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 → 心态正能量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日期:2023-02-14 08:55:07    来源:网络资源
錢理群先生在元旦給出了四條新年祝福:第一,觀察。這是一個沒有方向沒有真相的時代,每一位個體一定要認真觀察,盡可能掌握真實信息。第二,等待。要有耐心,甚至要有長期等待的心理準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錢理群先生在元旦給出了四條新年祝福:

第一,觀察。這是一個沒有方向沒有真相的時代,每一位個體一定要認真觀察,盡可能掌握真實信息。

第二,等待。要有耐心,甚至要有長期等待的心理準備。

第三,堅守。在這樣一個時代,要特別堅守人生原則,堅持做人的良知和底線,決不出賣靈魂。

第四,做事。今天還是有做事空間的,要踏踏實實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該做的事。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作為著名的魯迅研究者,錢老早已將魯迅精神內化,從他的新年祝福里不難看出魯迅的影子,不妨從魯迅說過的話中試摘錄一部分來對讀。

錢理群先生之所謂觀察,是永遠堅持著獨立和自由的思考,敢于正視現實,尋求真理。

“ 關于“觀察”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論睜了眼看》,《墳》)

“可見中國的邪鬼,非常害怕明確,喜歡含混。”(《致增田涉/1934年2月27日》)

“要前進的青年們大抵想尋找一個導師。然而我敢說:他們將永遠尋不到。”(《導師》)

“較好的是思索者。因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還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觀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讀書雜談》)

“大概,人必須從此有記性,觀四向而聽八方,將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談全都掃除,將無論是誰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將無論是誰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總而言之,就是將華夏傳統的所有小巧的玩藝兒全都放掉。”(《忽然想到》)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在魯迅看來,要多讀書讀各種各樣的書以防止受騙,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在和同道的朋友的聯合中互相砥礪前進,尤其要遠離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警惕自欺欺人的國民性。

錢理群先生之所謂等待,是長存希望,是“韌性”精神。

“ 關于“等待”

“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只要不做黑暗的附著物,為光明而滅亡,則我們一定有悠久的將來,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將來。”(《記談話》)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于也頹廢得快。”(《上海文藝之一瞥》)

“……我所采取的戰術,是:散兵戰,塹壕戰,持久戰——不過我是步兵,和你炮兵的法子也許不見得一致。”(《致蕭軍/1935年10月4日》)

“世間有一種無賴精神,那要義就是韌性。”(《娜拉走后怎樣》)

“在進取的國民中,性急是好的,但生在麻木如中國的地方,卻容易吃虧,縱使如何犧牲,也無非毀滅自己,于國度沒有影響。”(《兩地書·一二》)

而希望和“韌性”精神,都是魯迅精神中的關鍵詞,他在反抗絕望的過程中,也將虛妄一同放逐,要戰斗、要革新、要前進,但是也始終強調鏖戰的藝術和持久戰的思想覺悟。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錢理群先生之所謂堅守,是不盲從,有操守,有真正的信仰。

“ 關于“堅守”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扶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這個與那個》)

“誰說中國人不善于改變呢?每一新的事物進來,起初雖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會改變。不過并非將自己變得合于新事物,乃是講新事物變得合于自己而已。”

“看看中國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們的對于神,宗教,傳統的權威,是“信”和“從”呢,還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們的善于變化,毫無特操,是什么也不信從的,但總要擺出和內心兩樣的架子來。”(《馬上支日記》)

“中國的人民是多疑的。無論那一國人,都指這為可笑的缺點。然而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我要騙人》)

“人而沒有‘堅信’,狐狐疑疑,也許并不是好事情,因為這也就是所謂‘無特操’。”(《運命》)

而魯迅筆下,對于中國人的逢迎拍馬、舊事物的變新為舊洞若觀火,堅守不是小偏執、小確信,而是建立在觀察、等待基礎上,在經歷了人世沉浮、看遍人情冷暖、遍歷蠅營狗茍之后,仍舊秉持的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信仰。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最后,錢理群先生之所謂做事,則在魯迅的“泥土”精神、“苦工”精神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使他與那些單純喊口號,或者以各種主義做戲的人相分別。

“ 關于“做事”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將辦事和做戲太混為一談,而別人卻很切實,……”(《致臺靜農/1933年6月5日》)

“中國的文壇上,人渣本來多。近十年中,有些青年,不樂科學,便學文學;不會作文,便學美術,而又不肯練畫,則留長頭發,放大領結完事,真是烏煙瘴氣。假使中國全是這類人,實在怕不免于糟。”(《致楊霽云/1934年6月3日》)

“我只可以說出我為別人設計的話,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有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要反抗他,撲滅他!”(《北京通信》)

“罵別人不革命,便是革命者,則自己不做事,而罵別人的事做得不好,自然便是更做事者。”(《致鄭振鐸/1934年6月21日》)

在當下,時常彌漫著一股消解魯迅意義,將魯迅庸俗化的氛圍,是啊,他太難懂、太晦氣、太咄咄逼人、太不給人面子、太讓人難堪下不來臺。

不管何時讀到魯迅,我們心里總會有所觸動,他永遠讓人冷到谷底又熱淚盈眶,是一種痛定思痛之后沉潛的力量,在新冠疫情形勢依舊撲朔迷離的新一年里,魯迅的思想依舊具有穿透力和洞察力。

面對“當下中國是否需要魯迅”的爭論,錢理群多年以來一直積極發聲。他指出,魯迅和自己所生活的時代、以及古今中外一切思想,都存在著既“在”又“不在”的關系,這使得魯迅的思想始終具備現實性。

而魯迅的懷疑精神最終也指向自身,他的思想始終處在流動、開放的過程,在魯迅面前,我們必須獨立思考。

更難能可貴的是,魯迅同時又是一個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追求變為實踐的知識分子,他始終站在社會底層的被侮辱和被損害者這一邊,為他們悲哀、叫喊和戰斗,又將自己的信念化作日常生活的具體行為。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祥林嫂》,張漾兮畫

小北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是錢理群先生在《魯迅與當代中國》中,對于魯迅精神的深入感悟和體認,也是關于“觀察、等待、堅守、做事”的展開,讓我們一起重張魯迅精神,厘清時代真相!

01 我們為什么需要魯迅?

在當下的思想文化界、魯迅研究界或隱或顯地存在著一種傾向:在將“魯迅凡俗化”的旗號下,消解或削弱魯迅的精神意義和價值。

是的,魯迅和我們一樣:他不是神,是人,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但,魯迅又和我們,和大多數中國人不一樣:他是一個特別,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們才需要他。

這樣說,強調這一點,不是要重新把他奉為神,重新把他看作是“方向”“主將”“導師”。——這些說法,恰恰是掩蓋了魯迅真正特別之處。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魯迅從來就不是任何一個現代思想文化運動的“主將”,無論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還是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學、文化運動,他都是既支持、參加,又投以懷疑的眼光。

魯迅從來就不是,也從來沒有成為“方向”,他任何時候(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可能成為“方向”,因為他對任何構成“方向”的主流意識形態,以至“方向”本身,都持懷疑、批判的態度。

而且,魯迅還向一切公理、公意、共見、定論……提出質疑和挑戰。——畫家陳丹青按胡塞爾的定義:“一個好的懷疑主義者是個壞公民”,斷定“不管哪個朝代”,魯迅“恐怕都是壞公民”,這是確乎如此的:魯迅就是一個“好的懷疑主義者”和“壞的公民”。

魯迅也不是“導師”。從古代到現代,到當代,絕大多數的中國知識分子都有一個“導師”和“國師”情結,這可以說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傳統。魯迅是提出質疑和挑戰的少數人之一。他在著名的《導師》一文里說,知識分子自命導師,那是自欺欺人,他提醒年輕人不要上當;但他又說,我并非將知識分子“一切抹殺;和他們隨便談談,是可以的”。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而魯迅思想的特別,就決定了他對我們的啟迪是別的知識分子所不能替代的,是他獨有的。

魯迅在整個現代中國思想文化體系、話語結構中,始終處于邊緣地位,始終是少數和異數。

他和以充當“導師”“國師”為追求的知識分子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他從不看重(甚至藐視)社會、政治、思想、文化、學術的中心位置,他也不接受體制的收編,他愿意“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他就是要在體制外的批判中尋求相對的思想的獨立與自由。——當然,他更深知,完全脫離體制的控制是不可能的,獨立和自由極其有限,他甚至說,這是“偽自由”:他連自己的追求也是懷疑的。

而魯迅這樣的異數對今天的中國思想文化界,今天的中國讀者的意義,首先在于,它是一個檢驗:能否容忍魯迅,是對當代,以及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的寬容度、健康度的一個檢驗。

當然,任何時候,真正關注以至接受魯迅的,始終是少數:一個大家都接受的魯迅,就不是魯迅了。我曾在《與魯迅相遇》里說過:“人在春風得意,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大概是很難接近魯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滿了困惑,甚至感到絕望,這時就接近魯迅了。”

而我還想強調一點: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是一個矛盾重重,問題重重,空前復雜的中國與世界。我自己就多次發出感慨:我們已經失去了認識和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而當下中國思想文化界又依然堅持處處要求“站隊”的傳統,這就使我這樣的知識分子陷入了難以言說的困境,同時也就產生了要從根本上跳出二元對立模式的內在要求。

我以為,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魯迅的既“在”又“不在”,既“是”又“不是”的毫無立場的立場,對一切問題都采取更為復雜的、纏繞的分析態度,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而魯迅思想與文學的獨立自主性、無以歸類性,由此決定的他的思想與文學的超時代性,也就使得我們今天面對我們自己時代的問題,并試圖尋求新的解決時,魯迅的思想與文學或許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和重視的精神資源。

02 魯迅的堅守與質疑

很多人將魯迅視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由此引發出來的,是“魯迅的方向,就是新文化的方向”這樣的經典論斷。魯迅自己是明確將胡適視為“五四”文學革命的提倡者的,而陳獨秀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更已經是現在學術界的共識。不過魯迅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及其價值,卻是客觀、準確的評價。

魯迅的獨立價值在哪里呢?這首先表現在他對“五四”的啟蒙主義話語與實踐的復雜態度。他確實為啟蒙而寫作,但他從一開始就對啟蒙的作用心存懷疑。但他又表示,“還想從以后淡下去的‘淡淡的血痕中’看見一點東西,謄在紙片上”——在堅持中質疑,又在質疑中堅持,這樣的啟蒙主義立場,在現代中國的思想文化界,確實是非常特別而獨到的。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個核心話語——“科學”與“民主”,魯迅也別有見解。

早在1908年,在其所寫的《科學史教篇》里,魯迅一方面充分肯定科學對于東方落后民族國家的特殊意義,給以很高的期待,但他同時提醒,如果以“科學為宗教”(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唯科學主義”),就會產生新的弊端:“蓋使舉世惟科學之崇,人生必大歸于枯寂,如是既久,則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謂科學,亦同趣于無有矣。”

對民主的看法與態度也同樣如此。早在二十世紀初所寫的《文化偏至論》等文里,他在充分地肯定了英、美、法諸國革命所倡導的“政治之權,主以百姓”的“社會民主之思”,對反抗封建君主專制的巨大意義的同時,也提醒人們,如果將民主推向極端,變成“眾數”崇拜,“借眾以陵寡”,“托言眾治,壓制乃尤烈于暴君”,那就會形成新的多數人專政,其結果必然是歷史的循環,又落入了新的現代專制。

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魯迅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學運動的領袖,是左聯的“盟主”。但是魯迅對左翼文學運動的基本理念也是既接受又質疑的。

比如“革命”。魯迅說,有人一聽到革命就害怕,其實“不過是革新”,他因此主張校園里的“平靜的空氣,必須為革命的精神所彌漫”,召喚“永遠的革命者”,一再對為革命犧牲的烈士表示最大的敬意,這都是有文可證的。但,魯迅也一再提醒人們要警惕那些“貌似徹底的革命者,而其實是極不革命或有害革命的個人主義的論客”,他們“擺出一種極左傾的兇惡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對革命只抱著恐怖。其實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比如“平等”與“社會主義”。魯迅在《文化偏至論》里,對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掃蕩門第,平一尊卑”的“平等自由之念”,給予了充分肯定。但從一開始,他就同樣對平等可能導致的“偏至”提出質疑。

他說,如果把對平等的追求推到極端,“大歸于無差別”,“蓋所謂平社會者,大都夷峻而不淹卑,若信至程度大同,必在前此進步水平以下”,“全體以淪于凡庸”,結果必然是社會、文化、歷史的全面倒退。而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實驗,他在表示向往的同時,也在緊張地觀察與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在二十世紀初,魯迅強烈地感到片面、極端的“眾數”的“民主”“平等”對“個體自由”可能造成的壓抑,因此,他突出了“自由”的訴求;而在二三十年代,他卻發現了中國的一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自命“特殊知識階級”,完全無視日趨嚴重的社會不平等,把對自由的訴求變成排斥多數人(特別是普通平民)的少數人的“精英自由”,這同樣是對他所追求的自由理念與理想的另一種消解,因此,他又要突出“平等”的訴求。

不難看出,我們所討論的“啟蒙主義”“科學”“民主”“革命”“平等”“社會主義”“自由”等等,實際上都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主要概念,構成了它的主體。而我們的討論表明,魯迅對這些概念,中國現代文化的主流觀念的態度,是復雜的:他既有吸取,以至堅持,又不斷質疑,揭示其負面,及時發出警戒。

這樣的既肯定又否定,在認同與質疑的往返、旋進中將自己的思考逐漸推向深入,將自己的價值判斷充分地復雜化,相對化,可以說是魯迅所獨有的思維方式(其他思想家大都陷入“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二元對立模式中)。

可以說,他既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建構者,又是中國現代文化的解構者,因而,他的思想與文學,實際上是溢出中國現代文化的范圍,或者說,是中國現代文化所無法概括,具有特殊的豐富性與超前性的,是真正向未來開放的。

03 “尋朋友,聯合起來”

一位同學在他的日記里,這樣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我對自己的將來一無所知,而且不愿意去知道。就這樣讓我們年輕的生命消逝在每天每天的平庸里,整天就這樣飄來飄去,沒有方向,漫無目標……”

另一位同學又這樣描述自己的大學生活:“每天都將日頭睡上中天,在思維的急躁與行動的遲緩中踱入圖書館,然后無所選擇地讀上一通!就等著回食堂吃上一通沒有味道的飯菜。害怕了那種心中的焦躁與行為上的無奈……”

這些真誠的內心袒露,真實得可怕,讓我震撼。

我理解這樣的苦悶。在應試教育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從小就以“考上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作為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現在如愿以償,進入了大學,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以后,就突然失去了目標與方向……

于是,就有了這樣的生命的呼喊:“路該怎么走?我們怎么辦?”

于是,就像魯迅當年所說的那樣:“要前進的青年們大抵想尋求一個導師。”

而且無論是魯迅那個時代還是今天,也真的有人以“導師”自居,自以為“真理”在握,向青年灌輸,指路……

而我卻想起了魯迅的話——

“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不如尋朋友,聯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鳥導師!”(《華蓋集·導師》)

魯迅這段話頗耐尋味,值得反復琢磨。我體會它至少內含著五層意思。

第一,不要輕信那些自以為真理在握的假導師。魯迅多次說過:“我自己還不明白應當怎么走”,“至今有時還在尋求。在尋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墳》),我怎么敢去充當年輕人的導師?這才是一個真誠的成年人的老實話:年輕人在尋路、前進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形形色色的假“導師”保持高度警惕。與其聽他們高談闊論,胡說八道,不如聽魯迅這樣的“我也不明白應當怎么走”的低調的老實話。

第二,因此,青年人也不必拒絕成年人、老年人,他們的人生經驗甚至教訓也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說:“和他們隨便談談是可以的。”他們的用生命換來的經驗是可以作為借鑒,應該認真吸取的。特別是在大學讀書階段,更應該通過廣泛的閱讀,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放開度量,大膽地,無畏地”將前人所創造的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盡量地吸收”。(《墳·看鏡有感》)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應該說,通過閱讀經典,最廣泛地吸取精神資源,是為我們前面說的尋求新的價值理想,確定自己人生目標奠定基礎的。任何新的創造都不可能憑空臆造,必須有繼承,才會有發展,魯迅所說的“拿來主義”就是這個意思。但拿來又不能代替創造,即使前人、成年人、老人經驗中所包含的真理也只有經過自己的實踐,才能內化為自身的血肉。

第三,因此,魯迅最看重的是實踐,是行動。魯迅在這段話里,用形象的語言,反復強調的“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辟成平地”“栽種樹木”“開掘井泉”,都是在講實踐與行動的意義。魯迅曾說:“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華蓋集·青年必讀書》)此話遭到很多的誤解與攻擊,人們不能理解魯迅的苦心與深意。

在魯迅看來,“言而不行”,缺乏實踐與行動的能力,正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一個根本弱點;新的價值理想的建立,新的人生目標的確立,都不可能仰賴書齋里的苦思冥想,而必須在實踐與行動中不斷思考與探索;特別是在歷史的轉折時期,在沒有現成的規范可循,即“沒有路”的情況下,人們只有一條出路:自己選一條似乎可走的路,“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一邊摸索,一邊不斷校正方向,總結經驗,最后走出一條路來。

第四,魯迅主張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人要“尋朋友,聯合起來”,依靠集體的力量進行共同的探索與努力。魯迅看得很清楚:“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自然也有要前進的。”他更清醒地看到,要前進的青年只是少數,他們在自己所生活的具體環境里,常常是孤立的。

第五,魯迅同時提醒年輕人:你們所要走的探索、追尋之路,將充滿艱險,會遇見“深林”“曠野”與“沙漠”,會有失敗與曲折;但同時又要有自信,因為“你們所多的是生力”,“可以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難”。(《集外集·田園思想》)不管遇到多大阻力與困難,只要堅持,并認真總結經驗,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一定有希望。

04 魯迅的泥土精神

而魯迅的期待,同樣體現在他的“泥土精神”上,在魯迅當年(1924年)和北京師范大學附中師生、校友的一次談話中(《未有天才之前》),和盛行一時、至今愈甚的“天才”教育相反,魯迅號召年輕人要甘于當“泥土”。他說——

“就是在座的諸君,料來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產生罷,然而情形是這樣,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在我看來,這里包含了三層意思,很可以作為年輕朋友立志時的參考,一是強調“大家都可以做”,而不是有“天賦”的少數人才能做;二是強調“切近”的人生選擇,而不是高遠的難以實現的目標;三是強調與作為“泥土”的普通民眾的親近與血肉聯系,而且自己也要做“泥土”,成為普通民眾的一員。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趙延年木刻版畫《魯迅像》

“泥土精神”,大致有兩條。一要“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將來產生的天才”。——我們所要做的是新時代的“泥土”,因而就必須能夠“吸納新潮”,具有改革的精神,這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社會變革的基礎。

二要“不怕做小事情”。——這里所顯示的“不怕做小事情”的堅實、堅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是典型的魯迅精神。這里不妨摘錄一些以作共勉: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做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且介亭雜文末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罷!想出世的,快出世罷!想上天的,快上天罷!靈魂要離開肉體的,趕快離開罷!現在的地上,應該是執著現在,執著地上的人們居住的。”(《華蓋集·雜感》)

##20220116

本期活動

你對這四條新年祝福有著怎樣的理解?你認為當今閱讀魯迅的意義何在?歡迎在留言區聊一聊,小北將挑選2位幸運讀者,送出本期主題圖書《魯迅與當代中國》。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在堅持中質疑,在質疑中堅持。

點擊圖書封面,即可直接購書

-End-

編輯:孫嘉婧、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魯迅與當代中國》,錢理群著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箱:

scb01@pup.cn

吸粉700萬的美國“90后”,他眼中的中國人多有趣?

那些會寫文章的人,都做對了哪件事?

拒絕熱梗和流行語,看看唐詩如何“好好說話”

錢理群中國講魯迅_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新的一年,一起觀察、等待、堅守、做事!

與魯迅相遇錢理群就分享到這里,想看更多錢理群中國講魯迅、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就天下美文網。

    • 本类最新
    • 推荐图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