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象人》有感(精選19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象人》有感(精選1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象人》有感 篇1你聽過約瑟夫·梅里克這個人嗎?他就是《象人》這本書里的主人公。他其實是一個象人。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貧窮、丑陋的人的故事。那個人就是梅里克。沒有人喜愛她,大家都嘲笑他。人們將它放在一個籠子里,當作動物一樣展覽。直到有一天一位醫生發現了他,覺得他很搞笑,想研究他。象人就這樣出了名,每個人都想拜訪他,甚至連女王都來看望他。
為什么剛開始人們逃避他,之后又接近他呢?看了這本書,我便明白了。就是這位醫生----特里弗斯。特里弗斯一位這個象人有病,就帶了他到醫院檢查。但沒有查出什么怪病。醫院里有很多善良的醫生和護士,包括那里的院長,他們都同意象人住在醫院。但是醫院沒有多少錢能給他住在那里。院長就給《泰晤士報》寫了一封求助信。讀者們都很仁慈,給了醫院很多錢,足夠讓梅里克在醫院住一輩子。之后有很多人來拜訪他,甚至英國女王也每一天來看望他……
這些善良、仁慈的人給了梅里克一個重生的機會。能讓梅里克有一個和朋友交談的機會。讀書的空間和一個快樂的圣誕節。他的人生將在這快樂、短暫的時刻結束。
世界上有這么多友善的人,我將成為他們中的一名。
讀《象人》有感 篇2悲觀地低著頭,你將看見冰冷的土地;自信地昂著頭,你將望見悠遠的天空。這就是這篇小說給我的啟發。
本書講述了一百年前的一個生活在陰冷、潮濕貧民窟里的容貌丑陋的人故事。起初沒有人喜歡他,大家都嘲笑他,甚至還有人把他放在籠子里當動物展覽。在一個醫生的幫助下,他出名了,從此備受矚目。這都歸功于他改變了對生活的態度,從而變得慈祥、平易近人。
這個世上,總有些人認為自己長得不好看,還有很多缺點,從此失去信心以及對生活中美的感受,迎來的卻是充滿抱怨的可厭的生活。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還有那些像象人一樣,比他們丑得多,或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沒有因為自己的這些缺點或遺憾而從此墮落,反而是鼓起信心,就算年至花甲仍保留著一顆熱血少年般火熱上進的心。霍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全身殘廢,只有一根拇指能移動,然而他卻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作家夢,他用盡幾年的辛苦汗水,寫出了世界巨著,從而獲得了輝煌人生,成為了舉世聞名的超級作家。
總有些人覺得自己的運氣不好,從而放棄了對夢的追求,生活中的愿望與夢都不見了,留下的僅有抱怨。空空的、苦苦的、可厭的抱怨。其實運氣并不是很重要,一些成功人士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說“成功路上運氣占1%,天賦占5%,而努力占94%”。從前有一位農場主,花了10萬美元買了一個金礦后,馬上開工挖了起來,一年后,他抱怨自己的運氣不好,抱怨這里的金子太少,他只賺了8萬美元,于是他就把這個金礦賣給了一位青年。然而這位青年只是輕輕地摸去了一層薄土就發現了藏在下面的大金礦脈。這就如同象人一樣,為了成功而不停地奮斗著,絕不會抱怨自己的運氣不好或因為一點點的逆境而放棄,離成功僅一步之遙。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不要因為自己長得不好看有缺點,或碰到點挫折亦或認為自己運氣不好就失去信心,放棄夢想與追求。成功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個充滿活力、積極進取、不斷努力的人是不失敗的。
俗話說得好“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立者也”。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期末考試過去十幾天了,幾家歡喜幾家愁,希望愁的人要重振信心,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勇敢面對新一年的挑戰;歡喜的人也不能驕傲,再接再厲,勇往直前為新的挑戰做準備!
讀《象人》有感 篇3讀完《趕象人》這本書,故事里的情節歷歷在目。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老實木訥的男孩塔德和一個大膽獨立的女孩西西跟一頭可愛的大象庫什尋找失散媽媽的故事。
為了尋找媽媽,西西和塔德四處打聽媽媽凱蒂的消息,他們得知媽媽在延綿遼闊、空曠蒼茫的西部大草原,于是踏上了去大草原的路。在遇到想搶奪大象的壞人的時候,他們帶著大象乘上了去西部的火車。可是路程還沒走到一半,火車失事,塔德和西西因為和大象坐在火車最后一節車廂,幸運地活了下來。他們現在只能徒步到遙遠的大草原。
他們經歷了千難萬險,都快要絕望時,遇到一位好心的大爺,大爺一輩子也沒有見過大象!他驚奇他們的遭遇,得知有人想要霸占他們的大象時,大爺送給了他們一條木船,還給大象庫什搭了房子在木船上以便讓它隱藏起來。他們劃著木船從密西西比河前往俄亥俄州。在數天的航行中,木船被河里的水流沖刷,大象也按耐不住,暴露在人們的視線中,最終脆弱的木船在頃刻間坍塌,追趕他們的壞人再度發現大象。窮兇極惡的壞人一路追趕并制造假的文書!但這一切都沒有嚇到塔德和西西,他們在善良的人們那里據理力爭,還原事情的真相,再次得到族長的幫助,繼續前往西部草原!
終于他們來到了大草原,他們找到了他們的媽媽,雖然媽媽滿臉皺紋,皮膚黝黑,但是有了媽媽的保護一切的困難和邪惡都不可怕,他們成功擊退了壞人的陰謀!
讀完這本書后,我對兩個主人翁的聰明才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有著堅持不懈、永不退縮的精神!在遇到困難時從未想過放棄或拋棄對方,兩人一起合作與壞人斗智斗勇,他們這種團結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讀《象人》有感 篇4即使是在充滿奇思妙想的少兒類圖書中,《趕象人》也顯得過于特殊,由于罕見的豐富性和多重性,以至于很難用慣常的題材分類對它進行概括。少兒書,最常見的失誤就是低估讀者的智力、知識與能力。我們不得不感慨如今的孩子見多識廣――他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論想象,他們是看星球大戰長大的一代;論激烈,電子游戲中令人目不暇接的對抗賽也是小菜一碟;論離奇,有什么能比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更讓人著迷?離奇故事、緊張情節、驚悚場景都已經很難抓住他們。但堅信《趕象人》的豐富內涵以及與青少年心理的和諧共振足以征服絕大多數讀者。
首先,最吸引人的應該還是故事本身。故事的主角是兩個十多歲的孩子,對手是一對貪婪、陰險、惡毒的成年人。四人由于對一頭名叫庫什的大象的爭奪而結緣,陰差陽錯地開始了奇妙的冒險之旅。里面有陰謀、暗算、欺詐、追殺、逃生,每每生死懸于一線。這里的孩子人小鬼大,這里的壞蛋也不是笨賊,雙方的執著、高智商、超級頑強使得沖突較量白熱化,你來我往中把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渾水摸魚、調虎離山、金蟬脫殼等全都精彩地演繹了一遍,環環相扣,動人心魄,真懷疑作者那個英國洋鬼子偷讀了中國的三十六計。
人物呢,很立體,生動、真實、獨具個性。男孩塔德羞澀老實,甚至有些木訥笨拙,女孩茜茜見多識廣,頑強、獨立、自信。這樣的性格對比,倒是像極了如今中國城市校園里的少男少女們。歷險的經歷,是磨難的過程,更是成長的加速器。經過歷練,男孩在被贊賞、被信賴中變得有主見、能擔當,成為勇敢、頑強、自信的小男子漢。而女孩呢,在被幫助、被關懷中,任性自私的性格逐漸消融,少年的善良、坦蕩、無私使得她對他從開始時的利用、鄙視,逐漸發展演變成欣賞、信賴、依靠和難以割舍的真摯感情,一種特殊的情愫在朦朧中悄然而生。相信,聰慧的讀者們一定會從中領悟到與朋友包括與異性朋友的相處之道,并在相處中逐漸完成自我性別性格的塑造。
如若僅僅是以上這些,那么我們只能說《趕象人》的作者是一個極會講故事的人。但我要告訴你,他是一個思想崇高有追求的人,他試圖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告訴人們應該善良誠信,撒謊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告訴我們人類潛能極大,敢想敢做,許多不可能最后都會變為可能。告訴我們,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是自己內心的恐懼――對未知的恐懼,對失去財富的恐懼,對權勢和力量的恐懼。先要戰勝恐懼,才有擁抱世界的力量和勇氣。還告訴我們,實現理想的征程縱然千難萬險,但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不言放棄,最后往往在堅持中就能達到目的。對這些道理,作者并不是以人生導師的面目進行高高在上的教條式說教,而是隨著人物交集、故事推展在情節中自然顯現出來,一切都由讀者自己去領悟、總結。能歸納出多少,能體會到什么深度,全靠讀者自己的素養、閱歷和體驗。這是作者對讀者的最大信任,也是最大考驗。因為他為讀者設置了一個綜合度極高、層次沒有界限、開放性強、答案多重的試卷,并且這個考試,不同人,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肯定會給出不同答案。這場考試永遠沒有最高分,但有更高分。因為提升自己沒有邊界,積極向上的人生永遠都會有新發現、新答案。
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讀不懂這些人生道理怎么辦?其實,這里面也有小一些孩子所喜歡的內容。比如,曲折的故事,新奇的風土人情,旖旎的自然風光,野外生存技能,美國歷史和地理等等,簡直有點像百科全書。正像亞馬遜讀者所評論的那樣:這是“一個讓人讀了還想再讀的故事,充滿了新奇的主意和意想不到的轉折”。書的另外一個看點是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動物界與人類關系最親密的是狗、馬和大象。狗狗不用說,在許多家庭它甚至就是其中一員。馬,自古是神勇、相知、義氣的代名詞,更因為有《馬語者》而備受關注。其實大象也是非常聰明的動物,庫什就是這樣一個與人關系友好的印度大象。他智商很高,懂得感恩,能夠聽懂人們的簡單指令,可以領悟人的意圖,可以感受人的情緒。對動物朋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呢?書中告訴我們:愛它,就要尊重它,用它需要的方式。這其實是莊子“以鳥養鳥”的道理。
《趕象人》是英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吉蓮克羅斯創作,吉蓮克羅斯1990年曾獲得英國文學最重要的卡內基大獎,后又憑借《趕象人》一書獲得了惠特布萊德少兒圖書獎。該書原著由素以嚴謹、學術著稱的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則由國內同樣享有盛譽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出版。以這世界著名兩大出版社的信譽,這本書的質量、品質是絕對值得信賴的。
讀《象人》有感 篇5最近在讀《象與騎象人》,有個有趣的比喻。一個個體的情感與理智并不統一,而是分裂的。感性,或者情感的部分被作者比喻為大象,理性的部分被喻為騎象人。
大部分情況下,人類自認為自己行為主要由騎象人控制,但事實上,這是騎大象不是騎馬,大象可比馬難駕馭多了。騎象人會感到無法在違背大象意志的情況下行動。
大象,包含了我們內心的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等。這些心理歷程大部分都是自動發生的,無需我們有意識地去注意或者控制它,甚至要用意識控制它是很難的。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大部分行為都是由“大象”控制的。我們只有少數時間會開啟“專注模式”,大部分時間開啟的是默認網絡模式。我們的大腦會對很多情況進行“自動化處理”,而不是經過專注、仔細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的力量強大。為何強大,因為那是你難以抗拒的默認網絡模式。要打破一個舊的默認網絡模式,建一個新的,十分困難。
這與《認知覺醒》中提到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人類的大腦有三重,掌管本能的原始腦,主管情緒的情緒腦,以及主管認知的理智腦。表面上看理智腦是最先進的,但實際上,主管認知的理智腦形成時間最晚,最年輕,因此在原始腦和情緒腦的面前往往會陷入雖然正確,但力量不夠的困境。
粗暴地將原始腦和情緒腦理解為“大象”,理智腦理解為“騎象人”。理智腦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的應該是原始腦和情緒腦,但常常,反過來,原始腦和情緒腦會擺布理智腦,因為它們“力氣大”。
人們常常認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實際上,并非如此。如果希望通過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原始腦和情緒腦,那你一定會收獲滿滿的挫敗感。
唯一的辦法是對原始腦和情緒腦深入了解,循循善誘,讓它們理解和認同理智腦的邏輯,巧妙驅動原始腦和情緒腦。就像團隊領導,雖然是發號施令者,但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和資源分配,隊員也很難配合。因此,訓練大象達到身心平衡統一的狀態才是最重要的。
以后行動前可以試著多想想,這一刻做主的是大象,還是騎象人,還是他們一起。多去聽聽你心里的那頭大象,它們想告訴你什么。
希望你早日達到“人象合一”的境界,和你的大象一起跑到飛起。
讀《象人》有感 篇6《象與騎象人》的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多年來一直研究影響人們幸福的因素。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出版后獲得了全球知名媒體,以及許多心理學大師的一致好評。通過讀此書我有以下感悟:
象與騎象人如何左右我們的幸福?海特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使用大象和騎象人,比喻人類心智兩套系統。海特認為人的心理有兩套系統在運作:自動化和控制化處理過程。自動化系統就是一頭大象,就是人的內心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有意識的思考、控制后的理性抉擇,則是騎象人。區別在于:自動化系統<大象>一次能處理多件事,而控制化系統“騎象人”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大象和騎象人,直覺和理性,本能和反省,各自擁有聰明才智,若無縫配合,則大腦智慧運行,心靈自在;若配合欠佳,則狀況百出、內心矛盾。海特認為阻礙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不同自我之間的沖突。控制化處理系統的發展需要語言,在進化中較晚才出現,而自動化處理系統在生物誕生時就已經存在,因此要比控制化處理系統完善很多,力量也更大。所以如果騎象人與大象發生沖突,往往會是騎象人失敗。
騎象人和大象之間常發生的沖突有三種:
1、無能的意志力
我們經常在剛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充滿干勁,但時間一長往往選擇了放棄,因為意志力薄弱而失敗。很多人在每年年初的時候,著手在立目標定計劃,或讀書,或減肥,但是到了年尾回頭去看目標的時候發現正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了放棄。
特別是減肥這個目標,這是和人類的原始本能去抗衡。因為從人的進化開始,人有儲存熱量的原始本能,所以踫到小龍蝦,蛋糕等高熱量高糖分的東西往往意志力薄弱管不住嘴而減肥失敗。
2、心理干擾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只白熊的形象。這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失眠的人總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亂想”,對于傷心的回憶,我們也總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實往往與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
3、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為我們很多想法和判斷都是由自動化系統<大象>做出的,一旦我們需要對這些想法和判斷做出解釋,我們就可能根據已做出的判斷編個理由出來。此外,因為生存的需要,自動化處理系統會更容易關注負面的東西。
比如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同樣是新聞我們卻往往更關注負面新聞。負面新聞和看別人出洋相一樣能更多地引起我們的興趣,甚至讓我們覺得開心。像某某明星出軌,某某明星自殺,這種負面新聞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所以也就傳播得比較快,比較廣。
另外一方面,人們喜歡關注負面新聞,也是一種有安全意識的表現。因為負面的東西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安全。這是一種本能性的關注。當我關注之后,我們會將這些信息跟周邊的人去確認。這種確認的過程也無形當中增加了傳播效果。
負面新聞分兩類,一類與自己毫無關系的這類消息,我們會津津樂道,因為它使我們開心。另外一種,跟我們有一些關系的,這種消息我們會更加關注,這是本能性的防御。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它的傳播都相對來講正常的新聞要來得更快更廣。
而過多關注這些負面的東西和以上這些原因,都會讓我們容易不幸福。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還是感覺過得不幸福?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覺過得不幸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數人都一味地向外求,不懂向內求,從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心外無物!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只有你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才會時時感覺到幸福。臺灣作家龍應臺這樣描述她對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頭發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頭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沒空見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倉皇的電話,什么都不問,人已經出現在你的門口,帶來一個手電筒。幸福就是,在一個尋尋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個城市里的人來電話平淡問道,“我們正要去買菜,要不要幫你帶雞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嗎?”當你靜下心來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會發現原來幸福一直在身邊,寒冷時一件御寒的大衣。身體不適時一杯溫開水。饑餓時一半白面饅頭。孤單時一個問候的電話。黑夜里一束希望,都是生活中的點點星光。
讀《象人》有感 篇7前幾年遇到了一些事,于是我就開始思考“人為什么活著,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為什么每個人都有煩惱?”等等問題,經常晚上睡不著覺,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后來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閱讀一些思辨類的書籍,這才找到了一些“治療”的方法。《象與騎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當然,本書也對我困惑的另外一些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么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為?為什么人總是會陷入內心的沖突和掙扎?為什么越壓抑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越會糾纏著你不放?”等等。
我們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學”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為人上人。可事實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大部分時候并不是因果關系,而更多的是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回報可能與付出有關,但絕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報多少。因此,我們總是痛苦的,“悲觀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會產生震撼、絕望、恐懼,如何不讓我們的心理結構混亂、崩潰甚至瓦解,恢復我們的積極情緒、快樂感覺、巔峰體驗。我們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遠離悲傷,重獲快樂。
《象與騎象人》里作者用一個騎在大象上的人來比喻“自我”。我們的潛意識時刻都會對外部世界作出各種直覺判斷,而意識也就是騎象人則為直覺判斷編造出各種合理的解釋。作為騎象人其實很難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導者。我們說大象是一種自動程序,是一種本能,大象使用的語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歡,不喜歡。我們對人生的想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沒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歡不喜歡。但我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想復雜了,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簡單的,是快樂的。
快樂是可以及時反映的,喜歡就快樂,不喜歡就不快樂。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每達成一小步快樂就會出現一次,換句話說,快樂在于過程。而我們人類更喜歡結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學生并不快樂,他們對于學習似乎只是應付,究其原因跟我們的教育理念有關,或者說是價值觀上的一種偏見。
改變才能適應。在慢慢成長過程中,我承認我在不斷改變,比如價值觀。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價值觀跟我以前是一樣的,如果我問大家“你們是一個感性的人還是一個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為他怕回答“感性”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與責備。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閑云野鶴’”,大家的態度一般是都是鄙視。而殊不知有時卻是“閑云野鶴天地寬”。沒錯,在我們傳統教育中,這樣的“三觀”是主流的,或者說是唯一的。但是社會是多元的,價值觀也應當是多元的。
理性與情感必須協同合作,人才會表現出聰慧的行為,但是情緒(大象)仍負責絕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腦出現新的大腦皮層,騎象人才重新活躍起來,大象也因此變得更加聰明。有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在跟自己的潛意識、本我或動物本能對抗,但其實這都是我們整個心理的一部分。意識是難控制潛意識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只能讓意識順應潛意識。即理性服從于感性,我們的感受才會舒適。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為與心理、左腦與右腦、感性與理性撕扯著我們,使我們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渦,被各種沖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著。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變通。雖不能“興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嘗試“興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學自然在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么想要上出一堂學生喜歡、教師認同、效果良好的課是很難的,只有結合實際進行創新,讓我們的潛意識和意識來共同發揮作用,這樣才是新課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老師在上課時,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學生當然不愿意聽。唯一的解決途徑也是提高我們的創造性,擴散我們的思維。他也強調解放學生的頭腦,試問如果老師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創造改革,學生如何先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當往往理論與實踐總會出現一些脫離,如何讓理論更好地來指導實踐,這就需要我們來動腦筋了。如果讓自己和學生都能做一只簡單、快樂的“大象”。
讀《象人》有感 篇8《象與騎象人》這本書中所提論點,與我一直秉持的觀點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可以說這本書是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一本。今天借此機會,我也把我的論點,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認為,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一個人的原始性格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原始性格即為本心,不可逆轉,“心”之所向便是幸福所在。性格行為體現則是實現“心”之意向的唯一途徑。
我們稱之為智。“心”與“智”之間的關系猶如國王與丞相。
國王無善惡之分,只有好惡之別。喜歡便是喜歡,不喜歡便是不喜歡,誰也無法左右。丞相的決策,都只是為了滿足國王的需要而存在。
國王有著極為強大的吸收力,需求也會不斷的提升,丞相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夠繼續滿足國王,如此,人便能持續的感到幸福。
國王一般不直接發號施令,然而當丞相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時,它便會跳過丞相這一關而直接行動,如此國王便可以獲得短暫的幸福感。丞相的作用力越來越小,國王便越來越沉淪,不幸便會隨之接踵而來。
因此,人是否能夠擁有持久的幸福感,全在于“智”是否能夠滿足“心”,而非控制“心”。若只是一味控制,是行不通的。控制得住,則心不甘,控制不住,則心無度。故而,我們所下的功夫,與其說是控制“心”,不如說是培養“智”。
所以,人只要能夠認清“心”,肯定“心”,接納“心”,并用恰當的方式滿足“心”,便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一切便是“智”的力量。
讀《象人》有感 篇9這是一本積極心理學方面的書。作者把我們的心理用人駕馭大象來做比喻,象就是那個本我,它怎么想,怎么做,騎象人無法控制,但可以適當引導。這種比喻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常常下定決心想減肥,但又抵擋不住去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感。
但其實“象與騎象人”只是描述我們為什么會自我分裂打的一個比喻。
全書討論的話題有如何認識自我、如何彼此相處、如何追尋幸福、心理和道德層面如何成長以及人生的目的和意義。與雞湯文不同的是,本書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詮釋如何活得更幸福,告訴讀者背后的原理及具體的做法。
比如說,作者提到一種人類的情緒——“提升感”,它不只是一種快樂的感覺,而是會讓我們心中充滿愛及信任感,自覺地想去幫助他人或讓自己變得更好。實際上,這是具有安神鎮靜作用的迷走神經和荷爾蒙、催產素一起作用產生的感覺。通過閱讀名作,觀看經典電影,或是去教堂參加禮拜,我們都可以產生這種“提升感”。
雖然我會逐漸淡忘這些概念、原理和案例,但這本書卻帶給我一種信心——無論未來我遇到什么樣的情緒,我都可以更加平靜地面對、接受,并運用這本書的內容去嘗試適當調整。這可能是我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獲。
讀《象人》有感 篇10《象與騎象人》把人的“心”比做一頭放任的大象,把“智”比做騎象人。大象和騎象人的協調,感性和理性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與感受,影響我們去體驗和判斷,要使大象與騎象人協調必須對大象進行良好的訓練,并日積月累,不斷重復,方可湊效。訓練大象騎象人必須參與其中,這樣騎象人才能駕象前行,終達幸福彼岸。
讀《象與騎象人》一書和以前讀的書不同,我讀起來有些吃力,盡管我一字一句的讀,總覺得讀時清楚讀后又講不出來。我仔細地讀了兩遍還有讀不懂的地方。但是讀后還是感想挺多的。這里我寫三個方面:
一、本章第一部分,講了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我懂得了人的心理是若干部分組成,它們會相互沖突。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情緒和主張;左右大腦各司其職,左腦專司語言處理及分析,右腦比較善處理立體圖形;人的理性其實非常依賴復雜的情感,因為只有充滿情感的大腦運作順暢時,理性才得以運轉;控制化系統的功能就像一名顧問,它就像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可以幫助大象做出更好的選擇;騎象人和大象只有配合良好才能創造杰出的人類,但是兩者的合作關系總是狀況百出。所以導致出了影響幸福的三個障礙,即:無能的意志力,心理干擾,冠冕堂皇的理由。
懂得了人對于自己經歷的一切事情都會有喜歡和不喜歡的反應,即使在下意識的情況下也是一樣的。
懂得了人都有負面情緒的偏好,對壞事的反應要比對好事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持久。
懂得了人的個人特質基因有一定貢獻,腦波的不對稱的現象跟人積極及消極情緒有關聯。
受到自己過去對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不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差的太大,還有一些人動不動就發脾氣有時想不通會生氣、憤怒、情緒不好,我也會對自己的親人發脾氣。現在明白不要再想不通不要再生氣憤怒。因為人各有異,人人都有壞脾氣。也感受到也不必對自己的一些壞情緒以及改掉自己的壞脾氣這么難而內疚了。因為,自我是分裂的而非一體的,都有消極情緒和不同情感。想改掉并非易事。我要用“冥想”的方法去改掉原有的需要放棄的不好的情緒。只要自己認識自己的不足。慢慢改一定能改掉的。
二、本書第二部分講了我們如何相處。用了兩章分別講了互惠和自以為是。讀后懂得了人跟人之間彼此互惠是一種深埋在我們心中的本能,也是群體生活的基本往來之道。人有一種無心自發的互惠本能反應。
懂得了人腦中有對互惠應用的“策略”:(一)以牙還牙,就是別人怎么對待我們,我們就怎么對待對方。而“以牙還牙”里還有報復與感恩的道德情緒。“知恩圖報”及“有仇必報”這兩種心理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二者缺一不可。一個知恩圖報但不會報仇的人最容易會變成被人利用的犧牲品,而一個有仇必報但卻不知道感恩的人,則很快就會遭到所有人的排擠。(二)語言造勢。在別人背后說長道短是人得以建立群居社會的關鍵因素,人類只所以會進化出語言是人要靠語言說長道短。讀后更驗證老人們說的一句話:誰人背后不說人,誰人背后不被人說。
懂得了人的“自以為是”,人性本自私或只要知道自己不會發現,人有時就是會騙人。人一講道理就頭頭是道,但可悲的是人自己總是誤用道德,最慘的是誤用道德后還渾然不知。我們對別人的評價其實相當精確,而自我的評價卻常常扭曲失真,因為我們往往透過玫瑰色的眼鏡去觀察自己。
懂得了人都有天真自我的態度,即“天真實在論”,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感覺到的世界是最真是的世界,我們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每個人也都看到,所以別人應該跟我一樣的想法。人還有“強做判斷”的內心毛病,每個人都看到對方眼中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讀后深深的知道了這都是人的本能反應,由于自我的“強做判斷”而會使自己憤怒、苦惱以及會發生沖突。要改變自己的自動化反應,用冥想的方法。讓自己靜下來,學會從哲學的角度面對自己的人生。
以前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里發生大的憤怒和苦惱時,我常常會將此記錄下來。冷靜的找出自己不對的做法,去合情合理地思考,再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看事情,這樣就化解了我的憤怒和苦惱。但我不知道其道理。讀后才懂得只要我們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就不再會那么受自身偏見所困,不再會那么容易與人爭論與人沖突。只要我們懂得人都有這樣本能的反應,都有自私偏見的天性,都帶有玫瑰色的眼睛觀察自己。就不要去計較別人挑剔自己眼中的刺,對于任何人做出的任何不順心事都不要太在意。但是我也懂得了這個道理。改變很不容易。我們要冷靜,要堅持用冥想的方法讓自己學會從哲學的角度面對自己的人生。
三、學習了一、二部分后,我了解了接受了大象的力量,我就理解懂得了如何駕象的一些道理:
(一)不求事如己愿,但求凡事順其自然。
(二)我們的生命需要別人才完整。
(三)人生最重要的道理不是用“教”就學得會的。智慧不是別人給的,一定考自己去發現。
(四)人只要活的快樂就一定有明智、高貴、公正的人生,同理,人只要活的明智、高貴、公正就一定有快樂的人生。
總之,讀這本書收獲感受很多很多,我懂得了象和騎象人就是我們本身,我們心理健康取決于兩者的協調合作、互取所長。結論很簡單:幸福之道在中庸。
讀《象人》有感 篇11《象與騎象人》,作者為喬納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學家,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獲得者,偉大的思想家、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
這本書的讀后感,醞釀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在問自己:為什么這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到底解決了我什么問題?
這本書給我一個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們既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也要有活在當下的心境,既要有積極去追求幸福的行動,也要有應付現實困難的勇氣。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義為體驗生活,積極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對現實,經歷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義。
內容介紹:如果單獨來看書的每一章節內容,甚至每一小節的內容,它們都沒有太多的聯系。但運用象與騎象人的比喻貫穿整本書就比較容易看到書的主線。從象與騎象人的比喻開始,了解他們的相處,如何追求快樂,心理層面和道德層面如何成長,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
作者知識面太廣,所以內容多且雜,我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還被卡在心理和道德成長的章節,第二遍閱讀才把全部內容勉強讀懂,而第三遍閱讀的時候才知道整本書內容是如何渾然一體的,這還不包括我不時的翻開隨便讀讀。
而內容的廣也導致不好寫本書的總結,加上書中翻譯后組織的語言是我喜歡的,任何一章節似乎已經是濃縮后的精華,想單獨去提任何一個我喜歡的內容,都需要從文中摘抄整段出來,否者我提的任何一個內容點,最后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峰尖。
我個人認為:正確的快樂假設應該是:快樂之道在中庸。關于“綜合”這個觀念最深刻的一個見解:當人們肉體、心理及社會文化三個生存層次的生活連貫一致時,人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
個人在做決定時,往往處于自私的動機,但是如果有一群人持續不懈地想改變這個世界,那么他們的愿景。
讀《象人》有感 篇12人生的意義為何?我相信每個人在漫漫人生中都將發出這句“圣問”。作者從外部(人生目的為何)及內部(人生本身的目的)展開對答案的搜尋,隨后聚焦內部,從愛與工作、全心投入、跨層次一致性、群體選擇、超越自我的意義感進行深度探索。
作者認為追求人生的意義是一個高貴的行為,我欣然同意。青少年期若能發出這一哲學思索,作為教育者,我們更應從積極層面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與蛻變。聯想近期的學生波動現象,結合作者的觀點,我想以下三個因素可能是部分影響源:
1.特殊社會背景,疫情下延遲開學,到復學復課,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2.受國情影響,宗教信仰的傳播有所限制和淡化,缺乏儀式感將降低意義感。
3.青春期的自我意識劇增,加之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導致學生的激情行為較為凸顯。
我自己在中考后的假期,也若有若無地思考了這個問題。期間,都在聽音樂,大把消遣時間,想吃吃,想睡睡。回想起來,即便思索無果,但自由發呆對于孩子而言是必需品,在精神世界或幻想世界遨游,身體學會如何與一團亂麻的腦子相處是極其重要的。從這個層面而言,思索已有果。
我個人以為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目的在于找尋意義。而人生的過程便是建構意義的過程。那些缺乏安全與愛的嬰幼兒,在其成長過程中,更難建構意義。與主要撫養者間的聯結不足或中斷將容易引發其人生危機。當然,并非在安全與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會受困于危機與迷失,而是他們擁有更多的能量、資源及所建構的意義等支撐他們走出迷失。
讀《象人》有感 篇13重讀《象與騎象人》,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
10年冬天,章總和我說起這個的時候,自己還不太理解,
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到底在期待什么樣的答案,要什么樣的答案我才會滿意,
作者喬納森海特大學四年級時開始思考的問題,我今天才開始思考,這個我不嫉妒,他是學哲學的,我不是,并且,我也開始思考了啊,只是個時間點問題啊。
說句題外話,我是學生物的,生命美麗而神秘,所以最后達爾文也相信上帝造人了,
書中的內容,哲學的和心理學的,我都不太熟悉,讀的時候,只是憑感覺,
開玩笑的講,我是有原則的人,你問原則是什么啊,我的原則是。哈哈哈。
言歸正傳,書的開篇,就描述了我的困惑:我經常會有這樣的狀態,那就是理智上告訴我應該這樣,但是情感上就是沒有辦法接受,
喬納森把這兩者的關系,比作象與騎象人,情感是大象,理智是騎象人。他為了讓自己的這個觀點,更容易讓人接受,引用的佛陀,柏拉圖和弗洛伊德的話,
書的最后一章,得出結論:當人們肉體、心理和社會文化三個層次的生活連貫一致時,人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
讀《象人》有感 篇14人類以外三類具有超強群居性的物種,其共同特征就是:以基因為導向、為了家族的生存愿意犧牲自我。群居性超強的動物進化出家族性超強的特性,家族性超強的動物則自動衍生出高度合作的行為模式與大規模的分工。
一報還一報,以牙還牙,別人怎么對待我們,我們就怎么對待對方。這種策略是在雙方第一回合互動時產生。在和善地對待對方之后,則是依據對方在第一回合對待你的方式來回應對方。這種一報還一報的對應模式,讓人類走出犧牲自我以利家族的限制,開啟我們與陌生人互助合作的契機。
知恩圖報及有仇必報這兩種心理可說是一體兩面,兩者缺一不可。一個知恩圖報但卻不會報仇的人,和容易會變成被人利用的犧牲品,而一個有仇必報但卻不知感恩的人,則很快就會遭到所有人的排擠。
所有關系一開始時,都處于非常微妙的階段,付出過多(似乎給人一種不顧一切之感)或付出太少(好像有點冷漠且拒人千里之外),都會毀掉彼此的關系。健康的關系來自平衡的施與受,尤其是適當地互送禮物、互相幫忙、互相關心、互吐心聲,都是培養那個彼此關系的重要技巧。
讀《象人》有感 篇15——有一股奇妙的力量牽引著我向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著我。我很清楚哪一條是正確的路,心里也很認同,但我卻踏上錯誤的路。
這是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描述女主角美狄亞夾在自己對伊阿宋的愛與對父親的責任之間的掙扎時所用的文字。正如美狄亞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進退兩難的境地。毅然向左走追尋沖動的情感,或是轉頭向右跟隨理智的車轍?
喬納森.海特的《象與騎象人》一書中。象與騎象人——人類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頭桀傲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是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簡單點說,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則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
生活中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比如,平日里很多俊男美女多次下定了狠心想減肥,但由于種種原因極少成功,鍛煉身體和戒掉美食本身就是違反慵懶的人性的;又例如與朋友和同事之間的相處,心理的大象讓大家習慣于把自己看作是永不犯錯的皇帝,喜歡聽好話,聽順耳的話,優點和功勞全是自己的,缺點和過錯都是別人的。我們有必要時刻點醒自己,譬如在家里我們夫妻和孩子的關系,唱紅臉白臉的都要有,友誼的小船才不會翻;在出入院處工作中遇到刁蠻的患者怎樣理性對待,不讓情緒化的大象將我掀翻...
這本書啟示:理性與情感必須協同合作,人才會表現出睿智的行為,中國人的中庸之道里有大智慧。我們應該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讓積極的心理學給予我們樂觀向上的生活!
讀《象人》有感 篇16《象與騎象人》,作者為喬納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學家,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獲得者,偉大的`思想家、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坦普爾頓獎旨在鼓勵科學和宗教對話,因獎金比諾貝爾高而著稱。)
這本書的讀后感,醞釀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再問自己:為什么這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到底解決了我什么問題?
最近幾個月我上班都提前半小時,喜歡繞辦公區后門走連廊到前門,跟隨上班的人流,從廣播中聽喜歡的音律,有時會觀察人流中的人,有時會反思自己,有時也會練習正念。
也就是走在連廊的某一瞬間,我明白了我為什么喜歡書的內容,那是因為我一直思考的很多問題和書介紹的內容剛好匹配起來了,而且還在書中找到了令自己一直費解的很多答案。
最近兩年自己都在思考人生的意義,越思考越知道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特別經歷了年初父親的過世和朋友的突然病世,自己更想明白如何去生活。自己有努力的學習西方人的高效,但是又向往東方佛學的無常;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又總是疲憊的應付現實生活的蹂躪。
本書給我一個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們既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也要有活在當下的心境,既要有積極去追求幸福的行動,也要有應付現實困難的勇氣。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義為體驗生活,積極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對現實,經歷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通過生活體現,那生活也就有了意義,這應證了《活出意義來》的一段話: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機會了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閑而退隱的生活,則是人有機會體驗美,藝術,或大自然,并引為一種成就。至于缺乏創意、又不悠閑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機會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備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
讀《象人》有感 篇17這本書可謂是一本高級雞湯——首先說一下,雞湯這個詞現在有點貶義,稍微高級范的都不屑于撒播,甚至反雞湯還往往更方便博眼球,因為很引起人們心中的憤懣不平,而憤怒恰恰是最容易傳染的情緒。
但無論什么東西,一旦高級了,就有了不同的趣味。譬如說路邊攤一碗蛋炒飯,以前五塊錢,現在漲價了,但一碗好吃的的蛋炒飯也不會超過十五塊。而食神戴龍的一碗蛋炒飯可以賣到五千塊。所以一碗雞湯如果燉出了風云變幻,水簾洞天,也是值得期待的。
這就是雞湯心理學哲學倫理宗教社會人類學的集合——積極心理學。雖然有人信上帝,基督愛每個人;有人信佛陀,眾生皆苦四大皆空;有人是無神論者,唯物主義至上。但無論是誰,找尋人生的意義,是每次吃飽飯之后都有可能想到的問題——我們大概是國內不需要考慮溫飽的第一代,所以社會折射出的各種生存危機理論上都是如何適應生活品質對比的競爭問題。
這本書一開始說明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和《思考快與慢》里系統1系統2的概念差不多,很多我們以為是理性的系統2做的決定,大多都只是系統1確定之后,系統2來做個自圓其說;接著從互惠和道德虛偽的角度來分析群體生活中的規則;接著講述幸福的來源,而無論是想要的東西,還是只來自內心,都不能徹底解決——除了極少數在某個方面達到極致又不困惑的幸運兒,大多數人是很難純粹從外部或者內部來平和的(從我的理解,是出世與入世都得有)。
最后講美德與人生的意義,作者提出了神性的概念——在社會空間里,有三個維度:親密度,社會等級,以及神性。而神性為何如此重要,是可以帶來一種提升感,讓人產生一種歡欣的沖動和暖流,從而達到敬畏/超越/自由的狀態,產生巔峰體驗。不可避免地談到宗教在這方面的作用,但其實很多重復的動作和儀式,都是可以讓人產生這樣的提升和歸屬感——譬如軍隊的訓練也是一樣,一些匠人不斷重復達到精益求精的境界也是類似。
關于神性,想起《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提到的恩典一章,提到兩個很有趣的案例:一位出生宗教家庭的人,始終無法感知到上帝,而另一位出生科學世家的人,卻能不斷感知到神的召喚。最后前者離開教會,而后者加入,都找到了心安。所以,之前看到某句名言,講述他并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只是相信上帝。而關于提升感,這恰恰是藝術里常常出現的——為什么好的藝術作品能有如此強大的魔力,靠得就是這種提升感,讓人能從俗世中解脫出來,達到神的境界。而集合了音樂與美術等形式的電影在這上面的感染力是最強。受《千面英雄》啟發的盧卡斯所制作的星戰系列,是個中典型。而《千》里面提到的各種古代神話,也都是這樣的作用。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如果就這么清晰明了,那些人生問題不就太容易解決了?根據這么簡單的設定,解決方案必定也清晰很多——就好比那些分析企業戰略問題的案例,如果都很容易解決,還要那些高價咨詢公司做什么?另外,如果就這么簡單,人生不也很無趣么?
讀《象人》有感 篇18我所聯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里握著韁繩,只要動動韁繩,我就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者往前走。但是只有在大象沒有它自己的欲望時,我才指揮的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根本斗不過它。
總的來說,騎象人所扮演的是顧問的角色,也是一位仆人,他不是國王,也非能緊控韁繩的馬夫。騎象人是加扎尼加所稱的“詮釋模塊”,它是有意識的、控制后的思考。相反,大象則是騎象人以外的一切。大象包括我們內心的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這些都是自動化系統的組成要件。
兩個人意見相左時,其實是感覺在先,后來再編理由反駁對方。就算你駁倒對方,難道對方就會改變心意,接受你的論調嗎?當然不會,因為你駁倒的并非對方真正的立場,他的立場是在他有了判斷之后才臨時編出來的。
有人針對道德問題爭執不休時,你不妨仔細聽聽兩邊的說法,有時你會聽到很讓人意外的理由:其實是大象在控制韁繩,應到騎象人,是大象在決定何者對何者錯,何者美何者丑。內心的感覺、直覺及當下的判斷都是自動自發地即時發生,但只有騎象人能拼湊出語句,把自己反駁的理由告訴對方。
我們發了一大推聲明、誓言,下了無數次的決心,但老是意外地發現自己執行的意志是那么軟弱。有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在跟自己的潛意識、本我或者動物本能對抗,但其實這都是我們整個心理的一部分。我們即是騎象人,也是大象。
讀《象人》有感 篇19在大氣不敢出地看了一半之時就想好一些溢美之詞后,準備上記錄一下,卻發現導演是大衛?林奇,好。雖然知道無論批評或是贊美皆是出言不遜,依然決定為自己寫一篇影評。
林奇導演的《穆赫蘭道》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而本部《象人》同樣是有千鉤萬爪把我的心抓住。影片開始不久的象人面部特寫只為突出一個慘字,隨著情節發展,這個象人被接到一個相對文明的環境當中生活,周圍與其接觸的人被打上了三個標簽“好人”(主治醫生夫婦,加文太太)、“壞人”(煤爐工)、以及主治醫生努力讓象人融入的當時英國社會的一些體面文明的或許本性善良的人們(院長、護士、公主等)。為了戲劇性,這些人的安排是要入俗套的——壞人沒有好結果,人心總是向善的,象人毫無疑問在最后會被所有人接受,起碼在表面上。我肯原諒林奇。雖然要我說,那些壞人一旦不出現,此片一定偉大。
劇情雖可被預測,影片藝術性的構成的另一方面——演員的表演,非常到位,要鼓掌的。象人初來咋到醫院時,每個人都處于驚奇狀態,理直氣壯地允許自己在表面上抵觸這位丑陋至極甚至不堪被稱為人類的新朋友的到來。醫生努力得近乎毫無道理,做起了一個善良人類的榜樣,對象人照顧得百般周到。于是虛榮心開始控制每一個人,一出出好戲上演。護士們牟足了勁正視那張丑臉,太過想掩飾負面情緒反而導致眼神僵硬得挪不開了,哈。而我最要叫好的是英國舞臺劇院頭牌加文太太的探訪。作為一個演出為業的漂亮女人,除了眼神同樣不自然外,她把這場探視處理得落落大方,甚至有親吻象人之大勇,這也為結尾埋下伏筆。
而象人的感受——當然啦,這樣無恥的問題是有人會問,因為這是他們所作所為所求的——自然是感激涕零,恨無以回報。至此,善良人民銀行正式開業,承接各類道德感,正義感服務。行長是主治醫生(他經營了這一切),而出納正是象人自己:您給我關注,我就回饋給您無限的良好感覺。是不是一切都很美好呢,要不要干脆來個大結局呢。有些人要失望了,這是林奇的電影。除了象人以外,有兩個人并未獲得幸福感。主治醫生思考,痛苦,流淚。思考就很好,無關善惡,無關現實。他能認清現實,可惜未能看到事情的本質,所以痛苦,現實誰也無法改變。還有一個人,就是總管象人起居的護士長(哎呀忘了名字)。說她未獲得幸福感有些不公平,她至始至終是幸福的,只是來源與其他人不同。象人剛到時她和主治醫生有一段對話非常重要,大致意思是你什么也不能為他做到,他不屬于這里。話是智慧的,只可惜護士長是為了維護自尊一時吵架說出來的。這也體現了她最終關心的只有自己,而對于和象人的關系也只有護士和病人的關系。護士長是我整部片子里最欽佩且羨慕的人。欽佩她看得清楚,羨慕她絲毫不為此感到痛苦。生活于此類人是簡單的。
為什么主治醫生什么也不能為象人做?因為出發點就是錯的。造成他即使化成灰也難以改變痛楚的豈止是先天殘疾?長得像個動物是個傷口,那個鹽罐誰看到了?有良心的人,看到了,是環境。是最大壞人標簽的馬戲團長給他住的爛屋鐵欄,是英國社會每個人的眼神,是這個世界(世界從未改變,影片結尾提到)。以為靠人類善良的本能能夠改變什么嗎,凌駕于這個世界的是命運。我一直認為,善無善報才是善,惡無惡報才叫惡。主治醫生憑本能發出的一點善全為自己帶來的極高的收益,善報簡直終生受用,這能稱得上善嗎?命運調皮作了惡,捏造出象人這樣違反倫常的怪獸,這是大惡。象人被擄后在侏儒和高個人的幫助下最終逃離了馬戲團長,可以稱為善良戰勝了邪惡嗎?侏儒大哥在送象人上船時說了一句本片最具智慧的話,我當時就截圖了:“祝你好運吧——運氣,誰比你更需要運氣?”
——誰也打不敗命運,除了命運自己。林奇此刻尼采再生。
作為尾聲,象人再次回到文明社會被帶看了音樂劇,我心里一緊。之前甚至一個和陌生人的會面都令他不知所措,悲傷卻自己誤認為是幸福,真苦啊。不出所料,大名鼎鼎的加文太太熱情高漲,表示本人這次演出要獻給殘疾人——吾友——象人,請象人先生起立與大家打招呼!這個貪得無厭的資本家(全場樂意為她出資)狠狠對善良人民銀行出納敲了一筆,光輝的形象到達無與倫比的高度。善良人民銀行有投資皆有匯報,全場鼓掌脫帽,沸騰一片。Ladys and gentlemen都像音樂劇中的天使一般飄飄然升入了道德仙境。到了這里,全劇算完。
文明世界萬歲!
【讀《象人》有感(精選19篇)】相關文章:
讀《論語》有感(精選15篇)12-17
讀《父親》有感08-31
讀逃離有感07-29
讀《爭論》有感12-24
讀《孔乙己》有感(轉載)09-22
讀《笨小孩》有感02-09
讀《魯賓遜漂流》有感09-22
讀《血色母親》有感09-22
讀池莉《立》有感09-11
讀《燃燈者》有感08-26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孝經讀后感500字左右 《孝經》讀后感500字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