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成长励志散文
職場寓言故事勵志 職場寓言故事及寓意
日期:2023-02-20 06:40:41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職場寓言故事  職場故事中往往包含許許多多的哲理與感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部分職場寓言故事以及職場管理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職場寓言故事一  所羅門王的折中
为你推荐:
  • 2022新年快樂配圖(20
  • 職場寓言故事

      職場故事中往往包含許許多多的哲理與感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部分職場寓言故事以及職場管理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職場寓言故事

      職場寓言故事一

      所羅門王的折中智慧

      有位上班族剛下班回到家,就看見兩個兒子搶著要吃一塊面包,兩兄弟爭鬧不休。

      這人于是要哥哥先將面包切為兩半,怎么切都沒關系,但條件就是讓弟弟先選。

      兄弟搶面包最終能獲得解決,是因面包只能用來吃,縱然切成兩半,還是面包,而且“半片面包總比沒有面包好”,這是“正確的折中”,仍符合決策的邊界條件。

      可是,《舊約圣經·列王記》里,所羅門王審判兩位婦人爭奪嬰兒的故事,就與切面包不同了。

      所羅門當以色列王時,只有二十歲。他向神求賜智慧,好讓他能辨別是非,判斷訟案,治理國家。

      有一天,兩位婦人各抱著一個嬰兒來見所羅門王,其中一個嬰兒已經死亡。兩位婦人都聲稱那個活著的嬰兒是她生的,為此爭吵不休。

      她們要所羅門王主持公道,究竟這個嬰兒是屬于誰的。所羅門王想了想,就叫部下拿一把大刀,要將活著的嬰兒劈成兩半,一人給一半。

      當他提出這個建議時,有一位婦人立即哭著懇求不要動手,她愿意把孩子讓給對方。但另一位則認為很公平,因為這樣誰都不能擁有孩子。所羅門王于是下令將孩子交還給哭著懇求的婦人,并說:

      “那個不愿意看到嬰兒被殺的母親,孩子是她的。”

      眾人都被所羅門王的智慧折服。

      后來“所羅門王的智慧”就成為一個對事理辨析清楚,充滿智慧的象征。例如:

      “這件案子十分麻煩,當事雙方各持一理,真虧他有所羅門王的智慧,竟能如此輕松地讓雙方都知理屈,退讓一步。”

      在這個案例里,嬰兒是一條命,劈成兩半,只是半塊尸體了,完全不符合決策的邊界條件,無法滿足嬰兒的活命條件,這是一個“錯誤的折中”。

      所以,所羅門王明白此道理,為了保全嬰兒的性命,必須要果斷地做決策,解決雙方的爭執不休。

      職場心態故事二

      佛塔里的老鼠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牢騷滿腹的員工抱怨:

      “工資這么低,活兒卻要干那么多,憑什么?”

      “我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薪水,這不過是一種利益交換。”

      “工作就是為了拿薪水,拿多少錢就干多少活兒。”

      “工作是為了公司,不是為了自己,干多干少無所謂,差不多就行。”

      這種“我不過是在為公司打工”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在許多人看來,工作只是一種簡單的雇傭關系,做多做少、干好干壞都一樣。

      我們到底是在為誰工作呢?作為員工,如果不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很有可能導致職業生涯的失敗。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一個人無論有多大本領,都不能靠一己之力成就一番事業,員工和公司之間的關系,永遠是公司成就員工,而不是員工成就公司。

      “老鼠與佛塔”的寓言故事講的就是員工與公司之間的關系。

      一只到處游蕩的老鼠在佛塔頂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實在是幸福極了,它既可以在各層之間隨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豐富的供品,甚至還享有別人所無法想象的特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隨意咀嚼;人們不敢正視的佛像,它可以在上面自由閑逛,興起之時甚至可以在佛像頭上留些排泄物。

      每當善男信女燒香叩頭的時候,這只老鼠總是看著那令人陶醉的煙氣慢慢升起,然后猛抽著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柔軟,說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餓極了的野貓闖了進來,一把將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著佛!”這位“高貴的俘虜”抗議道。

      “人們向你跪拜,只是因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為你!”野貓譏諷道。

      然后,野貓像掰開一個漢堡包那樣把老鼠撕成了兩半。

      這個寓言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員工與公司之間的關系。員工就像“老鼠”,公司就像“佛塔”,我們在社會上所獲得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背后的公司。尤其是那些跨國公司或知名公司的員工乃至經理人,他們的名聲、社會地位以及榮耀其實都歸于他們背后的“佛塔”,公司的光芒照亮了他們的人生。

      我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幸福和未來打工。

      公司是員工學習的平臺、發展的跳板,是員工實現理想的舞臺,為員工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所以,我們應該感激公司提供給我們的平臺,保持良好的心態,做好本職工作。公司發展得越好,員工的收益就越大。

      其次,我們要認識到:員工花的是公司的錢,成就的卻是員工自己,看似在為公司打工,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工作。

      我有一個在一家大型貿易公司工作的朋友,干了不到一年就想辭職。我問他:“這么好的工作為什么要辭掉呢?”

      他說:“公司雖然名氣挺大,但是實際工資卻不高,‘驢糞蛋子表面光’,而且老板整天一副愛干不干的樣子,對我也不太重視,這樣下去能有什么前途呢?”

      原來是這樣。我對他說:“你的抱怨也有道理,但是以我的經驗來看,一個人在剛剛進入一個公司的時候,工資一般都不會很高,你的薪水和公司對你的重視程度都是隨著你的業績提升而逐步增加的。找一個大公司的意義不在于每個月多掙幾千塊錢,而在于你能夠在一個比較大的平臺上學習和發展。”

      接著我問他:“你在公司工作了這么短的時間就要辭職,你把貿易公司的業務弄清楚了嗎?這個行業你了解了嗎?”

      他回答說:“沒有。”

      “既然這樣,那我覺得,除非你打算以后不再從事貿易行業,否則你在這個公司工作的一年就等于是白費了,你什么都沒學到就辭職等于在浪費資源。我建議你先靜下心來,深入鉆研一下業務。你把這個行業摸透了再辭職也不遲啊!”

      時隔數月,我又在一個朋友聚會上碰到了他。

      我問他:“那份貿易公司的工作辭了沒有?”

      他回答說:“開什么玩笑?自從上次聽了你的勸告之后,我覺得這個公司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離之可惜,所以就放棄了離開的想法。這段時間工作得很賣力,也很辛苦,不過總算有了些起色,最近剛剛升職為部門經理。我現在明白了,工作是為自己,公司的平臺不能隨隨便便就放棄。”

      沒有不完美的工作,只有糟糕的自己。既然選擇了工作,就要堅持到底。

      有很多人簡單地認為,員工與公司是一種對立的關系,給多少錢就干多少活兒,認為自己是在為公司或老板工作,而不是在為自己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能敷衍就敷衍,老板在的.時候就干點兒,老板不在的時候就松懈。實際上,在公司這個平臺上學的本事都是員工自己的,對工作敷衍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作為員工,應該記住: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的未來與夢想而工作,為使自己的將來是成功的、幸福的,現在就應該努力工作。為自己的幸福、夢想和未來而工作,工作效率會更高。

      職場管理故事三

      剩飯管理學

      從環保的角度看,倒掉一碗飯比扔掉一堆塑料制品的罪惡感要小一些,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剩飯不出3天會腐爛降解。但是,長期關注香港的食物浪費、垃圾處理的獨立記者陳曉蕾說:“如果你吃一盒叉燒飯,10塊叉燒只吃了7塊。你死后,7年后已經化為白骨,可是你吃剩的3塊叉燒,埋在填埋區域10年都不化。”

      香港的3個垃圾填埋區即將飽和,其中有1/3是廚余——剩飯剩菜、瓜皮果殼、超市處理的過期食品。但是,單純從道義上譴責浪費,作用有限。陳曉蕾在內地看到餐桌上居然有鮑魚剩下——餐桌浪費背后有面子的問題,也有體制的影響。比如,鮑魚或許是公款消費的一部分。

      “剩飯問題”無法單純依靠政府頒布的某條法令,或者由政府主導的某項運動來解決。《剩食》一書的作者陳曉蕾告訴我們,在香港,剩飯問題的解決主要依靠社區市民和活躍于社區的NGO長期不懈的努力。

      “環保是一個很生活的題材,需要用生活的方法來處理,而不只是頒布某條法令。處理廚余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關鍵是讓市民覺得這件事情需要處理。”陳曉蕾說。所以,每次被問及一個城市該如何處理堆積如山的廚余時,她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解釋。在香港,每一個社區、每一個NGO都會有不同的方法,沒有一個通行的、統一的辦法,也沒有政府強制主導的行為。事實上,在“剩飯”問題上,政府還得向經驗更為豐富的NGO請教,需要借助他們的力量深入社區解決問題。

      曾經在日本研究過有效微生物的劉家強成立了“微生物技術小組”,培育出香港本土的Bokashi(日語“發酵”一詞的音譯),用于分解廚余。本土Bokashi的價格相對低廉,廚余發酵后可以作肥料,而且使用本土Bokashi,發酵過程中不會有異味,特別適合屋頂種菜的家庭。

      樂餉社主要接受食物生產業界捐贈的食物,再轉送給十幾個慈善團。香港的很多食品經銷商為了減少庫存,會將賣得不好的食品整批丟掉。比如,面太脆,影響了口感,就會被丟掉。樂餉社與很多商會都建立了聯系,通過商會找到進口商,將這些面要過來,由慈善團體送到弱勢人群手中。

      捐助者由于擔心捐出食品會產生一些不可預料的問題,一般都會找律師寫一份合約,承諾捐出的食物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有人食用之后出現問題,不可以訴諸法律。這是遵循了《好撒瑪利亞人法》的精神,該法原意是為傷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責任,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時沒有后顧之憂,不用擔心因過失造成傷亡而遭到追究,從而鼓勵對弱勢人群施以幫助。

      無論身處哪種社會環境,個體都可以選擇不浪費或者少浪費的方式生活。在《剩食》這本書中,陳曉蕾用一碗魚骨熬制的魚湯講述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蒸魚不放醬油,吃的時候蘸醬油便可。吃剩下的骨頭、魚碎加一碗水,放料酒,大火煮15分鐘,就是一碗魚骨濃湯。濃湯去掉魚骨放入冰箱冷凍,用來焯菜、煮面、當上湯。還有一個絕妙做法:魚湯加豆腐一起煮,再撒上一把冰凍小蝦。好生活與月收入沒有必然的聯系。

      愛惜食物不只是節儉的體現,當代年輕人主要還是受到環保教育和綠色革命的影響。陳曉蕾說,在英國,年輕人吃素、使用公平貿易產品的比例比他們的父輩高;臺灣有很多返回鄉下種地的年輕人,他們都不想繼續被納入消費社會的體系,不想過一種被商品塑造的生活,為了買更多的東西努力賺錢,讓自己每天壓力都很大,實際的生活質量很差。

      還有很多處理廚余的案例,比如用廢棄的鵝油做肥皂,用果皮加上糖做成酵素,替代化學清潔劑。這些“慢生活”方式與追求高效的現代生活相悖。如果自己沒空去做,可以去買這樣的產品。生活方式一時難以改變,至少可以慢慢改變消費方式。

    【職場寓言故事】相關文章:

    1.職場寓言故事分享

    2.職場寓言故事五則

    3.職場上必看的寓言故事

    4.職場二則寓言故事

    5.關于職場的寓言故事四則

    6.職場寓言故事有哪些

    7.有關職場上的寓言故事

    8.寓言故事職場笨驢翻身記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2022幼兒園小班學期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