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哲理美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一等獎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日期:2023-03-13 19:12:08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時間:2021-11-16 12:07:10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我要投稿
为你推荐:
  • 悲傷時發的文案 很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時間:2021-11-16 12:07:10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我要投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特征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精選12篇)

      教學設計要從“為什么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精選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1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特別是在古代那樣一個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的社會,一旦離別,也許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餞別表達深情厚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行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我們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倫送我情。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生:唯見長江天際流。讀過“莫愁前路無知己,”——生:天下誰人不識君。讀過“洛陽親友如相問,”——生:一片冰心在玉壺。還讀過“海內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鄰。從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了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師板書課題。生齊讀,師糾正。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詩題。

      要想讀懂古詩首先我們得知道題目的意思,誰來結合注釋說一說詩題的意思?(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師明確:這里的元二是王維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讀詩題。

      2、介紹時代背景。元二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唐朝的時候,國勢強大,很多國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長安城經常有人被派到國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對于當事人來說是既高興又憂傷的事情,高興的是可以為國家建功立業,做出貢獻,憂傷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別。這一別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附近。

      3、簡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詩的作者嗎?指名簡介作者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奏。

      1、生自由反復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和節奏。

      2、指名讀。

      3、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再換過來讀。最后連起來讀一讀,師讀題目和作者,生讀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生思考回答(傷心、難過、惆悵、依依不舍、痛苦、憂愁)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讀課題。生讀題。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別景。

      1、送別時的景是怎樣的?誰來讀讀有關詩句?

      2、指名匯報并相機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了王維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生匯報交流

      4、指導朗讀。這幅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用一個詞來說。(清新、生機勃勃、清爽、明麗、欣欣向榮)師:這就是景語。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5、創設情境導讀。

      讓我們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師:我們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綠的盎然生機——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潤輕塵的清新,聞到了雨后空氣的芳香——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綿綿,道路濕潤潔凈,客舍青青。柳條嫩綠的清爽——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6、渭城的景色美嗎?這么美的景色正適合王維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維卻無心流連這良辰美景,因為他心中裝著一個“別”字。你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王維的離別情懷嗎?

      7、詩哪兩個字最能讓我們感受到離別的情感呢?幻燈片出示(板書:雨柳)。

      師引導: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為什么選了這兩種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么呢?雨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生:綿長、惆悵)師:愁的感覺。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義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生離別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樹的“柳”跟“留下來”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這一雨一柳攪擾著王維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讀這兩句

      (二)體會送別情。

      1、細雨如絲柳色青,離別情深意更濃。詩中有兩句直接寫離別之情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王維濃烈的離別情了嗎?

      2、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書:依依不舍)從哪兒感受到的?王維為什么會這么依依不舍呢?因為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

      3、了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圖片。看了圖片,你會用哪些詞來形容安西呢?(荒涼、環境惡劣)

      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春雨綿綿、生機勃勃)

      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

      (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3)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圍了。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4)唐朝著名詩人岑參曾經有詩云:(出示)齊讀: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5)讀了這四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6、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王維的依依不舍。

      從欣欣向榮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這一路上會發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順利完成使命嗎?又能平安地回來嗎?張騫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蘇武用了十九年時間才回到祖國。更何況,王維此時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見很難預料啊。

      師:現在,你就是王維,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7、背景音樂中學生寫作。

      8、交流、反饋,指導朗讀。

      9、師:是的,此時此刻,王維有太多太多的話想對元二傾訴,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維舉起第()杯酒,()地對元二說:“()”

      10、教師創設情境導讀。

      六、深情誦讀全詩

      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5年后就病逝了,在這期間,王維和元二是否重逢過,我們不得而知。現在,你理解了王維的依依不舍了嗎?全班起立,誦讀全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2

      設計理念:

      古詩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會學生一首詩,讀通讀懂,會背會寫,此為初級目標。其二,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會意、入境、悟情,此為中級目標。而更重要的應該是通過古詩教學來構建一種“場”,一種彌漫在整個課堂之中的“文化場”,此為其三。這種被稱之為“場”的東西,它一定是基于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體現著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氳著這種文化氣息的“場”中實現對古詩教學終極目標的達成。

      基于以上認識,本設計立足文本,從語言文字入手,前兩句詩實現“入境”:想象一幅“畫”,感悟“詩中有畫”;抓住一個“柳”,感知詩歌意象。后兩句詩突出“悟情”:以“情”為主線,以“讀”為根本,引領學生反復涵泳,反復品味,一唱三嘆,獲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詩、畫、聲多管齊下,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吟唱歌詠中激情,最后在送別組詩的拓展和畢業話題的延伸中升華情感。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就這樣在一次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彰顯,也潤物無聲似地浸潤、滋養著孩子們的心靈。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自主讀懂古詩。

      2學習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初步感知詩歌意象。

      4挖掘詩歌文化內涵,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由曲入詩

      1、師生談話,欣賞音樂。(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

      這是用我國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古琴演奏的,這首古琴曲叫做《陽關三疊》。從《陽關三疊》的琴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引出課題,了解題意。

      (1)《陽關三疊》是唐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僅因為它的旋律古樸優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一首著名的詩作譜曲而成的。(出示古詩)

      (古琴曲《陽關三疊》是唐人根據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譜曲而成的。課始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一方面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色彩,并由曲入詩,為古詩的賞讀奠定情感基調;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古典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

      (2)讀詩先讀題。指名讀題。從這個題目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再來讀題,你認為應該怎樣讀?

      (4)指名讀,齊讀詩題。

      二、自主讀詩,讀準讀通,粗知大意

      1、自讀。出示自讀要求:

      (1)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試著解讀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討論解決。

      2、交流。

      (1)指名讀,重在讀準字音。如“客舍”的“舍”讀第四聲。

      (2)解讀詩意。這首詩講了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解讀一下詩句的意思?讀懂了哪句,就說哪句。

      (讀準、讀通、讀懂古詩,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作為高年級的古詩教學,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達成這一基本的學習目標。)

      三、賞讀詩句,感悟意象,漸入詩境

      1、想象畫面,體悟“詩中有畫”。

      (1)學習“品詩”。讀詩如品茶,一口為喝,二口為飲,三口才叫品。讀詩不僅要把詩讀正確,讀流利,還要把詩的韻味和感覺讀出來。這就叫品詩。王維的詩應該怎么品呢?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說過,王維的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詩中有畫”,所以讀他的詩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讀出詩情畫意。

      (2)想象畫面。指名讀詩的前兩句,你的頭腦中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3)交流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板書: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畫面。如煙如霧的蒙蒙細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綠的楊柳。這樣的畫面帶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樣的`?怎樣讀出它的美?指名讀。自由練讀。

      (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品詩。這一環節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漸入詩境,體悟情感。)

      2、回文質疑,感知“柳”之意象。

      (1)詩讀到這里,再請你聯系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既然是送別,為何寫景如此清新美麗?)

      (2)從這畫面中你還品出了別的滋味嗎?你是如何體會的?

      是啊,其實細雨也好,客舍也罷,總能勾起離人心中淡淡的愁緒,特別是這依依楊柳更是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贈別”組詩。出示三首詩,自由朗讀,然后說說發現了什么?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歌》李白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送別》王之渙

      湘水已在朦朧中,家在德山東更東。

      此去誰與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風。

      ——《贈友人》

      (4)說發現,悟意象。這三首詩里出現了相同的景物――柳樹,表達的是同樣的情感――離別。為什么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柳來表達離別之情呢?

      (5)折柳贈別古來有之。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樣的詩句。后來人們就常常借柳來表達挽留、不舍的意思,因為隨風舞動的楊柳最容易勾起人們千絲萬縷的離愁,而且“柳”與“留”諧音,柳就成了離別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詩《贈友人》的作者――帥曉梅,并簡介詩的來歷: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調往外地工作時,我特意寫下贈送給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風”表達了我對好友的惜別之情。可見古往今來,無論是大詩人還是常人對朋友的情誼都是相通的。詩人王維也正是在借柳惜別、借景抒情。(板書:景情)

      (7)明白了詩人筆下暗藏著的如此深意,再來讀一讀一、二句,試著把離情融進這美景中。

      (詩歌是靠意象說話的,如“月”之于思鄉、“柳”之于贈別,都是古詩特有的表現手法。如何讓學生感悟到這首詩中“柳”的意象呢?通過拓展一組“折柳贈別”詩,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三首詩的共通之處,從而感悟古詩意象的妙處,體會詩情畫意中蘊含的離愁別緒。而出示教師本人的一首贈別詩意在強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詩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詩的神秘色彩,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讀詩句,以讀悟情,強化情感

      1、知路遙,嘆艱辛。

      (1)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清晨,詩人王維卻要送別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兒嗎?從渭城到陽關、出陽關到安西數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極其不便,即使乘坐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馬車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時間!所以詩人說――(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板書:更盡酒無故人)

      2、一“無”一“有”,對比品讀。

      (1)西出陽關無故人,見不到的只是“故人”嗎?還見不到什么?

      (2)又只是見不到嗎?還聽不到什么?或者還嘗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濃縮在一個“無”字當中。那么,西出陽關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這一環節緊緊扣住“無故人“的“無”字做文章,通過這一“無”一“有”的對比品讀,讓學生對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獨寂寞感同身受,強化詩句的情感色彩。)

      3、情境誦讀,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絕域圖”,配塤曲)西出陽關,滿目荒涼,元二不僅要歷經跋涉的艱辛,還要飽嘗旅途的孤獨。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終年黃沙蔽日,荒無人煙。風沙茫茫,長路漫漫,這一去何日是歸期?

      (2)此時此刻,如果你是王維,你有什么話想對元二說嗎?

      (3)是呀,說不完的離愁別緒,道不完的深情厚誼,千言萬語匯成一句(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有的關切與牽掛匯成一句(再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是一杯怎樣的酒?這樣的酒喝過多少杯了?你從哪個詞體會出來的?把你的這種感受融到你的朗讀中。指名讀。

      (6)是呀,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相見時難別亦難;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舉杯消愁愁更愁;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經不早,朋友即將啟程。來,舉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進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五、一唱三嘆,情感共振

      1、幾年以后,王維去世,這首詩也就成了王維送別元二的千古絕唱。(播放合唱版《陽關三疊》片斷)

      2、師范唱歌曲《陽關三疊》片斷,生伴隨音樂輕輕哼唱。

      3、因為這首歌傳達了人們共同的心聲,所以千古傳唱,流傳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陽關三疊唱無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贏得恨悠悠。”(齊讀)

      (怎樣讀出后兩句詩中令人蕩氣回腸的離情別意?音樂、畫面的烘托,歌詞的渲染以及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為課堂營造了一種令人不能不為之心動的“場”,這一唱三嘆的涵泳吟唱令學生和聽課的老師紛紛淚下。)

      六、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拓展送別組詩。

      (1)古人說:人生自古傷離別。其實并不是所有的離別都如此感傷。你們還讀過哪些送別詩?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詩句嗎?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力量?

      (2)生背誦課內外積累的送別詩。

      2、小結送別主題。其實古往今來,無論是感傷還是勸慰,也無論是鼓勵還是祝福,所有的送別詩里浸透的其實是同一個字,那就是對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別詩表達著不同的情感色彩。課到此處,通過一組送別詩的拓展及時把學生從傷感的情緒中拉出來,既達到了拓寬學習內容、積累詩句的目的,又讓學生了解了送別詩不同的情感類型。)

      3、聯系實際,升華主題。

      (李叔同之《送別》音樂響起)再過幾個月我們就要畢業了,即將告別母校,告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熟悉的驪歌再度響起時,你的心頭是否也會涌起一股或濃或淡的離愁?

      人生聚散無常,我們真的應該常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感謝命運讓你們結緣,讓你們相遇相知,讓你們相互見證彼此的生命歷程。如果你常常這樣心存感激,那么無論將來你身在何方,你都會感受到愛的溫暖與力量。(出示王勃詩句)最后讓我們再互道一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體起立,再次齊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后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是煞費苦心的。一方面聯系學生實際將話題轉到畢業送別上,讓學生的內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瀾;另一方面將送別的小主題升華到人生的大主題,教育學生要學會感恩,學會珍惜。最后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作結,師生的情感再次達到高潮。)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3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展開想象,獲得詩中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中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別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時舍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了解詩人王維,熟悉故事發生的背景,了解當時兩位友人之間的情誼。接下來是按照古詩學習的方法來自學古詩。我給學生讀詩的第一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并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將古今義進行對比。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里,我重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接著,我請同學們想象詩中的情節,體會詩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詩的特點,進行兒童詩的現場創作。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會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你的朋友多嗎?在你的朋友或親人要和你分別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我在讀大學時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什么知心話都說,可畢業后,她去深圳工作了,我回到了黃石。我們有六年沒見面了,真想去深圳看看她呀,她是胖了還是瘦了呢,我們常常寫信、打電話,還時常在夢里相見呢。你有這樣的體會嗎?

      一、談話導入:

      1、談話:昨天我們學習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大家把它朗誦一遍吧。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讀詩題《送元二使安西》

      2、解題: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導學生讀題。(師板書)

      3、了解作者: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些什么?(師作相應的準備:學過他的什么詩?;他是一位什么樣的詩人?他和元二之間的情誼。)

      4、師生交流:安西在哪兒呢?(是唐代中央政府為管理西域地區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從長安出發前往安西,唐朝時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長安渭城送別,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1、初讀: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詞卡片:

      渭城:講解詞義。

      (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3、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4、指名讀古詩,生評議;(抓住學生的優點對字音、節奏等方面作評價);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師:詩里的詞和每句詩的意思你明白嗎?(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多讀看圖,用心思考;

      2〕查工具書;

      3〕向他人求助。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朝雨;輕塵;客舍;更盡;陽關(古今義比較,“陽關大道”);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前兩句告訴我們送別時的環境,后兩句作者送別時的情景。師板書:景、情)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師也學習了這首古詩,邊聽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別從渭城出發,去千里之外的西域當差。恰巧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綿綿細雨,滋潤了道路兩旁的青青柳樹。平日里,這條人來人往的大道上車水馬龍,塵土飛揚,而現在一場小雨剛停,天氣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為朋友安排的一樣。也不枉我特意趕來為君送行呀。來,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見,這份情怎能讓人割舍得下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從詩中的哪些字詞中最能看出王維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勸君、更盡、無”作者先寫景,再寫情,是借景抒情。師板書。)

      3、想象自己與親人朋友分別時的場面,加上你從詩中體會到的情感,再讀這首詩。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師生評議。(從情感上去評價)再指名讀。

      5、指導:有時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我們還可以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生練習)

      6、師:請一位同學試著用他的朗誦把我們帶到渭城去。(指名讀背,師為他配樂。)

      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很多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再好好讀一讀,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來,咱們一會來個書法及誦讀比賽,好嗎?(別董大、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請學生上臺展示書法,朗誦古詩。

      3、師小結: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試著即興創作詩歌)

      六、布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業?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4

      一、找地名,初讀解題

      (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們將要送別的是千古傳唱中的哪一曲呢?板書:送

      (播放課件。)

      2、讀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初讀全詩:(古詩幻燈片。)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詩歌,注意把生字讀準。

      找一找這首詩里還有哪些地方名?解讀渭城:陜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這幾個地名跟送別有什么聯系呢?讓我們細細地體味這首古詩。

      二、知詩人,以畫解詩

      1、師:是誰送元二使安西?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一些什么?

      2、課件顯示王維簡介:

      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你是從詩歌的哪幾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

      板書:

      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書:

      客舍

      柳: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

      板書:

      柳

      我們來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詩意,三嘆故人

      1、師:王維和元二是什么關系?從詩歌哪個詞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書:

      故人

      2、師:再讀讀古詩,和同桌討論一下,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里讀出他們是好朋友。

      師:(板書:酒)(播放課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讀讀整首詩,再想想,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雨)

      師:女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柳)

      師:男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指板書:客舍)王維為送友人,從長安一路送到離長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擺上一桌酒席為朋友餞別。客舍,本來只是旅客的暫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鄉,卻要在這里送別朋友,怎能不傷感別離──齊讀勸君。

      4、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

      (課件顯示地圖。)

      師指地圖:安西在遠離中原的新疆,那時的安西時局常常動蕩不安。

      渭城又在何處?

      (陜西省咸陽市東北。)

      陽關呢?

      (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

      (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安西。陽關以西,千里迢迢,人煙荒蕪。)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次朋友遠離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勝回朝,衣錦還鄉,然而長途跋涉,其艱難痛苦,何以想象?況且古人說: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切換到幻燈片。)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切換到古詩課件。)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

      5、師: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間就說最后幾句話吧!快快把它寫下來,可以是元二對王維說的,也可以是王維對元二說的。

      (背景音樂。)

      板書:

      依依惜別

      6、指名朗讀依依惜別的話。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師:你在課外還搜集了哪些送別詩?

      (課件別詩欣賞。)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誦讀別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惜別深情。

      3、能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惜別深情。

      教學流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背詩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誰能來背幾首你熟悉的古詩?

      2、引出詩人:在眾多詩人中,因為他們寫詩的造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號,如李白就被稱為——詩仙,而杜甫則被稱為——詩圣,有那么一位詩人,他被后世的人稱為“詩佛”,知道他是誰嗎?——王維

      3、知詩人。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

      4、揭題:學習王維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

      5、解題。誰來讀讀題目?(指導在元二后稍作停頓:“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讀嗎?那就得理解題目的意思,題目都告訴了我們什么?

      二、讀詩文,解詩意

      1、生自讀古詩。

      2、抽生讀詩,請生評價,相機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業練習:朝、舍、更

      3、理解詩意。緊緊抓住詩文中的注釋,誰能來大致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帶著對詩的理解再讀古詩

      5、配樂師范讀古詩。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畫面?

      三、入詩境,悟詩情

      1、體會渭城之美

      (1)雨。這早春時節,你看到的是怎樣的雨啊?你想用怎樣的詞句來形容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樣的柳樹?經過朝雨的洗禮,柳樹更是煥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讀一、二行詩。面對這樣的雨,這樣的柳,你想說些什么?你能讀出渭城的美嗎?

      2、體會路途之艱

      春雨霏霏,楊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勝收!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王維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么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西出陽關無故人,出了陽關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課件:陽關以西圖片。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朝雨”、“客舍”、“楊柳”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選取這些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在這里再一次巧妙地借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反復渲染,讓學生對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無疑對詩意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3、對比激情

      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滿目荒涼!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遠行,而且是到像安西這樣荒涼的地方去,你會怎樣?

      4、激情朗讀

      從渭城出陽關到安西,這一路,橫跨了大半個中國,整整3000多公里呀,滿腿的荒漠,滿目的凄涼,而且路途遙遠,王維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讓元二早些啟程呀?學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誤行程呀?學生作答

      都不會放下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為彼此不舍別離,但是不得不(板書:依依惜別)把這種感覺再帶進去,齊讀這兩句詩。

      5、寫話:如果你是王維,或者是元二,此時此刻,你會對對方說些什么,把想說的寫下來。

      師巡視后交流

      6、再讀悟情:這一杯杯的難道還僅僅是酒嗎?分明是什么?(板書:友情)

      7、讀全詩。

      四、拓展延伸,總結升華。

      1、拓展送別詩,激勵學生課外積累。孩子們,因為一次次朋友間的深情送別,才有了這一篇篇字字珠璣的送別詩。在王維眼里,離別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適眼里,朋友之間的離別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出示《別董大》,你從中讀出了什么?(樂觀、激勵)

      詩人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這也是一種別樣的友情。

      遠不止這兩首。還有如:課件出示《山中送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贈汪倫》。讓我們在這些送別詩中記住朋友之間的友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6

      教學目標

      1.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

      2.安西指的是現在哪個地方?

      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舍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著。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么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著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么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于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說。

      ──《母親和我們》.韓天航

      這是我國當代作家協會會員韓天航描寫他小時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可以想象在古時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可能會經過……(師拖長聲音引學生說出重重山,萬條河)還可能要經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氣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啊!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么艱辛、危險,你為什么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于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于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里。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板書“勸”)我們想一下這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說些什么?師引導學生說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1)難忘當初,我們一起飲酒賦詩,縱嗎馳騁,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這一切美好的快樂時光一去不復返了,怎不讓人有種落花流水的傷感呢?罷罷罷,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

      (2)元二啊,你到了異地他鄉,言語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時的孤單又誰和你一起承擔呢?人生難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隨君遠去,哎,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

      (3)元二啊,你這一走,我們再難相見,送君錢里終須一別,就此分手吧,愿我們美好的情感溫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遙遠的邊疆建功立業,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

      師范讀全詩,師有感情朗讀。

      語已多,情未了!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干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里謝你了!

      師:我實在舍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

      3.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啊!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4.師:就這么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么也不說了,什么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里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5.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6.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7.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音樂渲染,品味詩境,情讀古詩

      1.讓我們在靜靜的讀古詩,體會一下詩的意境。

      師放音樂生默讀古詩。

      2.學生展示讀古詩。

      四、走出文本,回歸現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后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提醒學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5.音樂。學生寫,師巡視。

      6.示讀。

      五、總結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閱讀積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舍、君”2個生字;讀準古詩中的“朝、舍、更”3個多音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結合下文注釋,想象畫面理解古詩大意。

      3、體會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創設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老師歌唱《送別歌》。

      導入語:同學們這首歌唱的是什么?現在朋友離別的時候我們會唱歌,而古人在分別的時候會折柳相送,這是為什么呢?今天來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詩人,解詩題

      1、請學生齊讀課題兩遍,(預設一部分學生節奏出現問題,老師順勢糾錯并引導學生解釋課題)。

      2、指名學生當小老師介紹作者王維并給予評價。

      3、請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在讀的過程中,查閱不認識的生字詞并及時檢查,強調多音字“朝雨、客舍、更進”在古詩中的正確讀音。

      4、老師范讀古詩,請同學們劃分正確的停頓和節奏,并按照正確的節奏齊聲朗讀一遍。

      5、男女生比賽讀,看誰讀的情感更到位。

      (三)讀詩句,曉詩意

      1、大屏幕上呈現古詩前兩句,請同學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師播放名家泛讀,請同學們閉目想象這兩句的畫面,并請學生描繪畫面。

      2、講解古人折柳送別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詩后兩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圖和路途周邊的環境,請學生小組討論之后上臺畫出路程圖:

      元二出使距離有多遠?

      路途都有什么?

      這體現了什么?

      從距離遙遠和路途環境惡劣突破了作者送別友人依依不舍情感這個難點。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告知學生送別之后王維去世的事,使學生對詩歌情感進一步升華,并懷著這種情感配樂讓學生深情地背誦古詩。

      (五)總結全文,回顧知識

      請同學上臺當小老師,總結本節課后所學習的內容,可以從字詞、情感等方面來談談。

      (六)課后作業

      創設元二知道王維不幸去世的情境,讓學生以元二的口吻給王維寫一段心里話,讓學生情感升華的同時鍛煉寫作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8

      【設計理念】

      借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畫、唱、寫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含中國政區圖、《陽關三疊》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和著《陽關三疊》,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

      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元二誰?他與王維的關系?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兒?(安西)解讀安西。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

      (渭城、陽關。)

      2、探究以上兩地點具體位置:

      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地圖明確地點。

      3、課件同時出示標有三地名的地圖:

      用上三個地名,再說說題意。

      (渭城──陽關──安西。)

      4、路程,體會離情:

      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你若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么?需要強調些什么,并說說根據。

      (小組討論──交流──點撥。)

      1、雨:

      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維是山西人,在陜西送別,倍感神傷。)

      3、柳:

      留。古人折柳贈別。

      4、酒:

      美酒?千杯萬盞?借酒餞行。

      四、明古風,體味別意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還知道哪些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吟誦。

      五、悉評價,賞讀古詩

      1、前人對此古詩的評價。后之詠別者,眾有千言萬語,貽不出其意之外。

      2、此詩的別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3、欣賞并詠唱跟據此詩創作的古曲《陽關三疊》。

      六、寫回信,拓展延伸

      據說,元二來到安西一年后,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課件出示:

      王維兄:展信問安!記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9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三、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首古詩,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二、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將要一起學習另一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導自讀

      自讀《送元二使安西》

      1、學生自讀詩歌并完成以下作業:(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悒、客舍、盡、故人

      (2)試著理解古詩的意思。

      2、討論自讀作業:(師生共同評定、明確)

      第1題:浥:悒(yi)濕潤。

      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別的處所。

      盡:“進”。

      故人:老朋友。此處指元二。

      第2題: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人赴邊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詩人的摯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表示親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點。(引導看注解①)

      本詩辭情意兼美,有景語,有情語,情景交融,感情深蘊,余味無窮。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天氣,早晨一場蒙蒙的細雨,如絲如霧、輕輕地灑掃了昨天灰塵飛揚的阡陌交通。滋潤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醞釀送別氣氛。

      第二句:為送別布景設色,緊承首句。一場如酥小雨,滋潤了清晨初春的空氣,給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見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邊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兩句勾勒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

      三、四兩句由寫景轉入送別,老朋友相送餞別,心中依亦不舍,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能頻頻勸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陽關,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以尋常話語表達了蘊藉無窮的感情。

      3、在自讀基礎上試譯全詩。

      譯文:

      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濕了路上輕飄的浮塵,

      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

      臨別的時候,勸你再喝完這杯酒,

      向西邊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樣的故人!

      4、試背這首詩。

      三、拓展練習。

      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10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通過研究討論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

      2、反復誦讀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3、引導學生走進古詩文化,潛心會文,使古詩文化滋養他們的心智。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使”“浥”“更盡”等字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品味古詩所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象。

      教具準備:

      制作幻燈片、錄制《陽關三疊》曲。

      教學過程:

      一、引

      1、播放音樂《陽關三疊》,耳邊響起的曲子,聽出了什么?(憂傷、凄涼。)

      2、對,其實這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改編自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王維。

      3、有同學愿意向大家介紹一下王維嗎?

      4、誰會讀詩題?(強調不可把“元二”分開。)

      5、王維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沒有?再來讀讀題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誰送元二使安西?

      7、聽老師把課題讀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們讀一讀。

      二、讀

      1、過渡:王維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僅能詩善畫,而且擅長書法,對音樂也很在行,蘇軾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接下來,我們就來品位一番。

      2、自由練習朗讀,熟悉古詩,要多讀幾遍才行。

      3、誰愿意展示一下朗讀的風采。(師正音:舍sh,解釋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濕潤。)

      4、剛才幾位同學讀的字正腔圓,但缺少了點什么?(韻味)對,少了古詩的韻味。想不想聽王老師讀?

      5、師范讀。

      6、我給大家一些時間,再練練。

      7、在讀之前,提醒一下:讀慢些,注意詩的節奏、韻味。誰來試試?

      三、悟

      1、詩寫得多好呀!詩中有畫。同學們讀得也挺美。

      2、課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當讀到這一句時,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發揮想象,暢所欲言。)

      4、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渭城

      追問:渭城這里的柳色——(青或者綠)

      渭城這里的空氣——(清新)

      渭城這里的旅舍——(環境美)

      渭城這里的朋友——(多或親)

      5、過渡:

      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好朋友即將分別西行出陽關,赴安西,陽關在哪里?安西怎么樣?是否如渭城這般美麗?

      6、出示課件:古安西圖片。

      這便是陽關外的圖片,用一個詞來形容:荒涼。黃沙漫天,人跡罕至,出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從渭城出發,到達甘肅敦煌,出了陽關再往西走到達新疆的庫車,古時候稱之為“安西”,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滿腿的荒漠,滿目的凄涼,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嶺,如果照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時間才能到達,更不知何時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這,王維心中有種凄涼、憂傷之感,千言萬語涌上心頭。此刻的你,有沒有話要對元二說一說呀?(指名交流。)

      7、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不如舉起酒杯:(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8、其實這句詩何嘗不是王維的話,所以,應該怎么讀這句詩啊?(低沉、慨嘆。)一起來為元二送行。(生齊讀詩句。)

      四、品

      1、喝下這杯酒了嗎?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僅是一杯酒,這里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嗎?(生用心體會。)

      2、你品出些什么?咱們把這杯酒干了吧!再讀讀詩,還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換成“喝”嗎?“勸君喝盡一杯酒”。(不能)

      4、對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份情誼,而且有意拖延時間,好讓朋友多停留一刻。“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別之后,從此“西出陽關無——故人。”

      5、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該起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舉杯深情齊誦“勸君……”

      五、結

      一首古詩,讓我們欣賞一幅美麗的圖畫,一首古詩,讓我們聆聽一首動聽的歌聲,一首古詩,更讓我們體會到了友情的可貴,一首讓人動容的送別詩,讓我們感動,和著這略帶憂傷的《陽關三疊》曲,我想請大家一起吟誦。

      (隨著音樂、誦讀聲,師把黑板輕輕檫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11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會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話:昨天我們學習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大家把它朗誦一遍吧。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讀詩題《送元二使安西》

      2、解題: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導學生讀題。

      3、了解作者: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1、初讀: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首詩注意字音讀準,詩句讀通順,注意停頓。

      2、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再指名讀;齊讀。

      三、理解詩意

      1、自學古詩詩意

      (1)借助書下注釋,理解字詞和詩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來。

      2、小組交流

      3、匯報詩意(抓住重點字詞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同學們反復吟誦這首詩,看看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王維的心情如何?

      2、你是從那句話中體會出來的?能用朗讀來表達你的體會嗎?

      3、介紹古詩背景

      4、詩中的那個詞最能體現王維舍不得朋友走呢?(“更”)

      (1)這一“更”字表明了王維已經勸了許多次,飲了很多杯。這都表明了什么?(板書:依依惜別)

      (2)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這時一杯杯離別的酒,一杯杯友誼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讓我們來讀這首詩,再讀這首詩。

      (3)想象說話:同學們想象一下,兩個老朋友喝了這么多的酒,他們之間會說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其實,王維在送別元二的幾年后就去世了,這一別是他與元二的永別,但他們的友情卻萬古長青,讓我們再來吟誦這首詩吧。

      6、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適的《別董大》

      (1)學生自讀、指名讀。

      (2)教師簡單介紹詩意。

      (3)指導背誦。

      2、展示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別的詩。

      (2)個別匯報。

      六、小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語文第七冊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設計特色: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通過讀詩、唱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復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從中感受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入、知詩人,解題,了解時代背景

      1、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詩人。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么?解“使”?

      4、簡介時代背景。

      知道元二為什么要去安西嗎?王維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從大老遠長安趕來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誼啊!我們一起再讀讀詩題。

      那么王維又是怎么送別朋友的呢?

      二、初讀,讀準音,讀出節奏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詩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們讀正確。

      2、指名讀,讀準生字、多音字。

      3、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好詩歌的節奏,指名讀,再指名讀。

      4、全班讀一讀。聽配樂朗讀。

      5、那我們學著他的樣子,再讀讀。

      6、小結。

      三、想象畫面,領會詩意,體味別意

      過渡:剛才我們從題目中已經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么時候送呢?請大家再默讀這首詩,并讀讀課后注釋,邊讀邊思考。

      (一)學習前兩句,領會詩意

      1、交流。讀懂詩意,體會美景。

      在哪兒送呢?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些?什么時候送呢?

      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知道的?指名讀、再指名讀。

      我們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么讀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么說是小雨?

      (2)客舍

      (3)柳樹:什么樣的柳樹?

      那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朗讀

      這樣的渭城美嗎?你喜歡嗎?指名讀、再指名讀。再指名讀。男女賽讀。

      (二)品讀后兩句,體味別意《送元二使安西》

      過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么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體會路途的艱辛

      讀了這兩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想想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干嘛?那么王維會說些什么呢?

      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里看出來?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還有機會一起喝酒嗎?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系。

      此去不僅路途遙遠,而且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剛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2、創設情境,讀出詩情

      (1)指導讀(引讀)指名讀、再指名讀

      (2)如果你是王維,你還會說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會說些什么呢?

      3、總結升華

      (1)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西出陽關無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著,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別離——師引讀齊讀后兩句

      (3)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齊讀后兩句

      就這么說呀,喝呀,喝呀,說呀,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啊,這分明就是——(板書:情)你們感受到了嗎?這是一種什么之情?(板書: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會讀,有感情

      1、讀全詩

      是啊,他們是多么舍不得分開啊!看,喝完酒后,王維牽著馬兒,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課文插圖)

      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啊?還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根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再來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齊讀全詩)

      2、唱詩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千百年來這些文字才被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在經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輕輕地跟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別著急。第三遍,會的,你可以大聲跟唱。

      五、課外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課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學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并非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想象的內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后,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后面安西的滿目凄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于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2、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于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后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范文

    2.送元二使安西翻譯

    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4.送元二使安西詩意

    5.《送元二使安西》說課稿

    6.《送元二使安西》說課稿

    7.送元二使安西改寫

    8.改寫《送元二使安西》

    9.送元二使安西古詩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晚安(晚安文案簡短吸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