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譯文及賞析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
清代:納蘭性德
過盡遙山如畫。短衣匹馬。蕭蕭落木不勝秋,莫回首、斜陽下。
別是柔腸縈掛。待歸才罷。卻愁擁髻向燈前,說不盡、離人話。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譯文
身著短衣,單槍匹馬,走過一座座風景如畫的山巒。樹木不敵秋霜,落葉紛紛飄墜。夕陽下,切莫回首望鄉,這樣只能徒增傷感。
離家之后,與你彼此深深牽掛,只有等回家之后這牽掛才能放下。到那時,我們會燈前相對,有著說不完的情話。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注釋
一絡索:此調又名《洛陽春》《一落索》《玉連環》等。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本首為其一體,上、下片各四句,共四十六字,上、下片第一、二、四句押仄聲韻。
短衣匹馬: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尚騎射,故穿窄袖之衣,稱為短衣。這里是謂穿短衣,乘匹馬,奔馳在征途上。
蕭蕭落木:語出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縈掛:牽掛。
卻愁二句:意謂待到行人歸來,對燈夜話時,述說著別離之苦反倒使人生愁增恨。擁髻,捧持發髻。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創作背景
詞或是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覘梭龍時所作。秋日里,夕陽下,詞人短衣匹馬,翻山越嶺,風塵仆仆,不勝疲憊。夜晚安頓下米,鄉思涌卜心頭。想佳人,正柔腸縈掛。只希望早日相聚,到那時擁髻燈前,故作此詞來表達滿腔思念之情。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賞析
此是一首別有情趣的抒發離愁別恨的小詞。
上片寫的是征途之景, “過盡遙山如畫,短衣匹馬”。詞人身著短衣,乘著駿馬,奔馳在征途上,那歷歷如畫的青山,已被自己遠遠地甩在了身后。一“盡”字說明了行程之遠,一“匹”字,彰顯了征途之寂寞。“蕭蕭落木不勝秋”,承“遙山如畫’而來,顯得大氣磅礴。“景物之蕭瑟和意境之深遠,歷歷如繪。“莫回首、斜陽下”,只顧策馬而行吧,千萬不要回頭,那夕陽西下,落木蕭蕭的景象會讓人斷腸的。
下片則是從閨中人一方寫來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別是柔腸縈掛,待歸才罷”。此句字面的意思是:我是特別地牽掛你啊,這種柔腸百轉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來以后才能停止。在下片的開端,納蘭便用如此直白的語氣寫出了思念之情,這種感情如此濃烈,所以在分離之后,更顯得孤寂和落寞。在這首詞的最后,納蘭自己也寫道:“卻愁擁髻向燈前,說不盡、離人話。”閑愁越想越多,只有當兩人重新見面之后,才能化解,離人話說不盡,說得盡的只有彼此之間對對方的牽掛。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我”指的是誰?若是容若自己,怎還會有“待歸才罷”之語呢?顯然,這句話說得并不是詞人自己,而是與自己遙隔千里的妻子。
因此,其高明之處不在于按題中應有之義訴說了柔腸千轉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歸家團聚之日的渴望,而在于最后做了一筆反面文章。強調自己怕發付不了他日兩人相聚,燈前絮話時她的那種“說不盡、離人話”的`無限深情,因而又添新愁。這較之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意思更深了一層。所以此篇極有浪漫特色,極見情味。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原文及賞析08-19
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
《謁山》譯文及賞析07-25
《山行》譯文及賞析08-03
山行譯文及賞析02-18
《宿山寺》的譯文及賞析08-26
《小重山》譯文及賞析02-21
山行原文譯文及賞析07-23
《魯山山行》的譯文與賞析08-18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描寫竹林的植物作文三年級 描寫竹林的植物作文300字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