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們好,最近小評發現大家對于板塊構造學說介紹,有什么演變歷史這個問題都頗為感興趣的,今天整理了一些相關信息一起往下看看吧。
1、板塊構造理論是在大陸漂移理論和海底擴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理論,地球表面覆蓋著相對穩定的內部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運動。
2、由于地球表面積有限,地球板塊被劃分為三種狀態:一是相互靠近的會聚板塊邊界;第二個是相互遠離的分離板塊的邊界;第三,它是相互交錯的過渡板塊的邊界。板塊本身不會變形,所以地球表面的活動會集中在這三種狀態。
3、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880-1930)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非常相似。
4、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和地質學家魏格納首先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認為在前寒武紀時期,地球上有一個統一的大陸:盤古大陸。后來經過分離融合的過程,在中生代早期,統一的古陸分裂為兩個古陸,即勞亞西亞北部和岡瓦納大陸南部。到三疊紀末,兩個古陸進一步分離,彼此漸行漸遠。這一時期,一條狹窄的海峽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新生代,由于印度洋板塊向北漂移至歐亞大陸南緣,兩者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形成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非洲繼續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萎縮到現在的規模;歐洲南部被擠壓到阿爾卑斯山,而南美和北美的前緣在向西漂移過程中被太平洋地殼擠壓,上升到科迪勒拉-安第斯山脈。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一次又一次地連接起來。澳大利亞從南極洲脫離,向東北漂移至新生代位置。于是海洋和陸地的基本輪廓發展成新生代的規模。
以上就是【板塊構造學說介紹,有什么演變歷史】相關內容。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橫幅一般做多長(橫幅的標準是多少)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