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朝歷史典故
關于中國唐朝歷史典故有哪些呢?歷史故事在一般情況下都是取材于真實發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節的連貫曲折,語言的生動形象,為我們還原出真實的歷史情景。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唐朝歷史典故,歡迎閱讀借鑒!
中國唐朝歷史典故篇一:唐玄宗封禪泰山軼事唐玄宗是唐代的第六位皇帝,在位44年。他即帝位之初,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以至形成了唐朝以來國家興盛的又一個高潮,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上書力請玄宗東封泰山。玄宗經過一番謙讓之后,欣然首肯,于公元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
據說,以前的帝王登封泰山,如果是順承運,功績顯赫,則會出現諸多祥瑞之兆;如果是無德無能,不能順應天時治理天下,則會出現諸多兇象。而玄宗皇帝登封泰山時,雖有功于天下,天氣卻屢屢變化,給他帶來了諸多的煩惱,這大概是上天對玄宗以后沉迷酒色、荒廢朝政的警示。
當時,玄宗皇帝東封泰山,單就儀仗隊伍前的馬隊,就以每種顏色的馬1000匹作為一個方隊,交錯排列,遠遠望去就像彩云繡錦,可見規模之大,盛況空前。當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來到泰山西側的時候,突然東北風大作,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隨從人員住的帳篷被風撕破,支撐帳篷的柱子也被吹折。
官員們因此十分恐慌,亂作一團。
封禪使張說本來就為封禪之事忙得焦頭爛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更使他手足無措。為了穩定人心,他不得不出來打圓場說:“大家不要慌張,皇上是天子,如今御駕出宮,定會驚天動地,這是東海之神來接皇上封禪的。”
張說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靜下來,及至來到泰山腳下,天果然變得麗日晴和。但是,到了玄宗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風大作,寒氣徹骨。天氣的再度變故,不禁使玄宗心神不寧。他停止飲食,肅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
他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我自即帝位以來,得到蒼天的佐助,國家昌盛,萬民安泰。我來登封泰山,本欲為萬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過失,不配來泰山封禪,請上天來懲罰我本人;如果是隨從的人員沒有福分參加封禪,亦請上天降罪于我,隨從的兵士和騎乘的馬匹確實受不了徹骨的寒風,請蒼天暫停風寒吧。”
玄宗祈禱之后,果然風靜樹止,山間的氣溫隨之轉暖,天氣晴和,微風南來,在縷縷絲竹歌樂聲中,玄宗順利地在山頂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
為了紀念這次成功的封禪,玄宗還親自撰寫了《紀泰山銘》一文,刻在山頂大觀峰,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洋洋千言的唐摩崖碑。
中國唐朝歷史典故篇二:唐太宗為何要親手砸掉魏征的墓碑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歷代賢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征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變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一怒之下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對于唐太宗這種“雷人”的異常舉動,有人認為是魏征生前大力舉薦的杜正倫、侯君集接連落馬,傷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認為是魏征曾將自己記錄的與太宗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辭,拿給負責編寫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犯了唐太宗的忌。這兩種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卻是因為魏征屢次過火的“犯顏直諫”,使唐太宗產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過是唐太宗因為長期受到壓抑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歇斯底里的發泄。
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開明君主,為了開創大唐盛世的'局面,為了實現千古一帝的夢想,他給了魏征“無限話語權”,讓魏征時刻提醒和勸諫自己。在國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懸河,好像在教誨一個沒有主見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長輩,苦口婆心,聲淚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據史料記載,魏征在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內,有史籍可考的諫奏前后達二百余次,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面,甚至連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時候都讓唐太宗下不了臺。
魏征比唐太宗大20歲,如果放在時下,就是“60后”與“80后”的關系。年齡上的差距,代溝上的隔閡,意見上的分歧,必然會造成二人之間的沖突。魏征在嘔心瀝血的同時,卻忽略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張、理想、愛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標新立異的開拓勁,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權,在很多時候都受到了魏征的干涉和阻撓。難怪有一次唐太宗守著長孫皇后的面大罵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殺了這個莊戶佬不可!”能把“從諫如流”的唐太宗逼到這個分上,魏征的進諫確實過了頭。
愛太深,容易出現裂痕。魏征這種慈父般的過火關愛,在唐太宗眼里卻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當皇帝的在很多時候說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臉色,這種長期逐步積累起來的壓抑,總有一天就會像火山一樣突然噴發,而魏征的“薦人失察”和“諫言外流”不過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導火索。貞觀十八年,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麗受挫后,不由得發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長嘆,立即“命馳驛祀征以少牢,復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詣行在,勞賜之”。人,總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諦,皇帝也不例外。
中國唐朝歷史典故篇三:唐肅宗李亨身世之謎唐肅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之子,唐朝的第九代皇帝,原名李玙,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他在位五年(756年~762年),終年50歲,死于宮廷政變,其執政期間李唐中央政權逐漸瓦解,是唐朝走向沒落的開始時期。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九月三日,肅宗李亨出生在東宮之別殿,初名嗣升,后來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寶三年(744年)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沒有改動,因此習慣上把他稱為李亨。
他的母親楊氏出身于弘農華陰(今屬陜西)楊家,為關隴地區名門望族。楊氏曾祖父楊士達在隋代任門下省納言(宰相),父親楊知慶以祖先蔭庇為官。值得一提者,武則天的生母就是楊士達的女兒。若從武則天的母親這里算起來,楊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輩,這種不同班輩之間的婚姻關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景云元年(710年)八月與楊氏成婚前幾天,李隆基剛被冊立為太子。不久,楊氏懷孕,生兒育女本來是人之常情,天之大倫。可是由于此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關系緊張,他擔心太平公主會借題發揮。歷史上以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難當大任而行廢立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像隋文帝時太子楊勇因寵愛貌美的昭訓云氏,被母親獨孤皇后認為難以隆興基業,結果被廢;太宗時太子李承乾喜好聲色,因特別寵愛一位太常樂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終被廢黜。正由于這種原因,李隆基內心焦慮,便讓屬下秘密弄來一些墮胎藥,打算將這一小生命扼殺于母腹之中,但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沒有能夠與生母楊氏生活在一起。因為楊氏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則是后來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級森嚴的宮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優越得多。此時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沒有生養,楊氏自覺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獨享為人母的喜悅。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邊,對他百倍呵護,極為疼愛,“慈甚所生”。
【中國唐朝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1.唐朝歷史典故
2.中國唐朝的歷史
3.中國的歷史典故
4.中國象棋歷史典故
5.關于唐朝的歷史
6.歷史事件唐朝
7.唐朝歷史大事件
8.盛世唐朝歷史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每天充滿正能量的句子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