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的說課稿
一、說課稿簡析教材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
①教材內容部分要求說明講稿內容的科目、冊數,所在單元或章節;
②教學內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識點;
③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聯系;
④教學大綱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什么;
⑤教學目標的確定,一般從知識目標、智能目標、德育目標幾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的確定,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它的確定要遵循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學習時困難所在,它是依據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而定。
二、小學科學的說課稿(精選20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的說課稿(精選2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說教材:
這是《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杠桿原理、輪軸省力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中學生將認識這兩種機械,并通過用測力計測量、比較的方法研究滑輪的省力情況。在課堂上通過科學實驗活動希望幫助學生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機械原理,也將把學生引向滑輪組的探索中,所以《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必須由學生自己猜測、自己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探究驗證,從而進行觀察,發現問題、總結結論,讓學生從實踐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說學情:
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定滑輪的位置較高,比較隱蔽,真正見到過的不多,實際應用中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也常與吊鉤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學生對這類機械的感性認識是比較缺乏的,但只要留心也能觀察到,(現在建筑工地上、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在課前要搜集一些學生熟悉的滑輪圖片,教學中從生活中的升國旗實例出發引出定滑輪,最后又讓學生舉例說明滑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機械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說教學目標: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并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科學概念:
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隨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動滑輪作用與定滑輪不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在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點: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5.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來驗證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
說教學策略:
1、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選擇必須對學生有啟發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根據本課知識特點,根據小學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驗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采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2、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滲透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制定的三維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本著優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為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
1、回想星期一升旗情景。你注意到了嗎?升旗手輕輕拉動繩子,旗桿上的什么裝置幫助我們把國旗升上高空?(學生回答:有滑輪)
2、(出示課件)細心觀察的學生發現,原來在旗桿頂部有一個滑輪,你知道這個滑輪在工作時有什么特點嗎?(板書: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3、(出示課件)定滑輪的定義:像這種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科學探究
(一)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
1、定滑輪能不能省力呢?(學生猜測)
2、請小組長領取實驗器材。
3、請各小組討論利用現有的器材怎樣來證明你們的猜測呢?
請各小組參照活動手冊上的實驗記錄表,討論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各實驗組匯報實驗方案,全班分析討論并改進,確定正確的實驗方案。如下:
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直接用手提升重物時所需的力的大小
鏈接定滑輪,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測出所需的力的大小
比較兩次用力的大小
4.演示實驗
5.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6、匯報交流:通過實驗你們小組發現了什么?(學生用數據分析總結多叫幾個小組匯報增強結論的說服力)
7、現在請大家總結一下定滑輪有哪些作用?(結論:可以改變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二)研究動滑輪
1、(出示課件)提問:“圖片中的這些滑輪是定滑輪嗎?”(不是)為什么?(因為他們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指導學生從定義去認識并判斷滑輪的種類
2、動滑輪的定義:那他們是怎樣轉動的?(板書:隨重物一起移動)人們在搬運貨物時,常常使用這種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你能給取個名字嗎?(板書:動滑輪)
3、猜測:你認為動滑輪的作用和定滑輪的作用相同嗎?(不同)會有哪些不同呢?(學生猜測)
4、反問學生:你們猜得就對嗎?(學生說要通過實驗來證明)請各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來證明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5、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概括。
(1)組裝動滑輪。將細線套在滑輪的槽里,左端掛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著,將重物掛在滑輪架的鉤上,使滑輪成為一個能與重物同時升降的動滑輪。
(2)用測力計測量將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測力計測量將同樣多的鉤碼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大小。
6.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完成書中表格
7、交流發現: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用數據說明)
小結: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8、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定滑輪優點:改變用力方向
缺點:不能省力
動滑輪優點:省力
缺點: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三、學以致用,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1、談話:同學們你能舉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例子嗎?
2、想一想我們在什么情況下選擇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選擇使用動滑輪?(搬運較重的貨物時就選擇動滑輪,想站在地面上把較輕的物體搬運到高處就選擇定滑輪。
3.引申的問題:要把一堆重800斤的石板運到5樓的建筑物上,你會用什么樣的滑輪?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學習后的收獲是對本課知識進行回顧總結。
請各小組組長迅速把器材分類整理好歸還老師。(教師清點器材,評價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2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臨川實驗小學的萬國奇,我說課的是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杠桿》。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首先說教材:
杠桿是《簡單機械》這一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研究杠桿的有關知識,是在學習了天平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簡單機械,是學生順利操作、設計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下一步學習復雜的機械具有著重要意義。
本課從“妍妍要打開餅干罐蓋子”的問題出發,通過三個活動“怎樣更容易把蓋子打開”,“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用杠桿做個起重機”引導學生認識杠桿,通過活動探究杠桿原理,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說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考慮到六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杠桿的組成,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的實驗活動,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接下來說教學重難點,在本著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杠桿的組成,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
難點:找出科學規律。區分生活中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
說教法:
那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呢?我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杠桿概念以及應用。
說學法:
學生要學好這一課,我應該這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1.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安排相關情景與三個科學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自主探究機會。
2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表達交流等過程,在親歷中體驗感悟和內化,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
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六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進行如下教學:
一、情景導入:
通過一幅妍妍要打開餅干罐蓋,但又感到罐蓋很難打開的情景,以及主題人物的對話,探討打開罐蓋的方法,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桿:
(一)初步認識杠桿
開展活動一,怎樣更容易把蓋子打開?先讓學生直接動手試一試,在利用使用工具打開。然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把蓋子打開的最佳方案寫下來。使學生體會使用杠桿的感受。
開展活動二,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講臺上放置倆個罐子,一個沒凸起邊緣,一個有凸起邊緣,讓學生比賽把蓋子打開,小組討論結果,使學生明白如果沒有凸起的邊緣即支點,盡管有一支螺絲刀也是不能打開的。對杠桿的結構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結合資料卡和示意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理解杠桿的科學定義,認識杠桿中的支點、動力作用點和阻力作用點。
(二)開展活動三,研究杠桿的作用
用杠桿做個起重機的活動,其實就是研究杠桿支點的活動。小組總結交流實驗結果,配合學生演示,共同總結我們的發現。得出結論。學生記錄杠桿的秘密,即: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在什么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并發揮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規律揭示阿基米德為什么會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經歷了一次科學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運用了“猜想、實驗、論證、交流”教學模式。
(三)探討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桿,哪里用到費力杠桿,哪里用到等臂杠桿,找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三、拓展活動: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桿情況。理解杠桿是人類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后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復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八)、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3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經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儉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為他們今后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資料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么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明白一種形式的能量能夠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并能經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于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我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經過營造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為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銹鋼湯勺、軟木塞、大扣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
三、說教學過程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經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忙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樣回事,(放映幻燈4)再經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能夠轉換并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為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采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里倒入適當涼水并測好水溫。然后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比較加熱前后水溫的變化,最終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劃著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證明,僅有學習者處于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我有價值的知識并迅速地發展其思維本事。
第二層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經過模式圖引導學生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僅有能用必須數據來描述事物時,才算到達對事物性質的真正了解。所以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一組復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描述,“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并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為熱能和聲能。”這樣就淺入深出、深入淺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用活教材,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必須的科學方法,相當與讓學生有了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學生終身受益,可持續發展的本錢。
環節三、做小玩具,探究飛旋扣子的秘密,體會能量轉換的過程。
動手做小玩具,我認為是本課教學資料安排的一個亮點,它貼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再一次被激發到高潮。(放映幻燈6)課文詳細地介紹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給出了成品樣式和操作情景,學生能順利完成操作,在學生玩過之后探究討論這個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換。再讓學生玩玩自我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的轉變。這個教學資料的設計不僅僅讓學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學體系——機械能守恒定律。
環節四、動手畫一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這個活動是在學生理解能量轉換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面學習的鞏固和檢驗,是從探究到實踐的過程。所以我采用自主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自由發揮做畫,這個環節不但能使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并且潛移默化培養了孩子的科學素養。
環節五、總結鞏固,延伸運用,學會持續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課堂結束時以“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的收攏式提問結合板書對課堂學習資料做一個掃描式總結,然后觀看一段DVD影象資料引發學生深層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既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開拓視野,又引發學生新的思考,最終讓學生課后繼續探究問題:“在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一種能量的增加或減少,轉換的另一種能量是否會發生變化?促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能自主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并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課能量的轉換
轉換
一種形式的能量——→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電燈
電能——→光能和熱能
劃火柴
(燃燒花生米)
化學能——→光能和熱能
飛旋的紐扣
動能-——→重力勢能
……——→……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4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一門課,活動探究是科學課的載體,猜想驗證是科學課的重要過程,因而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學習活動,大膽假想、積極驗證,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才是關鍵。
教材簡析
《生命之水》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五課的內容,本課是“走進水世界”這一單元的第二部分教學內容,它是在第四課《青青的水》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水和生命的密切關系”。本課教學內容有“我一天喝幾杯水?”、“動物都需要水嗎?”、“植物也喝水?”“幾種生物的含水量”、網上學“珍惜水資源”五項活動,安排兩個課時完成。我選擇的是前三個探究活動內容,即“我一天喝幾杯水?”、“動物都需要水嗎?”和“植物也喝水?”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年齡特點,并在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物質,它與生命有著密切聯系。
掌握使用量筒或量杯測量水量。
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于水與生命關系的不同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初步形成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課標》對這部分教材的教學要求是:意識到水與生物的密切關系。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意識到水與動植物以及人的密切關系,并能達成珍惜每一滴水的共識。科學課的探究技能訓練是教學難點。
二、依據學情說教法
三年級學生已經接受了兩年的學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學習積極性高。他們對大自然中的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識點散亂不系統,缺乏探究學習的體驗經歷。
本節課我采取教學方法是情景教學法、信息搜集法、探究發現法和小組討論法等,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三、倡導自主說學法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現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因此本節課的學法是自主探究性學習法,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增強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
四、結合課程說理念
根據科學課程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理念是:創設情景,激發興趣,主體參與,開放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另外,科學課程具有的開放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因此,本節課我從時間、空間和學習內容上進行拓展和延伸,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
五、突顯人文說過程
這節課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情景導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匯報—信息分析—延伸探究。根據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課一開始,我就借助課件展現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欣賞美麗的水體”,美麗的景色、動聽的音樂及優美的詩歌朗誦,“因為有你,小草才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才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變得美麗”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美的感受。然后讓學生猜猜詩中贊美的是誰?學生給出答案后,板書一個大大的“水”字,這樣達到了激發興趣、醞釀情感的效果。為了提升這種效果,緊接著我又以講“四個小朋友出外旅游”的故事形式導入本節課教學,達到承上啟下、過渡自然的作用,并設置疑問:他們怎么了?他們為什么會這樣?為下面“人離不開水”的知識點傳授做好鋪墊、埋下伏筆。
2、主體參與,開放教學。
科學課從不以鈴聲做為課的始終,課前調查和課后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此前的一個禮拜我就讓學生參與體驗“我一天能喝幾杯水”的活動,記錄5天內自己每天的飲水的杯數;并在課堂上量出每天的飲水量。這樣使學生提前介入活動探究中,親身經歷并親手記錄、測量、計算相關數據。在測量水量時,我給出眼睛觀察水面的方法是俯視、仰視或平視三種答案供學生討論選擇,及時糾正學生的測量方法。這樣使學生親身體驗此類探究活動的方法過程,養成嚴謹的研究態度;當我以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五位同學每天的飲水數據后,有些同學會發現“同學們之間一天的飲水量不相同”和“自己五天中每天的飲水量也不相同”時,我再讓學生充分討論找出答案。這種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以學生的“學”為本,更不是以老師的“教”為本,而是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兼顧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經驗積累的差異性,使學生親身體驗了知識的獲取過程。在達成共識后,進一步揭示“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物質”也容易理解了許多。
3、拓展教學,積極驗證;
“動物都需要水嗎?”“植物也要喝水?”是前一個教學活動的拓展和延伸。這兩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又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調查,并在課堂上互相討論這個問題,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學生對“生命之水”的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關于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關于蚱蜢和蠶是怎樣“喝水”的,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設想,積極討論,互相交流所搜集的材料,然后告訴大家通過網絡可以找到相關資料信息,并立即演示,讓學生初步了解上網查閱資料的方法,為下一節課“網上學.珍惜水資源”打下基礎。學生對生命與水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動物、植物“渴”了要喝水,已經知道生物維持生命需要水。我又利用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獲得視覺體驗。學生們積極熱烈地討論著,同時畫面中美麗的風景更是讓他們對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世界無比熱愛。然后,師生小結、揭示主題: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同時板書課題“生命之水”。
4、反面例證,感情醞釀。
通過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動手操作、匯報分析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學生對水與生命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沒有水,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們各抒己見,我在他們的討論結束后,通過利用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切換出一幅幅蒼涼、悲壯的缺水場景,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加深他們對缺水給大自然造成的災難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
5、續寫小詩,升華感情。
最后,出示本課開頭的優美景色,并告訴同學們:“千百年來,人們把承載生命的大地比作母親,那么地球上的水就是母親甘甜的乳汁,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請同學們用詩的形式接著續寫《因為有你》這首詩,來贊美生命之水吧!”。用編小詩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生命離不開水的知識的理解,學生樂于接受;同時把科學教學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使學生在回憶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又在濃濃的詩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心靈的震撼。“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未寫完的小詩道出了生物對水的依賴,明快的詩句展現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麗。這是我的學生在課堂上創作的小詩,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用詩句來贊美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孩子們心里構筑起對水的美好情感。最后出示以“生命之水,請您珍惜”為教育主題的圖片,同學們已從“對水的認識”延伸到了關注環境、珍惜水資源的方面,對水的感情進一步得到升華,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六、總觀全程說板書
生命之水
人動物植物
請您珍惜!!!
恰當地設計板書,能加強課文內容的直觀性,便于學生對本節課的回顧和知識點的整理,簡明扼要,突出重點,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七、溫故知新說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以探究為核心,以活動為主線,使學生經歷以猜想、實踐、驗證的科學學習過程的重要性,這種學習經歷能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正如特級教師路培琦老師所說:“學校給學生的,那應是若干年后,還留在學生腦海里的那些終生受用的東西。”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5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首師大版科小學科學第五冊的《浮力》。而我說課的內容主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一、說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在課標中是處于“物質科學領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部分。在教材中處于首師大版科學第五冊第三單元《力與生活》中的第二課,前一課為《推力和拉力》,這為《浮力》的知識和技能作鋪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這課中,學生對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幾種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節課我采用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進行初步的猜測,然后進行簡單的體驗,然后再進一步做實驗,再一次體驗活動,最后得出結果,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術準備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體鐵塊、繩子、測力計
分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繩子、測力計、記錄單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生活中存在著浮力;知道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致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具有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意思。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知道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難點:通過實驗分析,知道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故事導入,引入新知——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鞏固與總結
第一環節故事導入,引入新知
1、教師說故事:一天,小明與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將乒乓球打進了一個窄小的鐵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們的手都伸不進去,小明想:將水管翻轉,乒乓球就會滾出來啦,但是這個方法也行不通,因為鐵水管太重了,他們兩個抬不起。怎么辦呢?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將乒乓球取出來呢?
2、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拿出實物水管和乒乓球,將乒乓球放進水管,讓同學們親身動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加水進水管,讓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
1、(1)談話:老師這里還有一些物品,它們放進水里是怎樣的呢?是浮還是沉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師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提問:同學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實驗吧!請同學們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
2、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3、提問:為什么這些物品會浮起來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義。
第三環節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1、提問:在水面上漂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學生猜想
3、談話:到底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現在,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證明我們的猜想。
4、老師示范,學生跟著做:用繩子將正方體鐵塊綁著,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氣
中的重量;然后將正方體鐵塊的一半(老師事先已在每個鐵塊的一半上標出一道線)浸入水中;最后將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6、用測力計把正方體鐵塊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測力計的讀數記錄下來,填寫在表格中;然后將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將它緩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有什么變化,把這兩次測力計的讀數也記錄子表格中。
7、匯報實驗結果。
8、小結:測力計的讀數慢慢變小,由此看來,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測力計上的讀數是不是浮力呢?
9、談話:我們先來正方體鐵塊的手里情況,在實驗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師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拉力和浮力,還受到一個向下的力,是重力。因為當物體不動時,受到向上的力與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總結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據公式,計算出正方體鐵塊一半與完全浸入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
通過這環節讓學生知道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并且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大小。
四、鞏固與總結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聯系實際:利用水的浮力,我們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五、板書設計
1、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2、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6各位評委、老師們:
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中的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分為"了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學生們聽說過或觀察過的兩種有趣的天文現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為這兩種現象對學生有吸引力;二是這兩種現象都涉及了學生在本單元要建立起的有關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著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三是培養學生們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是學生們在學習了"地球的運動"以及"在陽光下"兩個單元以后認識發展的必然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基礎部分。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通過中年級的科學課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態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擬實驗,類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對月食部分的光學傳播原理進行了淡化處理,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沒有強調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過程,而是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和類比推理,自己總結月食產生的原因。這種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也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根據日食現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據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間想象力)。
3、通過認識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指導學生認識日食的成因。
2、難點:根據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激發興趣,適時誘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課件自己動手做實驗,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擬實驗(日食的成因),小組合作,類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日食、月食視頻、動畫,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圖。
2、學生準備:電燈泡、小皮球。
七、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太陽發生過圓缺現象嗎?
2、學生質疑、分析、發表自己的意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多數知道這種現象是日食現象。(此時教師適時加以追問:關于日食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分別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如:日食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會有日食現象……)揭示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關于日食的錄像。
(2)談話:根據剛才的錄像,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組的小伙伴一起說一說。
(3)學生分組活動,討論日食的形成,并匯報討論結果。(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學生對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對此,我及時給予肯定)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發生日食現象是太陽本身在一段時間內變黑了,還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你認為哪種可能性大?(學生通過討論認為最有可能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
(5)我又接著提出:如果是某種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可能是哪個天體?我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來討論以下幾個問題:(顯示討論的問題)
①太陽被遮擋的部分邊緣是什么樣的?(弧形的)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什么樣的?(圓的)
②在日食過程中,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擋光的天體,從地球上看有多大?(與太陽一般大小)哪個天體可能是這樣的?(月球)
③太陽被遮擋的部分從哪邊開始,向哪邊移動?(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這說明什么?(說明這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的)哪個天體是這樣運動的?(月球)
(6)那么,綜合以上分析,你認為可能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月球)
(7)這時我提出:為了證實你們的想法對不對,我們可以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8)學生利用實驗用具,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推斷的正誤,并匯報結果。
①利用電燈泡當作太陽,皮球當作月球,甲同學的頭當作地球。
②讓乙同學拿著"月球"圍繞著"地球"自西向東轉動,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讓甲同學再看"太陽",還能看見"太陽"嗎?
③當"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是否重新看見了"太陽"?
(9)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動畫。
(10)根據以上研究,參考日食形成的動畫,用自己的話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部分太陽,這就是日食。)
2、認識月食的成因
(1)問:既然有日食現象,會不會有月食現象呢?(演示月食過程圖)請你說一說你對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圖
(3)討論: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呢?你能根據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嗎?
(4)學生分組討論并匯報結果。
(5)演示月食的錄像
(6)能過討論,看了錄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月食形成的原因嗎?(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
(三)鞏固應用
1、教師講解:日食和月食現象,自古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去研究,我國遠在三千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日食的記錄。
以前,由于人們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對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種猜測,其中有不少錯誤的、迷信的說法;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相對運動的結果。現在,人們不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經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規律,能夠準確地計算出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和地區。
2、鞏固練習:今天,我們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請你試著做一做下面的練習:分別畫出發生日食和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相互位置圖。
八、設計理念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學此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探索的:
1、從舊知入手,因勢利導。學生已經在前面的一課中學習到了月相的知識,并聯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從這里開始本課的教學,既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也使學生學得自然。在教學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為教學的重點,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為一個探索作業的形式,既倡導了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以圖解為載體,促進理解。天文知識的學習,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圖解來讓學生初步認識發生日食和月食的條件。這也是一種直觀教學的方法。
3、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理解。重現日食和月食發生時候的現象,這樣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化,從而有利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4、通過模擬實驗,培養能力。模擬日食和月食發生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既可以鞏固知識,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5、通過畫圖練習,鞏固知識。學生學完了這一刻,真正能在腦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還是示意圖;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還是要借助示意圖。所以,在教學的最后環節,設計一個練習,就是讓學生畫示意圖。即使有少數的學生在前面的環節中還沒有掌握,那么通過畫示意圖,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過以上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知識,在思考和討論中形成知識,在實驗練習中鞏固知識。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大家,歡迎指教。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7一、說教學資料:
《磁鐵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第一課時,本課指導同學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教學資料分為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明白的磁鐵。
這局部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和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在什么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發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同學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磁現象有必須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的愿望。教學時要充沛利用同學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經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局部: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局部首先是讓同學經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后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么資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鐵各局部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相信同學經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強”。在探究了磁鐵各局部磁性強弱后,教材經過文字告訴同學“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時,同學們可能會不時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借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同學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經過探索,讓同學明白磁鐵的磁性。
2、指導同學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認識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發展目標: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測、推測,并能經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
2、能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自身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的魚鉤和幾條帶鐵環的塑料做成的魚。
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形狀不一樣的磁鐵。
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簽、橡皮、塑料尺、鐵尺、紙片、棉花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經過營造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同學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布置6個環節。下頭,我具體說一下這6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同學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同學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說說你是怎樣釣魚的。”然后請同學談一談。之后我會說:“今日,教師也想來釣魚,只可是教師的魚桿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只小烏龜,可教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這時教師演示,讓同學仔細觀察并猜猜為什么,估計同學能說出是因為磁鐵的原因。然后板書: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經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和教師的扮演,激發同學的探究興趣,充沛調動同學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明白的磁鐵。
首先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明白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同學可能說: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么形狀的呢?誰來說?”
估計同學會說: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并請同學拿出與教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并結合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同學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自身所見過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為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同學學習的進取性,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體地位。
(三)、同學猜想并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桌上有很多物體,你們猜一猜,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各抒己見。這時教師提示同學能夠經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能夠在桌面上和實驗資料區選取不一樣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表示出來。
瓷湯匙瓷湯匙瓷湯匙大頭針鐵釘牙簽橡皮塑料尺
鐵尺紙片棉花
在那里對實驗資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置了實驗資料區,放置如:鐵夾、玻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同學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讓同學填寫從實驗資料區選取實驗資料的物體名稱。
同學分組實驗并匯報結果后,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么資料做成的?
同學回答后教師引導同學進行研究: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師生一齊研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并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同學大膽猜想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同學能就磁鐵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發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同學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同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布置下,有的到實驗資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資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一樣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構成了“磁性”的概念,這貼合同學的認知規律,又充沛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教師繼續引導:像剛才教師扮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么磁鐵各個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齊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同學獨立研究,然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交流。
估計同學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同學的各種方案,對于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并讓他們依照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后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最終得出結論并板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五)、玩弄磁鐵。
首先由教師引導同學繼續探索。“同學們,假如我們繼續玩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問題能夠研究。比方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齊,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請同學們自身玩弄磁鐵,假如有什么發現和什么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并進行研究。”
同學可獨立或小組合作玩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終把他們的研究效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和“玩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為同學發明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同學去思索、探究,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時,先讓同學獨立研究,然后在小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同學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厘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么反應……在玩弄磁鐵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同學發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同學發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象,還有的同學發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4個而是2個,……同學的這些發現是經過自身的實驗來證明的,應當說,在這個活動中,同學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沛的體現。
(六)、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并讓同學研究問題“一塊磁鐵斷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同學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并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同學的態度和本事,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異常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本事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構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勇于創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交流我們明白的磁鐵”這兩個環節采取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同學猜想并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這兩個環節采取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同學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8教材的設計意圖是經過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讓他們關注自我的飲食情景,學會給食物分類,了解一些常見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從而懂得自我該吃什么、該怎樣吃。學生要在一個個實踐活動過程中,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存在于不一樣的食物中,明白沒有哪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伴隨著知識的增長在向著科學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識有沒有得到增進。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自我平時吃了些什么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究竟能夠為人體的生長發育供給哪些營養等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而這恰好會影響學生飲食態度與習慣的構成和堅持。為了幫忙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我們設計了活潑、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的過程中,比較簡便、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為后面學習"怎樣搭配食物"作好準備,為建構自我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由以下四大塊資料組成:
第一塊是引導學生回憶大家平時常吃的食物和最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現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食物。教學時能夠讓學生將自我吃過的食物有選擇地帶一些到課堂上來,使活動更直觀、生動。
第二塊是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食物的種類很豐富,給食物分類的標準也很多,這一過程中學生完全能夠按照自我的標準給食物分類。分類的食物能夠是學生自我帶的,也能夠由教師為學生供給一些食物圖片。
第三塊是經過閱讀資料了解食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營養,幫忙學生認識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和作用,明白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這塊資料能夠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會更加直觀、生動、靈活一些。同時還要讓學生從自我所帶的食物中發現它們各包含哪些營養,學習按照營養的成分給自我所吃過的食物分類。這一次分類是對食物所包含營養的分析和鞏固。
第四塊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這樣的次序編排與教材資料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已經了解營養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統計活動,再分析班級里學生的飲食情景是否科學、合理。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僅能夠引導學生關注自我的飲食習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計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質與本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和教材的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過程與方法
按照自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飲食,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我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增進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談話: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干什么?
2、我們為什么要吃東西呢?
3.小組討論、匯報,學生廣泛發言。
【評析】這樣導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引起學生對營養話題的關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時又了解了學生的飲食情景,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并為統計全班同學愛吃的三種食物做好了準備。
二、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
1.你能利用學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將它們分分類嗎?你能說出這樣分的理由嗎?
2.小組交流、匯報。
【評析】讓學生根據自我的日常生活經驗給食物分類,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渠道和思考的空間,對于學生能講出理由的分類,教師給予合理評價并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貼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富有兒童情趣,使全體同學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動之中。
三、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1.談話:以小組為單位統計一下你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活動: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并作出統計圖。
【評析】經過統計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圖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統計結果,從而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四、閱讀資料,認識人類需要的營養來源和作用
1.讓學生自學教材第44頁的資料,經過閱讀使學生明白糧食類包含豐富的淀粉,供給人熱量和力量;魚、肉、奶、豆類包含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食物;油脂類包含豐富的脂肪,供給人能量、堅持體溫;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纖維。
2.經過閱讀資料和對統計圖的分析,思考: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營養是否均衡?我們應當吃什么?
3.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評析】經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凌亂、模糊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使學生了解按營養成分為食物分類的科學方法,明確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構成"建立合理飲食結構"的意識。經過學習,學生能夠更加關心和注意自我的飲食,為正確搭配食物、設計自我科學合理的飲食做好鋪墊、打了基礎,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把課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實踐。
教學片斷賞析
1.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類的教學環節
師: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分類嗎?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分?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并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師:請同學匯報一下,你們有幾種分法,為什么這樣分?
生:我把蘋果、梨分為一組,因為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單獨分為一組,因為它是水里的動物,把雞蛋也單獨分成一組,因為它是雞下的,雞在岸上活動。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魚分為一組,那些都是我喜歡吃的,把其他的分為一組,那些是我不喜歡吃的。
生:我把蘋果和西瓜分在一齊,因為它們都很圓。
師:噢,你是按形狀把它們分組的,不錯。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齊,它們都是綠色的。
師:噢,你是把它們按顏色分了組。想法挺好的,同學們如果把思路打開,把眼界放寬,我們會想到更多的分法。
【說明】學生按自我的標準分,教師不加以限制,能夠給學生供給更大的發揮空間,能夠挖掘出學生更多的潛能,教師及時鼓勵可使學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飯、饅頭和花卷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糧食。
生:我把魚、豆腐、各種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菜;把蘋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齊,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蝦、蟹分為一組,它們都生活在水中;把蘋果、柿子、梨分為一組,它們都長在樹上。
生:我把檸檬、芒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黃色的;把草莓、櫻桃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紅色的。
生:雞蛋、鴨蛋能夠分為一組,它們是圓的;蕓豆、扁豆能夠分為一組,它們是細長的。
師:經過今日的討論交流,教師覺得你們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學一下子想出很多種分法。教師相信,只要你們做什么事都善于動腦的話,你們必須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
【片斷評析】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更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當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升高時,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教師鼓勵學生"只要你們做什么事都善于動腦的話,你們必須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望學生永遠都不要言敗,只要付出,終歸會有收獲。
2.閱讀資料、建立合理飲食的教學環節
師:自學教材中不一樣種類的食物包含的主要營養成分的資料,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淀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分別有什么作用。
(學生自學、討論)
師:誰能說說經過學習和討論,你們都明白些什么?
生:經過閱讀和討論,我們明白米飯、饅頭、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包含豐富的淀粉,它能夠供給我們熱量和力量,支持我們的活動。
生:魚、肉、蛋、奶、豆類包含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生長發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種油類食物包含豐富的脂肪,它能供給我們能量和堅持體溫。
生: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是我們堅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師:經過匯報,我明白同學們對食物中所包含的營養成分有了必須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這種做法科學嗎?為什么?我們應當怎樣吃?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
生:經過討論,我們明白,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好多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又分別含在不一樣的食物中,比如,我們組有的同學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魚、有的喜歡吃雞腿,但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吃蔬菜,這樣營養就不夠全面,如果經常這樣就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生:經過學習我們明白,每種食物分別包含不一樣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對我們的成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使我們缺乏一些生長所必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沒有保障。
生: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構成偏食的習慣。我們明白,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我們必須養成食物多樣化、不偏食的好習慣。
【片斷評析】經過學習、討論、交流,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明確不偏食可保證身體正常發育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9一、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然后指導同學學習幾種鑒定食物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后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為四個局部
第一局部:指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第二局部:指導同學用實驗的方法,鑒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鑒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設備情況,教材選擇了鑒定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方法。
第三局部: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在這局部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不良狀況以和營養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的原則等。
第四局部:讓同學應用合理營養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2、學會鑒定蛋白質、脂肪、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展目標:
1、關注自身的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資料:雞蛋白饅頭向日葵種子花生碘酒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課的幾個環節
(一)、認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開始上課后,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然后讓同學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匯報。教室接著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在給同學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后匯報,最后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同學交流,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地考慮,使同學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二)、鑒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呢?
(同學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淀粉
3、組織同學分組進行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
(教師在此處可以給同學們創設“矛盾”,比方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營養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發生分歧,來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下面各小組可以自身選擇一些食物進行檢驗
要求:
(1)、邊實驗邊觀察
(2)、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記錄本上
組織同學匯報交流
小結:
檢驗各種營養物質的方法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鑒別三種營養物質的簡單方法,然后通過自身動手實踐,來驗證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三)、各種營養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
1、談話:各種營養物質對人體各有什么作用?
(同學討論)
2、組織同學匯報
3、小結: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礎。現在,在兒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肥胖兒童、“豆芽菜”型兒童的數目不時增加。這不只影響兒童少年的正常聲中發育,而且還危和兒童少年成年后的健康。為了改變中小學營養構成不夠科學的狀況,北京市在中小同學中推行由營養師設計的營養午餐。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四)應用知識的活動(彈性活動)
1、談話:你喜歡去麥當勞嗎?你認為麥當勞的快餐中營養搭配有什么特點?
2、跟據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一份學校營養配餐的食譜。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0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類主要營養成分;通過實驗掌握鑒別蛋白質,淀粉,脂肪等營養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這節課是在學生前一節課調查、統計一天中吃過什么食物的基礎上,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教學的。為此教材在編寫時更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將食物的圖片直接呈現給學生,以便了解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接下來的兩課是指導學生探討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因此這節課是承上啟下的一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營養方面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所以課前還需要查閱資料來幫助他們。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年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七種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營養搭配。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用實驗的方法鑒別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淀粉。
五、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游戲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游戲激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食物中的各類營養成分,并能通過實驗加以鑒別。
六、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
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看一看、議一議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動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
七、教具學具準備
脂肪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棉簽、水。
學生準備:白紙、肥肉、花生。
淀粉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滴管、試管、碘酒。
學生準備:熟蛋白、米飯、淀粉。
蛋白質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鑷子、酒精燈。
學生準備:雞蛋白、瘦肉。
八、說教學流程
一、設景激趣,導入新課
葉圣陶先生說:入境始于親。一個好的開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通過做游戲的方法自然的導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來自于生活,達到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的目的。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個游戲好不好?游戲的名字叫《蹲蘿卜》",學生可能會踴躍參加,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為了下一個環節做下了鋪墊。
當學生還在回味剛才游戲樂趣的時候,我會抓住這個機會話鋒一轉繼續問:"剛才呀,在做游戲的時候發現同學們都非常的累,那老師就要有個問題問你們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體力的活動,但是什么支配我們的身體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并板書課題《食物中的營養》。(用時5分鐘)
師講解:科學研究發現,食物里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頭發、指甲、內臟、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促進生長的基本材料。(板書七類主要營養成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可能有的學生回答的還不夠完整或正確,但我也不會當時就給他們總結或指出。反而,為他們剛才精彩的回答"獎勵"他們一些豐富的食物。"同學們剛才總結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你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出示幾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想對于這些食物他們還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們回答的時候,我會著重抓住"營養"二字進行教學。
二、指導實驗,深入了解(實驗共用時30分鐘)
實驗1、檢驗"蛋白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嗎?我們又該怎樣鑒別它們呢?請各小組討論并制定檢驗蛋白質的方案。"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各位同學用鑷子夾起一塊瘦肉或雞蛋白,然后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聞聞有什么氣味?(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實驗結束后,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4)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
實驗2、檢驗脂肪
師:"剛才呀,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但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同,那你們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檢驗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營養成分呢?"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同學將花生米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么出現?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么感覺?"(可能有的學生認不清這是水還是油?所以我會讓學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涂抹,并將白紙舉起對著亮光,觀察有什么不同現象?)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我們把花生米放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黃,摸著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實驗3、檢驗淀粉
師:"同學們非常的棒,我們用了不同的方法檢驗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兩種營養,那么下面請你們再試著去檢驗食物中含有淀粉的營養成分,好嗎?"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將試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淀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所以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淀粉。"
(3)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學生在匯報時可能會發現,饅頭、米飯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藍黑色。而雞蛋遇到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淀粉。這也是我為什么會讓學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實驗的目的。
設計意圖: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小學科學課改的理念。理解營養成份的名稱并牢固掌握實驗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我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匯報,要求他們說清楚方案設計的理由,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在學生匯報時,我引導他們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釋,形成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啟發引導法,實驗觀察法,交流討論法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始終處于引導地位,
三。提問鞏固,加深理解(用時5分鐘)
師提問:1、誰能概括的說一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營養對人體有什么樣的影響?
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新授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
九。說教學板書
營養成分檢驗方法
蛋白質----燃燒
淀粉----滴碘酒
糖類
脂肪----擠壓
維生素
礦物質
纖維素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了然。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1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于"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里我加入復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含有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于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么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么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凝結)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于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結
凝結:水蒸氣--受冷-→水
五年級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2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自石門縣楚江鎮第一完全小學的吳莉,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
一、說教材
《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這節課的內容是冀教版三年級上冊"水"這個單元中的第二個課題《浮與沉》中的第二部分。這部分是在學習了第一部分物體的沉浮現象基礎上進行的,對于這部分的教材,我是這樣來處理的,將"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改為探究"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在寶貴的40分鐘里,通過"怎樣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這個問題作為教學重點和突破點,作細致深入地探究學習,從改變沉與浮一個層面進行探究,當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理解達到一定高度后,"怎樣使浮在水中的物體沉下去"則可由學生課外去自行探究。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親歷"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科學概念:認識到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輕重及承載的液體有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做中學"的探究樂趣,樂于交流與合作,培養孩子們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學難點:制定研究計劃,并按計劃進行實驗操作。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水槽、雞蛋、燒杯、食鹽、勺子、玻璃棒、橡皮泥、回形針若干、各種漂浮物、馬鈴薯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科學教學力爭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節課我將從學生實際出發,主要采用探究發現法進行教學,運用"情景法"、"演示法"、"觀察法"、"動手實踐法"、"多媒體輔助法"來輔助教學。并創設相關情境,適當點撥啟發、及時反饋評價。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交流,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的設計,最終要在教學程序中得以體現,根據以上內容的分析,本著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系三年級小學生的實際,我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激趣——探索——應用三個環節
(一)以故事導入,激發興趣,發現問題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學藝術就在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科學探究也不例外,因此教學伊始,我給學生講一個有關死海的傳說,聽完故事我順勢問學生:"這些奴隸是不是真有神靈保佑呢。"學生回答不是,是因為死海里含有大量鹽我繼續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是書上看到的。這時候我從注重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增強他們的探究欲望著手說:"那書上的這種說法對不對呢?往水里加鹽真的能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嗎?想不想親自動手驗證一下?"接著我們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以活動展開,探索問題,獲得新知
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了解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我通過使學生親歷三個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究其方法。對于這三個活動設計我主要抓住結合生活實際,便于學生操作的特點來進行。三年級的學生沒有學過關于空間、體積、密度等專業知識,但根據生活經驗,他們已經知道,比較輕的、像船型的物體物體可以浮起來,另外,部分學生也已經從書上了解到,往水里加鹽可以使物體上浮,但是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探究的起始階段,因此,我要對他們的探究過程多加以引導。
第一個活動:首先,讓大家猜,雞蛋放入水中會怎樣?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的猜測也就開始,有了猜想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去驗證,這時我請個同學將雞蛋放入水槽中,學生觀察到,雞蛋沉了。接著我又提出問題:"你能想個辦法讓雞蛋浮起來嗎?"學生受前面故事的啟發很快想到水中加鹽的辦法。時機成熟,學生現在急切的想驗證自己的辦法是否行,分組實驗開始。這是學生自我展示時間,當然我也要及時發現問題,對實驗過程加以指導。比如:怎樣放鹽及攪拌鹽的方法。實驗結束后,小組長匯報實驗結果,有的小組沒有成功,請成功的小組說說可能是什么原因,再讓沒有成功的小組繼續試驗,直到成功為止。這樣就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一定要放足夠的鹽,雞蛋才會浮起來,也讓每個小組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探究的樂趣。這一階段的探究活動完成了我們本課時教學目標中第一個要點:水中加鹽可以使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
活動二:那是不是所有的物體放入鹽水中都能浮起來呢,我緊接著出示一塊橡皮泥,問:"如果把橡皮泥放入鹽水中會怎樣呢?"學生結合上面的實驗活動都猜"浮上來",我請一個猜浮上來的學生來演示,將一塊橡皮泥放入能使雞蛋上浮的鹽水中,結果驗證猜測是錯的,橡皮泥沒有上浮而是沉下去了。"怎樣才能使橡皮泥浮上來呢?"這時候我先組織讓小組進行討論,說說你的方法和理由,并把它記錄在實驗報告中,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通過小組討論后,再派代表向全班匯報他們的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以下方法:把橡皮泥捏成碗狀或船狀,把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等等,讓學生選擇自己小組感興趣的方法分組實驗,這部分我這樣設計是為了給孩子自主的探究空間,發揮主動性,用個性化的方式去嘗試、去探究。實驗后交流,先讓借助塑料泡沫使橡皮泥浮起來的學生說說是怎樣做的,實驗結果怎樣,并請一小組到前面演示,這樣做既讓他們有展示的空間,讓別的小組共同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也讓學生們都了解:借助漂浮物也能使物體浮起來。小結并板書。捏成船狀或碗狀估計有不成功的,讓成功的小組介紹經驗,不成功的小組繼續改進,還讓借漂浮物的小組也用這個方法試試,因為下面,我設計了一個競賽,待橡皮泥浮起來后。往"船"或"碗"里放回形針,比一比在"小船"不沉的情況下,哪一組放得回形針最多。在課堂組織競賽活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又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同時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玩中求知。交流時,要讓裝回形針最多的小組介紹經驗這樣設計是為了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其他學生感受到原來橡皮泥越薄,里面的空間越大,承載的物體就越多。小結并板書:改變物體形狀也能使橡皮泥浮起來,這一階段的活動指向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中第二和第三兩個要點:借漂浮物和改變物體形狀可以使物體浮起來。
活動三:我拿出一個沉有土豆的燒杯,采用變魔術的手法使這個土豆浮起來,土豆怎么會浮起來呢,學生疑惑,開始猜測,我揭曉謎底,學生仔細觀察后發現:是因為這個土豆的重量減輕了,這時學生很想親自來驗證,我繼續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在實驗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兩點:1、明確減輕重量的方法2、要把土豆挖空到一定程度,實驗才會成功。這個探究活動是我根據書上所介紹的潛水艇沉浮的原理自己設計的,它便于取材,便于操作,便于理解,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發現、善于思考,我們也能做科學,我們都是小小科學家。這個活動指向了本課時第四個要點:知道通過減輕物體的重量可以使物體浮起來。
(三)以發現結束,聯系實際,深化認識學習科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理解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所以在第三環節中,我安排了兩個思考題,使學生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1、漁民想讓漁網在水中圍成一堵墻,將魚群包圍住,我們能用什么方法使漁網在水中立起來呢?
2、你能解釋潛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嗎?
縱觀全課,"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動手實驗——得出結論——實際運用"這樣的探究過程一直貫穿始終,以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為主線,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能用多種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科學素養,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3《研究自行車》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簡單機械》的最后一課。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使學生知道簡單機械的應用無處不在。在本課中,教材安排了2個活動,分3課時完成。在任務驅動頁里,主題人物圍繞著一輛變速自行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簡單機械的問題。在接下來的活動1“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中,鼓勵學生在自行車中發現簡單機械的應用,加深對簡單機械的了解;接著,活動2“變速自行車中的秘密”,從變速自行車的傳動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車傳動裝置,研究變速自行車前后齒輪的搭配,對簡單機械的應用有進一步的了解。
本課在學習了杠桿、滑輪、輪軸和斜面知識基礎上,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是學生綜合認識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以后學習復雜的機械具有著重要意義。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的規律,我擬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簡單機械在實際中的應用。
2、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描述和表達的能力,提出問題、猜測、設計實驗和驗證,學習使用工具和解釋使用工具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好處,尊重證據,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識別自行車里的簡單機械作為教學重點,把了解這些簡單機械的實際作用作為教學難點。
說學情:
自行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的交通工具,學生對自行車都比較熟悉和了解,但學生對自行車的結構及其應用簡單機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
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師講授、演示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
學法:以交流、動手操作為主。
說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自行車,變速自行車。
說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觀察思考——分析交流——歸納運用
一、情景導入:
媒體:出示課本圖。
導入:波波和其他小朋友圍著自行車在研究。
問題:自行車里都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發現哪些地方應用了簡單機械。
二、活動一:自行車里的簡單機械
導入:自行車由許多部件組合而成,我們先來認識各部件的名稱。
媒體:出示課本圖或自行車的實物。
思考:自行車各部件有什么特點?
問題:在設計自行車的各個部件時,工程師都做了周詳的考慮。自行車中的許多部件實際上都是一種簡單機械。我們能認識這些簡單機械在自行車里的作用嗎?
任務:觀察自行車的圖片或實物,研究其部件所運用的簡單機械原理,以及它們所起的作用。
活動:小組活動,研究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
交流:各小組代表介紹本小組的研究成果。
媒體:播放“自行車”視頻。
小結:
自行車部件簡單機械的類型所起的作用
車把杠桿、輪軸轉向、平衡
踏腳與大鏈輪輪軸動力傳遞
剎車裝置杠桿、滑輪、輪軸剎車
三、活動二:變速自行車的秘密
媒體:出示課本圖。
導入:這是一種新型的自行車,大家認識它嗎?它和普通的自行車有哪些不同?
引導:引導學生認識變速自行車的可變速特點。
問題:變速自行車可以改變速度,使我們在不同的路況中都能方便地行駛。請仔細觀察變速自行車,看看它的哪個部件能起到變速的作用?
活動:
1.觀察變速自行車,找到自行車的傳動部分,通過畫圖了解自行車的動力是如何傳遞的。
2.觀察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簡單機械組成的?這些簡單機械是如何運動的?試試探究變速器的變速原理。
思考:利用簡圖進行分析。
交流:請各小組介紹自己的發現,教師引導學生對探究的結論進行梳理和完善。
小結:
了解自行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后輪。
了解自行車的傳動過程: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后輪。
了解變速自行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后輪和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
了解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原理: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大小不同,通過手把的調節,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傳動裝置搭配出不同的轉速。
拓展:自行車發明于19世紀初,后來經過不斷的改良,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車嗎?它們有哪些特點?你還可以在現有的自行車中加以改良,設計一輛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車嗎?
四、閱讀:自行車博覽會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后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復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結構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4一、說教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于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范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于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征,并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愿意了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于本課內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征。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于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征。
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說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
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里,老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著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并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里,我首先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著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后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并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后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游戲"感知果實".
2、講述游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并且教師參加其中。蒙眼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游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游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采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1、表揚并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里,它們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并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并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著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中對表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征,并板書: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后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后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欲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并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著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卜,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游戲,并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游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著詢問蘋果:"為什么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后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么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并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為什么呀。接著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游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采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卜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5一、說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地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
1、創設情景、制造聲音
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
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并對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2、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3、教學方式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說教學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三、說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伊時,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里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制造聲音呢?在制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的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后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并做記錄,提出假設。
(1)、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現象的活動。
(2)、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后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么會發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的假設。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出聲音,引導他們通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2)而后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3)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里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學生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思考延伸
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并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于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為什么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6(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科學學科是在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啟動的全新教材。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親歷科學》是科學課的起始課。全課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學生常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學習提出問題。第二部分是一個“吹紙片”的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吹乒乓球”,目的是通過完整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初步體驗科學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引起學生對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
1.能進行觀察、實驗、記錄等探究活動。
2.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
情感目標:
1.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及結果,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與他人交換意見。
2.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喜歡大膽想象,有樂于探究的愿望,能對探究有趣現象背后的原理產生興趣。
3.感到科學課很有意思,對科學課產生一定的興趣。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材料:
紙片、漏斗、乒乓球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同學們,又到了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的時間了。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做游戲好嗎?(好)那我也非常高興。我希望同學們在游戲的時候不僅要玩兒得開心,還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認真觀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記錄,行不行?(行)
二、進行第一個游戲:吹紙片
1.提問引發興趣,鼓勵學生猜想:
師:同學們看(師拿一張紙并向紙吹氣)紙怎么飛起來了?
生:因為老師吹它了。
生:因為老師一吹有氣了,所以紙就飛起來了。
師:那如果我拿兩張紙從上面把它掰開像這樣拿著(師一手拿一張紙,捏住紙上沿的中間部位,然后分開)我從上邊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這兩張紙是向兩邊分開呢?還是向中間靠攏?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學們猜一猜。
學生們積極發言,發言的學生都認為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三頁,看下邊的猜想與假設,書中給我們寫出了兩種可能,你認為是那種就在后面打對溝。如果你認為有第三種可能,就把它寫在(師指書)這條橫線上,再在后邊打對溝。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對號表示出來。
(學生完成猜想與假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猜想紙會向兩邊分開。)
2.進行實驗游戲
師: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同學們要像我這樣拿著紙(還像剛才那樣,一手拿一張)從上面向下吹氣,試一試就知道了。我要請同學們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先吹,另一個人把你看到的現象認真記錄在3頁下的橫線上,(師在書上給學生明確指出來)然后兩個人再調換。為了看的清楚,同學們可以多試幾次。好了,開始吧!
(學生進行實驗游戲。教師在巡視中發現,有一個學生拿著紙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記住了)
3.匯報看到的現象
師:誰愿意把你看到的現象說一說?
生:我看到的現象是紙向中間靠攏。(幾乎同學們都說紙向中間靠攏。)
師:你們看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老師我們看到的是向兩邊分開。
師:那你們能給同學們再演示一下嗎?
(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稍稍用些力。)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我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師:剛才老師看到那位同學不停的向上吹紙,你發現了什么嗎?
生:我發現從下面向上面吹紙,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請同學們都試一試。
(學生親自體驗從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覺。)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生:我看到從下面向上吹,紙也向中間靠攏。
(學生在演示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從上向下吹還是從下向上吹,紙都會向中間靠攏。)
4.解釋現象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你怎么解釋這種現象?把你的解釋填在4頁上邊的方框里,然后再和同桌的、前后位的同學說說,聽聽他們的解釋。開始吧!
(學生在書中寫出自己的解釋,然后和同桌的同學、前后位的同學交流一下。教師要給學生稍長一點的時間,并在巡視時對語句不通順的學生略作指導,另外還要注意有創意的想法,在發言時要給他們機會。)
師:現在誰愿意大膽的說說你的解釋?
生:我認為是因為你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沒有了,所以兩張紙就吸在一起了。
師:看來你真的動腦筋思考了。
生: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兩個是好姐妹,所以不分開。
師:你真實一個可愛的孩子,冒出這么可愛的想法。其他同學,你的解釋呢?
生:我覺得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
師: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為什么認為它與空氣有關呢?
生:因為我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被吹動了,然后就發生了這種現象。所以我認為與空氣有關。
生:老師,我也認為與空氣有關。
……
師:正象有些同學說的那樣,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同學們想,如果我們不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還會有這種現象嗎?
生:不會。
師:當我們用嘴吹紙,讓紙中間的空氣動起來的時候,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準確的說這種現象與空氣的流動有關。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那就把這種意思在書中記下來。
(學生在書中記下正確的解釋,對于他們自己的解釋,教師沒有作讓他們改動的要求,學生愿意保留就保留。)
三、總結游戲方法,鼓勵做吹乒乓球游戲。
1.總結游戲方法:
師:吹紙片的游戲我們是這樣進行的:先猜想會出現什么現象,再做游戲,在游戲中觀察現象,然后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最后同學們又解釋了這種現象。(教師邊說邊板書這五個方面)
2.進行吹乒乓球游戲:
師:接下來我們的吹乒乓球游戲,我想請同學們按這樣的步驟(指板書)照書上的樣子,分小組做一做。組長要先把你們小組的猜想記下來,然后到前邊拿一個漏斗。同學們,這漏斗和書上的不一樣,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扎了嘴。組長要繼續把你們在游戲中觀察到的現象、對這種現象提出的問題,和你們小組的解釋都記錄好。咱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配合得好。同學們開始行動吧!
3.學生分小組做游戲。(教師巡視注意提醒組長做好記錄,同時對做得不太成功的組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在巡視中有一個學生興奮的告訴老師,他發現把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對著球吹氣,球也沒有掉下來,老師當即表揚了他。)
4.匯報游戲結果:
師:哪位小組長愿意把你們小組的游戲記錄告訴同學們?
生:老師我們小組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我們的問題是乒乓球為什么沒有掉下來?我們的解釋是與空氣有關。(引學生到多媒體前展示記錄。)
師:和同學們說說你們小組是怎樣做這個游戲的,好嗎?
生:好。我們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后用力吹,多吹一會兒,就看到了這種現象。
師:能再給同學們示范一下嗎?
生按照剛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師:哪位小組長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游戲記錄?
生:老師,我們小組一開始沒有成功。后來又做了幾次,才做成功了。我們的問題就是這是為什么?
師:那能給大家說說原因嗎?
生:一開始我們吹的時間短,力氣也小,所以沒有成功。后來我們慢慢體會到力氣大一些,吹得時間長一些,乒乓球就不會掉下來。
師:聽了你們小組的匯報,我非常高興。同學們也要像他們這樣,遇到問題不怕困難,積極研究,最后你一定會成功。
師:剛才老師看到第五小組的一個同學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我想請他給大家展示一下。告訴同學們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把乒乓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對著它吹氣,乒乓球也不會掉下來。同學們看!
(這個學生按照剛才所說認真的進行了示范。)
師:這個同學是一個細心觀察、肯動腦思考的好孩子。我們的科學課就需要這樣的孩子,老師希望在以后的科學課上你們都能像他這樣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其他小組你們的結果是怎樣的?
生:我們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生:我們也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其他小組的游戲結果和上述幾組一樣。)
師:在漏斗的下面放上乒乓球,向下吹氣,乒乓球卻不掉下來,這種現象也與空氣的流動有關。同學們,剛才我們所做的這些就是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你們覺得怎么樣?
生:非常有意思。
四、總結本課內容,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科學的興趣。
師:我們的Science不僅有很多有意思的游戲,還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能幫我們解決一個個“為什么”以后同學們還要多觀察、多思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小小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本課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動手進行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了科學的探究過程,揭開了科學課的神秘面紗。本課使學生感受到科學不是高深莫測,而是無處不在。在吹紙片游戲中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在吹乒乓球游戲中,學生把球放在手心里吹這些發現都使我欣喜若狂。他讓我感覺到科學是最能引起學生興奮點的一門課程,只要教師精心備課、課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那我們的課堂就一定生機昂然。同時,在吹紙片游戲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讓我欣喜,也讓我深思。他使我想到如果我把要求說得非常清楚,還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嗎?我深深得體會到一位科學教師一定要錘煉自己的語言,在課上語言必須清楚、明確、簡練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7一、說教材
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在學生學習了太陽系的奧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關系,即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為下一步學習地球與月球的關系打下基礎。要求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以及公轉形成的一年四季變化,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從四季的變化引入,首先通過教師幫助下的學生閱讀分析資料,了解地球自轉公轉,利用模擬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地球的公轉是引起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三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有關地球自轉、公轉的知識學生或多或少的從課外了解了一些,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有關知識,而太陽及宇宙世界離我們比較遠,且不易研究。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課件自己動手做實驗,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小組合作,類比推理。
四、說教學目標
1、能用模擬實驗研究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2、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完成調查研究。愿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模擬實驗。
3、能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概念。能解釋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關系的概念。
五、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地球公轉是引起一年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六、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
師:課件展示幾張遨游太空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遨游太空,欣賞宇宙的奇觀呢?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太空旅行,你們知道我們所乘坐的“宇宙飛船”是什么嗎?你們知道這艘“飛船”是怎樣運行的嗎?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探索太空奧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閱讀、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師:(展示課件: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指導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書上資料,并指導學生初步填寫課本87頁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看、閱讀、資料分析來加深對自轉和公轉的認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歸納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思考,為下面親身模擬實驗做好準備。
2、猜想地球自轉和公轉導致的現象。
師:提出疑問: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導致什么現象的發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已有生活經驗來解答問題。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考的習慣。
3、模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設,請動手來進行模擬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吧。教師指導學生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1)模擬實驗中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公轉的軌道、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和太陽、用什么來模擬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都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旋轉,千萬不能轉錯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轉過程中,應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同一方向。
學生進行模擬試驗。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結果。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和及時記錄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夠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假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擬實驗中去。
4、交流與表達。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通過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發現。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及想法,嘗試解釋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學聆聽,并加以評價。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別人交流。通過質疑與評價,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匯報中要學會尊重別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特點、意義。
師:(講述地球的自轉導致晝夜的產生;地球的公轉導致四季的產生。指導學生繼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在零散的認知之間建立聯系,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
6、知識鞏固與遷移。請同學們再次模擬地球的公轉,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提問:假如地軸不是傾斜的,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不會有變化?地球上還會有四季的變化嗎?為什么?
學生首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
學生再模擬地軸不傾斜的公轉情況,觀察、思考、假設并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1、鞏固、驗證地球公轉的意義。2、培養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討論問題的逆向思維。3、在新問題情景中能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提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回顧——讓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四)、板書設計
18、地球繞著太陽轉
總體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設計運用觀察、演示、操作等教學方法。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發現事物運動的特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實例圖片講解,使學生掌握知識。通過完成模擬實驗的任務,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用來評價學生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完成練習,給學生提供自評、互評的機會,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素養的同時,滲透德育。
七、說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中提到科學課教學應力求讓教學貼近生活,用學生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突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布魯納說過:“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他想到這門學科值得學習”,小學科學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學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學生走入到科學的殿堂。基于此,新課伊始,就課件演示讓學生欣賞遨游太空的情景,這勢必會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他們探索宇宙奧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教者運用課件模擬了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情景,這比教師空洞的講授不知要強多少倍,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會導致什么現象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采取了大膽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實驗過程,最后再抽象實驗結果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8說教材
熱脹冷縮是指物質遇熱膨脹和遇冷收縮的性質。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時候會裂開;茶壺里滿壺的水在燒開時會有水溢出來等等。熱脹冷縮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乒乓球踩癟了,可以浸在開水里燙一下,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壓力變大就會重新鼓起來;果醬瓶的鐵蓋子擰不開,我們只要把瓶子倒過來放在熱水里浸泡一會,玻璃瓶和鐵蓋子放在熱水里都會膨脹,但是玻璃膨脹小,鐵蓋子膨脹大,瓶口和鐵蓋子之間的縫隙就會變大,瓶口就容易擰開了。一般物體都會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只是有些物體不是變化比較小,我們很難看出來;有些物體變化比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來。
中班的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不斷增強,他們會很驚喜地發現這個世界很神奇:為什么袋鼠爸爸會生孩子,我們的爸爸不會?為什么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外星球有沒有和我們一樣的小朋友?等等。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提出的問題也都是以“為什么”為主,他們關注現象,更關注現象后面的科學道理。他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的世界,他們是勇于實踐的探索者,會積極主動地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中班孩子對熱脹冷縮的現象在生活中有遇到過,但是對于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的經驗還不是很系統,很科學,因此在中班開展“熱脹冷縮”的科學探索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整合、梳理、提升這方面的知識經驗,還可以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的觀察,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理念。
說目標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教學活動內容,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
2.知道熱脹冷縮與生活的關系,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其中“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我將提提供各種操作材料,在活動中通過幼兒猜測、操作、記錄和交流來解決重難點。
說準備
根據活動的目標,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癟乒乓球三個、杯子三個、記錄紙一張,每人兩個笑臉貼紙,大記錄紙一張,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癟乒乓球、杯子,是為了讓幼兒進行實驗,感知熱了能使物體膨脹的現象,這份材料很好地體現了《綱要》所提倡的“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記錄紙的設計很簡單,但是它的提供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記憶實驗的結果,讓孩子有據可證,更讓幼兒學會尊重科學的實踐和真理。
2.笑臉貼紙是讓幼兒將自己的猜測或是實驗結果展現在大記錄紙上,便于教師和同伴的統計。大記錄紙可以將幼兒的猜測和操作結果進行匯總,便于幼兒直觀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實驗結果,并便于更好地進行相互交流。
3.Ppt的內容是由一個生活錄像短片“怎么辦”和“熱脹冷縮在生活中應用”圖片組成的。錄像短片是為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圖片是為了幫助幼兒擴散思維,了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說過程
第一個環節:引出課題
采用看錄像短片的形式,將生活中現實的場景展現在幼兒面前。通過一個小朋友的困難,激發幼兒幫助他的愿望,繼而激發幼兒想出各種辦法使乒乓球變圓。通過這一個環節幼兒的交流,教師能較好地了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
第二個環節:猜測實驗
通過幼兒的猜測,讓幼兒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在同伴和教師面前,允許孩子出錯。
接下來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想法,讓幼兒崇尚科學,形成讓事實來說話的觀念。當然,實驗的過程是一個發現變化的過程,需要孩子仔細觀察,從而發現“熱脹”的現象。
通過記錄實驗結果,讓幼兒嘗試簡單的記錄方法,學會看簡單的記錄表。
在交流中,讓幼兒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經驗,促進幼兒間的交流。
教師的小結是對生活現象的科學提煉,讓幼兒初步感受科學的嚴謹性,了解物質的這種現象是“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個環節:討論交流
通過同伴間的交流,讓幼兒對自己觀察到的生活進行表達,教師能從中了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也能引發幼兒對生活更積極地觀察和探究。
通過ppt的展示,圖片的直觀性更能讓幼兒了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這么廣泛,科學無處不在。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9說教材:
《珍貴的淡水》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自然資源》的第一課。本課主要通過對日常的生活現象進行觀察和思考,使學生知道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情況;通過對資料數據的對比和分析,使學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的匱乏,從而樹立保護水資源、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心。在本課中,教材安排了3個活動,分2課時完成。活動1“積少成多”,讓學生通過測量滴水情況,調查生活中水資源浪費的現象;活動2“淡水資源知多少”,是通過對資料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資源分布情況;活動3“我該怎樣用水”,則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制定用水計劃,鼓勵學生科學用水,了解節約用水的意義,培養其節水意識。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的規律,我擬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資源非常匱乏。
2、能力培養目標: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據,對現象作合理的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護水資源,保護自然資源,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指導學生認識到保護淡水資源的重要性作為教學重點,把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情況,以及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情況作為教學難點。
說學情:
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生也通過《走進水世界》這一單元的學習,知道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從地球儀或世界地圖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學生會有水資源多得很的錯誤認識。加上小學生的節水意識本來就很模糊。針對這種現狀,就需要學生課前圍繞本課主題進行大量的資料搜集,關注身邊的用水情況,了解地球上淡水資源的真實情況,了解節約用水的意義,培養其節水意識。
說教法學法:
教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跟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適時指導,引導他們通過自主探究認識科學現象。
3、針對農村孩子,多鼓勵、多引導,規范學生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把話說完整的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學法:閱讀自學、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交流討論和集體交流討論、動手操作、記錄和分析數據。
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燒杯、量筒。
說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搜集數據——資料分析——討論歸納
一、情景導入:
媒體:出示課本圖。
情景:在學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沒有把水龍頭關好,自來水在不斷地滴流。妍妍趕緊把水龍頭關掉。波波卻覺得水多的是,浪費幾滴水不要緊。
討論:水真的很多嗎?真的不怕浪費嗎?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做?
二、活動一:積少成多
媒體:出示課本圖。
問題:如果水龍頭沒關緊,不斷地滴水,一天到底會浪費多少自來水?
任務:測量一個水龍頭滴水一天浪費的水量。
活動:將水龍頭調整到滴水狀態,放一個燒杯在下面接水。10分鐘后,用量筒測量燒杯里接到的自來水水量。
目的:通過學生實驗,親身感受水龍頭在滴水狀態下水的流失情況。
調查:調查生活中其他浪費用水的現象。
三、活動二:淡水資源知多少?
媒體:出示課本圖或地球儀。
問題:觀察地球儀,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動:觀察地球儀尋找地球的水資源,并將發現記錄在課本的表格中。
交流:請各小組介紹自己的發現,了解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
問題: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廣泛,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是否說明地球上的水資源十分豐富?
引導:地球上的水體雖然很多,但可被人類利用的卻不多。
活動:閱讀課文的資料文字,根據數據,填畫模擬水資源分布比例表。
討論:各小組根據模擬的水資源分布比例表,討論為什么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但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卻十分貧乏。
媒體:播放“珍貴的淡水資源”視頻。
小結:通過閱讀資料和分析數據,認識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十分貧乏,只占水資源的2.5%,而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僅占淡水資源的0.3%。
四、活動三:我該怎樣用水?
問題:地球水資源中,可被人類利用的淡水不到總量的萬分之一,對此你有什么感想?交流:與同學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導學生認識水資源的珍貴。
討論:說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資源的現象?
活動:小組活動。根據大家了解到的情況,針對浪費水的現象寫一份倡議書,號召大家一起珍惜和愛護水資源。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后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復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結構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20一、說教材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一)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二)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三)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學概念: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過程與方法:
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選擇食物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學難點:
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三、說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四、說教、學方法及手段
1、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采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2、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并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一)、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布置學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同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于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結構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該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致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么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匯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匯報,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份、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內容。注意:凈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志、質量合格標志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三)、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研究什么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同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且完成老師給的統計表。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嘗美味可口的達能餅干,然后,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并把探討內容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通過電腦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欲。然后,讓學生運用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了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簽別偽劣食品的能力及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最后,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況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通過對內容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后形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科學技術的力量說課稿11-03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01-21
青島版科學《金屬》說課稿11-30
大班科學 種子的旅行說課稿11-08
科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說課稿11-02
科學的小學作文01-10
幼兒中班科學說課稿01-11
科學《螞蟻》說課稿(精選5篇)11-30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12-24
科學技術哲學說課稿12-17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合肥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2020 合肥市新能源汽車補貼細則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