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孝道
中國古代講“家國一體”,就如歌曲中唱的那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作為家即國的宗法社會的政治結構,“家國一體”的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倫關系作為家族宗法血緣關系的本質,是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上透過人們的感情信念來處理的關系。父母與子女是最親密的人。子女身上流淌著的是父母的鮮血,父母的心則時刻記掛著那個想要獨自旅行,將要長大的孩子。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沒有哪個做父母的不期盼子女能夠健康快樂成長。在他們年老的時候所牽掛的也是在自己離去之后,是否有一個值得信賴的人能夠讓自己把孩子托付給他(她)照顧。然而,作為子女,我們為父母做的相比而言實在太少太少。
有人說,古人的孝是愚孝,并不值得我們效仿。于是,慢慢地,我們忘記了當我們身處襁褓之時,父母的夙興夜寐;忘記了當我們生病時父母的食不知味、寢不安席;當我們病好時父母的居安思危。我們的雙親為我們操勞一生,心系子女,一生所求只是子女平安。然而,我們卻忘卻了自己孝順父母的義務與職責。
在社會制度、社會環境等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這天,經濟發展,物質禮貌進步,社會風氣受到金錢、利益的侵蝕,人心開始逐步脫離“孝悌”為本的人性之道。大眾所追求的更多的是金錢。而“愛人”“孝悌”之心則逐步被消磨彌散。因子女不贍養老人而對簿公堂的案例屢見不鮮。因金錢、利益而與父母反目成仇的事例更是隨處可見。當然,并不是說,父母必須是正確的,子女必定是過錯方。但是,為人子女,我們是不是能夠用一種和平的方法來處理與父母之間的矛盾,無論如何都就應讓我們的父母能夠老有所依。
交通越來越便利的這天,“常回家看看”卻成了父母對子女為數不多的期望之一,而有些人更是因為“忙”而一年只回一次家或幾年不回家。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化---孝悌文化,是我國人倫道德的基石,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然而,在信息技術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這天,我們卻開始漸漸淡忘了隨著歷史長河延續至今的孝悌之道。孫中山先生說過:“談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首先不能忘記的是‘忠孝’。”百善孝為先,在我們開始復興中國文化,民族精神的當下,“孝悌之道”難道不就應被我們所重視,重建嗎?
古人有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難道我們必須要等到父母逝世或者因為種種因素而再無機會盡孝之時,才幡然醒悟想要一盡孝道嗎?“孝悌”文化有其儒雅、智慧、淳樸、和諧的一面。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對于“孝悌之道”的繼承我們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而不是單純的“愚孝”
“孝悌”思想對于現代社會的好處非比尋常。在當今社會中,他依然持續恒久的存在價值。一個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謹遵“孝悌之道”對于社會和諧、家國安定也有重要作用。
當下的孝悌之道不單指“生則養,沒則喪”的義務,更多的就應是做到《禮記》中所說的那樣“小子只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遇到問題、矛盾與父母心平氣和的溝通。如此,父母的生養之恩,方能得以報答。
選取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一顆清純的,圣潔的心......我們需要為父母做的太多太多,應對日益老去的父母,我們能做的便是用自己的孝心與愛拂去父母臉上的滄桑,讓父母會心一笑,讓彼此的心中充滿濃濃的溫暖。
【也說孝道】相關文章:
關于文章《也說好自為之》12-01
用不也不也造句12-26
你說,我說06-09
即使也造句04-01
英雄說01-11
秋說08-28
情侶說07-07
不僅也的造句01-16
用即使也造句12-07
“小草”也美麗作文09-02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幼兒園教育心得體會30篇 幼兒園的教育心得怎么寫
- 下一篇:返回列表