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哲理美文
觀滄海試題及答案 觀滄海考試
日期:2023-02-18 15:18:43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觀滄海練習題及答案  引導語:《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隨堂測試及答案  1、
为你推荐:
  • 個性說說大全
  • 觀滄海練習題及答案

      引導語:《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隨堂測試及答案

      1、本詩作者 ,不僅是建安時期一位杰出的詩人,還是封建社會一位杰出的 、軍事家。

      2、按要求填寫原詩中的語句。

      ①詩人登臨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實寫詩人所見之景的句子是:

      ③虛寫詩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 統領全篇寫景的一個字是“ ”。寫景時,先寫島上的 ,次寫海面上的 ,最后寫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詩的情感基調是 。

      4、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 ”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

      5、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所表現的畫面描述出來。

      6、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是 。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氣勢。“何”字體現了作者面對大海的驚奇,因為他看到了山島的 ,樹木的 ,波浪的 。

      9、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詩通過寫作者在遠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見的壯觀景象,展現了詩人寬廣的胸襟。

      B.詩歌前四聯寫詩人登上碣石山看見山島聳立,樹木茂盛,大海波瀾壯闊的景象。

      C.第五、六聯通過豐富的想像,寫出滄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氣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壯的樂曲,在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悲從中來,發出感慨。

      參考答案:

      1、曹操 政治家

      2、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觀 樹木百草 秋風洪波 蒼涼慷慨,悲壯激昂

      4、動景:水何澹澹、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靜景: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動景靜景各寫一點即可)

      5、示例:(樹木凋零)秋風陣陣,呼呼作響,詩人站在遼闊的`在海邊,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心潮與大海一起涌動,感慨萬千。(只作翻譯1分,有想象內容1分)

      6、詩人通過豐富的想像,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

      7、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體現詩人的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

      8、蒼茫動蕩巍峨 茂盛 洶涌

      9、D

      【知識延伸】

      《觀滄海》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董德松《詩中有畫畫中含情》,《初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二冊)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

      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 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

      當時,曹操處于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采用謀士郭嘉的意見,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

      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關于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不可置信。

      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一有至易水”,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一帶較高的石山。

    【觀滄海練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觀滄海練習題答案10-11

    觀滄海閱讀練習題及參考答案11-06

    《觀滄海》閱讀及答案11-05

    觀滄海考題及答案06-21

    觀滄海閱讀及答案10-16

    《觀滄海》賞析及練習題11-23

    《觀滄海》閱讀題及答案10-08

    《觀滄海》閱讀練習及答案08-18

    觀滄海閱讀題及答案10-12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國慶發的說說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