的態度;此外,區城區周邊村街出租資產的數量較多,情況復雜,資產清理起來比較困難,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體資產又很少,因此村街對建立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工作不積極不主動,也影響了此項工作的開展。在今后工作中還需進一步加強對鄉鎮村街開展此項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導工作開展,通過總結已建立機制村街的經驗做法,推動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關措施,力爭年底前實現全覆蓋。
5、農村經濟審計處于“真空”狀態。我區沒有開展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審計工作。具體原因是:一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我區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全部由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農業部門的相關經濟政策及報帳制度不能在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的村街帳務中得到較好的落實,造成開展審計監督工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二是審計力量薄弱。我區農經人員少,縣鄉兩級農經管理人員只有3人取得審計證,審計力量與任務相差懸殊,致使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難以開展。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存在的困難依然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和審計人員缺乏。建議區政府充實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6根據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關于落實省領導對xx試驗區批示精神的調研方案》的要求,結合工作任務和分工職責,擬定了《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方案》,并由委發展計劃處牽頭,組織畜牧辦、科教處、種植業綜合處等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分2個調研小組,于20xx年12月22日―27日,分別深入到xx、xx、xx、大方縣等地14個鄉鎮、16家企業、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組深入到生產基地,詳細調查了解當前農業生產情況,并與當地政府、農業部門、龍頭企業舉行座談,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xx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xx地區轄7縣1市,現有總人口798.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9.62萬人,農村勞動力455.64萬人,鄉村從業人員412.11萬人。國土面積26853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549.44萬畝(其中,水田68.66萬畝,旱地480.78萬畝),保障灌溉面積431.3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11.75%)。
(二)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情況
1、預計20xx年,xx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DP)6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資性收入85元,家庭經營收入1850元,財產性收入35.92元,轉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農作物生產值情況:20xx年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954.22萬畝,產值190.73億元,(其中,玉米257.24萬畝、23.35億元,鈴薯5.3萬畝、86.7億元,水稻66.32萬畝、5.76億元,小麥92.29萬畝、1.22億元,油菜85.52萬畝、2.41億元;蔬菜253.98萬畝51億元,烤煙66.98萬畝、13.49億元,茶葉面積29.2萬畝、1.38億元,中藥材20.7萬畝5.5億元。預計20xx年糧食產量263.05萬噸,占全省糧食總產的23.65%。畜牧業肉類總產33.67萬噸,其中生豬28.95萬噸、產值55.4億元,肉羊0.50萬噸、產值2.4億元,肉牛2.12萬噸、產值7.5億元,預計20xx年xx地區肉類總產33.67萬噸,占全省肉類總產的17.5%。
3、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至20xx年12月,全區共有龍頭企業97家,其中部省級龍頭企業21家,地市級龍頭企業97家,擁有資產xx億元,20xx年營銷總額9.5億元,帶動農戶130余萬戶;全區已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943家,社員28945戶,合作社擁有資產5.4億元,流轉土地87.3萬畝。
20xx年農村沼氣建設投入建設資金11475萬元,xx農村戶用型沼氣池5.1萬口,大中型沼氣池3口,沼氣后續服務站95個,現全區建成農村戶用型沼氣池23.4萬口,適宜建池覆蓋率達到29%,綜合三改配套率達到62%。
二、“十一五”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判斷
“十一五”期間,xx地委、行署認真落實xx試驗區的相關精神,緊緊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農業結構調整為抓手,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確保糧油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一)糧油生產總量不斷增加,單產水平不斷提高
在糧油生產上,以穩定發展,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為目標,通過加強優良新品種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普及,在穩定糧油作物播面的同時,努力提高單產,實現糧油生產穩定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5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由250.52萬噸增加到20xx年的263.05萬噸,糧食單產水平由262公斤/畝,提高到276公斤/畝,全區糧食需求總量約322萬噸,常年生產量達到270萬噸,調入量17.46萬噸(主要是糧食品種之間的調劑,其中大米約14萬噸),調出3萬余噸,總體看來,糧食基本實現自給。油菜種植面積85.52萬畝,常年總產xx萬噸左右,單產xx公斤,并以xx康星油脂有限公司為龍頭,促進了油菜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二)農業生產結構逐步調整,優勢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十一五”期間,xx地區結合本地實際,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強化投入力度,以良種繁育為基礎、基地建設為中心、標準化生產為保障、產業化經營為動力,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1、生態畜牧業發展迅速。
xx地區充分發揮具有污染小、天然草場面積大(620.33萬畝),灌木林(630萬畝)、林地(1800畝)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總量大(年生產量326萬噸),綠肥種植廣(300余萬畝)、人工草地保留面積大(80萬畝),飼料來源廣泛(年可用于飼料的糧食和農副產品200余萬噸)等優勢因素。以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的重點,突出抓好規模養殖和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創新工作機制、調整生產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組建合作組織”的四項措施,強力推進生態畜牧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肉類總產由29.42萬噸增加到33萬噸(增加112%),畜牧業產值由40.61億元增加到67億元(增加164%),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個百分點),養殖戶由1.8萬戶發展到13.6萬戶(增加7.5倍),養殖業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養殖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發展畜牧業的資金穩定在3億元,養殖戶達12萬戶,肉類總產增加到50萬噸,產值達20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50%,養殖業收入達2000元,占農民純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龍頭企業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00個,至20xx年,xx地區畜禽生產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馬鈴薯產業穩步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高、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優勢條件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通過加強馬鈴薯良種擴繁體系建設,大力推廣脫毒馬鈴薯,加強馬鈴薯市場建設,加快馬鈴薯加工業發展等措施,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穩定發展。現xx地區成為國家確定的馬鈴薯種植發展優勢區域,成為全國馬鈴薯四大主要產區之一,成為我省馬鈴薯最大產區。20xx年與20xx年相比:馬鈴薯總產值由34.1億元增加到86.7億元(增加2.5倍),種植馬鈴薯農戶由40萬戶發展到86萬戶(增加2倍),馬鈴薯單產水平由1212.1公斤/畝提高到1278公斤/畝,馬鈴薯收入占農民總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5000萬,種植農戶達90萬戶,馬鈴薯總產值達xx億元,占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馬鈴薯龍頭企業發展到xx家,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3、蔬菜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類型豐富,交通(鐵路、公路)建設加快等有利條件,通過強化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加快蔬菜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大對蔬菜產業扶持力度等措施,促進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蔬菜種植面積由172.1萬畝增加到253.98萬畝(增加1.5倍),蔬菜總產值由20.97億元增加到51億元(增加2.4倍),蔬菜單產水平由13.2公斤/畝提高到62.5公斤/畝,種植蔬菜農戶由135萬戶發展到170萬戶(增加40萬戶),蔬菜收入占農民總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蔬菜產業的資金達到1億元,種植農戶達180萬戶,蔬菜總產值達90億元,占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營銷與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50家、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4、茶葉產業迅猛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資源豐富,宜茶面積大等優勢條件,以茶產業作為生態治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過強化政策和資金扶持,全面整合“烏xx”、“三xx”、石漠化治理、整村推進等工程(項目)資金發展茶產業,以新茶園種植及無性系茶苗推廣應用為基礎,加快準建立茶園基地建設和無公害及有機茶產地認證,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茶葉總產值由0.365億元增加到1.37597億元(增加3.8倍),種植茶葉農戶由3.8萬戶發展到7.6萬戶(增加2倍),茶葉收入占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1.5億元,種植農戶達35萬戶,茶葉總產值達30億元,占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xx%,茶葉龍頭企業發展到20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5、特色經果產業加快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類型多樣的有利條件,以xx蘋果、xx核桃等為重點,整合“三xx”生態保護項目、退耕還林鞏固成果項目、國家生態功能區建設項目和爭取國家、省級精品水果項目,加大特色經果業資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轉,以特色產業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設為基礎,以水果產業基地高標準建設為抓手,全面推動特色經果業的發展。
6、中藥材產業呈快速發展之勢。
xx地區充分利用xx半夏、大方天麻、xx百合等一批地道藥材在國際國內影響較大的優勢,通過制定規劃、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基礎,以示范基地建設為核心,以“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為主體,加快中藥材種植向規模化、規范化發展,促進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中藥材種植面積由8萬畝增加到20.7萬畝(增加2.5倍),中藥材總產值由0.9億元增加到5.5億元(增加6.1倍),種植中藥材農戶由1.6萬戶發展到3.5萬戶(2.2倍),中藥材收入占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規劃至20xx年,全區中藥材種植農戶發展到12萬戶,中藥材總產值達到30億元,中藥材收入占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藥材龍頭企業發展到3-5家、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三)優勢特色產業占農民收入比重不斷上升
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了生產效益,不斷發展成為xx地區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長點。20xx年與20xx年相比,優勢特色產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為農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時,隨著優勢特色產業的不斷發展,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產業集成度的不斷上升,優勢特色產業的經濟效益也將更加凸顯,為該區生態治理、脫貧致富,以及為xx地區乃至全省“工業化、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十一五”期間,既是xx地區獲得投入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xx地區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投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力度最大的時期。據統計,xx地區在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經果、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投入上,20xx年與20xx年相比,由0.4365億元增加到7.2292億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態畜牧業投入資金由1255萬元增加至34887萬元(增加27.8倍);馬鈴薯產業投入資金由2000萬元增加至4200萬元(增加4.2倍);蔬菜產業投入資金由590萬元增加至4580萬元(增加7.76倍);經果產業投入資金由20萬元增加至3180萬元(增加xx9倍);茶葉產業投入資金由500萬元增加至9460萬元(增加19.92倍);中藥材產業投入資金由900萬元增加至985萬元(增加17.8倍)。經果業、生態畜牧業、茶產業、中藥材產業成為投入增加最多的產業。
(五)產業化發展不斷加快
“十一五”期間,xx地區結合優勢特色的發展,以加快產業化發展為核心,通過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和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促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擴大產業基地規模,促進優勢產業區域的形成,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農產品名特優品牌建設,加快產業化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xx地區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的龍頭企業由20家發展到6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發展到784個。目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00家,固定資產達xx億元的龍頭企業有75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xx55個。建成特色經過林130萬畝、生態畜牧業人工種草基地113.2萬畝、商品蔬菜基地131.9萬畝、茶葉基地29.2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20.7萬畝,較20xx年分別增長65%、87%、11%、217%和228%。累計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61個,面積56.31萬畝;產品認證47個,年產量18.75萬噸;有機農產品認證20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9個;獲xx名牌產品稱號9個、省證明商標xx個,地理標識產品4個,專利授權4個;獲xx省名特優產品27個,地區優質農產品認證130個。目前,全區已建成優勢特色產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400余個,初步形成以xx、xx為主的優質肉羊產業帶,以xx、xx、xx、xx、大方為主的馬鈴薯商品薯產業帶,以xx、大方、xx、xx為主的夏秋反季節蔬菜產業帶和以大方、xx、xx、xx為主的優質辣椒產業帶,以xx蘋果、xx核桃、xx櫻桃、xx柑桔為主的精品果業產業帶,以xx、xx為主的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帶,以xx半夏、大方天麻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帶。此外,xx地區的xx縣獲“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大方縣獲“中國皺椒之鄉”及“中國天麻之鄉”,xx縣獲“中國竹蓀之鄉”,xx縣獲“中國貢茶之鄉”,xx縣獲“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等稱號。
(六)結合實際,制定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規劃
xx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3321”工程,即:建設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200萬畝茶葉、200萬畝中藥材。配合3321工程的實施,提出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范園),具有全區的戰略高度。另外,xx地區根據本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結合省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分別制定了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特色經果林發展規劃、茶產業發展規劃、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及油菜油脂產業發展規劃等。這些規劃的制定,進一步明確了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對于下一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七)不斷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撐體系。
20xx年以來,地委、行署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6號)、《關于建設特色農業基地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2號)、《關于實施“三萬”農業示范工程推進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3號)、《關于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9號)、《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的意見》(畢署發[20xx]3號)、《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畢署發[20xx]6號)、《關于大力推進特色林果產業發展,促進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7號)、《關于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畢署發〔20xx〕26號)、《關于加快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畢地黨發[20xx]16號)、《關于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畢地黨辦發[20xx]2號)等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發展馬鈴薯、草地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果林、蔬菜、高山生態有機茶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出了“做優基地、做大產業、做強加工、做響品牌、做活市場”,“貿工農、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在全區組織實施“3321”工程即特色農業基地建設。
三、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是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快時期,但是,由于該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人口眾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較差,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
一方面由于該區域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該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長期以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差,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目前區域內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在保灌田土的覆蓋面、人均半畝口糧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的水、電、路配套等方面嚴重滯后,亟待改善。僅靠試驗區自身力量,短期內難以解決,要實現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必須下大力解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
二是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雖然xx試驗區結合當地實際,不斷深化改革,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試驗、林權制度改革試點,財政扶貧資金貼息、信用社貸款的扶貧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創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別是作為“先行先試”的試驗區,在政策優惠制定方面,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方面,在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方面,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投融資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方面,在調動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積極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調動多方積極性,促進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確實提高該區域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強。
“十一五”期間,從中央到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特別是對xx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持,xx試驗區成為投入增長最快、增長最多的時期。但由于該區域長期投入嚴重不足,欠賬較多,加之區域內原有的自然經濟條件較差,從改革開發以來相比較,無論是投入的總量,還是人均的投入量,xx試驗區均處于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撐能力較弱,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
近年來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顯著進步,特別是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區域內農業生產的方式較粗放、良種覆蓋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標準化規范化技術的普及率不足,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等問題較普遍,隨著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科技支撐能力弱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區域內的農業科技研發能力、科技儲備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與示范能力、產業化升級的科技支撐等都還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強。xx試驗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為6.75年水平,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接受新知識、技術能力的能力弱,特別是試驗區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滯留農村的多是老年、婦女和兒童,農業生產勞動力素質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體系有待健全。
xx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產業技術支持體系建設、標準化規范化技術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體系、市場營銷和信息體系建設等方面,有待加強和完善。
四、對促進xx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xx試驗區成立以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支持xx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推進建議方案的要求》精神,積極支持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xx試驗區人口數量、國土面積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區,貧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區,是全省具有重要戰略的地區。加快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于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xx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3321”工程(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xx萬畝茶葉、xx萬畝中藥材),結合工程的實施,制定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11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范園)措施,明確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和目標,思路清晰。
我們認為:在促進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要始終堅持實施“工業化”、“城鎮化”帶動戰略,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產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用城鎮化理念促進農村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在鞏固糧食基礎的前提下,要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項目為載體,良種良法配套為基礎,規范化基地建設為重點,產業化發展為保證、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根本,下大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1、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加快體制機制建設。
充分發揮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有利條件,加大改革創新步伐,要創造更寬松的政策環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快試驗區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創xx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機制,建立充分調動社會各類資源積極參與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為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對試驗區支持力度。
從中央、省級層面,要制定對xx試驗區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項目、資金、人才等各方面,進一步加大對xx試驗區的支持。特別是要加強試驗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在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水電路配套等多方面給予更大支持。
3、加大對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
一是建立xx試驗區與省級農業主管部門、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建立緊密聯系的專家團隊制度,充分利用專家資源優勢,為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充分發揮專家團隊優勢,獲得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二是建議xx試驗區農業主管部門,按照確定的重點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與部、省相關部門單位的聯系,組成特色產業專項考察調研組,深入試驗區開展專項調研,從全省發展的戰略高度,對試驗區各優勢特色產業,再次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進一步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明確產業發展的措施,促進區域產業之間的合理銜接,強力推進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
三是省級農業主管部門在農業產業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農田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民科技培訓等方面,將xx地區納入優先支持和建設范圍。
四是試驗區政府、農業部門,要充分考慮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總體布局,充分整合有效資源,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共同推進產業協調發展。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7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 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 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采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 元,同比增長 4%;XX年為42 8元,同比增長 6%;XX年達到488 元,同比增長 5.7%,特別是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于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 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 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 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占農民收入的 %;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占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占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占一產收入的 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于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于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為主。由于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于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xx年上漲 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 00萬元,占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 . 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 .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于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 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無錢辦事”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 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xx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 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 6.5萬畝,產鮮花 6.5萬噸,有3000多農戶種植萬壽菊,總收入 . 5億元,戶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稅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戶,基地總面積4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
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后,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戶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
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后,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后,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后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后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戶,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戶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著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稅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征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征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于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于稅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農業稅后,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 9個,已投入生產并產生利稅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群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谷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戶,必須具有很強的抗御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戶,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后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辟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戶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戶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于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戶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注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 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 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么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么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干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
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稅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戶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
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著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游、餐飲、觀光于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戶急于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并安裝設備,力爭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 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戶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 0%— 5%,增產8- 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xx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于事業經費無著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脫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8隨著城市化戰略的不斷實施,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涌動,大量的農村優勢資源向城市集聚,催生了大城市的繁榮,卻導致了農村空心化的現象,城鄉二元結構愈演愈劣,主要表現為農村孩子生存壓力大,農村思想教育觀念守舊,農村發展動力不足,三農問題是目前迫切繼續解決的核心問題。
一、農村真正貧窮的原因
一是教育不足。不管在城里還是鄉下,沒有接受足夠的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都不具備核心競爭力。隨著國家反腐敗斗爭的深入推進和依法治國的不斷實施,過去“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盛況將很可能不會再有。目前農村普遍存在受教育基礎差,沒有過硬的技術專長,被現代社會消費意識裹挾而不自知并不自控。未來的公平更多的是機會公平,只有在競爭中勝出才有希望改變自己和家庭,未來傳統家族和傳統人情社會將會在時代進步中進一步瓦解,代之而起將是大社會。
二是自身問題。一方面,大多數農村家庭窮是因病或者懶。農村貧困是城市化給農村帶來了財富,大部分農民已經脫貧致富,在大多數農村家庭中,除了因病致貧之外,家庭貧困多是因為自身不求上進,得過且過,后輩懶惰,不發奮,不學習,不求上進,無論在哪里都不會得到好生活。另一方面,農村青年壯年文化空白尤為突出。在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生活基本無憂的當下,一些青年壯年卻失去了奮斗的激情,心靈無處安放,床+手機+WiFi是唯一業余愛好,搜狐網表示在青年人口流失嚴重的鄉鎮村落,留下的一些青年嚴重沉溺于手機游戲和低俗網絡文化,精神文化生活貧乏單一。
三是與城市互動不足。城市的快速崛起得益于農村的優勢資源向城市集聚,從而在城市空間上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反觀農村的發展,一方面,傳統農業產生的經濟效益極低,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已經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更不能滿足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向城市流動,大量的土地閑置浪費,使得農村生產力大大減弱,農村失去了生機。這主要是因為城市發揮了吸管作用,資源單項流動的結果,城市與農村互動嚴重不足。
二、對促進農村發展的底層思考。
一是農民需要被教育,喚醒沉睡的意志。農村家庭落后的原因是復雜的,靠子女上學改變全家命運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相反提供教育培訓,喚醒農村家庭沉睡的意識才是更加持續可靠的根本法則。相對城市居民,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都極度匱乏,如果沒有針對農民的專業培訓,使其掌握一技之長,農民想要改變命運的可能性是十分渺小的。此外,農民長期居住鄉鎮,所見所聞十分局限,對于外界的認知比較片面,農民需要被教育,農村人應該要改變思維,解放舊思想,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命運。
二是政府應該制定城市回饋農村系統方案。總體上看,農村的村容村貌有所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農民人均收入水平顯著性提高,但是農村的發展仍然存在不足,“農村空心化”、“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是農村目前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城市化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優先富裕了城市,但是卻變相掏空了農村。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應該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制定城市回饋農村實施方案,啟動城市反哺農村驅動農村發展計劃,實現城市和農村良性互動。
三是社會各界應該持續深挖剖析底層民生問題。我國的農村規模大,數量多,我國的農民基數大,貧困人口總量多,批判是知識分子的權利,但建設是每個人的責任,三農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深度挖掘、熱烈探討和理性分析。社會各界需要發揮“覆蓋面廣,視角多維”的優勢,站在自身的角度去關注去挖掘去思考當下農村的生活現狀,為農民的發展謀出路,為農村的發展貢獻力量。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9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適應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化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領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凝聚力、發揮主力軍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盟委“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七年大變化”的發展戰略,快速推進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跡辦事處開展了一次為期1個月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題調研活動。辦事處11個村根據區位不同,按照集體經濟發展較弱、一般和較好的三種情況,召集村領導、財政所所長或農經負責人以及村兩委負責人共計32人舉行了座談。通過座談,認真聽取了各村發展集體經濟的現狀、措施和難點,深入剖析了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與會人員對今后發展我縣農村集體經濟提出很好的建議和意見。
一、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因區位優勢不同,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發展較好的村,依據原有的集體資產,在發展擴容過程中的近城優勢,或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抓住規劃制訂的產業支持政策,加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整合集體資產、資源,集體經營性資產日漸增多,集體經營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絕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體可經營資產很少,有的甚至沒有可經營性資產,集體收入甚微,經濟增長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單一,集體資產增速極慢,效益極差。
目前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原有村辦企業、集體辦公用房及其它資產的租賃收入;二是財政的各項補助收入(如修建農民活動中心的資金支持);三是通過土地流轉,流轉業主給予村社集體的服務費協調費;四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業主的各項協管費。
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普遍較慢的原因,歸納起來講,主要存在“兩缺”(缺資金、缺人才)、“一差”(農村基礎設施差)和“兩制約”(土地政策制約、規劃制約)。通過調查,基層干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一,缺乏新的增長點和后勁。大多數村集體經濟收入都依靠集體資產租賃,而集體資產也大多為幾間鋪面,一般也只有幾百上千塊元收入;土地流轉協調費因區位和配套服務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畝左右,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難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部分種植業生產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礎設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農產品銷售困難,并且很難引進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或種植大戶,進行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有限的財政投入,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現狀,采取“一事一議”農民籌資籌勞辦法來解決當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難度也很大。基礎設施條件差,成了制約這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致命點。
(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必要啟動資金。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依據產業特色建立起來的 “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經濟組織。一些村社在種植、養殖或其他副業生產方面具有優勢,也在抓緊籌建農民自身的合作經濟組織,但因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使部分合作社遲遲沒有組建起來。
(四)土地征占,帶來土地流轉收益減少。原農村土地流轉較多的村,村集體在協調服務方面等獲得一定的收益。現在因城鎮規劃或工業占地,大部分農用地征用后,村社集體在土地流轉方面的收益逐年減少。
(五)農業產業發展政策跟進滯后。有發展規劃的地段因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而無法啟動。
(六)土地政策的瓶頸制約。在農業招商引資中,引入的農產品生產或加工企業,需建生產用房,存在國土、規劃等部門辦證難。嚴重限制了村社集體經濟組織引進招商引資工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修路和發展村級企業都需要土地資源。
(七)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匱乏。現有的村兩委干部,有部分因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創新精神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沒有相關知識的培訓機會。
(八)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和集體經濟發展的監督機制不健全。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帶頭人等沒有明確的激勵政策;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上,缺乏更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見和建議:
(一)品牌戰略。各鎮村根據自己的區位和產業優勢,找準發展的路子。在農產品種植區,主要發展農業項目或與農業相關的產業,延長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辦事處在政策、技術和資金上支持特色農業生產發展,鼓勵其發展壯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進的發展戰略。
(二)變土地資源為土地資本。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不單純進行農村土地流轉,而是采用以土地資本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與產業化企業共同發展,從而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持。為解決農業產業發展的土地瓶頸問題,以新農村建設和土地整理為契機,在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的前提下,把整理出來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標給村集體,且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于集體經濟的發展。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生產要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經營,農用地要向業主集中,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有明顯改善,才能實現,農村道路、農田水利是關鍵。而這部分投入僅靠村集體或業主,是遠遠不夠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持農村搞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五)優化環境,加大推進力度,支持集體經濟薄弱村的發展。政府和各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從政策、資金、技術和基本生產條件上支持薄弱村的發展。對發揮產業優勢,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給予一定的有償或無償啟動資金,推進其發展。對集體經濟薄弱村,前幾年因發展形成的債務,在債務化解上能否進行先掛,當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后,再來化債。
(六)加強培訓。采取多種形式,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村基層干部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的經營管理能力,擴大發展集體經濟的視角和眼界。還可采取招聘優秀經營管理人才的辦法,選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路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七)建立各種幫扶制度。對集體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村,采取企業或部門對口幫扶的辦法,以促進其發展。
(八)建立健全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和集體經濟發展的監督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收益增加了,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了,農民也得到了實惠。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村和促進發展的帶頭人,應制定明確的獎勵政策。同時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和資產處置,要建立更有效的監督機制。
這次調研活動得到了參與調研的各村干部的積極配合和歡迎,各村充分結合自身實際提出很多很好意見和建議,希望抓住發展的契機,能夠在集體經濟發展方面走出新的路子,為農民增收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10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對農村公墓管理缺失,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如何在當前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解決農村安葬難、土地資源浪費大、視覺污染嚴重問題,值得研究并加以解決。
一、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xx縣下轄6鎮2鄉,90個村,11個社區(居委會),人口1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7萬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全縣建有12個鄉鎮級公益性公墓和501個村級公益性公墓。如今,12個鄉級公益性公墓已不復存在,501個村級公益性公墓中,名存實亡的約占90%;無規劃,無管理,成為亂埋亂葬墳地的占10%。
從我縣農村公益性公墓的基本現狀中可以看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公墓建設缺少規劃管理。1991年,縣政府及民政部門在興辦農村公益性公墓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縣政府《關于劃分土葬改革區工作情況報告》(興政文[1991]66號)中要求全縣在“八五”期間建公益性公墓區160個,其中鄉鎮建12個,村建148個。至1994年,全縣建公益性公墓已達501個,其中鄉鎮建成12個,村級建489個。但是由于缺乏長期遠景規劃,在如何辦、怎么辦、怎么管等方面缺乏具體措施。同時,無專人管理,導致公益性公墓在選址、建設、墓型和占地面積等方面多種多樣。有的公墓區當初就是應付差事,立個牌子就成了所謂的“公墓區”,無人管,隨便葬,公墓隨即變得可有可無。農村公益性公墓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后,由于無人管理,沒有規劃,濫葬亂埋隨即泛濫,墳墓有的建在集鎮邊,有的建在耕地里,有的建在山坡上;有豪華塔樓式,有磚砌石壘式;有超大型墓,有家族墓,甚至還有建活人墓;占地面積,小的5-8平方米,大的超過10平方米。
(二)安葬難的問題十分突出。據測算,過去全縣所建501個公墓區到目前已名存實亡的現在超過400個,這些公墓所在村組已經無處安葬。即使形式上還存在的農村公墓區,也因無人管理,沒有規劃,橫七豎八,亂葬亂埋,公墓土地浪費極大,造成無地可葬。因而直接導致農戶或安葬房前,或安葬屋后,或安葬農田,亂埋亂葬,占地毀林。
(三)農田被侵占環境受影響。我縣農村每年應該安葬的逝者約在1000人左右。大多數都被安葬在村民自家承包地里。簡單的也是磚砌石壘,占地5個平米左右,講排場的建起豪華塔樓式墳頭,占地有的超過10個平米。按每座墓占地7平方米測算,我縣因此每年要減少耕地面積10余畝。農村房前屋后,田野山地,到處是墳頭,環境不美,也給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殯葬改革帶來負面影響。新縣城周邊有的村民受利益驅動,未經土地管理部門和民政部門批準,將自家耕地拿來當墳地賣,造成新縣城周圍環境惡化。
二、產生的主要原因
農村公益性公墓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不重視。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沒有納入民生工程,沒有列入各級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在“葬”的問題上歸根到底一句話,各級只重視經濟發展,不重視殯葬改革,沒有把公墓建設納入議事日程。
二是村級組織無力承擔費用。全縣絕大多數村沒有村辦企業,村級經濟十分薄弱,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乏力。一些有公墓區的村級公益性公墓既沒圍墻也沒綠化,更談不上花錢聘人管理。加上公墓又多建在荒山脊地,村民們從心理上就難以接受,因此許多村民寧愿將已故親人葬在自家承包地里,也不肯埋進公益性公墓。這也是導致農村公益性公墓“名存實亡”的主要原因。
三是村民對建公墓熱情不高。對于興辦公益性公墓和解決安葬難問題,多數村民熱情不高。主要認為公墓區墳墓混亂,離自家較遠,有的認為風水也有問題等等。把親屬遺體埋在自家承包的農田里,上墳祭祀,比較方便。所以有沒有公墓,與他們關系不大。
三、對策建議
要使農村公益性公墓真正發揮作用,徹底解決亂埋亂葬問題,須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下功夫:
(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是做好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關鍵要素。建和諧社會,需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殯葬環境,推行土葬改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深化農村殯葬改革是黨委、政府的職責所在。一方面,興辦農村公益性公墓是解決農村安葬難的現實要求,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規模經營、機械化操作程度提高,農村安葬難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興辦公益性公墓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公益性公墓的建設,規范安葬秩序,消除亂埋亂葬,改善生態環境,形成良好的鄉風村容,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有序發展。
(二)納入民生工程加大財政投入是做好公墓建設的保證。目前由于農村村級經濟普遍還比較薄弱,農民群眾的生活也不夠富裕,自身承擔公墓建設和管理費用確實困難很大,因此,把農村公墓性公墓建設列入新農村建設規劃,納入民生工程,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群眾“死有所葬”。
(三)加強監管確保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長辦長興。一要規劃先行。公益性公墓以村辦為主,也可多村聯辦。對墓穴占地面積、使用年限做全面規劃,墓址可選荒地,也可五保老人去世后的土地中調劑出來使用。二要統一標準。既要體現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又要滿足群眾文明祭祀需求;既要道路暢通方便安葬,又要讓村民愿意進來;既要完善基本設施,又要做到有標志,有界線,有統一規格的墓穴墳頭標準。三要加強管理。鄉鎮與民政部門應加強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的領導和監管,建立完善管理體系與服務網絡,充分發揮管理和服務功能。聘請專人維護管理,嚴禁承包經營;堅持公益性的原則,可收取成本,不得從中營利;定期公開收支情況,接受群眾的監督。同時,強化年檢制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整改。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 篇11敦煌市肅州鎮是城郊農業大鎮,多年來為城鄉一體化建設做了積極貢獻,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績。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后,如何在當前形勢下進一步促進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發展城郊農村經濟,成為我鎮亟需思考的問題。根據要求,通過對我鎮城郊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研,現匯報如下:
一、肅州鎮基本情況
肅州鎮位于敦煌市西郊,東連市區沙州鎮,西連青海石油管理基地,南靠敦七公路開發區,北與黃渠鄉接壤,敦煌城區主干道陽關路橫穿東西,新城區古城路南北貫通,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鎮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2萬畝,現轄祁家橋、高臺堡、魏家橋、肅州廟、板橋、武威廟、河州堡、孟家橋、楊家堡、姚家溝10個行政村, 5783戶,2.1萬人,XX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預計達到4.2億元,農業總產值3.0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126元。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探索城郊型農業發展模式,核心就是以負責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務實的舉措,積極化解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綜合我鎮農業和農村工作實際,在發展城郊經濟工作中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進。一是在跳出農業抓農業方面,雖然確立了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但在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統籌發展方面研究的還不全面,還存在協調性不強、統籌性不夠的問題。由于受發展空間、思想觀念、投入能力等諸多條件限制,規模化、優質化發展還停留在追求單位產出、單位效益這一層面上,綜合運用生產、經營、銷售、流通手段提高產出效益的實際招法還不多。由于受基地、規模、市場等因素的制約,產業化發展還不夠平衡,農產品多屬于初級加工,在跳出肅州、整合力量、集全市資源為我所用方面步子邁得還不大。二是在提高組織化程度方面,雖然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對如何組織農民、如何發揮合作組織作用等問題研究的還不到位,還存在專業化水平不高、扶持力度不大的問題。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方面始終處于主體地位的廣大農民,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如何有效克服小家小戶、單打獨斗生產模式,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強化合作意識,不斷提高面向市場、進入市場、駕馭市場和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走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是當前推進"三農"工作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實際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在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方面,雖然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建設對此進行了有力推進,但實際工作中對基層組織如何強化管理、如何調動積極性研究的還不深入,還存在基礎工作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就是面對農業農村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基層干部大多還停留在已有的思維定勢和工作模式之中,在組織農民進行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繁榮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方面,一些農村干部還存在等靠思想、處于茫然狀態,思想觀念亟待轉變,促進發展促進和諧的能力亟待提高。四是在建立健全農村新型管理體制方面,雖然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但實際工作中對新型管理體制的配套性、長效性、激勵性研究的還不全面,還存在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的問題。
三、加速發展城郊經濟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發展目標,走城郊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城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圍繞休閑、生態、觀光、旅游農業以及名優農產品進行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類相關招商活動,做精有限資源農業。
2、充分利用地處城郊結合部的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生產為城市配套的蔬菜、畜禽等副食品類農副產品,搞活三產服務業,形成新型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城郊農村經濟體系。
3、以城帶鄉,以鄉促城。面對耕地逐年減少的現實,引導農民向城市集聚,以"城鄉一體,共同發展"為目標,借鑒城市管理的成功經驗,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整治鄉容村貌,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郊農村城市化、城郊農民市民化,使城郊農村經濟成為城市經濟的一部分。
(二)發揮特色優勢,打造農村品牌效應
1、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在種植結構上創特色。隨著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城郊農業的功能和作用不斷延伸,發展生態農業、精品農業、旅游農業、觀光農業、花卉農業、農業度假村成為發展城郊經濟的捷徑,每個地方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特色農業。
2、堅持在發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別,在差別上創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林果、特色餐飲等產業,形成特色優勢和規模效應,推動城郊型特色農業的發展。用工業化手段推進城郊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用工業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農業當工業抓、把農業當項目搞,實現企業化運作、產業化經營、工業化發展。
(三)我鎮加快城郊經濟發展的一些做法
近年來,我鎮在快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提煉,在發展城郊經濟上形成了一些適合自身發展的思路。按照"科學布局、擴張規模、完善功能、彰顯魅力"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在城郊的祁家橋、魏家橋、板橋等村發展以住宅、商貿、娛樂、餐飲為主的商貿服務業,助推城郊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在祁家橋村一組開發建設高標準出租公寓和配套設施,為外來經商務工人員提供優良的生活環境,規劃建設外來人口生活服務區和勞務市場。二是依托沿黨河風情線和濕地公園優勢,在祁家橋村、高臺堡村發展以農家客棧、農家餐飲、田園采摘為主的農家旅游觀光區。三是依托北外環線和敦格鐵路過境及鐵路貨站建設,大力發展以專業市場、礦產流通、物流中心為主的倉儲物流集散區。四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打通鎮域內"四縱四橫"的交通網絡,打造"四縱四橫"的產業框架。
四、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全市農業資源科學整合利用力度。通過優化全市農業生產力布局,建立完善的農業市場體系和完備的農業信息網絡交流平臺,全面整合全市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力量,建立行業與產業聯動機制,構建農產品價格預警機制,在全市形成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全市農業農村實用型人才培養力度。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制定全市新農村人才建設規劃,通過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戰略和城市人才服務農村戰略,加快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涉農專業人才隊伍、農村基層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是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品牌打造力度。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是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現實選擇。要通過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
【農村發展調研報告范文(通用11篇)】相關文章: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調研報告01-06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范文12-21
關于農村的調研報告范文06-16
家庭農場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9-30
鄉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范文10-27
農村工作調研報告相關范文08-08
2020農村培訓就業調研報告范文07-13
村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11-29
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6-15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范文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研究報告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