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精選46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精選46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從前,對于一些教導類的冊本聽而不聞,基本不參加本人的瀏覽方案以內,總感到那是些僵硬的事理與說教,沒甚么真實的意思,也激沒有起幾多瀏覽的興味,一朝一夕,更是無從讀起,以致于從教兩年多了也未讀過多少本名篇佳作,想來真是羞愧。
克日有幸拜讀了朱永新傳授的《我的教導抱負》一書。仔細品嘗作者的教導理念,對于將來的教導有了進一步的看法。教導的巨大任務是令人們從蒙昧走向成熟。作者書頂用精煉的言語勾勒了二十一世紀教導抱負的絢爛以及燦爛,令人們對于將來的教導充溢決心。我心中對于教員的抽象有了更深的震動。
朱永新傳授的《我的教導抱負》,它的開篇就給我留下了深入印象:“誰正在堅持胡想,誰就可以胡想成真;誰能沒有懈地追隨抱負,誰就可以不時地完成抱負。作為教員,咱們不只要把抱負播正在先生的心中,更要把抱負收藏正在本人的夢中。”是啊!每一個人都有抱負,更該當把抱負收藏正在本人的夢中,并積極使胡想成真,作為一位教員,假如單從教導而言,我想抱負第一名的即是做一位抱負的教員吧!正在《新教導之夢》的第七章——抱負的教員從八個方面具體闡述了抱負教員應具有的抱負本質。抱負的確是抱負,真的想做到大概很難,但它又給咱們供給了一個行進的門路,如許不時前行才會讓咱們不時提高!以是,要做一位抱負的教員,起首必需具備弘遠的抱負,至多要有更高一點的抱負以匆匆使本人不時前行。
要想做一位抱負的教員,首位要做的即是要有豐厚的學問吧,這是從古到今穩定的謬誤。從前崇尚教員有一桶水,如今跟著新的課程規范的奉行,生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可的了,而該當是一條河道并且是一條奔馳不斷的河道!唯其如斯,才干讓先生更有所學、有所獲!不然,拿甚么來教給先生呢?這就請求:一要勤于念書,空虛自我,使本人的常識陸地不時失掉豐裕,沒有會干涸,才干絡繹不絕地使本人充溢生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員取得教導素質的次要道路便是念書、念書、再念書。”
通讀全書,咱們以為它有以下多少個分明特色:第一,教導抱負與教導理想相分離。第二,教導理念與教導理論相分離。理論性與迷信性、全體性與凋謝性的一致。再次又切進對于中國德育變革與立異的存眷,提出了中國品德教導目的、內收留、辦法、體系體例等立異的具備較強理論代價的詳細設想。第三,微觀研討與宏觀研討相分離。第四,教導熱忱與教導深思相分離。
假如汗水能夠積累,咱們的黃河將會更長,假如信心能夠聚積,咱們將樹起另外一座泰山。我想,只需有信心,有汗水,我的教導之夢將會變患上五光十色。我想,大概咱們會從中取得一些啟迪。我感到像如許的教導才稱患上上是讓人畢生沾恩的教導。實在這類教導也正在停止灌注貫注,但它差別于傳統的灌注貫注,它充溢著靈性與聰慧,能給每一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動,又起著耳濡目染的感化,能給每一個孩子建立起弘遠而實在可行的目的。“一個教員沒有正在于他教了幾多年書,而正在于他存心教了幾多年書。”一些教員,他教一年,而后反復五年十年甚至一生;有些教員,實真實正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真實正在教五年的教員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反復了一生的教員,他們的成績是紛歧樣的。因而,作為一個教員,我感到該當具備沒有探究、不時立異的肉體,做一個教導上的故意人,萬萬沒有要成為一個高屋建瓴的教書匠。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這本書中,作者美國教導心思學家卡羅琳博士,搜集了職前教員們的回想的近200個正在先生期間所司理的最損傷孩子心靈的事情。這些事情內收留豐厚,舉例活潑抽象,實在反應了教員正在教導辦理先生中易呈現的各種過錯。讀著這些事例,一件件一樁樁素昧平生,就發作正在你我的身邊。比較著這些“處體式格局”的案例,我如同設身處地,回想、檢查、思考,給了我很年夜的教導、協助以及啟發!
是的,教員具有權利。咱們有權決議先生樂成仍是失利,付與先生權益仍是褫奪先生的權柄,褒揚仍是批判先生,增進先生提高仍是按捺先生開展。這些權益都包含正在教員的言行當中,假如咱們能從這本書中失掉啟示,得當地迷信地均衡本人的權益,會對于教授教養發生杰出的后果與感化的。
我感到這本書與以往我看的教導類冊本差別的是,采納敘事的體式格局,描繪教導理論中的案例,因而可讀性強,極易惹起教員的共識。本書從一樣平常糊口教授教養中教員易犯的過錯動手,對于各個案例停止一一分析,并提出處理的思緒及辦法。提出的倡議適用性強,教員很簡單付諸理論;并且功課正在找出成績的關鍵時,扼要引見了相干的教導實際,如許還可使讀者的教授教養實際程度更上一個條理!
這本書更吸收我的是,正在每個案例后都有“處方”的方式,對于發作的事情賜與剖析,協助讀者找出成績的基本。這些剖析依據人的心思開展的實際,提出很多古代教導理念,夸大了對于先生的恭敬、了解,存眷、觀賞、撐持、協助,凸起了作為教員應有的對于先生樸拙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責備他人的時分,剩下的四個手指實在正在責備本人”,“良好的教員,擅長發掘沒有善于施展闡發的先生其余方面的長處”,“合情合理的教師會留意黑板禮儀——恭敬先生、了解先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觸感染”等等。
做教導教授教養任務的我看完這本書,我感到教員的言行間接影響著先生的樂成與失利,褒揚先生仍是批判先生,增進先生提高仍是按捺先生開展,是咱們教員該當考慮的成績。想一想本人大概正在沒有經意間我的語言損傷了孩子,我殊不知道。這本書中引見的常識能讓我規復寧靜,堅持心思均衡。
教導是奇跡,而教員是職業。咱們處置的是教員這一職業,擔當的倒是教導的義務。師與生之間,維系正在一同的是愛,因此愛也就成了教導永久的主題。“教導的最高地步是沒有留陳跡的愛,我但愿本人可以到達這個地步。”何等儉樸的一句話。恰是如許儉樸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于教導的了解,標明了他對于教導任務的立場——存心往做。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寒假空閑時,讀了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老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感觸頗深。《與幼兒老師對話》這本書,具有以下突出的特點:首先,充滿獨到而精辟的觀點和見解。關于兒童發展的精辟論述、關于適宜性幼兒教育的獨特觀點、對老師專業發展的深刻闡述。
其次,隨處可見基于實踐的理論闡述和基于理論的實踐反思。我們能夠感受到,本書的很多觀點并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實踐”與“思悟”出來的。
再次,滲透著對幼教問題的理性審視與對兒童發展和幼教事業高度關注的氣質和精神。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資料,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老師主角、老師與兒童關子、專業幼兒老師的行為、老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教授時刻向我們展示著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把握。在凱茲教授的書本里面,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在其樸實、流暢的語言中,我們時刻能感受到的是貫穿始終的她個人的獨特的學術品質!并感受到了幼兒老師的成長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只有不斷充實自身,不斷更新觀念,才能適應新時代學前教育的要求。
在書本里面,麗蓮。凱茲博士深刻地闡述了關于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老師專業成長等的觀點和思想,充滿了關于幼兒教育與老師成長的專業智慧,以及她對于兒童發展與教育的理論和時間的深入把握。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本書第十一章中談到的:專業幼兒老師的行為。
書本里面講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老師帶著20位四歲的幼兒在戶外活動,因為只有兩輛小三輪腳踏車,幼兒便常為“該誰騎”而爭吵不休。這一天,一位叫寶寶的小男孩跑到老師面前抗議道:“小莉不讓我騎三輪車!”這時老師應如何反映呢?她說一位專業的幼兒老師整個決定思考及反應的過程,牽涉到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
1、此情境能夠教導幼兒什么?
2、老師對事件中的幼兒所做的診斷是什么?
3、課程與管理上應如何處理?讀到那里,我不禁放下書本,思索著……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的一日活動中再熟悉但是了,而我們,平時又是怎樣來處理的呢?
處理的同時關注到了哪些因素呢?在書本里面麗蓮。凱茲博士就談到了專業的幼兒老師在處理時應關注:此情境能夠教導幼兒什么:社交技巧,老師能夠利用這個事件鼓勵幼兒發展社交技巧,社交知識,氣質培養。社交技巧,如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處世技能,其中談到了讓孩子學習語言技巧(明確的詞句對話技巧);社交知識,如社交認知,正義觀念,旁觀幼兒的理解與技巧的學習;氣質的培養如同情心及助人的氣質,實驗的氣質,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可見,老師在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就應把重點放在教導幼兒解決問題的技能和策略上。在這一章節中,麗蓮。凱茲博士以一個幼兒園里經常發生的事件來說明專業人員與未受過專業訓練人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專業人員的反映就應是運用可靠的專業知識及見解來決定,著眼于兒童長遠的發展利益,而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的反應大多視當時的狀況,以在最短時間內來解決事情的方法來決定行為與反應,而不是以兒童長期的利益未目標。書本里面描述了一些幼兒老師所使用的專業行為,為兒童發展與學習盡最大努力。
在工作中我們時常面臨這樣的事情:在游戲中,幼兒常常會為一件玩具或者某個主角而爭吵。反思自我平時在處理這些我們都認為的“小事”時,自我的反應處理方式是一名專業人員該做的嗎,恐怕我們常常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比如手頭正好忙碌著,比如小朋友本來就有許多麻煩事……這些所謂的原因,使我們常常會出現許多非專業人員的處理方式,比如“說教”,比如“追究原因”等等,而每每這時,我們都還沒意識到這些方式的不妥,也許,在這些我們通常都認為的“小事”上,很少會去思考孩子的長遠發展上。反復讀了這一章節的資料,讓我有了新的的認識,此刻我看了此書,明白自我其實能夠利用這件事情鼓勵幼兒發展社會技巧,如: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出世技能,這些才是對我們的孩子終身發展有利的。
我覺得,一本好書,更何況是一本非情節性的理論性較強的書,粗略地瀏覽一遍,是不能很好地去解讀它的精髓的,需要我們反復地閱讀反復地領會才能真正有所收獲。這一次,我只是在網上粗略地看了一遍,而不能說是真正地讀懂了它。我想,手頭若是放一本的話,我們便能夠隨時地翻閱,遇到問題時,把它作為我們的導師,請教于它,必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4作為一名剛剛畢業不到兩年的英語教師,無論是教學經驗還是專業水平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讀書既可以提升個人的修養,也能促進一名英語教師各方面的發展。對于我們教師而言,想要讓自己的學生變得優秀,首先就要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但是,我感覺自己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又不知道從何學起。自從加入名師工作室之后,感覺有一盞明燈指引這我并且讓我在教師道路上有了前進的方向。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名更合格甚至優秀的教師,我利用將近一個月的寒假時間來給自己沖電,我看了一些關于《新教育》、《新課程標準》和《給教師的建議》等書籍,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從中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雖然不是什么很有名的書,但是它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并且每一條建議都談到一個老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結合,加上精辟的理論分析,我自己法子內心的覺得這是一本對于一名想要進步教師的好書。比如,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讓我從中真的學到很多,雖未親身經歷,但卻受益匪淺。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
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于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句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比如,上課的時候,一個優秀的老師不只是有課本上的知識,肚子里還應該裝有其他的知識。這樣,即使不喜歡英語的學生也會因為喜歡你而喜歡上英語。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讀那些教育專著,從而不斷地補充自己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在現實生活中,我了解到許多老師經過多年的教學,認為自己對所教內容已爛熟于心,沒必要再認真努力地學什么新東西。我是很不認同有這種想法的老師。首先,我覺得一名老師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而學生的思維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師;其次,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最后但不只是只有這一點,就是教師在不斷學習和親身體驗學習過程的同時才能更加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制定學習計劃,實施教學過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與學生實際的相符合的對策。總之,教師永遠沒有理由停止學習或放松學習,而學習就正是在不斷的閱讀中實現。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通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們教師,尤其是年輕的教師更要堅持不懈地讀書,讀教育名家的書,吸納各家思想之所長,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而努力。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5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于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歡什么、害怕什么;師生關系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在現實并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于輕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辟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6讀書,就一個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于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歡什么、害怕什么;師生關系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在現實并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于輕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辟點評,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并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余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系。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贊。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斗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獲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并不陌生,卻有那么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么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致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
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我們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7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常常會讀些書來充實自己。最近別人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叫《我為誰工作》。閑暇時細閱,頗有感觸。就象書本里面所言: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莫過于書了。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快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的確,一個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人們說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是無數本書鋪成的。如果沒有了書,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群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充實幸福。
《我為誰工作》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雖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讀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話給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該把心態回歸到零,把自己放空,抱著學習的態度,將每個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能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沒有裨益。我們當中的有些人,時常處于消極頹廢的心理狀態中,覺得社會太大,自己所學、所想的在現實中經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離自己更是遙不可及。于是,便有些垂頭喪氣,駐足不前,面臨人生的道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時候,對自己當前的工作不太滿意,導致了一些負面的情緒。這樣,抱怨與痛苦就產生了,在這個時候,一本好書,它可以幫助我們,它啟示了我們的思維,掀起了我們久違的熱情,亦詮釋了某些灰與黑的現實本質。
然而,工作又是什么呢?我認為,工作是每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職責,如果沒有機會工作或不能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他們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達到某種目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也有自己的夢想,正是為了獲得某些東西達到某些夢想,或是成就自我,為了拓寬、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將自身全面發展成為和諧美麗的人,我們才會專注于一個方向,并為此付出畢生的心血。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除了工作,沒有哪種活動能有如此高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種種活著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著生活的質量。
要知道,工作是我們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為誰工作?讓我們一起來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一起走向成功之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用熱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來一次觸動心底的反思,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并接受: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工作。這個樸素的人生理念,責任、敬業、忠誠就從而誕生了。敬業鑄成燦爛人生。愛崗,在自己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在平凡中創造著不平凡的輝煌,勤奮努力、自強不息,要知道我們不是在為誰工作,更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我們是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我們要把自己當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從中獲得發展的機遇。
不言而喻,答案已經很明顯,我們是為自己而工作,在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負起天經地義的責任,義不容辭以誠信為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盡心盡力,忠誠第一,忠誠于工作,忠誠于同事,誠實坦率,視誠實為生命,敞開心扉,坦蕩處世,率直為人,把職業當作生命的信仰。記住,我們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一起努力、一起奮斗,為創建和諧社會而盡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8寒假是孩子們期盼的,作為老師的我也同樣,寒假可以好好休息,但是怎樣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愉快的寒假讓自己有點困擾。作為青年教師自己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學校也為老師們著想,要求我們假期好好讀一本書,品一碗心靈雞湯,在愉快的假期里也能成長。
我也挑了自己喜歡的一本書:肖川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過幸福快樂,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實現。幸福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而教師的幸福是教師在教育場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滿足后的一種感受,是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的一種教育主體生存狀態。教師的幸福就是教育幸福。幸福的教師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
教師,循循善誘,守望的是講臺,放飛的是夢想,播種的是知識,收獲的是未來。教育是教師的生命,因而教師的幸福首先來教育教學的工作。其次教師的幸福來自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因為從學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而體驗到精神上的無限幸福,學生的道德成長,桃李滿天下,便成了教師最大的幸福。教師的幸福同時也來自教師的專業成長、教育研究、善好的學校生活。
教師的幸福其實很容易得到實現,當學生的成績有進步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幸福。當調皮的學生開始懂事、聽話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幸福。當在比賽活動現場,學生一起吶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幸福。對于教師,我們很容易在身邊的小事上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就是一種感覺,敞開心靈去感受,幸福無處不在。幸福就是一種充實、閑適,沒有空虛感,匱乏感、無聊感,沒有內在的緊張、焦慮。幸福就是內在的平安,自由自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師其實也不是很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教育事業,自己的學生,用心體會生活,你會發現幸福就在身邊!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9《孩子們,你好》是一本讀后讓人快樂的書。文中阿莫老師的孩子們很快樂,阿莫老師也很快樂。那我們來看看阿莫老師的快樂教學法,我從開學第一天、課堂上、課余三個方面來歸納了一下:
開學第一天,老師親切地叫出每個孩子的名字,這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因為這是一年級學生的開學第一天,原本老師根本不認識他們,所以在開學前他對著照片上的樣子一一記下了每個孩子的相貌和名字。我們試想一下,當孩子與你第一次見面時就聽到你準確叫出他的名字,孩子心里該會多么激動與快樂。而且老師還一一與孩子握手,這時孩子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從而他們也會來尊重你。在第一天的第一堂課上,沒有行為規范的宣講,老師也沒有嚴肅地說:“你以后就是學生了,學生應該怎么怎么樣,不能怎么怎么樣”,如果這么說了,那孩子就會覺得被束縛了,從而不喜歡學校,不喜歡成為一名學生。阿莫老師是讓孩子們直接進入有趣的教學課堂,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
課堂上的阿莫老師應該是個很能干的老師,他包攬了語文、數學、藝術課,書中也很細致地寫出了每門課的教學法,通過典型的課堂現象和課堂事件展現出來。“如果課的教育環境能使兒童的課堂生活變得愈益生動有趣和愈益充滿著激情,他們就會喜歡上課。”我們都知道學生有興趣才能學得更好這個道理,但要做到卻要花一番心思和功夫,阿莫老師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典范。
我讀到最窩心的一個情節是:一個男孩在周六的早晨醒來,起床后就要去上學,他媽媽就說:“今天是周末,不用上學,我們在家休息。”男孩說:“為什么不能去學校休息呢?”看,孩子們已經愛上了學校,愛上了學習。
阿莫老師這樣評價自己的教育:如果想要在人道原則的基礎上完善我的教育方法,我就得牢記,我自己也曾做過學生,并且要努力做到:不使從前曾經折磨過我的那種感受同樣去折磨我的學生!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0今天我們讀了一篇名叫《南極的除夕》的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南極考察隊僅用五天時間建好了一座長29米,寬6.2米,高1.3米的碼頭;他們只用了十多天時間,就把5000多噸建材物資從船上運到長安城;用罐頭盒把建站基地滲進的水一桶一桶的排除了。最后,南極長城站成功的在考察隊員們的手上建好了。
讀完文章,我被那隊南極洲考察隊深深地震撼了,被那愛國情懷所感動。南極洲考察隊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南極長城站,可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們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是什么讓他們能這么團結頑強呢?是他們穿的暖和?是他們知道這樣做能很快的做好,能早點去休息?都不是就算他們穿上一件棉襖,去做長時間的室外工作,他們也會這么頑強。這其實就是因為為了開發南極的共同理想。使他們團結的像一個人一樣。你也許認為這個不太好理解,其實,說穿了我們生活中也有這些例子。班級中要出黑板報,大家為了出好黑板報這一個目標,擠出時間,團結的把黑板報出好;幾個同學要去戲劇表演,他們為了表演好這個目標,努力的排練著節目。再小點,打掃衛生時,我們不也是為了搞好衛生這個目標而努力打掃嗎?這樣例子數不勝數,我們在為了同一個目標時,激發出來要把這件事做好的精神,不就是我們團結時做好每一件事的動力嗎?
《南極的除夕》鼓勵著我,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為國爭光。我要更努力成為有用之才,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愛祖國,從我做起!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1《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先生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愿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雖然我無法做到這位先生的如此坦誠,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同時犯了錯誤,有時,我會憑我直覺判斷,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評那個我心目中的差生。卻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學生在暗自垂淚,也許在他們的眼里,我不再是個好老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達到,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接受了懲罰。
總之,愛的教育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溫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里溶解。書中給我的啟示是,做一個溫柔的嚴師,用充滿愛意的語言來嚴格要求我們的學生。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2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后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并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其實,作為異物闖入孩子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孩子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孩子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老師,要在充分了解孩子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孩子,最大限度促進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長。孩子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著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孩子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僅單純的是為孩子鍛煉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孩子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務必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孩子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孩子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采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這階段的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群眾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孩子,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己的行為,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于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正確引導孩子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孩子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杰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務必是從微觀開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里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孩子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孩子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展對孩子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孩子的個性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孩子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人際關聯很好的孩子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孩子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于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孩子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孩子進行記名字的游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孩子在某一階段我會采取著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孩子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孩子會出現一些關于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符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孩子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為老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持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3手捧著《教師的挑戰》一書細細讀來,讓我對21世紀教師所面臨的挑戰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盡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在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著寧靜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以及合作學習意識。
該書開篇就從“學習共同體”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入手,詳細闡述了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及應實現的預期效果。所謂創造“學習共同體”教學,就是將教師的“教”有效地轉換成學生的“學”;將課堂變成“學習的場所”;將課堂模式轉變為“主題—探究—表現”為單位的項目型課堂。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角色應從單向的知識傳遞者轉變成觸發學生思維的引領者以及與學生充分交流溝通的分享者。傳統課堂大都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除了回答問題幾乎很難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課堂革命帶來的是師生角色的互換,學生在課堂上侃侃而談,發表自己的主張觀點,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其間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學習培養團隊意識,在習得知識的同時完善人格,從而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教書和育人。書中反復指出,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于對話的“沖刺”與“挑戰”。在合作學習的課堂里,每一個兒童與教師一道奏響著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交響曲。可見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合作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二、轉變教師角色,把話語權還給學生。
教師應徹底轉變自己的傳統觀念,認為自己應該高高在上,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就可以駕馭課堂、操縱學生。相反,教師的角色應是和善的親近的學習領路人,課堂上聽到更多的如果是學生的聲音,而且是正向的積極的富有想象力和啟發性的聲音,那么這將是一堂成功的課題。在我的語文課上,我曾經是那個因為害怕失去話語權從而不能有效控制課堂局面的謹小慎微的老師。很多學生閃光的想法都被瞬間扼殺,久而久之學生們不再愿意開口,甚至連思考能力也開始減弱,沉悶的課堂讓時間過得更慢。后來,我開始尋找問題的出處。通過回憶曾經參與過的先進國家如韓國和美國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幡然醒悟:原來一節好課是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來完成。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調整授課形式,讓學生占據主體地位,鼓勵發言甚至是錯誤的說法。慢慢的,課堂活躍了起來,學生們不時冒出的或精辟或出乎意料的回答常常讓我對這些年僅十幾歲的孩子們刮目相看。教師要像采擷珠寶一樣珍視每一個記錄學生成長的發言。
三、蹲下來,走進學生內心世界。
如何能更有效地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之中始終是困擾年輕教師。我嘗試著從一個動作開始做起,蹲下來。由于法國班的學生年齡偏小,“蹲”這個舉動能拉近師生距離。蹲下來糾正發音,蹲下來指導書寫錯誤的漢字,甚至蹲下來跟他們游戲……教師建立于學生相互傾聽雙向溝通的第一個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走進他們的內心。只有這樣建立起來的溝通方式才是有效的,才是穩固的。教師要敞開胸懷接納每個學生個體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在國際部任教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小班型授課,因此顧及到每一名學生并不是一件難事兒。每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蹲下來,讓師生的心貼的更近;蹲下來,將自己的視線放得跟孩子們一樣平,看到的注定會是不一樣的風景。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師曾經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我們都能蹲下來,用自己的傾聽和包容走進每一位學生!
課堂有時看上去像大海一樣沉默,但在海底卻正在發生著劇烈的運動,而這種力量恰恰是難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生著靜悄悄地變革。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4寒假有幸拜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的內容猶如陣陣清風吹進我的心里,讓人感動,蕩滌心靈。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操作方法,書中沒有對缺陷的掩飾,沒有對成功的浮夸,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的與眾不同。他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著詩意,包含著深情。讀著書,我時常會被李老師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贊嘆,折服。
什么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教師?李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最好”是相對的。因為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其實就是“更好”。雖然“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李鎮西老師的所謂“最好的教師”,是自己和自己比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后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師”是我一生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終點。
一、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做心中有愛的教師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種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執著而深沉的愛,是教師對學生真摯而無私的博愛。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他們的親密伙伴。這種愛,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誠的感情。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應了解學生的需求,力圖讓教育知識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讓教育更符合人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讓我感動,他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自己的人生追求,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滿了他對學生濃濃的愛意和對教育事業無限熱愛的情感。心中有愛的教師必定會與眾不同、必定會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業上取得累累碩果。
二、堅持閱讀和寫作,做學習型教師
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李老師對于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數家珍,對陶行知等
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也是隨手拈來。李老師之所以能夠這樣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閱讀、積累的結果。李老師一直在不停地閱讀,從教20余年,這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閱讀欲”就是李老師的“生存欲”。
此外,有效的閱讀總是伴隨著思考,而思考總是讓人的思維迸發出火花,于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從李老師的筆下誕生了。在此,李老師告訴我們,寫作要日積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樸實,不能故作高深;要讀寫結合,不要讀寫分離。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寫作水平。
三、把問題當成課題,做研究型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李老師在書中談到,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
四、堅持不懈,做永不止步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講臺,我的生命在學生”。他從教20余年,每天都堅持完成好“五個一工程”——上好每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于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正是這種堅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鎮西老師。
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教育更不能停滯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師不能有絲毫懈怠,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爭取做到“更好”,也許我們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總之,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為;是對某種欲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閑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蕩氣回腸。
《做最好的老師》的確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首選教材,讀后感受頗深,但還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處,我將繼續學習下去,爭取不斷向“最好”靠近。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5推薦《教育的奇跡》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后,感觸也挺大。
《教育的奇跡》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么?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么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著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只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是呀,每個孩子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優點,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養他了。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著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著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問題時,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或者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使孩子那顆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跡”!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責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態度,“壞孩子”“笨孩子”“差孩子”“問題孩子”這些定性的詞都不能隨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期待成為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七八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學生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里,上課不愿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為什么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里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于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里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了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干。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學校里,她總覺得老師、同學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學生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愿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的后進生。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學生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學生,乃至轉化為學生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系。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同學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學生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上來了,特別是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6最近,我認真閱讀《有效老師》,捧讀此書,我收獲很大。這本書所給出的教學上的許多建議,使我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云散。每次讀到其中的案例時,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地應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只有再度作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有效老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對于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在教學工作中,應關注全體,特別是對處在困境中的學生進行關心、鼓勵、幫助、引導,時常對他們報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這猶如涓涓細流,流淌在學生心靈之間,讓他們享受到教育的溫暖,激發起求起的欲望。學生的茁壯成長,是我們教師不可推御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主動思考,虛心求教,肯干、實干,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盡全力把工作做得細致、扎實。同時,細心總結工作經驗,在摸索中前進。“昨天的孩子,課本是他們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們的課本”,身處課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師,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今天的教育?我想,我應該快樂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事業,面對自己的工作,面對自己的學生,全身心去研究課程、教材、學生、教法等,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備。抓住“課改”帶來的發展機遇,樹立較強的科研意識,走進新課程,刻苦鉆研課堂教學藝術,爭做善于吸收的學習型教師,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師,敢于探索的創新型教師。
其實,做名好老師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只要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認清教師崗位職責,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我們的素質教育就不會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師都會成為一名好教師。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7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么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我總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么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么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范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征。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我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鑒的呢?別人的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么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系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時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后,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松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松、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8寒假里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于中小學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
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他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透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為這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
但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為藝術。
張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太快,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應對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這天的學校里。教室座位整齊,臺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
老實說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呼喚,呼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說到底快就是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種什么樣的課堂、什么樣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說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并及時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潛力。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于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的“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
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里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說,學校還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為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為最佳。博耶又說:“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須想不到,在中國有那么多“名師”能夠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能夠在體育館數千名觀眾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好處上說,這正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并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一,也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為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為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后順著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19最近,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現,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么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的很遠!
首先,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下來,等于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再加上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由此,作為一名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0最近我有幸地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顯示功能,又關住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他的理論和實踐,應該成為中國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敬業精神讓人感動,我也為之折服。
在讀到《教學合一》這節時,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
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
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系起來。
簡而言之:
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我仔細閱讀,細細品味,聯系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的課堂設計應適合本班學情,根據學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那么這樣學生就會樂學了。教師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外,確實還需要不斷的學習,用豐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不是有句話“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嗎?”
《學生的精神》中提到三點:
(一)學生求學必須具有科學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應付環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說說我自己的感受。現在的學生正如陶公所說容易“自滿”,自己剛剛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定的領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實踐做題時,卻無從下手。學生對學習缺少一定的目標,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學校來接受教育是為了什么。每當找學生談話時,我便會問“你準備讀完干什么?”學生的回答:“不知道。”他們從來很少會想過我以后的路該怎么走?會是什么樣?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對于周圍的環境學生很少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歸納在外界的環境上。例如,學生作業未完成,當問其原因時,學生回答無非這幾種“我不知道什么時候交作業?”“我不會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題?”“我忘記交作業啦!”“課代表交作業時沒告訴我!”諸如此類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人無可奈何,更多的時候我在問自己:“我們的學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讓他們變成這樣?”
回首這些年的教學,我在不斷的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學會去轉變角色了,你現在已經是一名教師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師范生的第一變——孫悟空,也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么是變成孫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說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他是抱著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中就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1利用假期時間,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該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通過反復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下面簡要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個部分。當然,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
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學習陶行知,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作為我們教育現代化的一盞指路明燈。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2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對于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3這天,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明白了教師要具備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潛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愛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題。韓軍的人文主義精神;朱永新教授高舉的“愛的旗幟”的新教育實驗;李鎮西的“走進心靈”的教育,似乎無不凝聚著愛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所奉行的不也是愛的惟一原則嗎?
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發誓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時候,我在學校住宿,在同寢室中,我的人緣很好。因為,我當時做人的準則就是:無論是誰,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務必答應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難處,我要幫忙每一個有困難的人。那時,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節省,但是只要有同學跟我借錢,只要我兜里還有錢我就必須會借。漸漸地,我發現我眼中的世界似乎變了,每一天我都會有無窮的快樂,每當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當了一名老師。在教育教學,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愛他人是現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人,才能融入到使周圍的人都快樂的大我之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忙,相互提高。學會幫忙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
我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關愛與合作對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獄去考察,發現天堂里的人同地獄里的人一樣都是圍著一口鍋,拿著兩米長的勺子喝著相同的肉湯。但是,天堂里的人卻精神煥發,滿面紅光,地獄里的人卻萎靡不振,面容憔悴,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地獄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著長勺子舀湯喝,勺柄太長,總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則相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長勺子舀湯第一口總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別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別,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獄之分。
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是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里像圣經里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
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恒的!為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為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代替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愛別人就等于愛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并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為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4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內容寫得十分真實,讓我看得進神進肺。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并且教會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別喜歡愛看這本書。
《愛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暢銷不衰,目前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該書主要講了: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一年來的經歷,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里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愛有多深呀!在學校老師的關懷和鼓勵之下,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氛圍里,朋友間的關愛都無不流溢于紙上,真是動人心弦啊!
愛,像人的靈魂,天天陪伴在我們身邊,實在他的意義已融進我們的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走,單是穿衣洗臉,催促孩子看書學習,往書架上放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頭疼發熱,問冷問熱尋醫找藥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沒法形容的愛。
當我們墮進窘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邊,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點睡,別熬壞身子。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輕易忽視,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沒法感遭到。
親情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體會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無條件的溺愛,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長的行為是最能夠作為榜樣,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的。這要求家長要從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鐵先要本身硬。只有一個能夠克制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嚴格要求他人。書中孩子的父親就是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愛、無私、熱情贏得了孩子敬佩。這一點對我一樣也很有幫助,它指導了我怎樣和我的學生進行交換。
還有孩子之間的最純潔的友誼,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它教導孩子們看待一個人不應當從他的穿著,而是應當從他的行為。只有關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實的好朋友。有時候友誼不是從嘴巴上說出來的,而是從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當你面對障礙的時候,你會欣喜的發現你實在不孤單。書中側重描寫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誼,也描寫了他怎樣處理和別的同學的關系。它告知孩子們交往要以寬容為本。
中國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愛人。可見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愛心。作者精心構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節,把美好的感情與思想送進我的心靈: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崇敬、對四周人的愛、對同學們的關心,面對出現災情的災區人民的關愛與幫助等。當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嚴重的特大災難,我敬佩災民們那種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時間沖鋒在廢墟中搶救傷員的英雄們。這一切的一切,一樣也看到我們全中國人民同胞的團結,充分體現了祖國人民一方有災難,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讓我從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到:愛是教育氣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虛偽的。但只要我們專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的工作與生活中,愛在點滴的地方。愛體現在扎實的基本功、高度的責任感、精深的專業知識、和一顆愛孩子們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對學生更多地給予一份真情、一份關注、一點庇護、一些寬容,讓學生感遭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我手寫我心,把真心亮給學生看,用真情訴給學生聽,把真心帶給學生讀,我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從中也會獲得到無窮的動力與愛我堅信孩子未來一定會回報祖國的。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5最近,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現,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么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的很遠!
首先,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下來,等于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再加上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由此,作為一名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6讀到這本書,絕對是一個巧合,過程不贅述。被吸引的是書名,《此岸與彼岸》,繪圖是一副水墨橋。其寓意我想,只要是一位教師都能領悟。教師便是這座橋,將學生從無知懵懂的此岸渡到光明的彼岸。其實,這個書名讓我領悟地更多的是,教師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解惑者,起促進與主導的作用。
這是一本教學手記,目前共有兩冊。第一冊的名字叫《現場與背后》——“以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這一冊記載的全是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第二冊便是《此岸與彼岸》——我的數學教學手記,這本已經上升到理論階段,從理論的角度去解釋一些教學現象。
讀完第二冊的第一輯,我有如下兩點想法。
一、解讀教材,尊重教材。
我們上過小學數學課的老師都知道,在我們教四則運算以及運算律的時候,教材中總會出現購物、游戲、借書等場景,甚至在某一階段或某一單元中,連續幾個階段都呈現相關的場景。然后我們通過提煉、整理實際場景中的數學信息,列出數學算式,進而探索算理,歸納算法。但我們會發現,教材中這種多次出現的場景可能會讓學生索然無味。然后,我們有時就會失去了使用教材素材的底氣,另謀資源。當然,我們這么做的目的完全是從學生角度出發,希望我們新找的素材更能吸引學生,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真到更換素材的時候,其實只要我們想的足夠深刻,就會發現里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實施阻礙。或者是有可能興趣到了,效果卻不佳。
書中就提到了一個例子。教學內容是三年級上冊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教材中給的素材是讓學生分52個羽毛球,這52個羽毛球是按5筒(一筒10個)加2個的結構擺放的。教材的目的是先讓學生選里面的四筒平均分成2份,然后把剩下的12個再平均分。這樣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能夠經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具體過程,進而順利理解豎式的計算方法。但是教學本課的一位老師,他結合了當地的實際情況,將如此擺放的羽毛球換成了土豆。這樣,學生就很難想到“先分整十”了,進而也就很難歸納出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或口算算法了。這樣的分土豆過程就僅僅是一個游戲的過程,或者說是一種沒有意義的思維過程。所以,我認為,這位老師并沒有真正明白教材的設計意圖。
由此可見,替換教材中的素材,絕不是“隨心所欲”。教學素材的選擇,是為了更好地激活學生的知識經驗以支持學生的數學學習。有的教師把“用教材教”等同于改換一下教材中的素材,這是一種簡單而膚淺的想法與做法。誠然,教學內容的一些素材,往往需要因時、因地而做出一些調整,但這僅僅是加工教材的一點做法。我們不能把“用教材教”等同于更換內容,不能為了標榜“用教材教”而對教材做沒有價值的調整。一切的調整都是建立在你對教材設計有了深刻的理解的基礎上。并且你要深度考量你的調整,是否能夠比書上的素材更能實現你的教學效果。
二、盡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為什么這里我說要“盡力”面向全體學生。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話,也是我們信奉的教育教學理念。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很清楚,每個孩子的背景不一樣,最近發展區不一樣。講同樣的知識點,有些孩子完全沒有知識儲備,有些懂一點,有些掌握地足夠深刻。有些學生接受能力好一點,有些學生則不是那么強。那么,在教學時,你怎么做。大部分教師出于讓每個孩子都來理解這個知識點的目的,會選擇淺層次的教學。但是,這樣的教學,對于那些已經深諳其道的學生來說,是不是有點浪費他們的時間,并沒有促進他們快速的發展。(這里我想插一句,有時我在想,對學生分層次進行教學是否真的不可行呢?也許我還沒有考慮到它的不利面吧)但現實就是這樣,我們面對的就是一批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短短的四十分鐘課堂,我們要盡力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之所以有此感悟,是因為書上提到了這樣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因為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一年級的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書上呈現了兩種方法:借助擺小棒,借助計數器。教材編排的教學過程大致是,先用小棒擺一擺或者用計數器撥一撥,然后再豎式計算。它所表達的信息室,在教學時借助學具的直觀操作,理解進位加中相同數位上的書相加,“滿十進一”的算理,探索口算方法。簡言之,就是借助直觀,理解算理,探究算法。(數學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教學時有一個流程,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回到具體)。但實際教學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不用借助直觀“拐杖”,進入了表征為“形式化”的運算階段。像這樣的學生的學習水平已“超前”教材預期定位。但是,還有部分學生確實需要借助學具。那在課堂當中,該如何協調統一。擺小棒這個過程要還是不要,對誰都有利有弊。書上就給出了一個非常機智的教學建議。先讓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借助學具算一算,算好的同學也借助學具驗算一下計算結果是否正確。這樣,就算會口算的同學,也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算的對不對,擺小棒就是應自己所需,而非教師強迫。這樣,既讓不會的同學經歷了算理的過程,會的同學也在交流表達上有所提升。使得每位學生都有所收獲。
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盡力讓我們的教學協調統一,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要做到這點,就要教師付出足夠的時間與精力。讀懂教材,研習教參,參考優秀教學設計,與其他教師交流。
關于這本書,后面還有非常多關于數學教學的細致入微的思考。每一個章節的內容都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如果把這兩冊書讀完,我對小學數學的教學就會有一個全面、系統、深刻的認識。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將繼續研讀這本書。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7這段時間在電腦上讀了法國教育家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感覺受益匪淺。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每個人必須要適應這種發展,所以就必須的學習,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終身的學習,不然就會被社會淘汰,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認在其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終身教育觀念是對傳統的一次性終結教育觀念的徹底革新,也是人類對教育與社會關系認識上的歷史性飛躍。
教育和訓練的過程并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個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是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正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研究,通過實習培訓,人才會有更大的潛在可能性去有效地、應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終身教育已經是形式所迫,社會所需。我們每個人必須認識到這點,并且欣然接受這種形式,最后祝愿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和各種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險活動,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理論學說的迅速變化。這說明了學習的主要是讓我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去適應以后的生活。培育“學會學習”的個體。朗格朗主張任何學習都把學得的知識加以條理化的能力、應付自如地處理抽象與具體之間的關系和一般與特殊之間關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聯系起來的能力以及協調專業訓練和學識廣博的能力。在終身教育的條件下,要用方法來武裝人們,使人們能在自己的整個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應手地運用這種方法。當今時代,那種憑借某種固定知識和技能就能度過一生的觀念已被拋棄,教育不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傳統教育是傳授知識的教育,把對學生的培養封閉在狹窄的對現行知識的記憶和背誦上,重點在于文化模式的再現而不是創造,忽視人的全面發展,重知輕能,陷入“唯書”“唯上”的泥海里。
這種教育的結果是,教育與生活缺少聯系,脫離具體的現實,偏向于選拔和分數,所培養的是失去個性和獨立性的人。顯然,傳統教育帶有明顯的工具性特點,僅“滿足了統治階級和普通大眾的利益”,卻不能滿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個體的特殊需要。這樣的教育不可能培養出能應對現代社會挑戰,為人類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的人。學習過程的重點都不能再放在設置局限、安排刻板的內容上,必須著眼于能力發展。終身教育意在“教人們掌握一種在自己整個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應手地運用的方法”,即“學會學習”,從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價值和生存能力,能夠解決新的生存問題的人。終身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打破傳統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會多方資源,促使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終結能夠獲得不間斷的發展,從而在度過富有意義的人生。
終身教育不是簡單地進行成人教育,它的實現有賴于整個基礎教育體系進行相應的變革。它是一個整體的、連續的、系統的教育思想,為教育能更好地為人類的生活謀求幸福而努力將是以后教育發展的方向!終身教育賦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義。成人教育不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延伸,而是立足于成人的特點和成人的需要、是非強制的、自由的教育,是對人的“長遠利益的關懷”,讓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8《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思考,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的教育》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后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于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有夏先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沖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模型。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游,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為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脫而干沉重的活兒;那么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么,我認為這就是對于國家的崇高的愛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遠離我們這些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于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29最近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我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就應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就應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到達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我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一樣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著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于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觀選取。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資料轉化積淀為自我的綜合素養和創造潛力,這樣才能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帶給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著問題讀書——透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我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鑒。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銳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構成質量上的積淀;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資料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我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光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圣陶文集》這類著作就應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獲。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于酒囊飯袋、行尸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好處: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于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么》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云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能夠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愿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0最近,讀了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對其中教育條件的論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學是應該具備根本條件,缺少了它們,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愛和關心孩子是教育學的條件
這是因為學生不是老師選擇的,老師與學生的聯系也不是血緣的那種關系,
而是非常簡單地,當孩子出現在教室里時老師與他相見。所以說老師作為一名教育者必須具備愛心,且這種愛心真是教育者的偉大之處。老師對學生的愛成了教育關系發展的先決條件,大凡一個愛學生的老師總是一個好老師,一個成功的老師。反之,一個不太愛學生的老師其教育生涯總是不成功的。
愛是教育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心去愛每位學生是教師的職責,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育是愛的事業,只有投入“情”和“愛”,才會盡心盡力去幫助學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遵循“師愛為本”的思想,用愛心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像春雨潤物似的浸潤、感染,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幫助他們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他們感悟生活,做有心人,從周圍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養分,不斷地完善自己。愛護每位學生,展現教師人格魅力是我們教師的工作原則。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質上的愛,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愛是那些愛呢?
概括起來就是幾種愛:
1、平等的愛;
2、理解的愛;
3、尊重的愛;
4、信任的愛;
5、民主的愛。
如果我們做老師的做父母的都能經常不斷的與孩子進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這樣的交往的話,那么我們的教育一定是服務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個老師愛他的學生,師生感情好,那么老師表揚,學生認為是鼓勵,老師批評,學生認為是愛護。如果一個教師不愛他的學生,師生關系緊張,那么表揚,學生認為是在哄人,批評,學生認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對學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條件
“我不會放棄對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給了我們對學生的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發了孩子,使他們能夠對自己的發展和前途充滿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實踐中,因為信任而改變的學生數不勝數,一個學生偶而犯小錯,老師對他說;”相信你會該好的,老師對你是信任的”,又是比嚴厲的訓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來的我深有體會:信任對師生是雙向調節的,老師對學生信任,學生也會對老師信任。有據話說得好,信則靈,不信則無,所以說,給學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給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總之愛的教育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是一本大書。讓我們用愛的實踐來譜寫教育職業生涯的亮麗樂章。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1這個假期,我一口氣讀完了《愛的教育》,真的非常喜歡,也讓我很震動:書中一個個小故事很平凡很質樸,但卻非常真實,其中蘊含的濃濃的:“愛”,更是激蕩于胸,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這本書以一個意大利小學生安利柯寫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發生在他小學四年級期間所發生的一個個小故事。故事里,有善良高尚的卡隆,他總是挺身而出幫助弱小者;有聰明懂事的德羅西,他學習優秀,卻從不驕傲;有勤奮好學的斯代地,他不善言辭,卻毅力非凡;更有可愛可親、慈愛溫和的新老師,以及熱切愛著小主人公并給他指引的爸爸媽媽……這里洋溢著濃郁的親子之情、師生之情、同學之情,還有小小少年的愛國之心,小主人公在“愛”的氛圍中漸漸成長起來。
書中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是《少年愛國者》。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貧窮的意大利少年,乘坐輪船去熱那亞,船上的幾名乘客看他可憐,就掏出了一些錢給他。雖然少年很需要這些錢,可是當他聽到這幾名乘客對自己的祖國指指點點的時候,他忍無可忍了。他抓起銅幣,劈頭蓋臉地向他們砸了過去,憤怒地說道:“你們這些可惡的家伙,居然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讀到這里,我的心沸騰了,我深深地被少年強力的愛國之情打動了。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么,我認為這就是對于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空洞,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
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在我看來——愛世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2朋友向我推薦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近段時間借著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我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看后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20xx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制造著大量的“學習殘疾人”,只不過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了“差生”這個標簽而已。他們帶著這個標簽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這樣看來,我們教師豈不是變成了千古罪人。
書中講到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鮮事物,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冗長復雜的說解,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多呢?
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成功的教育改變了這些所謂“差生”的人生。在這位老師身邊曾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就被老師當作“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是木頭腦袋,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老師無情的將她淘汰,學校老師把它看作傻子不讓她參加集體游戲,因為怕她給班級丟分,老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老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只手上布滿了自己用刀片劃的傷疤。就這樣一個在老師家長眼里注定要失敗的孩子,可在這位優秀老師的關懷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志上發表了許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孩子變得如此優秀呢?這位老師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這個孩子呢?是自信,培養自信。
看到這里,我也真有點愧疚感。雖然從沒有歧視過成績差、紀律不好的同學,而且加倍關懷,但是在幾次活動中,為了不影響班級,我也有過不讓余偉坤同學參加比賽。真沒想到,這樣竟然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傷害。昨天我聽余偉坤媽媽講,余偉坤叫他媽媽去買些小禮物,他要送同學,這樣同學會對他好一點。聽了此話,我心頭一震,可憐的孩子多么需要大家庭的溫暖。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說,老師的愛遠遠不夠,更需要同學的幫助,他們才會感到幸福,才會樹立自信。
我們老師的責任應該是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己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為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能力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3學習了李鎮西的教育智慧后,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教育者,務必善于發現,善于捕捉對學生的最佳的教育時機,增強教師教育的智慧。那么,教師的教育力量從何而來呢?
一、教育力量從實踐中來:
相信學生,用信任的力量激勵學生。
以前,教育的方法只是教師一味地多講、多說,事必躬親,但往往事倍功半。此刻,我試著把手中的“權力”下放,多數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各方面工作都不亞于以前。學生自己制定出了“班級公約”,規定了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效果十分好。原先的班會都是我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此刻,讓學生來做真正的主人,學生發現的問題反而更全面、更具體。這樣,使我抽出了一部分時間或研究教學、或專門去找那些存在問題的學生去做思想工作。
關愛后進生,用真誠的情感打動學生。
每一個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既有用心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教師的職責就是對學生存其優點,去其缺點,發揚其用心的一面,克服其消極的一面,促進學生思想的轉化。
學習李鎮西教師后,李老師的幾句話對我啟發很大:后進生之所以后進,就是因為它差,不能渴望一下子就把他們轉化好,所以,對待差生,要允許其反復,要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并多去尋求群眾的幫忙。如我班的崔杰同學,個性比較強,好耍橫,好罵人,學生經常告他的狀,以前,這種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批評,但根本不管用。此刻,對待他,我首先去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經常去表揚他,讓他明白,老師并沒有放下他,而是在時刻關注著他。其次,根據他的特點,降低要求,先要求他每周有兩天或三天遵守紀律,使他認識到遵守紀律并不難,最終到達轉變的目的。
二、教育力量從愛中來
老師堅持了十幾年給學生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因為他堅信,優秀文學作品對人的靈魂有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我覺得利用每一天中午午休時間給學生讀好作品,這個方式十分好,我們能夠借鑒。平時,我們中午會給學生布置超多的作業,學生就想機器人一樣,反復的做題目,其實效果往往不好。課上的40你沒有少挨我的批評,但我真的不認為你是一位“壞”同學。而且,你被我批評的缺點,大多是你的優點的“變形”:你很熱情,活潑,一“變形”就成了課堂上愛說小話;你待人真誠,喜好交朋友,可難免分散了不少學習上的精力(比如有時串班,比如晚上學習時有電話干擾等等);你熱愛班群眾,可為了維護“班級榮譽”竟不惜“欺騙”楊校長,結果嚴重敗壞班級聲譽……你沒有“變形”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心地善良,思想純潔,樂于幫忙學生,更樂意為集團出力;你辦的《雨林日報》,不但版面美觀,而且可讀性很強。如果你在紀律上繼續進步,在學習上更加努力,前途無可限量啊!
多好的評語啊,如果我是這位學生,看了評語,我就明白,平時我哪方面做錯了,錯在哪,老師這么關心我,我必須要改了我的缺點,成為更好的學生。
最后一句,我想引用李老師的話,最大限度地挖掘并發揮每一件小事的教育效益,這就應是班主任努力追求的教育。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4最近我細細品味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這本書。什么是新教育實驗?我覺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實驗對教育的一種理解和追求,特別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閱讀完這本書后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動,雖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內涵,但是,由于這些行動相對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缺少的東西,所以顯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認為: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新教育重讀書,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讀書應該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閱讀是有多么的重要。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第一個行動便是營造書香校園,那么什么才是書香校園?其實我的理解是“書聲瑯瑯,翰墨飄香。”
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在我們的學校,每天清晨,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誦讀詩歌,領略優美的母語,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們要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學校安排20分鐘的讀書時間,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兒童讀物;暮醒的時候,老師和學生利用晚上時間自己寫點東西,學生可以寫讀書記錄卡,老師可以向學生家長寫一封信或發個短信,甚至寫個教育小故事。這些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會比較難。但我想堅持下去,那將會是自己人生中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在教室里,我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閱讀氛圍,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閱讀了嗎?”“讓書成為我們的朋友”等警句時刻提醒著孩子們閱讀。這學期,我和孩子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共同地閱讀了《特別的女生撒哈拉》,當我看到孩子們手捧新書,酣暢淋漓地閱讀時,我頓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確心走起來很艱難,但是這條路值得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提到師生共寫隨筆。包括師生一起來寫班級的趣事,寫學校的活動,寫師生的情誼,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成長,這就達到了共寫的目的。
書中,朱永新老師提到了孔子,的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思考的教育永遠是不成熟的教育,永遠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教育。一個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書,重復了三十年,重復了一輩子。但是,一個善于思考的老師,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兩年,就認真教了兩年,他認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教師,而成就這個年輕人的必定就是讀書和寫作,因為真的就是“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另外,我的學生已經寫了三年日記了,我覺得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可以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當然,還可以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
書中提到了新教育實驗的榜樣教師,常麗華老師。每一天早上常老師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詩開始的,有孩子過生日都是用一首詩送給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詩歌里面。每天中午孩子們都會共讀《老鼠阿貝漂流記》,20xx年9月21號她寫了一張便簽,其中的默默數言便把爸爸媽媽們也帶進了讀書的世界。這樣一天又一天,五年時間常老師和班里的孩子共讀了524本書,有人曾說新教育開100本書太多了,但是對我們常老師這個班級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問: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學生成績?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績早就被拋棄了。常老師五年時間所有的課都是全校第一,她還被評為新教育十佳教師。她說過:“孩子們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會盡我的全力帶他們走想走的路。心平氣和不抱怨,我像一個農夫,靜靜的抵擋風雨,侍弄自己的農田,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師是我們年輕教師的榜樣,我們也要想她那樣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這才是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獲,在新教育下,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學生的心坎里,努力讓自己“開出一朵生命的花”。為了祖國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環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5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讀了《欣賞教育》這本書,更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
在我的觀點里,所謂賞識、欣賞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不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不僅有勇于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欣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激勵,一種鼓勵。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和一個受過激勵的人,其能力的發揮有著明顯的差別。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不管是優秀生還是后進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
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說:“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秘就在于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但是,很多孩子都有這樣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在課堂上不愿開口,他們害怕自己說錯讀錯了會被其他的小孩子笑話。這時,“欣賞“這一利器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了。
學生的表達能力如何能夠很明顯地表現出來,有些學生膽子大,樂于表現自己,而有些學生由于羞怯心理怕開口而不愿表現自我。鑒于學生的這種差別,在教學中我就做到心中有數,問題也能做到難易適中。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就被調動起來了。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將欣賞教育作為自己教育學生的一種有效手段。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6利用假期時間,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面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后頓覺收益非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跡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于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致地幫助每一位閱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仿佛也在經歷著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閱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系。《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了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幫助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于實踐,改善教學。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時候應當著眼于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群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助營造適宜于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集體,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通過廣泛的閱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于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蘊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育者的尊嚴”。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7《愛的教育》——這真是一本無與倫比的、能夠感動任何人的書!
當你看完這本書后,你就會深刻反省自己曾經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否造成過不好的影響;是否破壞了與他人珍貴的友誼;是否不珍惜父母那溫馨的關懷……
像最后的每月故事《海難》中寫道“‘要那個小的(“小的”指小男孩,即馬里奧)!船已經超載了,要那個小的!’水手喊”,馬里奧不是沒有生的機會,但當他看到朱莉埃塔胸前的血跡時,他也被震撼了,想到了朱莉埃塔在自己受傷時給自己包扎的那一幕。因此他在生與死的選擇中放棄了生的機會,他死留給自己,把生送給同伴。因為馬里奧知道,別人也許更比他需要“生”。
即使已經過去了四十四年,恩里科的父親也不忘他的小學老師,還專程來看望他,并像小時候那樣愛戴他、尊敬他。這是多么好的一位父親!我頓時覺得恩里科很幸福,它擁有如此博學多識、如此溫文爾雅的父親!
恩里科的同學們也很團結!正直的卡羅內,勤勞的柯萊蒂,用功的斯塔爾迪,勇敢的羅貝蒂,可愛的小泥瓦匠,品學兼優的德羅西……這是一群多么友善的好伙伴啊!
我現在想把這本書珍藏起來,希望在多少年之后,我還能把它找出來,重新閱讀這本書,從新感受從這本書中透露出的對國家、對朋友、對親人、對任何人的愛!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8讀了張思明的《用心做教育》后,心中體會頗多。我,作為一名新教師,沒有經驗,沒有教學技巧,沒有管理方法。而張思明的這本書給了我許多這方面的知識經驗,更教我怎樣才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怎樣教書育人。
愛是教師人格力量的核心。《放飛美國》的作者別出心裁的把教師分為四類:以謀生為目的,以自傲為動力;以教育為己任;以愛為根本。我想張老師的教育就已經達到了這種境界吧!
張老師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正因為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是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張老師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她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有人將學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顧不周就不會開出令人滿意的花朵,如果對他們多一些關愛與細心,就會開出又大又美的花朵來。張老師不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更有一顆愛心。他和學生像朋友一樣的繼續著他們的教與學,這是他獲得了桃李滿天下的碩果,我想作為教師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
張老師作為一名教學能手,在教學上取得的成就更讓人羨慕,通過閱讀它的數學教學的諸多方法,我體會如下:
首先是我們自身的專業素質要過得去。以前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這個說法對現在和未來的教師已經不夠了。“桶”里的水畢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作為跨世紀的教師,我們要想辦法去開鑿并擁有“一眼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孤立的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搞花架子,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學生的興奮點,旁敲側擊,從點到面,提倡發散思維,提供多種解法,擴大題型量,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深入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那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平等對話式的,多點鼓勵、少些責備,以便有針對性的教育他們。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予以肯定的贊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制訂改正的措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該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我們老師是可依賴的。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再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教育。現代中學生見多識廣、思想活躍,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唯老師是從,常常將不合己意的灌輸拒之于心扉之外。所以老師要事事要和學生同甘苦,要和學生表同情,參與到學生里面去,指導他們,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拋棄那種反映出“師道尊嚴”的上對下的說教,尊重、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師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況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溝通思想,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從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互相配合,教學相長。
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一個教師,他的勝利青春是不能保持的,但是它可以保持職業青春。
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39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布道,而是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著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么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里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個教師"制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后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這么一問,羞愧無比!后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閱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致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復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二、寧小燕:永遠的遺產
如果說萬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遠的自責與痛,那么寧小燕,則給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為什么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慘劇。在我眼里,寧小燕是一把刀子,劃開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德育的"偽善"面孔!寧小燕以偽為真,活在一個虛幻的純凈的世界里,而這個世界注定要破滅的,這是寧小燕的悲劇,更是對教育的控訴.我們的教育,從來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獨缺少的是一份真!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寧小燕們越來越少了!因為一個孩子,當他小學的時候,他可能就不會輕易相信什么了。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劇,比寧小燕更讓人感覺到悲哀.
當正直被嘲笑,當美好毀滅,當真誠被欺騙,當高潔死亡,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讀李鎮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三、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里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后,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40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閱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著你簡單游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老師的《做溫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老師,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構成了二十七萬余字的教育類著作。
書本里面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書本里面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老師為師、為學、為人的自在尋覓過程。應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老師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為一名老師————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本里面對老師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推薦,如:老師的基本要求是發奮創設寬松的和諧環境,調節構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發奮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老師不斷尋求的!
對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為有境界為上,借鑒王國維先生對于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能夠成為教育的三種境界,對于成長中的人來說,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同事生日祝福語
作為一名老師————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閱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能夠愉悅身心、提升自己。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老師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老師只要愿意與書為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并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老師,為我們帶給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范本。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溫暖的教育者!白下進校俞洋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41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來,我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把它放在一邊,其間也偶爾翻動過幾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可是寒假前,學校布置了一項任務,要每位老師在假期中認真研讀《新教育》,做好讀書筆記,并完成一篇讀后感。迫于形勢,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
《新教育》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一切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談教育幸福?何談學生的快樂呢?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
我用心讀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并不遙遠,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書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教師,一直在思索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富有“激情”。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悅與沖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著每一位讀者。作為教師,我們用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
二、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應該是“愛的教育”。其實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何嘗不是為學生的點滴進步而驕傲,何嘗不是為了學生的進步而高興,每一位教師都愿意把每一個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愛!可是現實卻是:高考的指揮棒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蒙蔽了雙眼,甚至學生自己都錯誤的以為:只要成績好,一好遮百丑!這樣,我們的教育便不再是“愛的教育”而是“分數的教育”。這樣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數,而忽略了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忽略了學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學生作為社會人的這一基本屬性特征。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必然是病態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實踐活動就是要改變這一教育問題,讓老師們重新關注心靈,重新建構課堂。所以作為一個物理老師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更多的加強物理學史、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物理的信心!總之,“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
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扎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年輕的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說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42童年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完美的歲月,也許長大以后他不會記得童年發生的事情,哪怕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會記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長經歷都會影響他未來的認知、情感、思維方式。在現代一個高負荷的信息時代,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是孩子們所渴望的,是家長、社會應當給與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師應當配合的。
讀了虞老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并結合工作這幾個月以來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于幼兒園的表演區
一位學者說過,孩子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練。對于這句話我并不贊同,但是我認為孩子需要透過表演來感受、認知、明白這個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會以及其中的各種行為規范和準則。因此,幼兒園有為孩子創設表演的機會和條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兒園比較注重孩子的表演,在此過程中,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動中?小班孩子年齡尚小,語言、動作、表情等發展尚屬于初始階段,我認為該階段孩子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夠分為兩大類:一是根據老師帶給的素材進行表演。老師能夠透過準備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劇本,讓孩子去感受,從而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在這類表演中,主角的選取應當尊重孩子的自主選取,并且隨著活動的進程能夠進行轉換、改變。一個劇本是否好,就應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我們班有一個劇本大約一個月沒有進行表演了,一個孩子問我,“老師,我們怎樣不表演XXX啦?好久沒有表演了。”我問:“你還想表演那個嗎?”孩子很用勁的點頭,說,“恩!”因此,我認為,一個經典的劇本就應讓大多的孩子想要去表演。
二、關于課程設計
書中提到“在觀察和了解孩子的基礎上,設計貼合班級和幼兒園實際的課程,就應是未來課程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課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認為課程設計的關鍵是關注孩子的反饋。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的基本范疇就應是孩子喜愛的、樂于參與的課程。然而,對于課程設計中,有效反饋和無效反饋是老師應當去思考的。作為一名新老師,在這個環節中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關于孩子老師知識
虞老師認為,幼兒園老師知識具有廣博性,但并不是淺顯的。幼兒園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很多,音樂、美術、體育、語言、數學、自然、科技、社會、健康等方面的資料都是孩子老師的必備知識,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老師的知識就是淺顯的。對于幼兒園老師來說,務必對這些資料進行深究,才能夠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復雜的語言明了化。我剛入園的時候,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和孩子說著說著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夠讓孩子明白我的想法。這些看似“淺顯”的語言其實是需要老師去思考、錘煉的。
學前課程的主體是孩子,關注孩子才是學前課程的重中之重。學前課程應以游戲化的方式融入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在其中感受快樂。但并不是說就放任孩子,任何的活動都就應有相應的常規需要孩子去遵守,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好的參與活動。并且,幼兒園的所有活動都需要家長、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夠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43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老師并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老師更不容易,其肩負著是無數人的期望和重托。對新時代的老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潛質、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老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做最好的老師》中李鎮西老師的話說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聲,也說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標燈,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向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正因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因此,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幼兒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務必予以批評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出奇的“乖”,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渴望能和孩子們一齊玩、一齊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正因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向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幼兒,期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幼兒——“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嗎?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幼兒時“向幼兒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并真誠的實踐著“請尊重幼兒的選舉權”,他發奮追求著“成為幼兒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兒最關心的問題”,他勇于在幼兒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著年輕老師要“樂于請教”“勇于思考”“廣于閱讀”“善于積累”。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就應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就應充滿著對人的明白、尊重和感染,就應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潛質、認識水平來說,老師遠在幼兒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老師和幼兒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著李老師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靈,回憶著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
可我……實在汗顏。幼兒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幼兒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幼兒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用心性。我們為什么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么一向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么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正因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完美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老師,在應對幼兒時要持續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幼兒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幼兒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用心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聯,讓愛心成為照耀幼兒心靈的陽光,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使幼兒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44最近我看了一本《萬人迷老師養成寶典》的書,確實是給我在幼兒教育的一個角開啟了一扇門。這本書里的一個個的問題,一個個的案例,一個個分析都是從教師教育上發生的實例,掌握解決這些問題是每個一線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能。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做個開心快樂的老師
書中說:“最卓越的老師通常也是最開心快樂的老師,沒有自怨自艾,只是真正愛著他們正在從事的職業,即使很多事情超出他們最初的計劃。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面,而不是怨天尤人”。是呀,我們幼兒老師平時工作瑣碎,班級人數超編,新教材的運用,獨生之女的個性等等,使得我們現在的幼兒老師身心及其疲憊。碰到同事經常埋怨這個孩子不怪,那個孩子頑皮,班級的孩子們浮躁,新教材的不適應,造成老師也浮躁,每天發火,生氣自怨自艾,整天忙忙碌碌,但看不出自己工作的成果。整天看了這本書后,使我懂得了作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在工作中沒有抱怨,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工作,要努力學習新的理念,適應時代的發展。做一個最開心的老師,如果在工作中碰到困難,也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面,而不是怨天尤人。
二、幼兒不遵守紀律怎么辦?
“如果你班的孩子不遵守紀律怎么辦?”。看了這節內容,使我更加深刻體會到怎樣對待那些不遵守紀律的孩子。平時我們有很多方法做得錯誤的。現在才知道對待這些孩子不能這么做:
1、在幼兒違反紀律之后警告孩子。
2、因為幼兒違反紀律而讓你自己失去控制。
3、讓你的憤怒和挫敗感決定幼兒違規后應采取的懲罰措施。
4、隨意設立紀律。要這樣做:
1、告訴幼兒,因為他選擇了違反紀律,所以他就必須接受懲罰。
2、貫徹執行紀律極其懲罰措施。對于紀律和規范的秘密,非常簡單,就是知道你要怎么做,然后堅持下去!教師的行為將直接影響周圍孩子的行為意識,因此,教師每一個細微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意識、行為習慣的養成,真如書中所言“教師的每一種行為背后都包含著對幼兒教育及兒童發展等問題的認識。”我想要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合格的幼兒教師應該從細微之處去注意自己的行為,樹立孩子的事無小事的意識去處理好每一件事,要學會換位思考,充分理解孩子。
三、教師不是教書匠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并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著是無數人的希望和重托。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能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與反思中,我覺得幼兒園的活動設計,必須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出發點。教育活動設計應適應幼兒水平,對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滯后。內容應以幼兒身心發展的成熟程序為基礎,注重幼兒的學習準備。幼兒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活動設計應促進幼兒內部矛盾的產生并解決,促進幼兒盡早盡快地獲得發展。教師不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幼兒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將學會什么,而應該著重考慮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如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學習,以及該活動會對幼兒的發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教育活動設計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兒園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義。要求選擇符合學前兒童學習的生活經驗,把富有教育價值的內容納入教學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眾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生長是重要的,他的發展是隨著生命運動而進行的。兒童在自己的親身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學習,由此獲得各種生活知識,習得人際交往的經驗,為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園的活動設計,應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則。
四、怎樣讓每一個幼兒都覺得他是你的最愛
當一個孩子要從家庭進入幼兒園時,總是有很多的問題會出現,比如情緒不穩定哭鬧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體較弱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問題強烈要求我們幼兒教師要“隨機應變”,最好能擁有像孫悟空般的72變。既然沒有悟空那種能耐,那就只有看書吸收本領了。碰到孩子如果哭鬧,要是以前我便會跟孩子進行移情情緒,但是如果移情還是不管用時便只是用放任的態度處理,讓他一個人冷靜會。看了這本書以后我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緒,正確引導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很重要。老師首先要對這個情緒進行識別,深入的了解觀察這個情緒產生的原因,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引導。首先鼓勵幼兒將事情表達出來,一般我們常見的有移情情緒的方法,其實讓幼兒宣泄情緒也很重要,讓幼兒用活動來發泄不愉快的情緒,如讓他去踢球、跑步、跳躍、大聲吼叫等,在劇烈運動中將積累的情緒能量發散到其他地方。而且也要避免經常問幼兒不愉快的事情。通過閱讀這本書,開啟了我一扇門,成為我學習新技能的一把鑰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門需要開,既然選擇了教師,就意味著要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尋找更多的鑰匙……
對此,幼兒教師應有足夠的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要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一視同仁,公平施愛,不能憑自己的好惡厚此薄彼。否則,一些孩子得到偏愛,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后果:得到偏愛的孩子容易形成處處不同于他人的優越感,助長許多不良習慣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會灰心泄氣,感到失望,無助和自卑,致使他們幼小的心靈蒙上難以擺脫的陰影。這使我深深認識到:對幼兒的偏愛和冷落,會帶來不少負而影響。正確的態度是,力戒偏向,充滿熱情地去愛每一個幼兒。
五、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在每一次活動前,我都會對前一次的活動進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與孩子親近尊重了孩子的發展;是否適時的介入活動,有效的引導幼兒;是否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做出了及時的反饋……除此之外,我還會對孩子在本次活動中的一些表現進行估計,孩子對這個游戲的興趣會怎樣,是否會出現比較激動的場面,一旦出現該怎樣較好的引導;回答問題時孩子會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考慮各種答案的可能性等。
我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反思,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提高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活動中我常常會對孩子的一些表現、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及時的反思、調整。我認為教學后的反思更為重要,它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提高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因此每一次活動之后,我都會對活動中自己的教學語言是否恰當、與孩子的關系、眼中是否有每一個孩子、指導策略是否正確、對孩子的表現是否及時反饋等進行反思,總結本次活動的優缺點,使其成為今后活動的一個借鑒,通過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要不斷加深對反思深刻含義與重要性的認識;也讓我了解到,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如目標、內容、組織、教學策略、師幼互動等,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調整,需要反思的問題不一定是單純的“不足”或“缺陷”,也可以是在以幼兒言行為鏡反思自身問題深刻剖析其行為背后的理念支持,挖掘思想深處自己也許從未意識到的觀點信念,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進而從調整改善自身教育行為做起來影響幼兒,實現與幼兒的良性互動。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就是要在學習中學會提問,在閱讀中學會啟迪,在寫作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會做人。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45喜歡上蘇軾,是已經很久的事情,讀著他的《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似乎能穿越時光,看到那駐足于在山頭驀然回首滿臉釋然的明星。
這個寒假很長,宅在家,真的有點悶。翻開這本囤積已久的《蘇東坡傳》,仿若走入另一個世界,跟隨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一起見識蘇軾的一生。林語堂先生對蘇軾的評價是極高的,“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在他筆下的蘇軾,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才華橫溢的詩人,是浪漫的月下漫步者......
不凡之人坎坷的一生,也許起起落落才鑄奇才。
雖然歷朝天子對蘇軾有敬慕之心,還總能得到歷朝皇后的蔭庇,在受審時,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后來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但蘇軾還是屢遭貶官,甚至逮捕,忍辱而活。
他被貶到黃州,在農舍雪堂和城中臨皋亭兩處住,每天兩處往返,明明是被監視的流浪漢的日子,卻被蘇軾過成了農夫的閑云野鶴的生活,這種完全松弛,精神的安然自在,他所寫的隨筆雜記,成了我們最為喜愛的作品——四篇絕世妙文:《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前、后篇)《記承天詩夜游》。
儋州在當時被視為海外,不宜居住之地,蘇軾流放到這里,冬天沒有大米吃,只能吃芋頭喝白水當做飯食。“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惟有一幸,無甚瘴也。”真的是不屈不撓,真達觀,這樣的狀況下都不會讓他失去人性的快樂。
能看淡人生不如意,總能找到生活中的幸福,似乎是蘇軾與生俱來的能力,來自心底的達觀和釋然。可能正因為這些剛行走于云端,又跌落到谷底的特別遭遇,才能讓這位曠世才子有了豐厚的生活體味,迸發人生的思考,恣肆灑脫的性情才有了看似隨性實則不向生活低頭的倔強。
不管他身處何地,何種境遇,總能把稍瞬即逝的感受,賦予不朽的藝術形式,流傳后世,豐裕我們的生活。
走近蘇軾,見識他的真性情。
真。為百姓干實事。蘇軾在杭州主政時期,杭州城有五十萬人,卻沒有一家公立醫院,他從公款里撥出兩千緡,自己捐出五十兩黃金,在杭州城中心建了一家公立醫院。這個“安樂坊”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他還關心杭州居民的用水問題,疏通杭州城的運河淤泥等,向專家請教,測量運河高度,擬好計劃,以防淤泥沉淀,保持運河地區的清潔。剛一結束杭州城的輸水管和六個水庫工程,就立即著手整理西湖,用淤泥建長堤,疏浚西湖,增加湖面的美麗,縮短往返距離。
的確,細數蘇軾為官時為人民辦的實事,能感受到他單槍匹馬只身奮斗的真誠,只可惜施展才華的時日不多,剛伸展出拳腳,就被政敵踢出局。
善。蘇東坡對弟弟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里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饑荒出現,屢次向朝廷報告,而救百姓于饑餓竟成為政客打擊他、使之失勢的題目。他的善,生不逢時。
在他的詩中,能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很充分,明明朗朗笑聲的歌,能聽出蘊含的怒吼和嘆息;在潺潺的水聲之外,能聽到農村老嫗的悲嘆聲;在鷺鷥的鳴聲之外,又能聽見監獄中的呻吟聲。
朋友圈太強大,跟隨蘇軾拜訪了一圈宋代名人。
在蘇軾的年代,他本身就是一位跨界大明星,政界、詩詞界、散文界、書畫界赫赫有名,他的朋友、粉絲,上至歷屆皇帝皇后,下至平民百姓,對他的才情欽佩不已。
據說皇帝在用膳時,停著點頭微笑稱贊,旁人說一定是在讀蘇東坡的文章。有次,蘇東坡給皇帝上了謝表,皇帝向四周一看,對群臣說:“蘇軾真是天才。”
蘇東坡自幼年傾慕吳道子,被貶黃州,傾其全部時間致力于繪畫,后來返回京城,他的詩畫朋友就在京師聚集,與米芾、李公麟、黃庭堅、蘇子由、秦觀、張耒等作詩、作畫、笑謔。
走到哪里,都自帶光環。與和尚參寥同游廬山數日,竟然可以在數百和尚之中引發轟動,大家爭相傳言:“蘇東坡來了。”
在書中,還看到王安石、司馬光、程頤等大人物,讀著,仿若置身于宋朝瞬息萬變的朝政中,跟隨政變潮流起起落落。
君王欣賞他卻不重用他;他游歷、貶謫到各地,均有朋友陪伴他;妻妾兒女愛他敬他,弟弟子由一家和他共進退;政敵章惇等恨不能踩死他……蘇軾跌宕起伏的一生,是真實的人物傳記,卻在恍惚間誤讀成一部勵志的人物小說,這大概就是不凡之大家的非凡人生吧!
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在追隨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讀著他,崇拜著他,仰望著他,去嘗試著讀懂他留給后世的思想、人生的智慧、性情中的達觀。也許,他在用人生演繹“也無風雨也無晴”。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46今年寒假,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25年的經驗與收獲,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讀后,使我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他對班級的管理,使我感動,折服。同時,使我這個頗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在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這里我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總結。從李老師成長的印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進步的影子;從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適合我們的方法。它讓我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的目標,那就是成為一位勇于自我批評、善于積累、善于反思、有愛心、勇于挑戰、有目標的老師!有人說,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溫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著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家庭里,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著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發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代溝。
通過讀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對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覺得自己與一個好老師的差距太大。
【教師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暑假讀一本好書01-20
教師讀一本好書征文(通用7篇)10-20
暑假讀的一本好書01-20
讀一本好書心得體會600字02-21
暑假讀一本好書作文(10篇)02-14
暑假讀一本好書作文(13篇)01-25
暑假讀一本好書作文13篇01-25
暑假讀一本好書作文(9篇)01-25
暑假讀一本好書作文7篇01-20
暑假讀一本好書作文4篇01-20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打風疹疫苗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打風疹疫苗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癥狀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